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桂南会战(五)
2018-12-14 10:09:19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国宝--第五军

  早在一战期间的1916年9月,英国人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大量使用了坦克,由此装甲武器进入了实战。

  战役中的英军坦克不过49辆,实际参战仅仅18辆,推进不过几公里,也并没有击退德军,实际没起到什么作用。

  随后,在康布雷战役,亚眠战役中,英军在两次大量使用了坦克作为掩护步兵的武器。

  这一时期的坦克性能平平,时速不过10公里左右,机械故障极多(49辆坦克中大部分因为机械故障坏掉),防御能力薄弱,火炮精度差,威力弱。

  性能差劲,实战的意义非常有限的,坦克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军事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开始装甲理论和实战的研究工作。

  为什么装甲部队如此重要,在于坦克装甲车颠覆了几千年步兵作战的一切概念。

  这就如同骑兵对于步兵的冲击。

  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两次外族入侵,就是匈奴的阿提拉大帝和蒙古的成吉思汗。这两个征服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部队全部以骑兵为主,这并不是偶然的。

  以成吉思汗的骑兵军团为例,其实他们如果单纯的正面对抗,并不明显强于欧洲的重装骑士,无论是装备还是格斗技巧。

  蒙古的重骑兵很少,一般只占二三成,蒙古骑兵的主要力量是轻骑兵。轻骑兵只有轻型皮甲(只能在远距离防箭)或者根本没有护甲,他们的主要作战武器是弓箭,一般不从事近距离肉搏。

  蒙古骑兵的弓虽然很厉害,但相比敌人来说,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只是占有一定上风而已。

  当时欧洲士兵的远距离武器,并不像匈奴骑兵杀入东哥特的时代,主要依靠标枪,他们也具有了弓箭。

  而蒙古重骑兵,一般不过是厚重皮甲。装备最好的蒙古重骑兵,也不过是披上少量的铁甲甚至缴获宋金两国的锁子甲,和欧洲的重装骑兵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在于他们采用了远远强于敌人的战略战术。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拥有的攻击力的优势,蒙古人指挥系统的高效,这些才是他们取胜的法宝。

  在欧洲军队以步兵方阵为主的时代,蒙古骑兵可以纵横数百公里进行迂回,包抄,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摧毁敌人指挥中心,将敌人分割歼灭。

  敌人就算再强大,在蒙古军团正面对抗中也不可能不占上风。加上他们的后勤补给被切断,指挥中心被摧毁,部队和部队的联系也被断绝,连和蒙古人长期拉锯战也不可能,最终也只有溃败这一条路。

  欧洲和中东的所谓军事强国,就这方面来说,同蒙古人存在这巨大的差距。

  所以,他们在强大的蒙古骑兵兵团面前根本无法抵抗,诸如匈牙利那种亡国灭种的毁灭并不稀奇。

  如果说骑兵在历史舞台嚣张了1000年之久,那么随着坦克的出现,骑兵的位置就让给了坦克。

  自从重机枪发明以后,骑兵的末日就到了。可是,坦克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坦克是披着铁甲,装备大炮的骑兵,不惧怕机枪的骑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甲部队完全可以套用古代成吉思汗和阿提拉大帝的可怕战术,一举掀翻一战期间的步兵静态消耗战。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无数军事专家,都将视线放在了装甲部队上。只是,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坦克和装甲车还相当落后,有很多技术问题不能解决,这对装甲作战理论有一定的限制,很多理论都比较幼稚和不成熟。

  当时的坦克,机动性有限,装甲厚度有限,火炮更是薄弱。以后来国军购买的最先进的德国1型坦克为例,这种坦克装甲厚度仅有7毫米,没有火炮,仅有2挺机枪,最大行程只有140公里。

  这种坦克,就攻击力来说,无法摧毁敌军工事,只能打击一些步兵,就防御力来说,仅能抵抗步枪机枪射击,无法抵抗火炮,就机动性来说,区区140公里的行程也算不了什么。如果单纯以这些坦克来看,显然很多战术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人相信依靠这种坦克可以独立作战。

  不过,经过10几年的技术进步,加上西班牙内战等局部战争的演练,装甲理论逐渐成熟。

  由此,装甲部队的使用上,也有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流派:步兵支援武器,独立作战的铁甲骑兵!

