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南京保卫战——激战到最后一刻的南京
2018-12-25 14:10:56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首先需要破除一个错误的观点,南京并非没有抵抗就被日军占领,也并非是国军占优势却被占劣势的日军击败。

  相反,在南京城下国军进行了惨烈绝伦的英勇抵抗,短短几日内造成日军7000多人的伤亡,国军付出的伤亡自然也更加惨重,整个南京保卫战中,国军殉国11名现役将军,如果加上牺牲后追授的,一共是17名少将以上军官。

  军衔最高的为萧山令中将,时任南京市长,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

  另外,南京保卫战中,且不谈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区别,当时国军守军为8万多人,并非之前中共宣传的15万人,而进攻日军高达8个师团24万之众,最后直接打到南京城墙下的也有5个师团18万之众,并非宣传的5万之众。

  南京保卫战从12月3日开始,12月7日进入全线激战,到12月12日奉命撤退之前,这整整9天时间内,国军以绝对劣势对抗数倍于己的日军,并没有什么失误,反而打了不少可歌可泣仗,也让日军进展缓慢。

  至于12月12日下令撤退以后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3万国军或者战死于突围的路上,或者被日军俘虏后屠杀,也并不是绝大部分国军官兵的问题,而主要是少数高层军官的指挥失误。

  至于之后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跟国军的顽强抵抗没有任何的联系。老萨很遗憾的说一句,以往有些人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故意淡化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血战和巨大的牺牲,甚至为了掩盖这些不惜故意淡化随后的南京大屠杀,以防止一些比较有头脑的老百姓自己追根溯源需求真相,由此看到被掩盖的真相。

  宣传的时候,从不提战斗的惨烈和悲壮,而是口径一致的突出国军撤退时候的惨状,指出国军官兵的无能,甚至不惜伪造证据和断章取义指责孙元良等战斗到最后的国军勇士。而实际上南京保卫战日军伤亡7000多人,几乎相当于10个平型关大捷的歼敌人数(平型关战斗八路军歼灭日军800多人),而且林彪打的是日军辎重后勤部队,国军打的全是日军正规野战部队。厚此薄彼,看人不看己,事后说风凉话都是不可取的,毕竟南京的国军和平型关的八路军都是中国人。

  甚至更有些人隐晦的将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挂钩,指责是由于国军无能才引发了大屠杀(大家可以搜一搜,网上有不少所谓《南京大屠杀另一个凶手-国军》),这是没有任何一丁点历史根据的,也是对先烈的侮辱和最大的诽谤,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和违背人类基本道德的。

  实际上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侵华日军高层已经做出了在南京屠杀,以恐吓中国政府和人民迫使他们投降的决定。这些忠勇的国军战士为了保卫首都南京,他们的鲜血洒满了南京的土地,南京人民甚至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我们今天指责日本篡改南京大屠杀历史,但我们自己正视了南京保卫战的历史了吗?

  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又有什么权利去指责曾经的敌人呢?

  如果说1979年前由于毛泽东时代的极端意识形态原因,为了宣扬抗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功劳,中共军队抵抗牵制了百分之八十的日军,一味抹杀国军战绩,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是可以理解的,也算是时代特色。

  而现在距离南京保卫战已经70多年,改革开放也30多年,台海也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国民党也不再是之前的国民党,老萨觉得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这么做,应该将历史真相告诉每一个人,至于怎么去理解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上一遍已经说了,南京保卫战的胜负其实没有悬念。南京本来是不适合防守的城市,自古以来如果敌弱我强,南京政权也极难在保卫战中获胜,至于敌强我若且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南京政权从无胜迹。在南京建都的十个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基本都是被敌人消灭或者击败,中止了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

  根据当时情况,日军进攻南京总兵力8个师团24万大军,比国军守卫南京部队在数量上就是3倍,如果加上战力的区别,何止国军的5,6倍。

  敌我力量非常悬殊,胜负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时南京的国军其实也无兵可守,更不能死守。因为死守的结果只对日军有利,能够让日军在南京这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将国军守城主力歼灭。因为此,蒋介石并没有将从上海退出来的40万大军死守南京,而且命令他们立即向安徽和浙江转移,也就是不准备死守南京的意思。

  不过南京又有相当重大的政治意义,换成任何政府也不能随便放弃。

  因此蒋介石任命自告奋勇守城的军阀将领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交给他自己最精锐的几支部队共8万多人,希望唐能够守一守,给日军一些杀伤再后撤,这样各方面都能交代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保卫战打响了。

  南京保卫战国军部队为7个军的番号共14个师及配属单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兵力也不少。

  具体为:

  第2军团徐源泉第41师,第48师(这2个师刚从湖北赶到南京,本来是北上增援河北保定战线的)。

  第66军叶肇第159师,第160师(粤军,广东兵,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71军王敬久第87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72军孙元良第88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74军俞济时第51师,第58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后来的五大主力之一,抗日铁军)

  第78军宋希濂第36师(德械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第83军邓龙光第154师,第156师(粤军,广东兵,其中一个师刚从上海退下来)

  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3师,第112师等(德械师,大部刚从上海退下来)

  宪兵司令萧山令的3个宪兵团(南京本地常驻部队)

  炮兵第8团1营,炮10团1营,

  轻战车第三连,有德式1型轻型坦克10辆(这种坦克装甲薄弱,火力薄弱,仅有机枪,没有火炮,在德军中主要作为侦查使用)

  这14个师如果满员的话有20万之众,此时由于各部基本都刚从淞沪会战战场上退下来,无一不是伤亡过半,总兵力只有8万多人。

  且不谈只剩8万多人,可惜就算14个满员师共20万国军,也不足以对付四面合围过来的日军8个师团24万人,毕竟当时中日两军实力是有差距的,一般认为国军防御需要2倍数量于日军才可以,也就是说,国军防御住南京,应该需要50万人。

  满员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这14个师根本就是被打残的部队,实际兵力尚且不足满员时的一半。

  这些部队中,兵力最满员的是徐源泉第2军团的两个师、邓龙光粤军第83军2个师中的1个师,这两支部队都是刚从后方调来的。本来是想参加淞沪会战和河北保定战役,可惜刚到南京附近,上海和保定的战役已经结束,就奉命转进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了。

  徐源泉第2军团的两个师在国军中属于战斗力较弱的部队。他们本来是北洋军阀中鲁系军阀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蒋介石击败以后,该部被国民政府收编。

  由于并不是中央嫡系部队,该部装备平平,战斗力有限。因为是军阀部队改编,兵员素质就难以保障,其中自然有很多爱国官兵,但也有一些旧军人,甚至土匪武装。

  比如其中48师142旅旅长居然还是当年震动世界的临城抢劫案的土匪头子二号人物徐继武。

  注:1923年5月5日,在津浦线上疾驶的由浦口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车上,乘坐着中外旅客200余人,其中有参加山东黄河宫家坝堤口落成典礼的外国记者 和外国旅游者数十人。次日凌晨,当列车行至距离临城站3里的沙沟山时,突然被孙美瑶率领的号称山东建国自治军的土匪1000余人所阻截,劫走外国旅客39人,中 国旅客71人。除英人纳恩满当场被打死外,其余全部被押往峰县的抱犊崮山麓巢云观圈禁起来。此次土匪绑票的目的在于,迫使官军停止围剿匪巢和将他们收编为国军。5月7日至8日,英、美、法、意、比五国公使连续向北京政府提出最严厉的抗议。1923年6月12日,谈判双方总算达成了协议。北京政府答应招编 孙美瑶部土匪3000人为山东新编第十一旅,并付款8.5万元,孙美瑶随后将所掳外侨全部释放。

  邓龙光粤军第83军则是原来陈济棠麾下部队。由于广东省很富裕,该军装备还不错,广东佬能打能拼,官兵也有一定战斗力。但该军受粤军整体战斗力不强的影响,战斗力平平,也属于国军中的二流部队。

  况且这三个师人员虽满,但都很疲劳,他们之前大多都在一路急行军中,官兵都非常疲惫。其中徐源泉第2军团中的41师居然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以后的12月8日才全部赶到南京,当时南京外围已经打了4天了,离南京城沦陷也只有4天时间了。结果这个师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就和日军遭遇激战了。

  这3个满员师的师战斗力都不强,属于国军中二流部队,也算不上是生力军。

  另外还有一支满员的部队就是宪兵了,他们有三个团,都是满员的。但宪兵按照现在的观点就是武装警察部队,并非真正的野战军人。他们虽然也受军事训练,但侧重点主要还是执行武装警察的任务,必须维持后方治安,征讨土匪等,战斗力也是有限的,只是作战意志比较顽强。

