1943年6月,受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委派,《新华日报》记者陆诒随重庆各界慰问团到鄂西采访。遵照周恩来的嘱托,陆诒在恩施单独访问了叶挺将军,并深入长江西陵峡石牌前线,做了他在抗战时期的最后一次战地采访。回到重庆后,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称赞陆诒的鄂西之行获得“双丰收”。
“周公”面授机宜
陆诒(1911-1997),上海闵行人,中国著名的战地记者。中国文艺界老领导夏衍曾说:“抗日战争时期有3位出色的新闻记者,这就是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陆诒早年曾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后,经范长江引荐,陆诒进入《新华日报》社,任编委、采访科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各主要战场,及时、翔实地记录和报道了中华民族反击侵略者的消息,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决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5月,盘踞宜昌的日军大举进攻鄂西山区。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鄂西会战,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日军约5个师团的进攻,歼灭日军4000人,阻止了日军对重庆的进攻,保住了陪都重庆的“东大门”。
重庆国民党当局将这次胜利称为“鄂西大捷”,大肆宣扬。6月,国民政府组织鄂西将士慰问团,由国民党要员张继、孔庚分别担任正、副团长,前往鄂西恩施等地劳军慰问。筹委会遍请重庆各团体各报社参加,而且竟然破例邀请了他们平时“不待见”的《新华日报》。
陆诒把这一情况向报社编委会作了汇报。编委会开会作初步研究,认为这次“鄂西大捷”有点虚夸,慰问团的正、副团长又是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如果应邀前去,必然是自找麻烦,遂决定不去。并派陆诒向被他们尊为“周公”的周恩来汇报编委会的决定。
陆诒与周恩来相识已久,在《新华日报》工作期间,多次聆听周恩来的指示。周恩来曾亲笔写过一封近400字的长信给《新华日报》总编辑吴克坚和陆诒,就新闻采访工作提出了5条具体的意见。对周恩来提出“平时就应该深入群众,认真地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只有在这点上肯下功夫,才有可能写出生动活泼、反映实际生活的文章”的教诲,陆诒铭刻心间,终身遵循。
于是,陆诒来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将参加慰问团之事向周恩来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听了,沉思片刻后,对编委会的决定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指出:“这次他们既然邀请我们参加慰问团,我们就不能放弃这个机会。我们要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斗争必须讲策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斗争就不能怕麻烦。我们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要像毛泽东同志要求的那样,把合法的、公开的斗争同非法的、秘密的斗争结合起来。当然,我们不要去宣传虚夸的胜利,但是到前线去慰问广大军民,尽可能把他们艰苦抗战的真实情况报道出来,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说到这里,周恩来顿了顿,郑重地说:“这次就派你去参加慰问团到鄂西去。你除了采访报道外,还要努力去完成另一项特殊任务。”他压低嗓门告诉陆诒:“据可靠情报,在皖南事变中被非法囚禁的叶挺将军及眷属,已经由重庆转押至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恩施,由陈诚负责看管。武汉会战时,你见过陈诚几次,熟悉此人。你可以直截了当提出要求,单独访问叶将军,我估计他是不会拒绝的。我记得你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见过叶挺将军,他也认识你。只要你保持机警、沉着,就一定能完成此项任务。”
陆诒临行前,周恩来再次向他面授机宜,对应注意事项一一作了交代。他还将写给陈诚的亲笔信交给陆诒,嘱他可持信单独去见陈诚,并一再叮嘱他务必熟记带给叶挺口信的内容,强调要见机行事。最后又让陆诒把刊载皖南事变报道的《新华日报》以及新近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给叶挺带一些去。
周恩来对此次鄂西之行如此重视,使陆诒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牢记周恩来的殷殷嘱咐,千方百计完成任务,不辜负周恩来的殷切期望。
