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巷战中的日军
■ 中国军队依托街头简易工事抵抗日军进攻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两国精锐部队在狭小的淞沪战场上展开殊死搏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的大会战中,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约100万人,其中日方投入约25万人,中方投入兵力约75万人。尽管战役以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告终,但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向侵略者展示了“纵使战至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全民族斗志。
战场态势与军事方略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是纵横几百千米的三角地带,三角形的北边是长江,南边是钱塘江和杭州湾,西边则是太湖,再向西几百千米就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军编写的《上海及南京附近兵要地志概说》称:“该地区的沟渠河汊严重影响陆路交通,对作战有极大牵制;地面缺乏掩蔽物,村落、竹林、墓地、河堤等均可作为攻防两便的战术据点。”总体来说,这一战场位于交通要冲,且易攻难守。
由于国民政府长期对日退让,日本屡屡以极小代价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以至于在战略上轻视中国。当1937年8月淞沪战事爆发后,日军下达的作战命令只有寥寥几句:“一、向上海派遣上海派遣军。二、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要与海军协同,歼灭上海附近之敌……”至于作战要领,日军大本营要求驻沪海兵队(即海军陆战队)进攻,同时从本土派遣两个师团(不超过4万人)增援,粉碎当面中国军队,切断沪宁、沪杭铁路,占领上海及其以北地区,像之前卢沟桥事变一样,仅用极少兵力夺取中国重要城市,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
而以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讲话为标志,国民政府下决心与日本全面开战。实际上,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要员都提出应尽快消灭上海日军,以免其策应华北日军。根据1932年“1·28事变”后签署的停战协定,中国军队不能留在上海,只能部署保安队,可是日本却能在上海部署数千人马,对南京构成直接威胁。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力陈对上海日军必须“先发制人”,然而拖到7月底北平(今北京)沦陷,华北危急,蒋介石才同意实施《上海围攻计划》。8月11日夜,中国第87、88师官兵穿着保安队制服进入日军据点附近,次日市民出门时,发现周围全是自己的队伍,顿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但在关键时刻,英美当局出面调停,蒋介石临时变卦,推迟作战时间,让日军获得喘息之机。8月13日,当我军尚在构筑工事之际,日军率先攻击,淞沪会战就此打响。
惨烈的反登陆战
淞沪会战一爆发,蒋介石发出“把倭寇赶进黄浦江去”的豪言,中国军队也前赴后继地向日占区发起进攻,先是张治中率军沿中路猛攻日军虹口核心阵地,之后又由张发奎率右翼军、陈诚率左翼军共同夹击日军。日军则沿虹口至杨树浦一线设防,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武装侨民凭借100多处钢筋水泥工事,在“出云”号巡洋舰等舰艇支援下负隅顽抗。开战头十天,中国军队攻势如潮,东端进逼江湾,西端进至华德路西,怎奈日军经营多年,高楼大厦变成坚固据点,加之中国军队进攻先机已失,未能在援敌到来前歼灭上海日军。
当上海打得如火如荼之际,8月14日,日军参谋本部向第3、11、14师团下达紧急动员令,8月15日,日本陆军编组成以第3、11师团为主力的上海派遣军(第14师团准备派往青岛),8月19日委派松井石根出任派遣军总司令。由于动员时间短,增援日军基本没有做任何登陆作战的准备。
叫嚣“三周解决沪局”的松井石根命令第11师团在川沙镇登陆,第3师团在吴淞附近登陆,尽管他已得到中国军队布防密度达到饱和的情报,日军必将面临激烈的抵抗,但松井认为中国军队战斗力脆弱,可以轻易克服。8月23日3时,日军第3师团从吴淞口大举登陆,中国军队并不像松井预想的那样一触即溃,而是在炮火掩护下对登陆地点展开反复争夺,日本《第3师团战史》记载:“严格意义上看,吴淞登陆是失败的,……在登陆首日,我军登陆场不过在距铁道栈桥以西1500米,以南500米的狭小范围内。”
同一天在川沙河口至浏河镇一线登陆的日军第11师团也没讨到多少便宜,中国军队不断实施反突击,使其在随后一周里始终处于被包围状态。日本《上海派遣军作战日志》记载,为避免中国军队夜袭和友军误击,第11师团“将当地妇女儿童悉数杀死以策安全”。
罗店阵地易手12次
日军登陆后的进攻重点放在中国军队左翼,特别是罗店。那里交通便捷,向西直抵沪宁铁路,向东面向长江,向北可至太仓。可以说,谁占领罗店,就掌握淞沪战场主动权。
进攻罗店的日军第11师团是日本甲种常备师团,兵力和装备都很雄厚。而为了抵挡日军,中国先后投入第11、98、67、16、54、1、78、14师等精锐部队。中国军队之所以投入如此多的部队,是因为重火力与日军相差甚远,只能以人力来对抗日军优势火力。
在为期一个月的作战中,尽管日军攻势凶狠,又得到优势炮火支援,但在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之下进展缓慢,有时候一天只能推进数米。中国军队也伤亡巨大,往往一个营仅交战半天就伤亡殆尽,即便如此,中国军队仍然死战不退。9月26日晨,日军突破中国军队一线阵地,第201旅旅长蔡炳炎紧急率部“堵口”,他训示全旅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不得畏避!”在他的带头冲锋下,官兵们杀向日军。激战中,蔡炳炎不幸牺牲,而罗店阵地终于保住了。