  除了这4个师以外,其它10个师全是从上海撤至该地的部队,无一不是伤亡惨重,元气大伤。

  其中宋希濂的德械36师本来是中央最为精锐的部队,满员时候全师1万5000人,但经过3个月的送沪会战后,撤到南京时候仅剩3000多人(其中至少1000人是在上海补充的新兵)。在南京紧急补充了3000多人新兵,全师总兵力也不到7000人,尚不足满员时候的一半。

  孙元良的德械88师在上海就经过4次大规模补充新兵,退到南京时候也仅剩7000多人,其中也有一半是新兵。

  其他诸如87师,74军等也都类似。

  这样14个师其实仅有8万人,用这一点点部队是绝不可能守住南京的。

  多的不说,防御南京外围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至少需要30,40万部队,就算光是占据已经修筑好的南京城和城外十几公里处的两道防御线,想占满阵地也至少需要15个满员师,至少25万人。

  以现有的8万兵力不要说能守住南京城,就连驻扎满修好的阵地也是不可能。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日军四面合围南京,总兵力8个师团24万人,最后直接用于攻打南京城墙的也有5个师团加配属部队18万人。南京国军守军只有8万多人,而并不是宣传的15万,敌我力量非常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国军拼死抵抗,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在二战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至于撤退时候的大混乱,主要是指挥官唐生智昏庸无能的结果,自然蒋介石任命这种吹牛大王为总司令,也有一定的责任,这点也无须讳言。

 

  兵力不足,战斗力又如何呢?

  8万多人中有多达3万多人为刚刚补充过来的新兵,而剩下5万多人中有4万人是经过淞沪会战的疲惫之师,从一般角度来说,这样的部队不经过1,2个月的休整是不能作战的。

  新兵战斗力不强容易理解,之前从没打过仗,当时国军新兵训练也很草草,长的不过半年,短的1,2个月,极端时候甚至10几天。

  相比要严格训练12个月的日军来说,国军新兵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战斗力不如日军。

  白崇禧在淞沪会战总结中写道,我军素质不如日军,使用同样武器,命中率远低于日军。

  就比如日军常用的三八式步枪,前后卖到中国的加上中国仿制的(山西有专门仿造的三八式步枪型号),总数不下10万支。日军使用这种步枪,由于训练严格,命中率很高。打固定靶时候,大部分士兵10枪能打到80环,打不到60环则不能完成新兵的训练。而国军用三八式步枪,则远达不到日军的射击水平。在和淞沪会战同时的太原会战中,晋绥军和日军同样使用三八式,晋绥军伤亡要大一倍以上。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日军新兵步枪射击训练至少半年以上,国军士兵一般少于3个月。日军实弹射击时候子弹随便打,国军由于弹药不足,实弹射击很少,一正一反,差别自然大了!

  实际,战斗中补充的很多国军新兵训练更夸张。

  以最满员的徐源泉第二军团为例,这个军团也不过只有41师,48师两个师,实际也就是1个军。

  之前由于淞沪会战吃紧,该军团奉命抽调主力去增援上海的国军,将其中绝大部分士兵和一半班长,三分之一排长全部调走,一共调走了1万多人。

  余下的第二军团只剩很少数量的老兵和一部分军官而已,其实等于被抽空了。

  绝大部分兵力在8,9月被抽走,第二军团立即补充了大量的新兵,但仅仅经过1,2个月的训练,就奉命赶赴南京作战。

  这些新兵的素质可想而知,具当时第二军团48师144旅旅长韩浚回忆:就在湖北沙市临上船出发之前,我们旅还接受了几百个刚招募来的新兵。由于没有时间训练,我们就让他们在船上换上军装,领取枪支弹药,学习怎么样装退子弹,怎样瞄准射击,则样投掷手榴弹。这样训练前后不过1,2周!第一次战斗打响的时候,大部分新兵都非常紧张。有的把头埋在地下盲目射击,有的投掷手榴弹不知道要拉引线,有的把手榴弹扔出去太近,不但没有炸死敌人,反而炸死炸伤了自己。

  其实这不能怪新兵,一般经过在严格训练的新兵,甚至未来的战斗英雄,第一仗都可能打得一塌糊涂。就比如著名电影《兄弟连》里面101空降师E连伞兵们打的第一仗就很烂。他们作为美军精英部队,还经过2年强化训练,没想到第一次和德军交手就伤亡不轻,打的一团混乱,而他们对手也不过是一群德军炮兵而已。

  国军新兵第一仗就和如此强大敌人打,自然无从发挥

  而老兵呢,由于普遍经过三个月激战,这些士兵无论从体力还是精神上都极为疲惫,战斗力也大减了。

  也许有些人不能理解,其实很容易理解,大家都考过试吧。有时候考试需要一个上午,考完以后大家绝对非常疲惫。而且这些国军老兵作战长达3个月,这是什么概念?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大家就想象你连续考试90天,日夜都呆在考场后会什么样子,我告诉你,战争对人精神的摧残比考试要厉害100倍,1000倍。

  参战官兵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激战的状态中,也从没脱过衣服睡过觉。就算钢丝拉紧了也会断掉,更不要说人的神经了。

  所以此时大部分老兵非常疲惫,急需要到后方休整一段时间。

  可惜此时已经没有可以使用的部队,而南京既然是守一下再撤,那么一定需要战斗力比较强,组织比较好的部队。

  因此蒋介石将自己最精锐的,但在淞沪损失过半的德械36师,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以及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全部留在南京。

  至于武器装备上,国军炮兵部队仅有炮兵8团和炮兵10团各一个营,火炮总数不过十几门,另外还有反坦克炮8门,加上一个轻坦克连10辆坦克。这点火炮跟日军700多门火炮,300多辆坦克装甲车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连他们十分之一都比不了!

  相比国军虚弱的兵力和防御来说,日军可就不同了。

  日军进攻南京的为两个军8个师团共24万大军,分两路进攻。

  在太湖北岸的的日军由日本皇族朝香宫鸠彦中将担任指挥官,他也是新上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

  之前的松井石根大将已经升至为华中方面军司令,统一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

  朝香宫鸠彦率领所属第3,第9,第13,第16师团,第11师团第10旅团,沿着沪宁公路铁路西进。

  而在太湖南岸的日军柳川平助的第10军,所属的第6,第18,第114师团,第5师团第9旅团沿着南线嘉兴,广德,溧阳一线西进。

  其中朝香宫鸠彦的上海派遣军从正面突破,由于所属20万大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减,加之这一线国军顽强抵御,他们进展较为缓慢。

  他们的目的是占领南京东面的镇江,江阴等地,从东面进攻南京,同时击破江阴要塞,镇江要塞的防御,保证日本海军从北面和西面封锁南京,

  而柳川平助的第10军10多万人则刚刚在金山卫登陆,虽然之后遭遇东北军67军吴克仁等部队顽强抵抗,但并没有遭受太重损失。他们很快攻占南线的嘉兴,广德,并且火速向南京南面的溧水,南京西南面的芜湖,马鞍山进发,从南京的南面和西南面包围该城,也切断南京守军的退路。

  日军参战总兵力高达8个师团24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主攻南京外围阵地的是6个师团又1个旅团,独立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攻城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兵大队,1个重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21个独立汽车队及其他支援部队,总兵力20万。武器上配有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2000门以及300辆坦克装甲车。

  海军上,国军海军大部分在江阴保卫战中被击伤击毁,一些舰只则受伤后沉入江阴阻塞线,实际上中国海军在江阴一战已经损失了大部分实力。

  由于当时南京每天遭受数十架飞机轰炸,海军舰只在此处也非常不安全,随时可能被击沉。最终海军残余部队退到了武汉,在南京仅留下4艘鱼雷艇。由于日军飞机轰炸,这些鱼雷艇也整天转移锚位,期间还有1艘被炸沉。

  日军强大的第三舰队则沿江而上,但在江阴要塞被守军江防重炮阻挡了7天之久,之后又被几百条民国船只沉船造成的阻塞线所拦阻。日军对这条阻塞线根本没有好的办法,大型军舰根本无法通过,最终勉强将吃水最浅的一些炮艇和巡逻艇开过去,却又在镇江要塞被阻挡。

  由于炮艇火力要弱,日本海军暂时被阻挡,加之中国海军在长江一线布置了大量水雷,他们前进也相当困难。

  -------------------日军此次为攻打南京,调用了几乎全部重武器,这种野炮都算是小家伙。由于在上海伤亡太重,松井石根特别命令日军坦克部队需要作为支持进攻南京的箭头,南京一线调动了多达300辆的日军坦克装甲车,整个华中派遣军的装甲力量全部调到南京。