  所谓步兵支援武器理论,也就是不脱离一战时候的基本观点。坦克最终诞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谓的陆地巡洋舰和铁丝网破坏器。一战的步兵在简单的铁丝网和重机枪面前,数以百万计的伤亡。坦克最初的目的,仅仅是压碎铁丝网,摧毁重机枪,帮助步兵突破敌人阵地而已。

  这一派的观点很简单,坦克应该作为步兵的掩护武器。简单来说,坦克装甲车,仅仅是一种披着装甲可以移动的机枪碉堡或者火炮碉堡而已。

  这种观点被英法所赞同,所以他们的坦克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所谓步兵坦克,装甲厚重,火炮威力巨大,但机动性平平,行驶速度仅仅和步兵行军类似。

  比如著名的法军Char B1步兵坦克,这种坦克装甲非常厚,装备一门75毫米火炮(当时普通主战坦克火炮只有37毫米到45毫米),但机动性非常差,速度慢,最大行程仅仅150公里(苏军T34坦克的公路最大形成为450公里)。

  其实,这种所谓的步兵坦克,不过是一种自行火炮而已。

  另外一种则是所谓骑兵坦克。这种坦克装备数量很少,装甲薄弱,火力也虚弱,但机动性较好。它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代替侦查骑兵,从事侦查,警戒等一些任务而已,因为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法军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在这种思路下的英法陆军,建立了一支拥有众多坦克,还不如说是自行火炮的军队。自行火炮仅仅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却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变化。

  英法的步兵部队,同一战时期的没什么不同。

  另一个流派,也就是独立作战的铁甲骑兵。

  这一派认为,坦克装甲部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作为增强步兵能力的自行火炮使用,而是成为几百年前成吉思汗的骑兵军团。坦克装甲部队应该独立编组,以具备等同甚至强于骑兵军团的强大机动力,而它们的装甲和火炮又可以带来远远超越骑兵的强悍打击力,从而将部队进行脱胎换骨的变化。

  独立作战的铁甲骑兵的特点和前一种流派完全相反,坦克装甲部队是作战的中坚力量,而他们搭载行军的步兵仅仅是帮助他们的辅助力量。

  对这种流派的支持者,自然主要是著名的德军,他们是最早建立装甲师的欧洲军队。

  这两个流派在当时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但前者由于作战理念的落后,在二战初期就被事实证明已经过时。在著名的法兰西战役中,强大的英法联军被德国人的装甲兵团打的溃不成军,法国迅速投降,英国人狼狈从敦刻尔克逃回英伦三岛。

  其实此战英法两军的坦克,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亚于德军,唯一的区别在于,英法两军,除了少数坦克旅以外,完全把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德军则编组了可以独立作战的坦克装甲师。

  由此,在独裁者希特勒支持下的装甲战术,让一战没有成功的施里芬计划,就此成功了。

  后一个理论,则被德国,苏联,美国所重视,他们都编组了独立作战的装甲部队,后来英国和法国也醒悟过来,紧跟而上。

  装甲兵团作战的顶峰时期,就是德国入侵苏联初期,包括基辅战役这种让人无法相信的围歼战。新时期的纳粹铁马兵团,在数公里距离上大规模包抄合围,一个战役就吞掉苏军70万人,而德军自身仅仅损失15万人。如果换在西欧,这一个战役就足以让一个国家灭亡了。

  而中国这方面,则大大落后于世界。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粥!装甲机械化部队,要建立在国家重工业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自行研发和生产,依靠购买,是不可能的。

  每年可以自产汽车2万辆的日本,在1937年抗战爆发第一年,也仅仅生产了300多辆坦克。

  当时中国尚且没有自产汽车的能力,更别说生产坦克装甲车了。

  北洋军阀时代,奉系曾经购买过一批,36辆法国陆军裁军后淘汰下来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冯玉祥也得到几辆苏联援助的装甲车,其他军阀没有这种装备。

