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过一个城市而已,在当时来说面积并不大,一般认为不可能长期防守。
最初由杨杰等军官提出修筑堡垒团的方案,也就是修筑大型碉堡群来防御。
不过德国顾问认为所谓的碉堡群在一战时期已经过时,这种目标显著的所谓碉堡群无法抵抗日军重武器的打击,修筑了根本没有意义。
而德国顾问自己的锁链式永久性防御工事。这种工事群虽然防御能力很好,也相当现代化,只是由于耗资巨大,还需要大量新式武器配合使用,以中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持,以中国工兵部队的修筑能力也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不能速成,最终也只得作罢。
最终在京沪防区建立了三条主要的防御阵地,分别是靠近上海的吴福线(苏州至长江边的张家港福山),吴福线之后锡澄线(无锡到长江边的江阴),以及在南京外围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牛首山的一条防线。
除此以外,沪杭防区为了防止日军从杭州一线登陆,侧翼包抄上海后路,也特地修筑了乍嘉线,海嘉线两条防御阵线。
这样一来,不算南京防区修筑了多条防御工事,上海到南京就有4条防御工事。
可惜受国家实力的限制,这4条工事总拨款仅有几百万法币(不过几百万美元)。修筑者不过是国府的工兵部队和在此处驻扎的87师,88师等一些部队。
修筑的也是一种四不像的防御工事,主要是一些孤立的重机枪碉堡,还有少量反坦克炮碉堡。
这些碉堡都是根据德国顾问的建议修建的,只是由于中国自身技术不过硬,工事多是为了发扬火力而牺牲了隐蔽性,碉堡之间互相掩护能力也不好。
这种碉堡对付缺乏重武器的红军是足够了,但对于拥有重武器的日军怕是坚持不了太久。
所谓永久性工事理论上可以提供150毫米重炮和500公斤航空炸弹的打击,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且这类工事数量不多。
所谓半永久型工事则往往抵挡不了日军重武器的打击,在淞沪开战之前,半永久型工事还没有修筑。
国军早在1934年开始施工,直到1937年淞沪战役开始,使用了4个步兵师和工兵团,宪兵团等部队,花费了3年多时间,也算相当不容易。
不过把这些防线来相比建筑资金高达50亿法郎的马其诺防线这类要塞工事群,简直就是小儿科的东西。
不过,这已经是国府尽了相当大的力量了。
除了陆地工事以外,还有个兵力运输的问题。毕竟估算日军至少在上海投入20万部队,国军不用50,60万部队是防不住的,这么多部队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参谋们认为从南京到上海有铁路和公路连接,还有长江水运,交通比较方便,只要由军方妥善控制就没什么问题。
但从南京到嘉兴一线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可靠的交通线,不利于大部队增援作战。
如果日军从杭州湾登陆,那么南京的国军只能先赶赴上海或者苏州,通过长距离步行赶赴这一线防御,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国府从战略上考虑,还特地修建了一条从苏州经过吴江到嘉兴的铁路支线苏嘉线,便于运送兵员和物资。
这条铁路而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军第一需要破坏的。
其他地域的防御工事都修筑了一些,运输道路也改建了不少。
那么最重要的上海市怎么办呢?
根据《128停战协定》国府不能在上海修筑任何工事!看来是不能明着修建,那么暗着做呢?日军在上海的各种力量都很强,有大量特工人员,军方也经常收买洋人和请帮分子窃取情报,
想偷偷修筑貌似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总不能不在上海修筑坚固工事?
如果打起来了,没有工事怎么和日本鬼子拼呢?以19路军和中央军第5军在128的经验,日军一顿重炮轰击过来,如果阵地上没有坚固工事,一天几次炮击后国军伤亡数量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多。
这不是完全成为日军大炮的靶子吗?
中国人有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国军为此想了两个办法
第一他们通过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通过他在一些战略和战术上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北火车站,江湾,大厂,泸西苏州河南岸等地租一些土地或者购买一些房屋。
有人要问这样做为什么?