  空军上,由于三个月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消耗,国军200多架飞机损失殆尽,以及无力在白天起飞迎战。因为只要飞机一上天,立即被数量众多的日机围攻,很难幸存。日军现役飞机高达2000多架,虽然战斗中损失还要比国军重一些,但余下飞机是国军的100倍,自然占尽优势。

  好在也有转机,12月1日苏联援华飞行员驾驶25架伊16战斗机赶到南京,由普罗科菲也夫率领,他们在南京保卫战初期和日军激战,击落多架日军飞机,但自己也有伤亡。

  苏联援华空军虽然一定程度阻挡日机的嚣张气焰,可惜他们的25架战斗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阻挡几十倍数量的日军飞机。

  可以说,日军的兵力火力都非常强大,敌我力量极为悬殊。

  日军胃口很大,完全是想将在南京的国军包括尚没有撤退出沪宁杭的国军主力全部吃掉。

  那么目前在外围向阻挡住日军20多万大军并不现实,实际上国军在沪宁杭的剩余部队近40万大军除了8万多人留在南京,还有几万部队在外围节节抵抗,阻挡日军推进以外,大部已经撤退到安徽,浙江,以避免被日军合围歼灭。

  两路日军从11月中旬开始从上海出发扑向南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12月初已经先后攻到南京附近。

  南线日军柳川平助麾下的第114师团在12月3日突破88师和74军的防御进入南京南边仅仅50公里的溧水县(今天叫做南京市溧水区)。

  第6师团和第18师团继续前进,攻打安徽当涂和宣城,一旦这两地被攻占,日军随即占领芜湖,马鞍山,也就完全切断南京守军南边,西南面的退路。

  北线日军第18师团,第9师团突破83军和66军警戒,在同日占领南京东边也有50公里的丹阳,金坛,向句容方向急进,第6师团包抄南京城东面江宁县的秣陵关。

  南京的东面也被日军封锁。

  除此以外,日军海军正在努力沿着长江西进,暂时被阻挡在镇江要塞。

  而第13师团此时已经正在攻打镇江,看起来镇江要塞守不了多久。

  一旦镇江失陷,日本海军也就逼近了南京江面,只要继续西进,就可以完全封锁南京北面和西面的长江。

  这样南京的东南西北就完全被日军合围,8万国军恐怕就是全军覆没了。

  从12月3日开始,日军攻入南京外围的句容,丹阳,镇江县城,两军开始了南京保卫战的外围作战。

  当时国军外围阵地守军如下:

  孙元良88师在南京城东郊江宁县防守

  俞济时74军在南京城东郊区江宁县淳化镇到城南郊区牛首山一线防守

  叶肇粤军66军在南京城东郊区江宁县的汤山伏牛山到淳化镇一线防守

  徐源泉第2军团防守在南京城东郊区江宁县的汤山伏牛山到龙潭一线防守

  邓龙光粤军83军向镇江,丹阳一线增援(当时王敬久的87师还在镇江驻守,协助防御镇江要塞)。

  其他的36师,中央教导总队和宪兵部队都在城郊待命,作为总预备队,其实也就是救火队,哪里守不住了就去增援。

  简单来说孙元良88师在城最南面,往东北方向依次是74军,66军,第2军团,这几支部队在外围形成一个半圆守卫南京的东部和南部(南京的北部和西部是长江),83军则在外围机动作战。

  在南京外围激战开始,日军包围圈已经基本形成,而当时的蒋介石居然仍然还在南京。

  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去富贵山,尧化门,仙鹤桥,孝陵卫等地视察防务,并且给守军打气。

  由于守军普遍疲惫不堪,士气也不像淞沪会战时候那么强,蒋介石告知他们近期滇军将会赶到,作为南京的支援部队。

  其实这不过是蒋鼓舞士气的手段,当时滇军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战斗力也是国军中比较弱的,怎么可能击破20多万日军的围攻呢?

  3日两军接触,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刚到4日,日军主力就纷纷杀到,战斗立即升级。

  先是粤军66军2个团在句容和日军遭遇,日军和66军碰了一下就后撤,其实这股是侦察部队,他们在等待后面大部分上来。

  66军派出一个团追击这股日军,将其击溃,但追击期间该团遭遇日军大部队,赶忙后撤,经过苦战方才突围成功。

  此战虽然凶险,但国军已经得知日军主力杀到南京郊区。

  之后日军分七八股四面进攻南京外围阵地,其中一股居然从容进入国军突前的66军侧后,险些将其退路切断。

  唐生智见情况紧急,赶忙调动宋希濂的德械36师的一个主力团赶往接应,将66军接应了出来。

  同时唐生智命令还在镇江丹江的王敬久的87师,邓龙光83军赶忙回援南京。

  这两支部队迅速退回南京一线,当他们还没有到南京的时候,南京外围激战已经开始了。

  当时南京外围战斗可以说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就比如防守部队居然能被进攻部队抄了后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一句话,兵力不足。

  南京周边花费约2年时间,修建了两道阵地,包括外围阵地和城防阵地。

  按照当时修建的规模,这两到阵地和必要的预备部队,至少需要5个满员军,15个满员师,25万人左右。

  现在仅靠这8万人,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连占领整条阵地其实都是困难的。

  以74军为例,他们直到11月中旬才奉命从上海撤退,并且还作为后卫部队狙击日军攻击部队。

  74军师最后一批从上海撤出的部队,当他们从上海青浦撤退的时候日军一部已经在他们身前几十公里的苏州,超越了他们一天的路程。

  此时74军等于被日军包围在后方了。

  好在74军战斗力很强,组织严密,他们在江南老百姓帮助下,巧妙的突破日军多道封锁线。经过一路激战和300公里急行军,最终在11月28日才退到南京近郊。

  由于损失很大,一路强行军,部队极为疲惫。当时包括俞济时军长在内的军官都向蒋介石要求撤到安徽后方去。因为部队损失大,不经过2,3个月的休整根本无法恢复战斗力

  不过蒋介石却没有同意,因为当时周围已经无兵可用,74军作为仅剩的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不得不用在南京了。

  当时命令74军固守南京外围防线的淳化镇(51师防守)和牛首山(58师防守)。

  光看这两个地名,如果你不是南京人可能不觉得什么,其实淳化镇在南京城郊的东边,而牛首山则在南京的南面。仅仅一个军的2个师,也居然被拆散到两个相距如此之远的地方使用,可见当时南京守军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了。

  这里之前已经修建了一些比较坚固的工事,但当74军官兵到达这条防线的时候却很不满意。

  这些所谓的坚固永久性工事修建的很差,同之前的吴福线,锡澄线一样,碉堡只注意发扬火力而不注意隐蔽。

  很多碉堡修建在山顶和山棱线上,非常显著,几里外就可以看到。

  这种工事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如果对付国内各派系军阀和红军是足够了,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重武器,光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打不坏这些工事。

  但对付日军则不行,因为日军有着大量的山炮野炮,可以跟随一线部队前进。这种碉堡虽然坚固,不可能抵抗这种火炮的打击。日军几炮下来,这些碉堡基本都被摧毁,里面的国军官兵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就单纯碉堡设计来说,技术基本还是民国初年那种,碉堡的射击孔太大,以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但在30年代就是落后的设计。

  老萨本来在南京附近的山上面还看过这些碉堡的遗迹,他们的射击口很大,小孩子爬进去根本没有问题,这是比较落后的射击。

  日军进攻部队哪怕没有火炮,也可以用轻重机枪封锁碉堡射击口,让碉堡无法发挥作用。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这也就是中华民国军力低下的一种表现,这些精心建造的首都防御工事也就这种水平。

  ------------------------南京废弃的碉堡,堆满了垃圾,大家可以看到射击孔有多大,碉堡有多么明显(当年可是没有周边的茅草的,一个碉堡光秃秃的立在山上),很容易被摧毁。



  74军在南京外围基本没有修正,刚到驻地就忙着抢修工事。

  抢修了刚刚一周,工事尚且没有修好,日军已经在12月5日到达淳化镇附近同74军51师激战!

  同时日军一部也逼近牛首山,同74军58师激战!

  日军进攻部队数量众多,第一股在淳化镇攻击的日军就有2000多人,配有火炮10门,和数辆坦克。

  之后逐步增加到近1万人,驻守淳化镇的74军51师仅有6000多人,还有约一半是新兵,战斗力是不及的。

  虽然敌我力量悬殊,74军号称五大主力之首,自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集中火力将进攻日军连续击退,一次次的将日军顶回去,前后击退了日军10多次进攻。

  日军见不能击破74军防御,立即继续增兵,并且使用了大量坦克配合作战,日本空军飞机也赶来轰炸。

  由此,两军在这两地激战了整整2日,战斗极为激烈,国军碉堡大部被击毁。

  2日战斗中,74军王耀武51师6000多人中损失1500人,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而冯圣法58师仅仅在8日一天就伤亡800多人!