6月19日,陆诒随慰问团出发,同行的国民党中央社、《中央日报》《益世报》记者几乎都是职业特务。他们一直对《新华日报》记者盯得很紧。陆诒是采访科主任,自然是特务盯梢的重点对象。这次鄂西之行,陆诒一路上更是受到“贴身”监视。《益世报》记者每晚与陆诒同居一室,无话找话说,企图从陆诒口中刺探有关信息。那些年,陆诒在重庆练就了与各色人物打交道的本领,应对他的这一套“小把戏”,早已轻车熟路,巧妙地与之周旋,滴水不漏。
恩施拜访叶挺
6月23日,慰问团乘4辆汽车进入鄂西境内,沿着巴石(巴东至咸丰石门坎)公路向恩施驶去。恩施地处鄂西的大山深处,是湖北省战时省会、第六战区长官部驻地。
慰问团车队行至恩施城南10公里的天桥时,突然停下。原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一身戎装,亲率长官部高级将领和省政府要员立于桥头迎候。陈诚与慰问团全体成员一一握手,连称:“不敢当!不敢当!”并将刚从鄂西前线归来的副司令长官孙连仲介绍给大家。陆诒在台儿庄前线采访时便与孙连仲结识,孙连仲握着陆诒的手说:“台儿庄战场一别几年,这次重逢,非常高兴!”同行的记者见状非常惊讶,忍不住私底下问陆诒:“你和孙将军很熟啊,同陈司令长官熟不熟呀?”陆诒淡淡一笑说:“曾见过两次面而已。”这不经意的一说,把同行们给镇住了。
第二天上午7时,在湖北省干训团的大操场上举行了慰劳鄂西将士大会,参加军民达7000人。中午,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宴请慰问团全体成员。陆诒恰巧被安排与湖北省政府委员朱代杰同桌。朱代杰是恩施所属宣恩人,曾经是共产党员,1938年武汉会战时,他担任陈诚的机要秘书,常跟陆诒这些新闻记者打交道,并且和周恩来也相当熟。
散席后,慰问团的记者们都众星捧月般围着陈诚采访。陆诒却暗中约朱代杰到一僻静处,说有周副部长(周恩来担任国民革命军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一封亲笔信需面呈陈诚,请转达并约一单独谈话时间,朱代杰当即满口应承。就这样,陆诒轻轻松松就打通了面见陈诚的第一关。
6月25日上午8时,陈诚果然派他的副官坐小汽车到招待所接陆诒去见面。同住一室的《益世报》记者大为惊异:“想不到陈司令长官居然约你这个《新华日报》记者去单独谈话!”陆诒不卑不亢地说:“实不相瞒,早在武汉会战前后,我已认识陈诚将军,他约我谈话叙旧,事极平常,不必大惊小怪。”
见面后,陆诒与陈诚握手寒暄,即面交周恩来的亲笔信。陈诚一边认真看信,一边频频点头,不等陆诒提出要求,就爽快地说:“周公信上所谈之事完全属实,希夷兄(叶挺字希夷)一家就住在恩施西郊,你要去访问他,这不成问题,我派副官陪你去。你回重庆后,望代为转达周公,希夷兄由我就近照顾,安全和生活决无问题,请他宽心。”一听这话,陆诒长长吁了一口气,看来周恩来交给他的最重要任务,可以完成了。接着,陈诚又谈了对当前战局的看法,但绝口不提国共两党谈判和国内政治问题。半小时后,陆诒起身告辞。
随后,在陈诚的副官陪同下,陆诒坐原车直接去了恩施西郊后山湾叶挺将军囚禁之所。车行1.5公里,即下车循小路步行,来到朱家河的一幢农舍前,有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此站岗。副官指点着对陆诒说:“这里就是叶将军的寓所。”
叶挺闻听有客来访,即迎出门外,他见到陆诒甚为高兴。1938年3月,他俩曾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见过一次面,如今在恩施郊外重逢,倍感亲切。
陆诒上下打量着叶挺,但见他身穿皮夹克、西装裤,精神抖擞,英俊如昨,深感快慰。叶挺兴奋地说:“昨天从战地报上看到你们从重庆来此劳军,但想不到你还会到村里来同我见面!”
他们谈笑着一起走进屋里。因有副官在座,陆诒同叶挺只能做一般交谈,谈他这次来恩施的经过,并问叶挺有关鄂西会战的情况。叶挺对于战局了解不多,只谈了一些个人的观感,再就是聊了些生活近况。时间到了上午10时半,叶挺机智地邀请陆诒共进午餐,在一旁的叶夫人李秀文瞟了一眼副官,也热情地挽留说:“吃家常便饭,谈谈家常,我们又不请外客,你不要客气啦!”陆诒会意,当即接受邀请。那位副官也算知趣,辞别而去,约好下午2时再来接陆诒。
副官走后,真正的话题开始。陆诒告诉叶挺,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受周恩来的委派前来拜见他并看望家人。接着,他转达了周恩来带给叶挺的话: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非常关怀叶挺的处境,非常赞赏叶挺的气节;在历次国共谈判中,中共都把恢复叶挺的自由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董必武、邓颖超为迫使蒋介石接受中共提出的各项条件,拒绝参加国民党参政会;党中央切望他多多保重,耐心等待,要相信党一定能够为他争得自由。
叶挺听后非常感动,深情地说:“我也深知我的自由问题决定于谈判结果。我深信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必能获致胜利。这一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几年囚禁中从来没有动摇过。请你回去向恩来同志汇报,请他们释念!”