一旦租了土地,立即在这些土地上修筑一栋没有窗户的土房子。其实房子不过是掩护,里面则是修建好的一个钢筋水泥的碉堡。
杜月笙的面子很大,一般人不敢不租房子,由此通过这种掩护的房子,修建了一部分工事,
但这种工事毕竟无法大量修建,只能在一些关键位置修筑少量而已,总数约有30个。
第二就是工兵们想出来的办法,他们将一些钢筋水泥板在后方浇筑好,分成多块。一旦战争开始可以立即拿到前线,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起来。这种积木碉堡的缺点是防御能力自然较弱,但总比可以短时间修筑的土木工事要强多了。
除了工事以外,上海的军事方面的交通上也做了不少事情。他们在苏州河等河流上修筑了一些桥梁,在国军作战时候能够有效提高行军速度和运输能力,一旦国军撤退就可以炸断这些桥梁,阻挡日军前进。这些桥梁在之后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增援的部队和撤退的大军来说,这些桥都是保命桥。
除了以上的东西以外,蒋介石还安排淞沪警备司令部在上海市区负责进行一些隐蔽性比较强的战备工作,并且拨款10多万法币的巨款。
由此淞沪警备司令部用这笔钱做了很多事,他们新增了上海到南京的四条电报和电话线,线路都选择在日军火炮无法有效摧毁的区域。这四条通讯线路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始终保持通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已有的大部分通讯线路或者被日军火炮摧毁,或者被日本特务和汉奸割断。
同时国府通讯部门精修修建了沪宁杭这一线的通讯网络,以有线电话为主,无线电话,无线电报覆盖各县甚至各镇,后来这些通讯网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派出一些特工仔细侦察了上海日军各据点的位置,并且准确标注了上海全市的交通图。以后这份图被大量印刷,送到每支作战部队的手上,大大提高了国军城市作战能力。
他们还组织了一支所谓的别动队,由军统中统特务和一些青帮分子预先潜入租界,一有机会就在日租界内部开枪袭击,放火扔手雷,同时给进攻的国军带路。
--------------张治中将军和他的德械师,官兵都是参加过128战役的残酷洗礼,有一定作战经验。
除了这些准备,进攻上海决不能像29军在河北一样处处受制于人,等别人先动手。张治中和蒋介石都认为必须先下手为强。
但难题来了,根据128淞沪协定的规定,上海市内不允许国军正规军驻扎,只允许保安队,警察维持秩序,由非军事组织所为的淞沪警备司令部负责指挥。
实际这个警备司令部可以控制的部队仅有吉章简的保安总队两个团,警察总队一个团和虹桥机场守备连和各县民兵自卫队,兵力总共只有几千人,没有任何重武器,只能维持治安,根本无法和正规军作战。
张治中和蒋介石经过商讨以后,达成共识,一旦日军开始入侵,立即将国军精锐正规军穿着保安队,警察大队制服,然后立即开入上海,保证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由于日军在上海兵力强大,防御工事坚固,还有大量海军和空军部队。
国府这边认为,中国海军实力太弱,根本无力和日本海军正面交锋。但128的例子日本军舰炮轰南京的例子在前,上海和南京都背靠长江,如果对日本海军不管不顾,日本军舰沿着长江西进,怕是直接可以在南京登陆作战部队了,那还怎么打仗!
就算不会直接派部队登陆南京,日军也可以随便派出几个师团登陆靖江,张家港等区域,轻松切断上海作战的国军后路,那仗也不用打了!
所以还是要打一下,怎么打?当时国府军事智囊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堵塞长江水道,让日本军舰无法通过。而这个地点自然是在江阴!