  51师151旅305团张灵甫团长也受重伤(张灵甫在1936年因为怀疑妻子是共产党间谍,还在窃取他的秘密资料,在没有确切证据情况下居然将其开枪打死。当时民国妇女组织要求将他枪毙,政府因为考虑其以往有战功,将其被判刑10年。抗战开始以后,张灵甫自告奋勇戴罪立功,被批准回到战场)。

  激战到9日,经过3天3夜激战,日军已经突破淳化镇和牛首山部分阵地,74军仍在奋力死守。

  此时却接到唐生智电话,命令他们放弃外围阵地,立即退到最后的城防阵地来。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南京其他防线板桥,汤山,栖霞山等已经被日军攻破多出,74军继续死守这两点已经没有意义。

  74军全军撤退回南京水西门,进入南京最后一线阵地。

  战斗力最强的74军如此,其他各部也差不多。

  打到12月6日,日军攻占安徽宣城,江苏句容,镇江,除马鞍山、芜湖尚未占领外,镇江、句容、汤山、淳化、秣陵关已在江南对南京形成了包围的态势。

  由于镇江炮台死守和长江流域的水雷密布,日本海军一时无法突破镇江水域西进,南京城北面的长江一线的包围还没有形成,但12月8日日军已经从江阴北渡长江,沿着长江北岸向南京北面的浦口进军,看来北面的包围圈也逐步形成了,预计最迟12月13日左右,日军就可以封锁长江。

  南京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四面包围圈更是已经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本人才在12月7日晨5时乘美龄号专机飞机离开南京,飞赴武汉统帅部。

  当时日军飞机一天几次飞往南京轰炸,此时撤退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拖到这个时候才走,除了蒋介石用行动告知部下自己不怕死以外,更有一种不愿离开首都的心理。

  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胜言矣!

  最后他在7日凌晨5点,乘着天刚亮,日机赶来轰炸之前,乘坐专机离开南京。

  其实这也是很危险的,如果此时遭遇日军战斗机伏击,恐怕整个抗战历史就要改写了。

  而蒋的贴身卫兵大部分则在城破之前12月11日才勉强北渡长江,离开南京这座危城。

  在蒋介石离开南京的同时,日军也基本攻破了南京外围阵地。

  经过外围的5日的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国军兵力太少,不足以面面俱到,国军外围阵地多处被日军攻破。唐生智下令各部放弃外围阵地,火速向最后一线的城防阵地撤退。

  其实此时按照一般军事角度来看,南京就已经无法守住。南京城防阵地无险可守,条件还不如南京外围,而日军进攻部队又远远强于防守的国军。

  用刘斐的观点来说,此时就应该果断放弃防御,乘着日军包围圈还不严密,果断突围出去就是了。

  但唐生智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战斗刚打了5天,在他看来尚且可以守一段时间。

  12月8日至9日,国军各部退到城防工事。

  而日军进攻主力已经基本到位,担任攻击南京城的敌第6、第114、第9、第3、第16师团,于12月8日到达攻击位置。各师团的炮兵部队已进入了阵地;300辆坦克和装甲车部队已集中到待机地域并选定了攻击路线。

  由于日军攻势很猛,日军一部甚至化妆跟随撤退的国军部队突入南京城墙下。

  一部居然突然乘虚从光华门突入,国军调动部队经过激战才将这股日军歼灭。

  从这天开始,就是最激烈的南京城下的4日激战!

  处于第一线主攻南京南京最后城防阵地的为日军5个师团,总兵力18万人,外围还有另外3个师团的部队,总兵力24万。

  朝香宫鸠彦王的上海派遣军

  第16师团进至麒麟门、苍波门一带;

  第3师团,第9师团进至光华门外,占领了大校场及通光营房。

  第13师团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

  柳川平助的第10军

  第114师团进至雨花台南;

  第6师团进至雨花台西,其左翼一部占领大胜关。

  日军集中所有重武器疯狂攻击南京城,其中光是飞机就有60,70架反复轰炸城内。各种大口径火炮更是把南京各阵地打成一片火海。

  当时南京守军情况如下:

  而俞济时74军一部固守牛首山,失守以后转移到城西南的水西门。

  孙元良88师奉命固守中华门外的雨花台防线,这是日军最主要主攻的两个方向之一,压力很大。

  王敬久87师防守城南河定桥一线(雨花台南面),稍后奉命退回光华门,在这期间由中央教导总队一部防守光华门。

  桂永清中央教导总队防守中山门,以及门外的紫金山,孝陵卫,这也是日军两个主攻方向之一。

  宋希濂36师负责固守江边扼守长江的幕府山和乌龙山要塞一线,稍后由赶来的徐源泉第二军团接防,36师随即退回城内负责挹江门和下关长江码头防御,必要时候随时增援各城门。

  另外还有徐源泉第2军团死守紧靠长江的乌龙山到紫金山以北的杨坊山一线(尧化门),其中主要防御点为乌龙山要塞,该要塞是扼守长江,阻止日本舰队封锁南京长江江面的最后一个支点。

  粤军66军和83军由于在外围有一定伤亡,暂时退入城中大水关休整,稍后奉命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太平门等地。

  萧山令的宪兵部队3个团则打散,负责增援各防御点!

  ----------------南京城防其实就靠这道城墙了,以及城外雨花台和紫金山两个支点。一道城墙连100年前的太平军都挡不住,又怎么能阻挡住海陆空联合作战的日寇。日军为此也算精心准备,连云梯都准备好了。



  8日开始日军发动对南京城墙一线的猛攻,南京保卫战最后一段随即开始。但国军奋力抵抗,双方在南京城下0到3公里处反复拉锯。战至10日,日军没有攻下南京城任何一个城门,反而遭遇相当惨重的损失。

  松井石根一面四面调动部队增援,一面发布劝降的最后通牒。

  全文为:

  投降劝告书

  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惟江宁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蝟集,颇 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至于东亚文化,尤存保护之热心。贵军苟 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故本司令官代表日军奉劝贵军,当和平开放南京城,然后按以下办法处置。

  大日本陆军总司令官 松井石根

  对本劝告的答复,当于十二月十日正午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步哨线。若贵军派遣代表司令官的责任者时,本司令官亦准备派代表在该处与贵方签订有关南京城接收问题的必要协定。如果在上述指定时间内得不到任何答复,日军不得已将开始对南京城的进攻。

  其实松井石根劝降书的内容只有一个,要求南京守军立即投降。

  有人说松井似乎还蛮人道的吗,要保护南京城不受炮火打击。

  其实这不过是下流的松井的障眼法,他劝降的目的同之后的大屠杀一样,不过是想打击中国人的抗日意志。

  劝降是孙子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对敌人精神上是一个最大的打击,甚至强于全歼南京守军。

  而实际上此时因病留下苏州的松井石根和在南京外围的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以及第10军司令柳川平助等三个最高层军官已经秘密下达了处死所有国军战俘的命令,也心照不宣的达成了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意志。

  如果此时国军放下武器投降,不但军人难保性命,南京城会沦陷,一样无法避免南京大屠杀。

  那么南京保卫战对国军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打击,也是军事上的重大打击。

  此时唐生智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对此置之不理。

  为了鼓舞士气,他宣扬所谓和南京共存亡,并且执行了所谓泼妇成周计划。他命令宋希濂的36师控制南京到长江最近的一个城门挹江门,并且控制全部船只。如果有部队擅自从挹江门撤退,一律给予阻拦。

  从8日南京城防阵地作战开始,日军开始发动猛烈进攻。

  由于南京根本无险可守,防御国军全部暴露在日军炮火下。加之日军以数倍兵力疯狂冲击,防御的国军拼死抵抗,双方都遭受严重伤亡。

  88师血战雨花台

  雨花台和中华门是日军进攻南京最主要的一个点,日军集中两个师团主力疯狂攻击雨花台。

  老萨对于雨花台非常熟悉,多说几句。

  中华门外唯一的高地就是雨花台,在当年雨花台已经是南京城郊很荒凉的地方,所以当做南京处决死刑犯的刑场。

  各种类型的死刑犯,尤其是中共犯人基本都在南京被处决。

  所以中共斗争期间往往把 去雨花台 这四个字,当做牺牲的代名词。

  雨花台中间虽然有个台字,但如果把雨花台说成高地其实是很可笑的。

  雨花台其实只是一个小山岗而已,根本谈不上利于防御的地形。

  以前的雨花台,现在雨花台公园里面最高处只有100米,地形非常平坦,不存在陡峭地形。如果在古代,骑马骑骡子可以直接冲到山岗上。整个雨花台面积也不大周长不过3.5公里,走一圈不过1小时。

  老萨经常在这里散步,做饭后消食。当时雨花台面积更小,一圈不过2公里。

  所以,此处基本等于无险可守,背后1公里外就是中华门和护城河。一道古代的城门连100年前手持冷兵器的太平军也挡不住,更不要说抵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寇。

  所以雨花台必须死守,一旦雨花台失陷,中华门被日军攻占只是时间问题。

  雨花台防御交给了最有战斗力的孙元良的德械88师。

  这个孙元良也就是著名台湾演员秦汉的父亲!