陆诒又拿出刊有周恩来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华日报》和5月份《新华日报》合订本以及最近的几期《群众》杂志。叶挺双手接过这些报刊,高兴地说,这些精神食粮比什么礼物都珍贵。因为他在被囚禁中,当局只许他看战地报和过时的重庆《大公报》。
叶挺以“皖南事变”的亲身经历,痛斥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背信弃义袭击新四军的罪恶行径。他深有感触地说,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去工作,就能取得胜利。皖南事变的惨痛教训太深刻了,要永远牢记。
在午餐过程中,他们边吃边谈,餐后也没有休息。叶挺迫切想从陆诒那里知道国内外的真实情况,结果陆诒反而从采访者变成了被采访者。叶挺一直问,陆诒一直答,从苏联红军在东欧战场已经开始战略反攻开始,一直谈到国内当下时事,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情况。
到下午2时,他们还是谈兴未尽。那名副官来催陆诒回去,陆诒只好向叶挺夫妇告别。叶挺紧紧地握着陆诒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还带着爱女扬眉一直将陆诒送到村口,并再一次握着他的手说:“你回重庆后,一定要代我向恩来同志及全家问好!”陆诒上车后回首一顾,叶挺和爱女仍伫立村口,朝这厢挥手致意。
这是叶挺被囚禁后,第一次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特别是党中央和周恩来对他的关怀,更坚定了他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石牌战地采访
6月27日,慰问团正、副团长以及官方代表性人物已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启程返重庆。剩下到前线慰问军民的,只有几个随团记者和政治部电影放映队。他们乘一辆军用卡车离开恩施,经巴东前往鄂西会战的石牌前线。
建始县茅田镇是恩施到巴东往返车辆的“幺店子”,镇上只有一家小饭店。到达此地后,同行的记者们都争先恐后上二楼找“雅座”,点菜进午餐。陆诒在楼下找了一个位子坐下,要了一碗肉丝面。
楼下客人不多,只有邻座3个着国民党军士兵军服的军人在进餐。陆诒惊奇地发现,有位副官进店向3人中的一位立正报告称“胡师长”。陆诒认定此人乃陈诚嫡系第十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亦即此次鄂西会战石牌前线重创日军的主将。于是,陆诒三扒两口吃完面条,走上前去,从容地向胡琏递上自己的名片请求采访。胡琏看过名片后,说:“实在抱歉,今天我要赶去恩施,出席司令长官部的鄂西会战检讨会。没有时间,请记者先生原谅。”陆诒赶紧说:“大家都要赶路,我只提一个小问题:你们这次是怎么打退敌人的?你只要说一两句话就行。”胡琏镇定地说:“这次能粉碎敌人的进攻,是由于部队平时勤于训练,战时勤于构筑工事,切实做到有备无患而已!”说罢,他匆匆与陆诒握別,跳上吉普车疾驰而去。
到巴东后,陆诒等乘坐小轮顺江而下至三斗坪。江防司令部派高级军官迎接陆诒一行。三斗坪沿街都是茅房店铺,市面繁荣。陪同军官感慨:“我们在此驻防多年,凡是从大后方到三斗坪来的人,都是为争利而来,像你们这样来前线慰问将士的,真是稀客啊!”