江阴是长江东段的一个特殊地域,在此处长江骤然缩短为2公里宽度,如果在此处修建装备重炮的坚固江防要塞可以有效封锁长江。
国府为此花费了数年时间,在江阴长江边建立了永久型要塞,安置了黄山、东山、西山、鹅山、萧山六大炮台,配备最新的德制88毫米平射炮8门,德制150毫米加农炮4门,各型旧式榴弹炮19门(口径均在150毫米以上),这些火炮会给日本军舰造成相当的麻烦。
除了陆地的要塞以外,海军还将军政部电雷学校的快艇部队也驻守于此,用于协助防御。地面上也派驻两个师防御,抵抗陆地一方的日军进攻部队。
但以现代战争来说,再坚固的要塞也不可能防御太久的时间,必须同时堵塞长江航道,这样才可以有效阻挡日本军舰前进。
所以国府的计划为,一旦淞沪会战准备打响,立即在江阴通过乘船方式封锁航道,然后使用空军将在江阴西线来不及撤走的日本军舰全部击毁。同时通过江阴要塞的江防火炮和空军配合,尽量阻挡日本海军前进步伐。
除此以外,上海一线日本海军力量很强。国军一方除了空军以外,没有能够有效对付日本军舰的武器。为了减弱日本舰队对上海日军的火力支援,必须有国军空军对日本舰队进行轰炸。当然,这就国军空军的实力来说是很困难的。
同时空军还需要轰炸日军坚固防御工事,为地面提供火力支援。
而日本空军在128战役时期就给国军在上海作战造成严重困难,国军空军的战斗机部队还需要尽量遏止日军轰炸机部队的步伐。
当时国府的空军可以作战飞机不超过200架,型号有七八种之多,真正比较有战斗力的不过70,80架。
可以说,淞沪一战国军空军和海军的担子都很重。
当然,日军也不是吃干饭的,在128会战被国军重创以后,他们也在上海的虹口和杨树浦一带修筑了永久性防御工事,如虹口的上海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更是要塞型工事,非常的坚固。
日军工事修筑技术和材料比国军要强多了,防御能力也不是一个级别。
日军在这些关键地域全部修筑了钢筋水泥工事,工事关键部分增添钢板加固,可以有效抵抗200毫米的重炮的轰击,至于轻重机枪子弹更是不用说了。
除此以外,他们将上海特别陆战队总兵力增加6个大队(加强营级编制)到4000人,指挥官为大川内传七少将。除了这几千人正规军以外,还有3600人的在乡军人(就是中国的复员军人),都是受过完整军事训练的,可以随时加入正规军,另外还有3500人的日本青壮年男性侨民,这些人可以作为后勤使用(搬运弹药,修筑工事,搬运伤员等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作战。
总之,日军在上海可以作战的有1万人,完全为海军的部队,没有日本陆军兵力。
上海的日租界面积并不大,这1万兵力防守还是相当充足的。
况且日本国内有大量的部队,短时间即可运送10万以上兵力到上海来。
除了人数以外,日军海军陆战队装备大量重武器,包括32门火炮,坦克装甲车近50辆,至于重机枪,中型迫击炮等就是小东西了。
一旦开战,日军在上海具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制海权主要是长谷川清中将的日军第三舰队,装备包括出云号,天龙号等4艘巡洋舰在内的大量舰只,对岸支援的大口径火炮就有数百门之多。光是出云号就有4门203毫米重炮,14门152毫米重炮,12门76毫米火炮,超过国军整整1个炮兵旅。
除了第三舰队以外,日军必然会派遣如加贺,龙骧,凤翔号航母在内的大量航空母舰赶赴上海战场,加上日本在台湾,东北,韩国的机场,同一时间可以用在上海的作战飞机至少有300架。
可以说,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并不弱,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全力防守,想一口吃下他们是很困难的。
对此蒋介石心知肚明,他任命最喜爱的将领张治中以如此大任,就是怕别人不能胜任。
可惜后来事实证明张治中军事能力不如政治能力,最终没有能够完成任务,可谓一大遗憾。
日军在上海非常嚣张,自从128事变以后,他们自觉吃了亏,多次搞出事件来,借机找茬。
1936年9月,日军出云号巡洋舰有三名水兵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内被不明身份者阻击,一死两伤。按照租界的法律,租界的事情应该由所在国负责,跟中国方面根本没有关系。但日军以此为借口,出动全部海军陆战队,冲到青云路,八字桥,粤东中学,五洲公墓一带巡逻挑衅,大有开战的势头。
当时张治中已经准备调动部队赶往上海,他的36师赶到了苏州,87师赶到了常熟,88师赶到了无锡。好在当时列强也对日本非常不满,他们动用外交压力,迫使日军全部退回了日租界。
但这之后,日军频繁在上海及其近郊进行各种演习,甚至派舰队去宝山,福山镇,段山港一线多次公然测量水位,绘制海图,毫不掩饰侵略企图。
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驻扎在上海的日军虽属于海军一派,对侵华并不热心,但也迅速完成了作战准备。
日军在日租界所有道路和要隘上修筑和加固工事,在各个据点增加防御兵力,所有重炮进入炮位,并且准备了充足的弹药,更在屋顶架设了众多高炮防空。
日军给在乡军人发放了枪支弹药,侨民义勇队也进行了战前紧急训练,无法战斗的数万侨民一律撤退到日本本土去。