  孙元良的88师经过淞沪会战损失极大,全军只剩下7000多人,其中一半还是新兵。

  接到命令以后,孙元良命令3个旅中的高致嵩264旅配合炮兵两个连防守雨花台主阵地,另外一个朱赤262旅防守从雨花台到光华门一线侧翼阵地(另外一个是补充旅,基本都是新兵,因为战斗力太弱,放在中华门内防守),两个旅总兵力5000多人。

  8日日军强攻了整整一天,日军谷寿夫第6师团(南京大屠杀中杀人最多的师团之一,是第10军柳川平助麾下的一号主力部队)发动对雨花台的总攻,首先使用了一个步兵联队,5000多人。

  但88师是经受过淞沪血战的王牌部队,他们防守极为顽强,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一样砸向日军。一整天日军前后冲锋数次,却毫无进展,丢失大量尸体被迫退了下去。

  从9日开始,日军增兵一个联队,以近万大军进攻雨花台阵地。

  由于日军数量是守军一倍有余,日军像蚂蚁一样从四面扑向雨花台,一度攻入264旅朱赤旅长固守的主阵地。

  但该旅战前就已经集体宣誓:宁做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朱赤旅长率领一队敢死队发动反冲锋,日军进攻部队遭到迎头痛击,一时间被阻拦住。

  此时侧翼的264旅旅长高致嵩见朱赤的主阵地危急,亲自率领两个主力营侧击日军。

  日军没想到国军敢于主动进攻,侧翼一下子被冲乱,狼狈的退了下去。

  8日9日这两天,勉强守住了雨花台主阵地,日军丢失上千具尸体,而262旅伤亡也相当惨重,264旅伤亡也不轻。

  10日,日军继续增兵,几乎用了整整第6师团的大部,约2万四面围攻雨花台。

  第6师团是日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仅次于第2师团号称日军中第二强悍的师团。

  为什么攻打国军2个旅要用一个师团兵力,这是因为日军师团长谷寿夫知道,只要雨花台被攻陷,南京城就等于被攻陷。

  此时日军重武器已经到达一线,当日他们使用重炮和飞机反复轰炸炮击,接着步兵以大队为单位冲锋。

  战斗中,日军炮弹把几平方公里的雨花台几乎整个翻了一遍。原本树荫密布的雨花台的树木被炸翻一大半,到处都是炸起的浮土。

  两军激战整整一天,雨花台小山岗上的阵地基本全部被炸毁,炸出来的浮土让守军士兵陷到脚踝。

  88师官兵有死无退,很多阵地打到最后一个人,仍然顽强射击,面对冲锋的日军投掷手榴弹。

  经过3日强攻,日军居然没有能够前进一步,反而在雨花台伤亡了2000多人,中日两军官兵尸体布满了雨花台。

  11日,日军再次增兵,并且大量重炮,同时组织一批坦克发动集团冲锋。由于雨花台地形太低,日军坦克居然一直能够冲到山顶下,才被反坦克战壕阻挡住。

  88师没有反坦克炮,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在近距离炸毁日军坦克。这在日军步兵不下数千人掩护下谈何容易。

  国军守军迫于无奈,将炸倒的树木,大石头,甚至殉国官兵的尸体推起来以阻挡日军坦克。

  受伤的国军士兵也坚持战斗,其中有个小战士双腿被打断,他将手榴弹绑在身上,爬上去炸毁了日军一辆坦克。

  262旅有死无退,其实他们也没有准备活着离开过雨花台。

  3天激战后,由于日军炮火太过于猛烈,雨花台又是个小山包无险可守。88师守军伤亡很大,262旅3000多人,只剩1000人还没有受伤。

  侧翼的高致嵩264旅也全部赶来增援,放弃了部分侧翼阵地,这才勉强守住了阵地。

  激战到11日下午,这两个旅一线官兵损失殆尽,最后连工兵营也全部拿枪投入战斗。

  当时雨花台阵地已经有三处被突破,一部300日军甚至从侧面一段被炸塌的城墙爬入中华门城内。

  知道一部日军冲入城中,城防副司令罗卓英将军亲自赶往中华门前线。据当时他的副官司令部中校参谋王晏清的回忆,罗卓英一行还没到达中华门,就看见一队日本飞机在中华门一线轰炸,爆炸声音震耳欲聋。

  罗卓英他们刚上城墙,日军狙击手立即向他们开火,子弹嗖嗖的擦着他们头皮飞过。

  再用望远镜从中华门看过去,雨花台一线到处是爆炸的烟雾,枪炮声密集的无法形容。就在他们看的时候,城下日军的机枪又向他们猛烈射击,罗卓英只得离开城墙垛口,命令孙元良反攻。

  罗卓英对王晏清他们说:南京是现总理葬身之所,如果不战就放弃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有何脸面见先总理于地下呢?所以必须同敌人决一死战。

  他又激动的说:我军将士是勇于杀敌的,但我们的守城部队粮弹都缺乏,因此受南京是仓促的,草率的。但我们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要守到哪一天,还要看委员长的决策。

  顿了一顿他又说:人生总有一死,我们死在南京,葬身钟山之下,比为后代所敬仰,还可以教育后人,也值了!

  ---------------这就是所谓的雨花台高地,大家看到的建筑是中共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他们都是建在雨花台的小山上面的。这些小山就是所谓的高地,大家看看,不过几十米高。朱赤旅长殉国在雨花台的梅岗上,遗憾的是没有任何纪念物。这个所谓的纪念馆中包括中共死于抗战的烈士(新四军,八路军,敌后地下党),但没有半个国民党员。朱赤旅长为江西修水人,黄埔三期生,殉国时候年仅33岁,少将旅长。另外一个高致嵩旅长为广西岑溪人,黄埔三期,殉国时候年仅40岁,少将军衔他也牺牲在雨花台上。下图是依次是朱赤和高致嵩



  孙元良随即率领城内的88师2个主力营封堵,经过1个小时的激战最终将这三百人全歼。

  11日,日军师团长谷寿夫经历了几次大喜大悲,他一天连续收到几次已经攻占雨花台的捷报,但仅仅几十分钟以后,又接到被国军反攻击退的报告。

  谷寿夫对此非常不满,在他看来,88师明明是被打残的部队,这两个旅总兵力也不过5000人,火炮上不过几门迫击炮山炮。

  第6师团使用兵力部下2万人,大小火炮数百门,居然打了3天还是攻不下这个小山岗,这让谷寿夫赶到不可思议。

  12日,这是日军进攻的最厉害的一天,88师已经伤亡了三分之二,无力抵抗十倍于己的日军了。

  整个上午,日军连续几次攻入雨花台主阵地,262旅和264旅剩余官兵拼死反击,勉强将日军击退。

  战至中午,这两个旅仅剩几百人还没有受伤,其中262旅仅剩100多人没有受伤,眼见已经守不住了。

  此时日军又在聚集部队,准备以上千人规模进行一次决定性冲锋。

  旅长朱赤少将命令还活着的战士们将剩余所有手榴弹放在阵地前,几百枚手榴弹都用导火索连接着。

  当日军像洪水一样再次冲锋过来时候,朱赤带领守军等到他们冲锋到几十米内,突然全体拉响手雷,当场炸死数百日军。

  日军再次退了下去,但88师也山穷水尽了。

  在日军随后一次冲锋中,朱赤旅长被一枚日军炮弹炸中了腹部,肠子当场流了出来。朱赤将肠子用力塞回肚子里,准备继续指挥作战,但由于受伤太重,他很快跌倒昏迷过去。

  醒来以后,朱赤旅长命令卫兵立即烧毁机密文件和地图,并且在他死后立即将他埋葬,不能让日军得到遗体(日军会以此炫耀战绩),随后就壮烈殉国了,年仅33岁。

  他殉国的地点,就是现在雨花台第二泉后面的梅岗,一个高仅有30,40米的小山岗。

  在朱赤旅长殉国的同时,262旅上校副旅长华品章也在他身边殉国。

  在朱赤旅长殉国的同时,264旅高致嵩旅长手上仅剩500人没有受伤。他率领部队做最后抵抗,面对日军再一次疯狂冲击,该旅官兵还有子弹的猛烈射击,没有子弹的挺起刺刀肉搏,最终全军覆没。高致嵩旅长身中数枪,壮烈殉国。在高致嵩旅长殉国同时,他的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也在他附近牺牲(上海四行仓库800勇士那个营的团长)。

