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投入最强火力
1937年10月下旬,淞沪会战已接近尾声。占领大场阵地的日军本以为,中国军队丧失战斗力准备开始撤退。没想到,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南岸部署了第54师、第61师、第87师、第88师、税警总团、第171师等部。这些部队凭借着周边建筑物、工厂、修建的十多处钢筋混凝土碉堡和苏州河打算拼到最后。
上海派遣军为了强渡苏州河攻破中国军队阵地,以第3师团、第9师团为主力强渡苏州河,第11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负责策应牵制周边中国守军。
总攻前,日军对苏州河一带进行了火力侦察。苏州河河宽约五六十米,水深四十米左右,流速约一米,水位高地落差两米以上。左岸有小型断崖,右岸岸璧约两米,有设置。岸上中国守军阵地为钢筋混凝土及炼瓦建造的密集工厂地带所构筑,机关枪阵地在河岸建筑物内隐蔽配置,坑道向河岸延伸,在要地配置侧射火力,打算死守苏州河南岸。因中国守军依托高层建筑物,俯视苏州河以北地带。日军行动很受限制。
因此,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命令军直属重炮集中在第3师团、第9师团正面。为了破坏对岸中国守军防御阵地,降低渡河作战伤亡,日军打算集中全部的重炮,并把新补充的炮弹全部运输到一线提供炮兵作战。
在此之前,由于上海派遣军炮弹紧缺,除了第3师团进攻到蕰藻浜河流一带,消耗了一场会战的弹药量外。其余时候基本规定每天每门火炮弹药为0.2个基数,有时候增加到0.5到1个基数。而为了突破中国军队,日军直接准备了5个基数山野炮弹、7个基数的野战重炮弹、4个基数的120毫米榴弹炮弹(山野炮1个基数100枚、轻榴75枚、重榴50枚、加炮50枚、重加炮、240榴30枚)。并计划于10月31日,对苏州河南岸中国军队阵地进行总攻。
被炮火覆盖的苏州南岸
总攻前,日本航空兵对苏州河南岸进行3日的地毯式的轰炸。10月31日因天阴下雨,日本海军航空兵飞机无法出动给予陆军支援,日军只有靠炮兵进行轰击。当时,日军集中60门150毫米榴弹炮、16门120毫米榴弹炮、12门150毫米臼炮、8门105毫米加农炮、8门240毫米榴弹炮对苏州河南岸中国军队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轰击。
一瞬间,苏州河南岸是火光四溅,硝烟弥漫。不少守军官兵,被日军猛烈的炮火所掩埋,战壕内充满了伤兵的呻吟声,地面直接被牺牲官兵的鲜血所染红。此次炮击,日军集中几乎全部的重炮,加上准备了充足炮弹,首轮炮击持续了数个小时。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打击下,中国守军只好先放弃前沿阵地,直接退守一线阵地。
随后日军第3师团率先开始渡河作战,支援一线部队第34联队、第68联队的瓦斯部队和迫击炮大队向中国军队阵地前直接投掷、发射1000多支烟雾筒及数百枚烟雾弹。短短几分钟之内,中国守军官兵眼前的浓烟弥漫,根本看不清河对岸日军。日军渡河部队趁机开始渡河,工兵部队同时架起浮桥。
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中国军队全部向后撤退,引诱日军渡河。当日军开始渡河后,守军官兵集中机枪、迫击炮火力反击日军,遭到中国军队密集火力封锁的日军损失惨重。
日军战报《步兵第六十八联队第一大队苏州河附近战斗详报》写道:“敌火力变得极为炽盛,中队长及决死小队长负伤,其他有的死在河岸桥上,有的被击中掉入河中,苏州河化为血河,敌弹在水面如暴雨一般激起飞沫,极为凄惨。”
日军部队史眼中的“德械师”
日军第3师团渡河失利后一边收容部队,一边投入第二线部队打算第二天再次进攻。11月1日,日军第3师团与第9师团一起对苏州河发起新一轮总攻。当天日军九六式舰载轰炸机、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轮番对中国军队阵地轰炸。地面炮兵部队36门九四式75毫米山炮、24门改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48门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和8门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对苏州河南岸猛烈射击,日军火力之猛到达上海作战的巅峰。炮弹如雨点般的砸向中国军队阵地,仅有轻武器和迫击炮的守军官兵根本无力抵抗。
为了守住阵地,第三战区又命令第36师接替税警总团加入战斗。但该师仅有机枪、迫击炮,加之弹药匮乏,无法抗衡日军百门火炮的轰击,官兵们只能靠着血肉之躯死战日军。在日军绝对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下,第36师官兵没有退缩一步,凭借着防御工事顽强死守到最后一刻。
关于第36师英勇作战的最后一刻的场景,日方史料《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是这样记载到:“苏州河一战,中国军在炮击和被破坏的阵地中一步不退,以舍身的战法死守火力点。薛家墅阵地扫荡时,未被破坏的三个坚固的水泥制碉堡内,数十名士兵宁死不降,以手榴弹对抗,最后全员战死在苏州河。其勇敢战斗不亚于我官兵。联队正面之敌遗弃尸体数量在一千九百五十具,俘虏只有重伤不能动弹的士兵一名。”
从日军部队史不难看出,为了守住阵地第36师其中一部是全军覆没,按照日军说法只俘虏了一名重伤无法动弹的士兵。日军言外之意是想说,如果这名士兵没有重伤他不是战死到最后,就是直接自杀殉国。
只可惜,这支中国军队英勇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场景,在国内关于淞沪会战的书籍、文章、纪录片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仿佛这段历史就不存在一样。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6-12 20:53: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