同时日军很快搞了所谓水兵宫崎失踪案和中国居民撕毁日本国旗事件,试图在上海搞出事件来。
当时还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认为淞沪开战恐怕不可以避免,根据之前制定的计划,他立即派出中央军钟松的第二补充旅改穿上海保安队制服和宪兵制服,分别开入虹桥,龙华,松江一线。这个所谓的补充旅,实际就是一个师的兵力。
同时蒋介石命令上海市市长俞鸿钧以建市10周年修筑纪念碑为借口,在上海市中心经济构筑一批坚固工事。
张治中则命令87,88,36师火速集结到上海附近,准备开战。
事实证明,此举是极为必要的。
------------日本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这艘巡洋舰排水量将近万吨,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来说,它在二战期间已经属于较老的舰只,但相对中华民国海军还是极有威力的。当时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海圻号巡洋舰排水量仅为4300吨,还不足出云号的一半,况且海圻号使用时间接近50年,堪称爷爷级老古董,早该淘汰了。当时出云号主要用作对陆地的火炮支援,其大口径火炮威力很大,一般陆地火炮完全不是他的对手,在128事变中曾经发挥过巨大威力。而出云号装甲厚重,很难遭受致命打击,另外日本海军还调动了大量航母赶赴上海,下面就是著名的加贺号航母,可以搭载90架飞机,曾经威风一时,后在中途岛被炸沉。
果然,上海情况很快恶化了。1937年8月9日傍晚,日军一个军曹大山勇夫(中士)带着一个水兵斋藤与藏,两人开车试图进入虹桥机场。
当时虹桥机场由钟松的补充旅一个营防守,因为是军用机场,这里自然是标准的军事禁区,从任何一个国家角度都不允许别国军人进入。
防守的国军卫兵不允许日本人进入,由于语言不通并没有激烈冲突,而大山勇夫突然踩油门硬冲。
国军卫兵见日军强行攻击,以为可能是日军乘夜色进入机场破坏,他们果断开枪,将车上两人全部击毙。
其实这个所谓事件并不算严重,至少不比三名日本水兵在租界被狙击更严重。大山勇夫军衔只是个中士,普通士兵而已,算不了什么。
而且大山和斋藤强行硬闯虹桥机场也是事实,这点日本方面也是承认的。此从各国军事一般角度来说,强闯别国军事禁区被击毙是完全合理的,各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日本方面对此开始也是认可的,不过借口大山勇夫是酒后闹事,只是个人行为。日本横蛮的指责中国方面可以阻拦不用开枪,要求国军给予道歉和赔偿。
其实这只是一个托辞,目的就是在上海闹事。
其实日本军方一直认为上海是中华民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是首都南京的门户。一旦日军占领上海,国府的财政收入会锐减一半以上。现代战争靠什么打?说到底就是钱!没钱是无法打仗的。
日军认为只要占领上海中国经济会遭受严重损失,军队也就无力继续作战了。
同时占领上海,以后首都南京就难保,在日军看来只要攻占了中国的首都,中国政府就必然会屈服投降了。
所以早在1936年8月,日军参谋本部拟定的所谓《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用兵纲要》中明确写道要以3个师团兵力配合海军占领上海。如遇到中国方面激烈抵抗则使用另外2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包抄上海国军的后路。
77以后,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增兵的同时也商讨过在上海,青岛作战的问题。
包括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内的日军高级,提出出动5个师团占领上海南京的提议,但当时作战科长石原莞尔坚决反对在上海用兵。
石原莞尔本来就不应该进攻华北,既然现在决定进攻了,也应该见好就收,打下平津就算了。现在日军高层又要求占领华北五省,石原莞尔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但华北五省除了山西以外大多是平原丘陵,也算是日军发挥威力的地方。同时华北和日本控制的东北,朝鲜接壤,易于补给,也易于增兵。所以日军在华北五省作战还是有胜利的把握,石原莞尔认为既然高层这样决定了,那么也就只能出兵华北五省了。
不过对于是否出兵上海,石原莞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石原认为如果再在上海用兵,就等于抽干了日军全部机动力量,别说无力主动进攻宿敌苏联,怕是苏联主动进攻东北,日军也无力抵抗。
况且由于进入上海也就等于进入了沪宁杭三角洲,除了城市战以外,到处都是水网纵横,日军大部队移动很困难,机械化优势无法发挥,重武器也被一条条河流和城市建筑锁住了手脚。
石原莞尔认为既然决定占领华北五省就应该集中全部兵力,在短时间内击溃华北的国军。日军现有兵力占领华北也不容易,何谈投入上海作战呢?