  雨花台由此失陷。

  88师这2个旅在数倍敌人的围攻下,整整坚持了4整天之久,歼灭日军3000多人。88师262旅和263旅除了2000伤病员奉命后退以外,全军覆没。

  这2000多轻重伤员和部分护卫士兵在代理旅长廖龄奇率领下试图退回中华门内。但当时中华门城门已经堵死,城内有没有云梯和长锁,无法让他们进城。88师长孙元良在城墙上看着这2000多子弟兵,随时可能被日军堵住,急的满头大汗。他一再打手势,让他们立即绕城而走,从其他城门进城。这2000多人被迫绕城而走,行军期间还被日军机枪猛烈扫射,遭受一定伤亡,最终勉强到达挹江门。

  但守军宋希濂36师奉命不允许任何人通过,后在88师师长孙元良亲自赶来协调下,才放他们通过(因为12日上午各师长已经知道本日将要撤退,所以宋希濂没有坚决阻止他们,毕竟撤走伤员也是应该的)。

  孙元良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这2000人利用88师辎重营预留的300艘渔船,最终全部渡过长江,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唐生智已经下达了撤退令。

  可悲的是,这2000多人中大部分是伤兵,而这居然就是88师在南京保卫战后仅剩的一点部队了,也是88师最后一点种子。

  这个精锐的德械师全军覆没,3个旅长中2个殉国。

  雨花台被攻陷以后,防守中华门的88师还剩下2000人。当时日军疯狂冲击中华门,好在中华门城墙极为坚固,日军75毫米口径山炮野炮都轰不倒城墙。88师残部以此为阵地,拼死防守,这样坚持了整整一个下午。

  到17点孙元良奉命撤退,他撤走一部,率领残部继续防守,两军继续沿着城墙对射。战至13日凌晨,日军由于不善夜战,没有继续进攻,准备等天亮发动总攻,88师剩余的官兵获得宝贵的喘息时间。

  但天亮以后,日军调来15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密集轰击中华门城墙,最终将其轰塌三处,日本步兵随即涌入。这时候其实南京已经失陷,中华门无法守了。

  让人惊叹的是,88师剩余官兵的1000战士居然奋力和日军在中华门一带巷战(周边有不少民房),激烈的巷战打了几个小时之久,13日上午日军才彻底控制中华门,等他们杀到城南的挹江门已经是下午的事情了。

  经过日军调查,中华门内死于防御战和巷战的国军遗体就有近1000具。

  此举为撤退的国军赢得了宝贵的12小时时间,但88师也是南京保卫战中伤亡最大的部队。该师师长孙元良由于一直在前方硬顶,最终也没能撤出南京,被迫躲入难民区,后来差点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杀。

  经过三日血战,雨花台完全失陷,防御此处的88师几乎全军覆没,殉国了两个旅长。残余部队仅剩之前渡过的2000多人,大部分是伤员。88师由于撤退很晚,12日晚以后度过长江的官兵非常之少,不过几百人。

  ---------------光华门在中共建国以后因为城市扩建被毁,但通过日军拍摄的所谓“庆祝照”开始可以看到其规模。雨花台,紫金山,光华门是南京保卫战最为激烈的三处,最后光华门也是城墙被轰塌长达80米,日军才攻了进去。日军在光华门受到大量伤亡,以至南京失陷后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亲自去光华门祭拜。国军87师旅长易安华在此处殉国,时年37岁,他是江西宜春人,黄埔三期。需要说明的是,日军媒体曾经早在12月10日就宣布光华门已经被攻陷,一般对之后国军反攻夺回光华门故意忽略!

  87师浴血光华门

  孙元良的88师如此,同是德械师的87师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也很巨大,他们一个主力团兵力只有满员时期的一半,其中还有三分之二的新兵。

  他们奉命从南京外线阵地撤到光华门防守,却在撤退途中在雨花台南面的河定桥一线和日军遭遇,双方激战,87师一时没有到达城内。

  12月10日,日军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先头部队以一个联队主力约2000步兵配合坦克十多辆,突然冲入光华门附近。当时光华门防御空虚,由于87师并没有及时撤退进来,此处仅有中央教导总队少量兵力防守。

  眼见日军一路打过来,他们急忙用沙包将光华门堵死。但日军立即用野炮山炮猛烈轰击,将城门轰出一个不小的缺口。大约100多日军在火炮掩护下,从这个缺口钻入城内。

  这股日军迅速占领光华门内附近民房以此死守,掩护后面大部分日军,一时间周边日军都向光华门突击,短时间内就进来了数百人。

  光华门失陷,南京城震动,如果日军从此处蜂拥进城,那么南京就失手了。

  87师师长王敬久电话给259旅旅长易安华和261旅旅长陈颐鼎,让他们立即消灭突入城中的日军: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

  易安华旅长见情况险恶,亲自率领一个团反攻光华门,从正面攻击冲入城门的日军。

  而陈颐鼎旅长则率领一个团从城外攻击光华门,阻挡日军继续进城。

  此时,日军入城的部队被夹在城墙和易、陈两部之间,易、陈二部又被夹在日军前锋与日军后援之间。

  入城日军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抵抗,易,陈两部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进攻,由此这一战双方拼尽了全力。

  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固守民房,火力猛烈,国军冲不进去,两军激战整整8个小时。终于国军用汽油将突入城中日军全部烧死,还俘虏了一人。

  对于被俘的这个日本士兵老萨要多说一句,根据史料记载,国军并没有像后来南京大屠杀的日军野兽那样处死战俘,反而给了他必要的治疗,并且撤退时将他留在指挥部的地下室。南京保卫战中国军还俘虏了几十名日军,都没有将他们杀死。

  激战中,易安华旅长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一次次进攻。激战中,易旅长遭遇日军机枪扫射,头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指挥,终于将攻入光华门的日军被全歼。但日军并不死心,他们火炮口径75毫米,威力不小,打的也准。国军没有类似火炮,仅能用迫击炮还击。

  所以基本就是刚用沙包堵上,一小时后城门又被轰开,日军步兵再次突入,国军将其歼灭。

  如此无数次重演。

  达到10日,光华门被日军突破两次,冲入步兵都被全歼,但仍然有一部日军士兵潜入城外的城门下。这是城内的射击死角,如果不管他们,他们可以随时进入城内,对守军是极大的威胁。

  当时87师伤亡已经不轻,唐生智急调城内二线的邓龙光的粤军83军156师增援光华门和通济门。

  粤军援军虽到,但当时光华门城门已经基本堵死,根本无法出城。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绳索将士兵吊着放出去,然后将城门里面的日军歼灭。

  当时日军枪弹如雨一样射到城墙上,守军士兵就算从城墙垛口抬头观察城外都非常危险。

  当时增援而来的宪兵2团官兵回忆:当时子弹如雨点一样射向城墙,国军士兵只要从城墙垛口一伸头就立即被打死打伤,根本无法抬头。他们只好用一面镜子用两根步兵通条绑住,反射去看。结果发现城下就有9辆坦克使用重机枪猛烈射击,还有大量日军步兵各种轻重武器也在射击。

  抬头都不行,更不要说用绳子吊着这个人放下去,这无疑于自杀行为。

  广东佬中有不少都是硬汉,明知是有去无回,粤军156师仍然有几十个勇士报名参加,他们冒着枪弹潜入城下,通过绳索下落的时候多人中弹殉国。后来的勇士吸取经验,被迫开始迅速放一段绳索,就被吊着的人赶忙扯断绳索往下跳,这样日军来不及反应。摔下去以后,这些战士只要摔不死就立即扑向城门里面的日军。

  最终这股敢死队用手榴弹和汽油将日军全部炸死烧死。

  消灭这股日军之后,城内的守军要将他们吊回来,但他们却拒绝了,因为这样调回去怕是又会死伤很多人。既然都是死,不如去跟鬼子拼了,况且他们既然报名敢死队出城,也就没准备活着回去。

  这些勇士蜂拥向城外数千日军做自杀式冲锋,将措手不及的日军打的人仰马翻,一片片被手榴弹炸到。不过这些勇士们自然也全部牺牲了,无一幸存。

  由此87师就是这样和日军做激烈的互攻战。期间日军占据城外高地火力封锁了光华门后方路线,增援部队上不来,87师的伤员也下不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2日。