  中央军在北伐期间,得到过几辆苏联的装甲汽车,但这算不上真正的装甲力量。

  中央军最早的装甲战术的提议者,是大名鼎鼎徐庭瑶将军。

  徐庭瑶本来和装甲兵八竿子打不着,他是保定军校毕业,步兵指挥官。在北伐战争中,徐庭瑶表现出色,被蒋介石看中,从团长提拔为师长。

  徐庭瑶的能力并不是太强,但此人胆大心细,而且很能接受新鲜事物。

  在中原大战中,徐庭瑶所部曾经被阎锡山晋绥军痛击,尤其阎锡山使用的铁路装甲车威力大。

  这种铁甲列车披着厚重的铁甲,普通轻武器和中小口径火炮伤不了它。而他装备数门中口径火炮,还有七八挺重机枪,给进攻的中央军极大杀伤。

  徐庭瑶见普通武器对付不了它,居然亲自登上一个火车头,拼死撞向敌军的铁甲车。结果两车一同撞毁,徐庭瑶受重伤。这种玩命的举动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要知道,当时徐庭瑶已经是堂堂中将师长了。

  此战后,深得蒋介石赏识的徐庭瑶,成为上将军长。

  通过此战,徐庭瑶开始意识到装甲武器的重要性。阎锡山依靠铁甲列车这种原始的装甲武器,也能造成中央军如此大的伤亡,足可见他的价值。

  随后,长征抗战爆发,徐庭瑶被任命为17军军长,率领中央军主力同日寇激战。当时杜聿明是他手下的一个旅长!

  在古北口的战斗中,日军依靠火炮和坦克的优势,对中央军造成很大伤亡。尤其坦克这种武器,对于没有反坦克武器的中央军面前,几乎是无敌的。此战结束后,日军伤亡大约5000人,而中央军伤亡超过1万5000人,是日军的二三倍,最终古北口也没有守住。

  此战对徐庭瑶触动很大,日寇的坦克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属于轻型坦克,装甲薄弱,火力也不怎么样,机械故障频频,却能对中央军步兵造成如此的伤亡,看来必须找出应对的办法。

  徐庭瑶经过再三研究,认为对付装甲部队最好的办法,是组建自己的装甲部队。徐庭瑶随即向蒋介石汇报了他的想法。蒋介石当时早有组织装甲兵的打算,也创办了装甲兵学校的雏形,还从英国先后购买了两批坦克。

  此时老蒋对徐庭瑶的观点深表认同,立即派他组织一个考察团,赴德、英、法、苏等国考察。徐庭瑶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回国后写成《赴欧考察军事报告》。他还撰写了多达60万字的《机械化军备论》一书,自费印刷2000 册,分赠各将领,宣传机械化。

  同一时期,著名的蒋方震将军(也就是蒋百里),也推出了很多装甲兵理论研究的心得。

  可以说,蒋和徐两人,对装甲兵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1936年3月1日,中国陆军交辎学校在南京成立,这是第一所国军装甲学校。

  徐庭瑶也被任命为教育长兼任代理校长(校长是蒋介石挂名),由此成为所谓的国军装甲兵之父。

  于此同时,国军装甲兵的组建也展开了。

  蒋介石的胃口很大,观念也相当超前,一开始是想组建可以独立作战的装甲师,但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来哪里能搞得到这么多坦克装甲车?连美国人在1939年也只装备了400辆坦克,国民政府有钱怕是也没地方买去,更别说本来就没什么钱。

  二来坦克师需要大量的配属车辆,火炮以及包括汽油,机油,轮胎在内的各种物资。一旦装甲师开始作战,每天的物资消耗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是国民政府无法提供的。就光是汽油这一项,国民政府就完全依赖进口。

  在徐庭瑶和何应钦的谨慎建议下,蒋介石放弃成立可以独立作战装甲师的计划,批准国军就先成立了一个规模较小的装甲兵团,也就是装甲团。

  这一个团编制的装甲部队,下辖三个坦克连。这三个连分别装备32辆英国维克斯坦克(每个连16辆),10辆德国1型坦克和6辆意大利菲亚特33型轻型坦克(合编为1个连)。

  换句话说,国军全部装甲力量,也就这区区48辆坦克,还分从3个国家购买而来,性能都是平平。

  另外,团还下辖三个搜索营,除了一个连装备12辆德制装甲车以外,两外两个连都只有三轮和两轮摩托车,战斗力非常有限。

  这样,国军倾全国之力的一个所谓的装甲兵团,不过只有轻型坦克48辆,装甲车12辆。真是可怜巴巴的!英国人扔在敦刻尔克滩头上的坦克,就有700辆。

  而我们的敌人日军,在抗战中后期编组了战车师团。一个师团就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