一旦进入上海,不但这一线作战会极为困难,在华北作战日军也会大受影响,中日战争必将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以日军的国力军力无力和中国长期作战,一旦这样作战,日本的败局已定了。
所以日军内部至少有一部分人认为,非到迫不得已,不能在上海作战。
为此石原莞尔甚至提出,如果军部一味要求出兵上海,他就立即辞职。后来他果然辞职,由此基本退出军界。
由此,日军并没有在七七事变之后立即进攻上海,只是下令需要做战前准备!
日本方面还是比较机警的,他们认为上海很有可能会开战,日军当时还有大量侨民和军舰分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武汉,重庆,宜昌,九江,芜湖一线,如果长江一被封锁,这些侨民和军舰也就完蛋了。
从7月28日开始日本政府命令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日侨全部向上海青岛两地集中,其中长江一线的撤侨由第3舰队负责。
于是日军经过一周多的大撤退,在8月9日将长江沿岸的2万多人日侨和汉口租界的海军陆战队几百人全部撤退到上海。
稍后又将在上海2万日本侨民中不能作战的妇孺老弱全部撤退回日本本土,仅仅留下在乡军人和男性侨民义勇队6000多人。
在8月8日日本军部下令给上海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要其立即完成全部作战准备。
所以大山勇夫事件不过是个借口,中日在上海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8月9日大山勇夫被击毙后仅仅3个小时,长谷川清并没有等双方交涉结束,就要求佐世保的和吴港镇的海军陆战部队和军舰立即增援,并且要求日军至少从国内派出2个师团陆军赶赴上海。
2000多名日本陆战队员和大批军舰在11日到12日赶赴上海一线,日军两个航空战队也在上海附近集结。
10日,针对长谷川清的要求,日本海相米内光政在内阁会议上要求增兵上海。陆相杉山元表示支持,只有石原莞尔等少数人表示反对。
12日,日本召开了首相,陆相,海相,外相的会议,做出最后结论,首先以两个师团赶往上海一线协助作战,同时调动两个师团赶赴青岛一线,稍后继续增兵上海。但这样以来侵华就一定要扩大,日军制定了编组80万大军的计划。
--------------------日本海军一派自认为实力为世界第三,而他们认为日本陆军在世界上仅仅是准一流水平,满打满算也就是前前6强,日本海军才是真正日本最优秀的军人团体。所以日本海军一派一向轻视陆军一派,此次他们也不愿意让日本陆军自己在中国战场耍威风。之后两派斗争愈演愈烈,甚至先后抢先占领青岛,为此还差点火拼起来。
但对于此,日本很多军官,尤其是海军一派是不满的。
因为平津一线全是日本陆军一派,在短短二周之内占领北平天津两市,非常威风。
日本海军一派和陆军明争暗斗几十年,自然不愿意屈居人下,试图也分一杯羹。
上海是日本海军一派的作战基地,除了大量军舰以外连步兵也是海军的陆战队。
于是,得知大山勇夫事变,国民政府的行政院在8月10日立即下达了上海各工厂前往武汉的命令,也就是说蒋介石准备开战了。
第二天,蒋介石密令张治中,开始淞沪作战计划。
于是张治中急令王敬久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加上炮兵第8团(装备远东北奉天兵工厂仿制的日本38式150mm口径榴弹炮16门)和炮兵第10团(配备当时国军中威力最大的德国制L/32 sFH 18莱茵公司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赶赴上海。而宋希濂的36师由于平定西安事变东北军和17路军的叛乱,还驻扎在西安,现在已经乘坐火车赶到了蚌埠一线,暂时不能赶到。
另外蒋介石还命令在蚌埠的中央军56师一同赶往增援。
由于之前准备很充分,此次增兵非常迅速。
11日晚上国军开始运输,瞬间调集了所有的火车和汽车,所有客运火车停开,准备已久的汽车立即运载步兵沿着公路开往上海。仅仅一夜工夫两个师2万多人和他们的武器弹药全部运送到上海。
第二天一早,上海市民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身穿黄色军装,头戴德式钢盔的中央军士兵,不觉惊喜交加,都问: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神速?