  87师一线部队伤亡殆尽,薄弱的兵力火力无法阻挡日军数千人的冲击。

  日军第6师团47联队在12日中午终于突破光华门阵地,炸塌了一段城墙,日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冲进来。

  易安华旅长不顾自己三面被围,立即指挥部队死守。结果激战中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中弹,但仍然坚持指挥。

  贴身卫兵劝他赶快去城内治疗,易安华满脸是血,却咬着牙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

  最终易旅长受伤太重,光荣殉国,时年37岁,国府追授他中将军衔,年仅37岁。

  日军另外主攻的光华门,水西门的也大多被攻破,光华门守军中央教导总队一部损失巨大,协助防御的中央宪兵一个团也没有几个幸存。

 

  -------------------------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在紫金山誓死防守,一直战斗到南京市中心被日军攻陷。这支部队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拼尽全力,不愧为教导总队的称呼,也是国军的骄傲。下面是德制福布斯75毫米山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山炮。但国军最多的还是这样的迫击炮,因为迫击炮可以自制,山炮野炮国军技术不能大规模制造。



  中央教导总队死守紫金山

  中央教导总队为一个师的编制,下辖三个步兵旅,鼎盛时期兵力高达3万人。

  退到南京的时候也只剩不到一半兵力,三个旅一共只有六个团。

  该部负责死守紫金山一线,这是南京城东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唯一的制高点,自然也是日军仅次于雨花台的主攻方向。

  自古南京有一句俗语,甚至连后来国际安全区的主席德国人拉贝都知道:紫金焚则金陵失!

  也就是说,紫金山如果丢了,南京就肯定保不住。

  为此,守卫紫金山的为所有作战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中央教导总队。

  7日晚开始,日军前锋进攻麒麟门,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孝陵卫一线开始和教导总队交手。

  由此教导总队死守了整整6天之久,这是让人极为惊叹的数字。

  日军主攻的紫金山,孝陵卫一线为教导总队营区所在,所以该师官兵对此处驻扎过4年之久,对周围地形非常熟悉,也修建了相对坚固的工事。

  当时日军进攻路线上的紫金山阵地修建了数量繁多的铁丝网,木栅,散兵坑和碉堡。

  日军8日开始全面进攻,主攻紫金山门户老虎洞。

  激战整整两日两夜,日军才攻陷老虎洞,防守的教导总队第5团伤亡过半。

  教导总队退守第二峰主阵地,这是紫金山第二高的制高点,它的后面还有紫金山第一峰阵地,它是山的最高峰。

  紫金山虽然是个小山,但也有200,300米高,周围也有10几平方公里,远比小山岗雨花台要好得多。

  日军兵力虽多,重武器虽多,但在教导总队顽强防御和相对坚固的工事下,他们仰攻非常吃力。

  教导总队作为最精锐的部队,也有少量德式75毫米山炮,他们朝山下的轰击也造成日军很大伤亡。

  日军已经很久没有被国军除了迫击炮的火炮轰击过了,此时突然被火炮轰击,顿时一片混乱。当时国军士兵回忆,我们2门山炮一响,山下日军顿时乱成一团,乱哄哄的往下撤。

  见紫金山上的国军有火炮,日军立即调集重炮日夜不停的猛攻紫金山阵地。紫金山上枪炮彻夜不停,后来南京红十字会人士去紫金山收尸的时候,发现山上几乎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是被轰碎的。

  战至11日,教导总队伤亡不轻,日军死伤也非常惨重,教导总队精修修筑的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也无法阻挡重炮的密集轰击,11日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万全策在激战中殉国。万是广西省苍梧县,黄埔一期生,殉国年仅35岁。

  但中央教导总队是国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他们顽强抵抗,日军仍然进展艰难。

  日军虽然勉强攻占了第二峰阵地,但教导总队又退守第一峰和天保城阵地。

  激战到12日晚南京大屠杀开始,日军尚且没有攻陷这两处,反而伤亡惨重。

  12日下午南京城已经被攻破,教导总队大部也接到撤退命令。但居然还有一部不愿意撤退,和日军死战,直到全军覆没,战斗中第三旅上校副旅长雷震光荣殉国。

  教导总队的战斗一直打到13日中午南京城沦陷为止,很多后来幸存官兵回忆,他们在拼命渡江的时候,还听见紫金山防线枪炮不停,还燃起了大火。

  教导总队在战斗中的伤亡也不轻,最终渡过长江幸存的教导总队官兵约4000多人,正面成功的约有1000人。这个淞沪会战之前3万人的教导总队,南京保卫战之后只剩5000多人。由于伤亡太重,加上中德因为日本原因断交,德式装备来源被切断。教导总队余部和另一只部队合编为46师,由此也就没有了教导总队这个番号。
 

 

  74军水西门之战

  74军军长俞济时(俞为黄埔1期毕业,浙江奉化人,蒋介石的外甥),下辖王耀武的51师,冯圣法的58师,也是后来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抗日铁军。

  74军同其他部队一样,参与了激烈的淞沪会战,伤亡相当惨重,部队缺额很多。赶赴上海之前,这个军编制4个旅8个团,总兵力2万1000人。经过3个月85天的激战后,该军到了南京仅剩1万人出头,伤亡近半。

  结果日军很快也打到水西门,两军继续在水西门外激战。

  从12月7日开始,日军全线逼近水西门附近,并以坦克为先锋猛烈冲击。

  74军装备较好,有几门反坦克炮,他们开炮迎击,当场击毁一辆坦克,另外几辆赶忙撤走,起哄一辆坦克在逃跑中陷入淤泥中动弹不得,被迫放弃了。

  日军步兵没有坦克的掩护,只能以人肉冲锋。

  水西门外就是著名的莫愁湖,在当年莫愁湖周边很多地方都是泥沼和芦苇滩,这种地形对进攻部队有一定影响,日本兵在此处行动困难,坦克更是难以活动。

  因此日军进攻不顺利,一直打到12日才攻陷了水西门外围由51师固守的阵地,逼近城墙。

  激战中74军151旅302团团长程智殉国,部队也有重大伤亡。

  但此时是否攻陷水西门,对日军来说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日军主攻方向的雨花台已经失陷,离雨花台仅有不到一公里的中华门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南京城实际已经被攻破。其实当时上百日军已经从一段被轰塌的中华门爬上了城墙。

  俞济时赶忙命令153旅旅长李天霞部反击,李命令306团团长邱维达执行这个任务。

  邱维达部下第3营营长胡豪率领100名敢死队应急,胡营长和日军激战一小时,全歼登上城墙的100多日军,还俘虏了10多人。

  但胡豪营长和几十名勇士也光荣殉国。

  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入城,可是当时日军源源开到,从各处爬上城墙。74军兵力有限,只能奋力阻挡,激战中306团团长邱维达本人也被子弹击中,腿骨被打断,受了重伤。

  12日晚,唐生智已经下达了撤退令,74军除留下一部殿后死守以外,大部才开始后撤。当时水西门外阵地完全被日军击毁,门内阵地和民房也被日军密集火炮全部击毁。

  撤退时候,受伤的张灵甫团长不愿意上船,自愿留下和南京同存亡,被旅长下令强行抬上了船。

  而殿后的74军为保证大部队撤退,明知自己可能撤退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激战到13日中午,最终几乎全部殉国,58师174旅少将副旅长刘国用也在最后的激战中殉国在水西门,年仅39岁。

  ----------------张灵甫在抗战中多次受伤,断了一条腿,多次参加敢死队,可以说也算将功折过了。他的74军也是抗日铁军,多次被重创,多次重建复原,是中华民族的支柱。

  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尧化门

  徐源泉以新兵为主的第二军团的阵地,在长江江边到紫金山北面尧化门一线,是所有守军中最靠北面的部队,也最靠近长江,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保证尧化镇的乌龙山要塞的安全。

  开战后没有多久,一股日军从侧后包抄第二军团后路,切断了第二军团和南京城的联系。

  第二军团虽然基本是新兵军队,但防守也非常顽强。

  由于必须死守乌龙山,第二军团大部无法撤退,坚持在此处死守,直到南京12日晚下达总撤退令,乌龙山要塞没有失陷,尧化门也没有丢失。

  战斗是非常激烈的,韩浚的144旅两个团,288团激战后仅剩600多人,287团伤亡更是接近1000人(一个团一般1000多人)。

  激战中一发炮弹突然落在韩浚旅长身边,将他手上拄着的棍子炸断,连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也炸坏了,但韩浚旅长奇迹般的没有受伤,他后来回忆说是神灵保佑。