据统计,罗店前后易手达12次之多,日军第11师团伤亡近万人,不得不送回日本休整,而中国军队的伤亡则高达3万余人。战后的罗店没有一处完整的房屋,这里也被人们称为“血肉磨坊”。
无尽的消耗战
中国军队的抵抗强度大大超过松井石根的估计,鉴于战事进展缓慢,松井只好不断向国内请求增兵。到10月初,日军投入淞沪战场的兵力增至10多万,出动军舰及征用商船100余艘,占日本全国海军舰艇的三分之一;出动飞机近300架,占日军航空兵的10%。
按照日军下一步作战计划,要向南进攻大场镇,进而切断中国军队与公共租界的联系。但中国军队依托阵地顽强抵抗,并不断反击。事实上,双方在上海市区外围进行着相当于一战水平的阵地战,两军相互用火炮、机枪压制对方工事,然后通过“对壕”战术(即挖掘“Z”字形堑壕)推进。这一阶段作战正是日军损失最大的阶段,像《日本第9师团作战概要》记载,该师团从参战到进抵苏州河,已有3833人战死,8527人受伤。
10月20日,日本组建第10军,打算在上海战线背后的杭州湾登陆,包抄中国军队。同时,日本华北方面军的第16师团也转隶上海前线,使淞沪战场的日军兵力达到25万人。
10月27日,日军向上海市区的中国军队重要阵地——四行仓库发起攻击,中国第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00余人(对外称“八百壮士”)沉着应战,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恼羞成怒的日军以坦克引导步兵冲锋,企图冲开仓库大门,危急关头,敢死队员陈树生全身缠满手榴弹,从五楼窗口纵身跃下,与日军同归于尽。谢晋元部与日军激战四昼夜,毙敌240余名,最终在外界斡旋下于10月31日夜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震慑了日军,振奋了全国人心,被誉为抗日奇迹。
杭州湾登陆终结战事
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迅速向中国军队的背后迫近,8日陷金山,并向昆山进攻。这样一来,日军对上海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国民政府只好下令全线后撤。11月10日,日军向上海市区发动总攻。11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12日,日军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狂妄地叫嚣:“日本已成上海之主人翁!”
需要强调的是,就在日军夺取上海后的11月18日,日本政府鉴于中国战事难以在短期内结束,宣布成立战争大本营,统一指挥陆海军,这表明日本战时体制大体形成,负责为整个战事提供保障。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标志着日本无可奈何地掉进自己曾经竭力回避的全面战争泥潭。
淞沪会战:中国的得与失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约4万人,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尽管中国军队付出巨大代价,但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计划,此后八年间,日本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中国人民彻底击败。而在淞沪会战期间,从上海内迁的工厂又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当然,从军事角度看,中国军队以三倍于敌的兵力苦战三个月,终究未能守住上海,这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后人反思的地方。
首先,中国军队看似精锐尽出,但战术素养方面尚存短板。会战初期,日军在沪兵力不过4000人,重武器也不多,而国民政府投入最精锐的陆海空三军,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可是中国军队首次多军兵种协同作战效果不佳,坦克在无步兵伴随的情况被日军击毁,而步兵攻坚又得不到炮兵掩护,甚至出现一个营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打死的悲剧。国民党将领陈诚回顾上海“围攻不胜”的教训时,承认“以五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
其次,在战事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只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而日军却通过侧后迂回,屡屡得手。另外,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基本无险可守,水网地带的工事全系泥土堆砌,大雨一冲,炮火一轰,全部坍塌。中国军队不得不搬运钢板、沙袋加固工事,可是厚重的钢板每块需20人才能抬动,不仅运输困难,固定支撑也不容易,加上白天日军空袭猛烈,全靠夜间抢修工事,时间仓促难以奏效。因此,在罗店、大场等地的血战中,中国军人更多是以肉体对钢铁的拼杀,僵化的战法、落后的武器,使中国军队付出本不应该的巨大伤亡代价。
最后,随着淞沪会战规模的扩大,国民政府的指挥控制能力逐渐失灵,令前线部队无所适从。会战中后期,国民党军事当局缺乏全盘计划,连一些参战将领都承认:“打到哪儿,算到哪儿,哪能取胜?”特别是在会战最后阶段,中国军队的撤退行动缺乏必要的组织性。众所周知,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退却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退却绝不是溃逃,可是淞沪会战最后一幕实际是中国军队的无序撤退,连第88师这样的国民党嫡系部队都未接到后退命令,只是看见友军纷纷向后移动,经与友军联络才知道上面下达了总退却令,难怪师长孙元良抱怨“措手不及……感到十分狼狈”。
总之,规模空前的淞沪会战,中国军民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但也留下了许许多多血的教训,值得后人警醒!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8-16 12:34: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