他们在江防司令部稍事休息后,即乘小轮到石牌要塞。石牌号称屏蔽巴蜀的“最后国门”。此门一破,日军便可长驱直入,直逼重庆。石牌保卫战是鄂西会战的焦点和终结,见证了中国军民血战强寇、寸土寸血的伟大精神。陆诒后来写道:
“石牌镇地方很小,仅有七八户人家,只有一家小商店,出售日用品。离此100公尺外,有一块屹立于悬崖绝壁间的岩石,形态像一张麻将牌,于是人们就把周围100多里的地方称为‘石牌’。自然地形再加上人为努力,我们在这一带建起坚固的要塞,以控制长江的西陵峡口。”
“坚守石牌要塞的大部是原海军官兵,部分曾在英国受过专业教育。”
“4年来,石牌要塞官兵面对两岸高山,俯瞰大江东去,他们日夜坚守在战斗岗位,保卫战时陪都的‘东大门’。”
6月30日清晨,陆诒一行攀登石牌要塞背后陡峭山峰,到十一师阵地去采访慰问坚守石牌外围的官兵们。山高坡陡,道路险峻,记者们一路翻山越岭,领略了鄂西山路之艰险。途中遇到前来迎接的十一师师参谋长。大山里天气变化无常,一堆乌云掠过,顷刻大雨倾盆,他们冒雨赶了20公里陡峭湿滑的山路,终于来到十一师师部。
师部官兵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欢迎陆诒一行。官兵一律穿着老布军服,腰束皮带,腿扎绑带,脚穿草鞋。官兵们所戴的军盔,是用当地土产的篾条编织,然后涂上桐油制成,雨天可以挡雨,晴天可遮阳。脚上所穿草鞋,也悉数由官兵自己编织。
师参谋长介绍说,连年物价泛涨,前方将士生活艰苦。每个士兵按月收入,除去伙食费外,也只有49元法币,这笔钱还不够买两双草鞋。在三斗坪,草鞋要卖到30元一双,青油(即菜油)每斤要卖64元,猪肉每斤28元。在这种待遇低、物价高的环境中,部队要维持温饱,不得不自力更生。如缝军衣、打草鞋、用棕绳扎成子弹带,乃至建造营房,制作木质家具,以及种菜、养猪、养羊、养鸡等,都是自己动手。
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的军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是怎样挡住装备优良、不可一世的日军疯狂进攻的?陆诒急切想知道答案。晚上,陆诒不顾白天爬山的疲惫,向官兵们挖掘石牌保卫战幕后的一些故事。
石牌保卫战始于5月21日。27日至29日,石牌保卫战进入决战阶段。日军凭借优良装备,兵锋直指石牌,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之下,分兵向中国守军阵地发动猛攻,只要有一点空隙之处,他们就以密集队形冲锋楔入。中国军民在强敌面前,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长城,用迫击炮、机关枪、步枪和手榴弹织成了炽烈的火力网,让日军在石牌阵前,尸横遍野,难进一步。
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之际,胡琏命令守军在最高的山峰上升起中国旗帜,严令守军决不能后退一步,誓与要塞共存亡,要让日军尝尝中国军队的厉害,看看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
散布在石牌外围的中国军队官兵,遥望最高峰中国旗帜在飘扬,毎个人都热血沸腾,殊死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两军进行血肉相搏的白刃战。在四方湾附近,日军施放催泪毒气弹,令中国官兵咳嗽、流泪不已。于是,官兵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死守阵地,寸土不让。八斗坊附近的阵地,敌我双方几次易手,中国官兵几次拼杀,终于夺回了阵地。此战让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也使日军在这一带遗弃或焚化近2000具尸体。
官兵们还多次提到踊跃支前的民众,广大民众冒着弹雨,前仆后继,一背篓一背篓地把弹药和给养送到阵地之上。官兵们称“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是百姓用背篓背出来的”。
陆诒感慨系之:“使石牌要塞依然屹立的主要素,既不是凭深沟高垒,也不靠新式武器,而是靠我江防部队和百姓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看到前线军民浴血奋战,对比重庆大后方国民党官员骄奢淫逸,腐败贪污成风,大发国难之财,陆诒不禁义愤填膺。
7月3日,石牌前线的采访慰问结束,陆诒与前线将士依依惜別,这是他在抗战中的最后一次战地采访。7月4日,他在巴东搭“楚有”号兵舰溯江西上,于“七七”纪念日傍晚回到重庆。
上岸后,陆诒直奔曾家岩50号。时周恩来因公回延安,陆诒就将此行单独访问叶挺将军和前线见闻,向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作了详细汇报。董必武对他慰勉有加,称赞他这次鄂西之行是“双丰收”。
接着,陆诒为《新华日报》写了《追记石牌保卫战》《劳军行》《最后一次采访》等几篇通讯报道,对石牌保卫战的肯定,对江防部队战斗精神的赞誉,与中央社的消息有着截然区别,是陆诒最后一次抗战战地采访的又一“丰收成果”。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11-29 15:40: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最后的石牌 鄂西会战(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