  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他的287团团长赵我华在同日身受重伤。

  在第二军团死守乌龙山尧化门的同时,乌龙山要塞也在拼死阻止日本军舰推进到挹江门外的长江江面上。因为乌龙山要塞是江防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守不住,日本军舰就完全封锁了南京守军的唯一退路,试图从长江撤退的5万守军恐怕一个也活不了。

  乌龙山要塞位置重要,在南京城外15公里处,作为城外江边唯一一个高点,扼守着长江。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在乌龙山顶中部,建造乌龙山炮台。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对乌龙山要塞相当重视,给予扩建,并且布置了新式火炮。

  乌龙山要塞当时属于南京江宁要塞的一部分,上面修筑这甲一号炮台和乌龙山等几座小炮台。其中以甲一号炮台最为先进,装备日式88式75毫米口径高炮4门,配有炮弹1000发。炮兵全部为南京炮兵学校的学生130人,台长为李诚中少校。

  从8月20日开始,日军飞机已经经过乌龙山轰炸南京,此时乌龙山炮台主要做高炮阵地使用。

  日军吃水较浅的炮艇和巡逻艇费劲千辛万苦,终于突破江阴要塞和阻塞线,一部到达镇江要塞又被阻挡。

  镇江要塞死守到12月9日,最终被日本空军炸成一片废墟,镇江城又被日军攻陷,要塞才告失守。

  到12月10日,日军军舰进入乌龙山要塞江面,而且进入了乌龙山要塞高炮射程。

  要塞炮兵立即用高炮平射,将几公里外日本军舰赶跑。

  其实日式88式75高炮不算重炮,就算防空能力其实也是平平的,更不要说反舰。

  如果日军开来的是重型驱逐舰,巡洋舰这类,怕是停在那里让高炮轰击也是没有。而这类军舰上150毫米火炮很多,可以轻松的在要塞炮射程外将其机会。

  可惜由于江阴阻塞线几百艘沉船的存在,日军大舰根本过不来,能够都是轻型军舰,没有大口径火炮,不是88式高炮的对手。

  11日日舰又试图偷袭,再次被一顿乱炮轰炮。日本海军要求空军轰炸机支持,却被告知,目前空军全力攻击路上的雨花台,紫金山等阵地,无暇攻击乌龙山要塞,海军只得作罢。

  但战至12日中午,日军已经攻陷中华门外雨花台,紫金山第二峰也失陷,其他各城门也非常吃紧。

  徐源泉第二军团一部防守乌龙山,也遭遇日本陆军猛攻。日本炮兵还架起野炮向山炮炮台猛轰,乌龙山要塞炮立即还击,他们的火炮口径大,居高临下威力也大,很快将日本炮兵赶走。

  但要塞炮根本不是用作陆地射击,所以从来没有测算过,导致一些炮弹没有打准,落在了第二军团阵地上,造成轻微的人员伤亡,这也就是一些国军官兵会议的要塞炮乱射。

  战至12日17点,南京已经下达总撤退令,乌龙山要塞也奉命撤退。

  当时日军正在猛攻乌龙山,徐源泉第二军团因为一直驻扎在江边,私下搞到不少船只,一部已经在江边撤退,剩下的部队看来抵抗不了多久,有情报说日军飞机马上就会来轰炸乌龙山。以镇江要塞的前例,乌龙山要塞看来是守不住了。

  当时日本军舰仍然被阻挡在乌龙山江面外围,由于还有大量水雷存在,他们夜间是绝对不敢再江中行进的内。而如果一到白天,日军轰炸机一来,乌龙山要塞肯定被炸毁,防守也没有任何意义。

  乌龙山守军在凌晨最终撤退到江边,他们将说有火炮的关键部位拆除,留下的大炮只剩下炮管和炮座。

  他们刚刚走了没有2个小时,也就是天刚刚亮。日军大量轰炸机扑过来,对乌龙山猛烈轰炸,将这些废弃的大炮全部炸毁,要塞也被炸塌。

  直到这时,日本军舰才敢慢慢的向要塞前进,期间还缓慢的排除水雷。

  最终这批军舰直到13日下午才赶到挹江门外的长江江面,当时已经有2万5000名国军从这段江面撤走,其实如果不是唐生智的无能和荒唐,本来还可以在多撤退走至少2万人,将聚集在长江边等待撤退的几乎所有国军官兵都撤走。

  乌龙山要塞为他们争取了最关键15个小时!

 

  -----------------------日军在南京保卫战使用的观察气球,这在一战中用的较多,二战中基本不用了。因为气球是氢气的,很容易爆炸,只能对付空军和防空能力积弱的对手,中国不幸就是这样。此战中乌龙山要塞发挥很大作用,但现在乌龙山只剩下一些炮座的遗址了。下面是乌龙山炮台的日式88式75毫米高炮。



  12月11日,蒋介石见南京战况危急,在中午电令唐生智,让其考虑立即撤退。

  但昏头昏脑的唐生智对战况还没有蒋介石了解(毕竟唐脱离军队7年时间),居然认为南京还可以坚持到12月15日,准备在12月14日晚撤退,还命令参谋制定撤退计划。!

  可惜战况发展不是靠人的臆想决定的。12月12日上午中华门外雨花台高地失陷,防守此处的88师两个旅基本全军覆没,2个旅长朱赤和高致嵩先后殉国。紫金山高地的中央教导总队和日军拼死激战,死守最后的第一峰阵地,但情况也很危急。

  12日中午,在日军高强度炮击下,中华门,中山门,光华门,水西门以及附近城墙都被轰塌数处,日军从各城门涌入南京城内。国军各部守军拼死和其巷战,暂时阻挡日军步伐,并且少量日军赶出城内,但实际南京城已经被攻破。

  到了这种地步,唐生智才在12日17时召集各军师长下达撤退计划。

  但此时一线国军伤亡太重,部分部队基本全军覆没,基层军官绝大部分阵亡,部队几乎失去有效组织,况且正在和日军混战,完全胶着在一起,想要撤退谈何容易。

  另外一部如日军激战一部如徐源泉2个师,74军一个师,中央教导总队处于日军背后,有线电话被炸断,无线电又无法随时接通,实际已经失去和唐生智司令部的联系,撤退令都无法有效传达。

  根据唐生智的命令,除了驻守城内后方挹江门,不能正面突围的36师以外,各部必须从南京各城门杀出去突围。

  但此时这种说法已经是痴人说梦。南京城能有多大,三面都被日军围死,日军还冲入了南京城内。

  南京城附近10公里内,日军20多万大军聚集,如果以这些残破的国军部队正面突围,无异于自我毁灭。虽然不见得全军覆没,但一旦和日军主力遭遇,怕是伤亡七八成是最少的。后来唯一从正面突破的粤军66军,83军都遭受惨重伤亡,连军长邓龙光,叶肇都是侥幸逃生。

  而既然是突围,应该至少安排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正面阻击日军,掩护各部撤退。

  但此时城中还没有作战的仅有粤军1个师,战斗力很弱,根本无完成这个任务。光且当时日军已经从三面杀入南京,阻击也无从谈起。

  没有掩护部队,正面突击怎么去打?如果在撤退途中和日军遭遇,说不定就是一触即溃,这是自古用兵的最大忌讳。

  那么,当时各部在日军三面的压迫下,本能的都想唯一一面没有日军的挹江门撤过去。但如果唐生智强制命令必须正面突围,并且派人严格监督指挥,大家还是不敢的。没想到的是,唐生智制定了突围计划以后,又怕74军,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万一正面突围损失太大无法向蒋介石交代。于是撤退会议最后,他居然有口头命令,让这几支部队也可以从挹江门外下关码头渡江突围。

  那么这几只部队的指挥官,自然不可能选择正面突围,而是北渡长江突围。

  因为照常理来说,此时日军没有封锁长江,从此处突围不用激战,而唐生智一定会准备大量渡船,从这里撤退是最安全的。

  但没想到,此处根本没有足够的船,加之日军重炮炮弹已经打到挹江门,导致一片混乱。

  最终退到长江一线等待的约5万人中,只有2万多人靠渡船躲过去,加上成建制突围的几千人,一共有3万2000多人突围成功。加上前期和日军战斗殉国的2万官兵,一共是5万多人。

  剩下的约3万人,不是死于突围中的战斗,就是被日军俘虏后杀害。

  13日下午,日军终于击破国军的阻击,一举突入南京城中心,并且开始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屠杀,由此持续了整整6之久,30万中国军民死于日本禽兽之手。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5 14:34: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打不可不打也不可的南京保卫战

下一篇: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为何全军覆没?一位旅长的日记道出了实情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