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范立铭
1915年1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
1935年3月6日在徐州当兵,加入第3师8旅15团3营9连3排8班,任上等兵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随军从福建延平开赴上海南市朱家宅,参加淞沪抗战
1937年10月负伤后被送往江西南昌治疗,随后被送至湖南长沙第8伤员收容所养伤
1938年考入自重兵汽车教育第二团,成为汽车驾驶兵
1944年随陆军第8军辗转到柳州
1949年解放后进入柳州市沙塘林场工作
1980年退休,现居广西省柳州市连塘路北四巷
我们是在柳州市连塘路一个普通的居民社区见到抗战老兵范立铭老人的。
这是一座略显陈旧的四层小楼,青灰色的水泥外墙有些剥落,露出些许斑驳的橘红砖墙。范老先生的家就在这栋小楼的第一层。
听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同志要来,范老和老伴儿早早地就在门前院落的空地处置上小椅,老兵范立铭回忆抗战经历坐等我们的到来。范老上着一件整洁的蓝色长袖衬衫,下穿一条黑色长裤,头发简短而整齐,须眉修剪得干净利落,让人依稀看得出他还很好地保持着军人规范整洁的生活作风。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老人硬朗的身板,整洁的着装,却令人感觉他似乎只是刚逾古稀之年。
几句寒暄落座,我们就开始了采访。
血洒淞沪战场
范老的自我介绍是从他的故土老家开始的。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徐州市,我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沛县崔寨的一户普通人家。”
“提到入伍参军,那是意料之外的事。”老人呵呵轻笑几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话题上来:“那时我还只有20岁,在徐州老家以务农为生。后来村里面突然来了些着军装的人,凡是满岁数的成年男子,全都被抓壮丁当了兵,不管你是自愿还是勉强。”部队集结后便远赴福建延平,刚入伍的范立铭被分配至中将师长李玉堂率领的国民党中央第3师8旅15团3营9连3排8班,成为一名上等兵。
第3师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在范立铭初入伍这一年,恰巧遇上了部队改组,1935年10月,第3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二期),并逐步装备德械。要知道,那是号称最现代化的德械师,在整个国民党的部队中是不多见的。除了第36师、第88师、第87师和中央教导总队是全德式装备外,全军只有十几个师配有部分德式装备,可惜由于技术和财力所限,中国军队中号称最现代化的德械师与真正现代化军队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德械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拥有自己独立的直属重炮部队,其他各德械师都没有师属重炮部队,就以装备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师为例,也只有1个师属炮兵营而已。故而在之后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这些德国人训练出来的精英部队几乎损失殆尽。也由此可见淞沪会战战况之惨烈,敌我双方实力之悬殊。
范老精神矍铄,除了稍有耳背外,记忆非常清晰,他向我们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他所在部队将领们的名字,“第8旅旅长叫张天觉、15团团长潘志、3营营长杨德胜、9连连长湖南人杨清光。”
自1935年加入第3师后,范立铭便跟随部队辗转于战场上,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第3师奉命攻粤。同年9月召开调整师检讨会议,并完成改组。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同年9月18日蒋介石致程潜等密电:“第3师即向江西集中,候车运输。”至此,范立铭所在的第3师响应国民政府派遣,紧急北上支援抗战,投入抗日战场上。
经过紧张的行军跋涉,当部队到达淞沪会战主战场时,已是10月间。第3师被编入第9集团军,参加蕴藻浜南岸作战。先后在朱北宅、车坊地区作战近一个月。
老人继续回忆道:“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部队给我们每个士兵配发了一把步枪、四颗手榴弹和二百发子弹与日本人战斗。那时候,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要好很多,他们有飞机掩护作战,时不时对我军阵地低空轰炸,欺的就是我们没有高射炮,想打也打不着。”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装备与兵力异常混乱,没有几个师是满员的,而在淞沪会战中,由于准备仓促,调整德械师满员兵力为14000人,却没有一个师满员的,实际都是9000兵力左右,这一方面是和当时的征兵制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这么多武器装备。比如:在火炮上就远远达不到编制数,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实际作战中处处受制于敌,失去了主场作战的优势。
“为此,我们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战术。白天,我们就在树林中睡觉、休息,等到了夜晚,我们就发动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让他们的飞机派不上用场。”
