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八百壮士”守四行
2022-11-03 09:55:49  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童玉汝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这首《歌八百壮士》是根据发生于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改编的。歌词展现了谢晋元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中,率524团1营官兵孤军奋战坚守阵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英雄事迹。抗战期间,无数热血青年受到“八百壮士”精神的鼓舞,唱着《歌八百壮士》《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爱国歌曲奔赴战场,奋勇杀敌。

  我以我血荐轩辕

▲谢晋元

  1937年8月13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此后,日军几次增兵上海,企图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标,淞沪战场的战况不断升级。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主阵地,有对中国守军形成合围之势,形势十分危急。驻守在闸北、江湾、庙行一带的中国守军不得不紧急撤退到苏州河以南的阵地。

  在这一背景下,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所部一营官兵肩负起坚守四行仓库的任务,以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该部自八一三事变爆发以来,一直驻守在闸北地区,与从上海登陆的日军精锐师团鏖战了75天,减员严重,虽然补充了5次兵员,但后期加入的多是地方保安队的新兵,实际上有作战经验的骨干和老兵已所剩不多。谢晋元为了迷惑日军,对外号称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有800人,实则不过420人。这样一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看似毫无胜算的防守战,依靠四行仓库的地理优势才得以艰难开展。

  四行仓库原来是沪上4家银行的联合仓库,是一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大楼宽64米、高25米,是周边地区最高的建筑。它的东边和南边毗邻公共租界,使得日军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唯恐炮弹落入租界,引起英美的干涉。这使得四行仓库成为易守难攻的理想防御阵地。

  10月27日上午,第一批日军举着太阳旗,向四行仓库逼近,遭到驻守在仓库外围防线的中国将士的迎头痛击。随后,不甘心的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来袭。是役,“八百壮士”虽然不得不放弃外围阵地,但再次成功挫败日军的攻势。谢晋元向88师师长孙元良报告当日毙敌“八十名以上”。此后,双方一直激战到30日,日军一度出动飞机企图低空轰炸,却被仓库楼顶机枪连战士逼退;甚至不顾国际法,公然向仓库内发射毒气炮弹和毒气罐筒,然而始终未能占领四行仓库,且被击毙、击伤者甚多。

  战时遗书抵万金

  “八百壮士”在英勇战斗的同时,也时刻面临着牺牲。10月27日,9名未及撤入仓库的将士被日军俘虏,在苏州河边惨遭杀害。28日,日军以坦克为掩护进攻四行仓库,危急时刻,副班长陈树生在身上捆满炸弹,毅然从顶楼跳下,与敌军同归于尽……每日目睹战友的伤亡,死亡如影随形,524团1营的将士们深知主力撤退、陷入日军重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注定等不来援军的孤军作战,死亡和失败随时都可能降临。虽然在战场上他们必须服从军令,面对危险也要迎难而上,但是他们也和每个20岁左右的普通年轻人一样,心系亲人、惦记朋友、眷恋故乡。

  10月28日晚8时许,因为战事紧张,谢晋元分批召集各连训话。谢晋元训话后,组织全营将士写遗书。这些青年官兵大多数出身穷苦家庭,不少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需要在文化水平高一些的排长、班长的帮助下,才能写成一封简短的遗书。时隔68年,“八百壮士”之一、已年届90岁的周福其回忆,当年他就是找了位识字的战友代写的信,内容无非是“对父母宽慰的一些话”。

  是夜,“八百壮士”共留下298封遗书,这些写给亲朋故旧的书信字字泣血、句句千钧,寄托了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遗书当夜被送往公共租界,再辗转寄往他们的家乡。可惜这些信后来全部湮灭在岁月中……写完遗书后,将士们继续与日军顽强搏斗,以少击多,以弱抗强,死守闸北最后一块中国守军的阵地。

  第二天一早,谢晋元也在给副师长冯圣法的信中写下:“现职决心殉国……无论现在与将来当始终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当益加奋勉与倭寇作长期之奋斗,内部正积极加强闭锁工事,一切均有详细计划,在职未牺牲前,全营官兵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作为“八百壮士”的指挥者,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抱定以身许国的信念。

  众志成城护四行

  “谢团长并转亲爱的八百勇士们:我在报上看见你们英勇豪壮的气概,使我感动得流泪,但是等我跑到桥边,却又不能通过,只有静穆地向对岸注视,遥寄我满腔虔敬亲爱之忱……殉国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伟大;前线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英勇;全国同胞,将因为你们而愈加团结……”

▲战火中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南边和公共租界仅隔着一条苏州河,南岸的民众只要走到河边就可以看到北岸中日双方的交战。10月29日,苏州河南岸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何香凝女士,她在亲眼看见“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后,向他们寄出了上面这封热情洋溢的褒奖信。

  正如何香凝所说,“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爱国精神,彻底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忱,让所有同胞更加团结。在那4天里,每日都有数以万计的上海民众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在对岸聚集,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牵挂着这些将士们的安危。每逢有日军被击毙,民众就拍手称快,大声为孤军鼓劲儿;每当日军要进攻时,民众或比画手势,或大声喊叫,或手举大黑板,用各种方法提醒仓库内的中国守军楼外日军的主攻方向。苏州河北岸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南岸是暂时安全的租界,而把隔河对望、境遇不同的抗战将士和普通民众联结到一起的是一颗颗熊熊燃烧的爱国心。

  民众自发组织成立救亡协会、抗敌后援团等组织,捐款、捐物支援“八百壮士”。苏州河南岸各马路口援助品源源不断地涌入,食品堆积如山,“饮料有啤酒、汽水、鲜橘汁、可口可乐,食品有光饼、面包、饼干、馒头、蛋糕、咖啡、糖、油焖笋、什锦菜、菠萝蜜、水果、鸡蛋、牛奶、盐、糖……”品种琳琅满目得让组织者都为之赞叹,简直像“将要开一家规模顶大的百货公司”。新闸路3个大饼摊主停业一天,只为专门做800个大饼送给“八百壮士”;北京路、贵州路等多处居民发起绝食一日的活动,将募集的款项捐助孤军。四行仓库保卫战充分调动起民众的抗战积极性,这是一场得到上海社会各界人士和最广大民众全力支持的战斗。

▲女童子军杨惠敏

  在无数民众支持抗战的事例中,最鼓舞人心的当数女童子军杨惠敏赴四行仓库送旗一事。10月27日、28日,杨惠敏两次赴四行仓库送旗帜,谢晋元下令将旗帜在仓库楼顶高高升起,隔河观望的民众无不拍手欢呼。这一事件当时被《申报》《大公报》等沪上各大报纸争先报道,“六时许将送往之旗高升仓库顶上……显其忠勇奋发之精神,隔河民众凡行经该地者,纷纷脱帽鞠躬”,向“忠勇将士致敬”。

  四行仓库楼顶打出旗帜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开始发动更猛烈的攻势,但公共租界新垃圾桥边有两个巨大的煤气罐,距离四行仓库不到百米,一旦被炸,将威胁租界内数万民众的安危。各国使节照会国民政府,要求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下令中国守军撤退。10月31日凌晨,谢晋元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当夜撤离的将士共有377人。这些将士孤守四行仓库4个日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他们坚忍不拔守卫国土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国学大师汪辟疆先生所作《赠陆军少将谢晋元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38年,“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事迹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誉,他在《论新阶段》中称赞“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2014年9月,“谢晋元等八百壮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8月13日,在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之际,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原址落成开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30日 总第359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2-11-03 09:59: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青帮首领杜月笙与上海“八·一三”抗战

下一篇:八一三:持续110天的“上海大会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