  显然,这个所谓的装甲团,或者装甲兵团的实力很弱,主要是研究性质,同时作为人员技术储备。

  即使这样,由于一线国军作战吃紧,该团居然还是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战斗中,国军坦克虽然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官兵无谓生死,可歌可泣,甚至坦克履带被打断,坦克成员还不愿意离开,将坦克做固定炮台使用。很多国军坦克手和坦克共存亡,最初的坦克连长基本都殉国了。只是无奈坦克数量太少,又没有控制权,加上步坦协同非常差,经常被日军重炮,飞机,反坦克炮一批批的摧毁。

  淞沪会战,参战的装甲兵团伤亡过半,击毁坦克装甲车17辆,毙伤日军官兵数百人。

  到了南京保卫战结束,国军装甲力量被日军摧毁一部分,另一部在撤退中沉入长江,剩余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

  表现一般,实战中,国军却已经看到了装甲兵的作用。

  1938年,国民政府正式成立陆军机械化学校。

  在武汉会战之前,德国宣布和中国断交,拒绝履行国民政府新提出的150辆坦克的订单(包括最新型的3型中型坦克),国军只得分别从意大利和苏联购买了两批坦克。

  从意大利购买的还是菲亚特轻型坦克94辆,这种坦克性能很烂,属于半垃圾货,后来在北非被英军轻松打成一堆堆废铁。

  而从苏联购买的82辆T-26坦克,性能则是相当不错,在当时属于性能比较优秀的轻型坦克。

  依靠这批坦克,国军编组了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

  这个200师是当时世界上编组的第四个机械化师,可以说国军的思维还是很超前的。

  200师下辖两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

  200师一部在副师长邱清泉的指挥下,参加了兰封会战,先后有十几辆坦克装甲车被日军重炮和反坦克炮击毁,却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歼灭了日军不少火力点,很好的掩护了步兵。

  由于表现突出,又是国家花费巨大财力物力才组建成功的,蒋介石和何应钦都把这支200师当做国宝。

  这从一份何应钦下的手令可以看出来。

  何应钦的手令为:200师全体官兵务必每天吃三餐!

  现在我们看起来,肯定赶到莫名其妙!一天吃三顿饭有什么稀奇,还要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下什么手令?

  其实当时国军的待遇非常差,一般步兵一天仅仅吃两顿饭,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而饭也就是一小碗米饭(绝对不是大米),菜则是一些青菜豆腐,一个月吃不到一次肉。

  而200师作为国军精锐部队,所以待遇要好得多,这才每天能吃三顿饭。

  换句话说,一天能够吃三顿饭,已经是国民政府提供的最高待遇了。

  国家穷成这样,还要被迫和强大的敌人打仗,真是不容易啊!要知道,就吃饭一项,日军任何一个普通士兵每天都可以吃到肉,毕国军不知道强多少倍!

  此战结束以后,徐庭瑶等人向蒋介石提出另一个建议。

  200师作为机械化师,虽然战斗力强大,机动性强,但实力确实太单薄,没办法和日军大规模硬碰,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谓的装甲闪电战,单单靠一个只有几十辆坦克的200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与其这样没用,还不如放弃作为坦克独立作战理念,成立一个以步兵为主的半机械化部队。步兵为作战主力,坦克作为支援力量,步坦协同。

  这样一来,这支半机械化军也可以独立作战,不再是没什么用的200师了。

  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表示同意,于是著名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也就这样成立了。

  第5军不再是坦克装甲部队为主,步兵为辅的机械化部队。该军军长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下辖三个师,分别是200师,新22师和荣誉1师。这三个师都是步兵师,师长分别为戴安澜,邱清泉,郑洞国,都是国军的名将。原来200师的装甲部队编为一个装甲团,团长是胡献群(黄埔六期,留学英国的高材生)。一旦作战需要,装甲团就将坦克拆分成若干个连,每连数辆坦克,分散到3个师里面,支援步兵作战。

  粗一看,这似乎是装甲理念的倒退,实际上也是国军无可奈何的改变。

  因为没有力量组建独立作战的装甲部队,只能退而求其次。

  当时第5军,是国军中稍有的几支主力部队。除了拥有近100辆坦克装甲车以外,他还有炮兵部队,反坦克炮部队和汽车运输部队,这都是其他国军部队做梦也无法企及的。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14 10:10: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桂南会战(四)

下一篇:桂南会战(六)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