“在10月中旬某晚,我们仍按着之前的战术,又一次发动突袭战,日本兵在经历过几次偷袭后,也变得狡猾起来。晚上安排了夜哨,增加了夜间巡逻次数,后几次的突袭效果已经大大不如前一二次了,鬼子明显对我们的战术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当枪声响起时,他们就已反应过来,没有前几次这么惊慌失措了,
晚上原本就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楚,要是他们阵营不稳我们倒是有机可乘,可这么快就回应过来后,情况就变成了打持久战了。一片混战中,谁也看不清谁,而且最关键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没办法躲避枪弹,一时间双方伤亡都不少。这时我也正和其他战友一样不时扣动着扳机,希望能多击毙些鬼子,突然听到附近的队友高呼了一声‘小心!’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只觉腿上一麻,顿时左腿似乎没了知觉。糟糕,我中弹了,敌人的弹片击中了我的左腿。”老人的语气变得凝重。
“这该死的炮弹。”老人懊恼地抱怨着。
“看着这血不住地往外涌出,我就这么被抬了下去,离开了战场。”
“可以看看您的伤口吗?”我们以试探的语气征询老人的意见。
老人卷起左腿裤管,在大腿外侧和小腿肚内侧,有两处依然清晰可见的钢币般大小的紫色疤痕。
“受伤后,我已无法继续参加前线战斗,部队把我转送到当时的法租界暂且疗伤。可战友们在前线拼死杀敌,我哪还有这心情躺在床上安心养伤呢?心中时刻牵挂着前线的战况。随着战局的深入,整个上海更加动荡。10月底,部队把我送上了一艘意大利籍的船舶,前往江西南昌,在南昌市第49标医院接受治疗,范立铭老人的腿上至今还有淞沪抗战时留下的伤口。随后被送往湖南长沙的第8伤员收容所进行养伤。”此时的范老先生神情肃穆,他语气中流露出因伤未能打完整场战役、亲手消灭侵略者的遗憾。
在被问及这场战争中他所在部队的伤亡情况时,范老的眼中隐隐闪动着点点泪光,颤抖的唇间喃喃感叹道:“惨重,太惨重了,我们9连官兵到最后仅仅只剩下了寥寥数人……。”
确实,淞沪抗战的战况是十分惨烈的。短短一个月,在蕴藻浜和走马塘中间地带方圆不过30平方公里,前后进入这个阵地作战的中国军队达25个师上下,作为阵地战,同时又是消耗战,这样高强度的消耗是如此的惊人,往往一个师部队上了前线,没几天整编后就缩为了一个团,中国军队这些天里平均每天伤亡人数接近5000人。10月恶战,中国军队损失了在前线参战的全部兵力的近一半。淞沪前线六七十万部队,11月初撤到新阵地后,只剩下不足四十万,几乎各个师都遍体鳞伤,筋疲力尽,战斗力遭到严重削弱。
就这样,淞沪一役后由于第3师部队损失过重被命撤往武汉休整。而范立铭也由于腿伤之故脱离了第3师。
走出枪林弹雨,重归平静生活
在长沙的第8伤员收容所养伤一年多后,范立铭的伤情有了好转。他热切地希望能够重返战场杀敌,可医生认为他的腿伤已经不再适合继续驰骋在战场上了。这最终的诊断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范立铭的头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因为他绝不甘做一名后方的伤兵。强忍着失落,根据自身条件,范立铭选择报考了自重兵教育第二团,并顺利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学兵,在那里接受了为期一年的训练。“跟着部队跑运输、运弹药也比总窝在收容所里好得多。”范老如此说道。
此后,范立铭跟随部队一路辗转,并在1944年随陆军第8军到达了柳州。抗日战争胜利后,范立铭所在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选择,成为一支起义部队,接受了易帜改编。
1949年,新中国成立,范立铭结束了自己长达14年的从军生涯。解放后,他被分配到柳州沙塘林场工作。由于汽车驾驶水平过硬,平时工作又踏实肯干,在林场工作三年后的1952年,范立铭被上级领导调入柳州林业学校为校长开车。1967年,范老过知天命之年,由于原任校长调往南宁工作,老人转而回到林场开拖拉机。
回首起开拖拉机的那段时光,老人愉快地追忆道:“那时,我负责开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每天在林场来回跑,大多是为林场犁地,偶尔也会充当一下运输的角色。”言语之中充满着对这份工作的喜爱之情。
林场的工作简单而快乐,一干又是13年。到1980年,时年已65岁的范老才不舍地放下了方向盘,正式告老退休。
徐州老人的柳州情缘
今天的范老先生过着略显清贫但却是幸福的生活。
在我们对范老的采访过程中,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耳朵较背,很多问题是由一旁的老伴俯在他的耳边代我们大声询问。遇到一些他没有听清、老伴没有及时为他转述的提问,老人难掩着急情绪,连忙拍拍老伴,大声召唤她要她快点为自己转述,这让我们觉得范老先生真的是位可爱的性情老人。
柳州,对于范老的确有着难解难分的特殊情结。
掐指算来,从1944年跟随部队辗转到此,老人在这块土地上已足足生活了六十多个春夏秋冬,也许这是这位徐州老人在青年时期所从未想到的。战火,让他背井离乡,与故土天各一方,
却又在不经意间为他牵上了一份深深的异乡情缘。
现在,范老先生依然操持一口浓重的徐州乡音,但对柳州的山、柳州的水、柳州的大街小巷、甚至柳州的话,他都早已谙熟。范老先生的老伴是柳州本地人,
持一口地道的柳州方言,于我们这些外地人难免有些云里雾里,但范老先生在听老伴转述时却面带微笑,一脸早已驾轻就熟的样子。
范老先生夫妇膝下二儿一女,他们虽是普通的柳州市民,但子女们对老两口都十分孝敬,对老两口的生活起居也照顾得体贴入微。谈及子女,老人微笑着说,他们在离家不远的街面上经营一家饭店,做着排档生意。老人又回头指指身后的小屋,说自己现在居住的房子,就是儿女们为他们两老提供的。
看着老人幸福的笑容,我们发自内心地真诚祝愿这位为国家作出过贡献的抗日老兵健康长寿!祝愿他的家人平安幸福!
(采访日期:2007年4月16日)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0-02-13 23:12: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桂军刘维楷回忆战士以身体炸坦克
下一篇:别动总队伍杏初的抗战生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