张治中在这两个师赶到上海以后,立即进行部署,步兵和炮兵分别进驻攻击区域,同时砸掉之前秘密修筑的房屋工事的外墙,露出一个个钢筋水泥的碉堡来。
同时这些部队都在抢修野战工事,当时上海外围的工事已经修筑完毕,就剩城内的了。
空军这边早在8月上旬,将主力配置在南京,杭州一线,随时可以增援上海。
与此同时,蒋介石命令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按照之前计划立即封锁江阴的长江航道。同时命令空军追击长江中上游的日军军舰。
陈绍宽之前正在英国德国考察,知道七七事变爆发以后立即赶回国内。
此时他已经集中了民国海军第1舰队,第2舰队,练习舰队,海军测量队,巡防队的49艘舰艇全部击中在江阴和武汉一线。
中国海军司令陈绍宽亲自率领舰队赶赴江阴,将20艘商船和老式军舰8艘全部沉在江里,构成了第一道封锁线。
后来又将缴获的日本货船商船11艘,多达185艘民间船只和大量石子增补了这条防线。
1个月后为阻止日军强行突破,又将四艘老式大型军舰沉在这里。
由此前后多条封锁线,日军军舰根本无法通过!
封锁了江阴一线,但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汉奸破坏了这一切。
当时命令下达是非常机密的,仅有当时参与最高国防会议的诸如蒋介石,白崇禧,汪精卫,何应钦以及抗日战场各战区司令官知道。也就是说全国4亿中国人中,知道这件事的一共不过几十人。
但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命令尚且没有下达到了国军各战区司令官手中的时候,本来就已经在南京,芜湖一带集结的日本军舰和商船共20多艘却突然起锚,全部抢在江阴被封锁之前通过该段江面,驶入黄浦江。
由于当时中日尚没有开战,不便于出动空军海军追击,只好等到第二天也就是8月13日正式开战以后,才从扬州机场派飞机出击,只击沉了一艘日军小型巡逻炮艇。
而这次江阴封锁并没有拦住长江中上游的日本舰队,最终仅仅抓住了岳阳号和大贞号2艘日本商船,另外还缴获了一些日本人丢弃在沿岸的船只。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批日本侨民本来是乘船赶赴黄浦江,而在江阴水道被封锁之前他们突然登岸,改乘火车赶赴上海。
显然,这个情报被内鬼告诉了日本人,而且这个内鬼的身份不低。
之后还接连发生了几件事情,比如白崇禧遇刺案(没有成功),张治中指挥部被轰炸案,以及蒋介石遇刺案。
其中以蒋介石遇刺案最为夸张,当时中日已经正式在上海打响。身在南京的蒋介石想亲赴一线指挥作战,但当时日本空军在京沪一线四处轰炸。1937年8月22日第一夫人宋美龄去前线劳军的坐车被日军轰炸,好在司机技术高明,勉强躲过了炸弹,但却翻了车。宋美龄当场短了几根肋骨昏死过去,同行的澳籍顾问端纳(西安事变的调停人)也身负重伤。
眼见如此危险,当时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白崇禧在8月25日的最高国防会议上提议,蒋介石可以在26日乘坐当时英国大使许阁森的专车去。因为当时许阁森经常来往于京沪一线,他的专车顶部有非常明显的英国米字旗标志,任何飞机绝不可能看错。以英国当时的强大国力,又是老牌帝国主义列强,日本绝对不敢随便袭击该国大使的车子,因此蒋介石会绝对安全。
蒋介石当时也同意了白崇禧示好的这个建议,并且布置了行程。但临到出发前几个小时,蒋介石却没有上车,只是由许阁森大使自己乘车走了。
据蒋介石身边人回忆,当时蒋对自己堂堂一个大国元首还需要英国佬保护感到不满,他说宁可在火车上被日本飞机炸死,也不做英国人的专车。
结果,却没想到,这辆专车在路上突遭2架日机袭击,经过连续几次俯冲扫射和轰炸,当场将车子炸翻,车顶也被机枪打成了马蜂窝。司机当场丧命,许阁森大使自己不但身中数枪,击中了肝脏(一般击中肝脏会立即大出血,没法救治),由于炸弹的爆炸威力导致大使脊椎骨折,整个人奄奄一息的被送到沪西宏恩医院抢救,最终勉强保住了生命,但人也残废了。
英国方面愤怒的找日军抗议,日本外交部解释为误炸,是因为日机飞的很高没有看清车顶的英国国旗。
但此时更加惊怒的却是蒋介石,因为如果他没有临时改变行程,估计死或者残废的就是他本人。根据许阁森大使回忆,日机多次扫射投弹,其中几次离地面不过10几米,绝对不可能看不到车顶国旗。而且以日机攻击的果断程度来看,绝对不是偶尔事件,而是日机在此处埋伏已久,就是专门攻击这辆汽车的。
当时蒋介石知道出了内鬼,严令南京警备司令部谷正伦限期破案,逾期不破军法从事。
谷正伦惊得心惊肉跳,但更狼狈的是白崇禧。
建议蒋介石坐这辆车的就是白崇禧,现在车子被袭击,白崇禧无法辩解,狼狈不堪。
好在蒋介石还是亮眼人,他主动宽慰白说都是革命战士,绝没有怀疑的意思。而且如果是白崇禧指使,他也知道蒋介石临时改变行程,不可能不通知日本人停止攻击,因为这样很容易暴露自己。
显然这件事是一个参与最高国防会议的家伙,但又并不是真正的高层人物所为。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天以后1937年9月4日,又出了事。
当时正好是总理纪念周,蒋介石亲自举办一个黄埔军校师生誓师抗日会,准备跟该军校师生见面,鼓励他们的抗日热情。没想到,又有两个日本特务混入了见面会中。
当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政府高层都出席了,显然是行刺的好机会。但此时的军统中统也不是吃软饭的混混,他们的特工发生两人形迹可疑随即进行抓捕。这两人见势不妙,驾车冲出会场,期间还开枪打到了阻拦他们的一个卫兵。
这样连续几次行为暴露了汉奸的行踪,后来经过南京警备司令部经过仔细调查,抓住了身为汪精卫的机要秘书的黄浚。
他之所以知道一切内幕,主要是他受汪精卫信任,担任了国防会议的会议记录一职。
而黄黄浚出卖军事情报的目的很简单,为钱。他和儿子两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人,却非常喜欢奢侈享乐。他在上海南京都建有豪宅,娶了数个老婆,整日花天酒地,大手大脚,自然很快遇到了经济困难。
当时日本情报部门用高价将其收买,黄浚父子由此网罗了一批汉奸,窃取了大量军事情报,之前这些事件包括蒋介石遇刺案都是他们的杰作。
由此,通过江阴堵塞航道削弱日本舰队实力的目的没有实现。一个花费这么大精力的计划,被一个无耻汉奸破坏了。所以说,毛主席说的很对,对于内奸内鬼一定要斩尽杀绝,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最终黄浚及其儿子黄晟以及党羽都被抓获,稍后以叛国罪被游街后公开枪决,日本在南京的情报机构也被破坏。
但搞笑的是日本人占领南京后,却为黄俊风光大葬,称其为大东亚共荣的英雄!
------------据说为了收买黄浚,特地由日本驻华大使须么弥吉郎亲自主持收买工作,由著名女特务南造云子出马,不惜牺牲色相和大笔资金,最终将黄父子收买。黄浚此次造成的危害很大,而他的主子汪精卫几年后也投降了日寇,做了汉奸,这两人也算是一丘之貉。
在13日当时,张治中的87,88两个精锐师和钟松第二旅全部进入战斗区域,各种火炮也撤出了伪装,战斗一触即发了。
果然, 1937年8月14日中午,国军88师前锋部队和日军海军陆战队伊藤茂第3大队的巡逻队在八字桥附近遭遇。日军首先开火急袭,国军随即还击。由此一场抗战历史上规模最大,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的战役由此开始了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1 15:35: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淞沪会战——准备(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