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蒋介石准备在13日开始全面进攻,但当时列强在上海的代表团准备通过外交手段将上海设为不设防的城市,并且让中日政府接纳。
这些列强不好惹,而且蒋介石知道日军已经准备在上海扩大作战,所以日本方面必然不会同意。中国方面无需拒绝,可以顺水推舟等日军回绝后全面开战,这样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也更得得到国际支持。后来一些研究抗战历史的学者认为认为推迟,影响了战役的突然性。但实际上军事和政治自古以来都不可分,有人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也没有错。所以作为蒋介石来说,他不能不顾政治方面因素而单纯因为军事原因开战。
实际上,二战期间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不受政府政治方面的影响,甚至军队独立于政府的美国也是。
以太平洋战争最后期的攻击目标来说,当时有台湾和菲律宾两个点可以选择,从军事角度考量,自然台湾更重要。
占领台湾以后即可有效切断东南亚地区和日本本土联系,而且台湾地形相比菲律宾来说要好上太多。
但最终美国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选择了攻击菲律宾,因为最初美国人就是被从菲律宾打出去的。
结果在菲律宾地区鏖战了10个月之久才告得手,几乎一直打到二战结束。
所以现代战争也就是这样。
至于淞沪会战为什么这样,这是因为上海一战并非完全的军事作战,还是一场外交战。
实际上,日本方面早已做了准备,日军指挥官早在12日清晨,已经下达了准备作战的命令。
果然13日,日本政府傲慢的拒绝了列强所谓不设防城市的要求,列强得知以后全部大怒。
而当日蒋介石下令全线进攻,所以大家都把淞沪会战叫做813会战,其实8月13日全天两军并没有交战。
当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主要集中在虹口和杨树浦一线约十几公里的地区,再往南就是英美的公共租界和法国人的法租界了,另外日军在浦东也有少量部队和数量较多的辎重。
蒋介石一年前分配给张治中的部队是中央军中最为精锐的三个师,36师,87师和88师。
而当时这三个师中,目前只有2个师配合上海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处在进攻一线,36师因为扫平西安事变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叛乱,当时还在西安驻守,目前正在紧急运送回上海途中。
当时王敬久的87师进至杨树浦租界以北地区,孙元良的88师到达了虹口公园以北一线,非正规军的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装备很差,也没有受过正式训练,并没有用在第一线进攻。
而当时87师和88师离日军等于都在日军眼皮底下,随时可以进攻。
为了指挥的方便,张治中也将将京沪警备司令部从苏州市内的留园移至上海以西之南翔。
这36,87,88这3个师连同中央陆军教导总队一共5个师的兵力,就是著名的德械师或者说德式师,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
什么叫做德械师,就是德械装备和接受德式训练的部队。
中原大战以后,蒋介石基本扫平国内军阀,开始了整军的工作。由于中国军事力量薄弱,怎样整军,将军队按照哪种模式发展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以日本为例,他的陆军一开始是学著名的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从上到下训练装备全部法国式样,甚至连军刀都从日本的倭刀换成了法国样式的西洋指挥刀。
但没想到法国是外强中干,在目睹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以后,日本大感震惊,随即改学德军。
之后几十年日本走的都是德国的路子,但之前学法国耗费了不少年的时间,多多少少算走了弯路,对军队长期发展有了一些影响。
国军最早的广东政府时期是苏式装备和训练,不是他们想学习苏联,是因为当时只有苏联愿意帮助他们,还附带了联共的条款。最终国军以此为基础北伐成功,统一了中国。
但随后国共两党分裂,互相展开武装斗争,中苏也彻底对立,再想学习苏联已经不可能了。
学苏联不行,下面要学谁呢?
经过再三考虑和现实的评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军事高层一致决定和德国人合作。
为什么呢?除了德国从某种意义上才有着欧洲大陆最强大最高素质的陆军以外,当时德国其实也迫切希望和中国合作。
当时德国正处于一战结束以后的复兴期,国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需要和中国成为一个盟友。
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他非常需要中国大量的矿产和其他资源(如钨号称军事工业的骨骼,没有这种矿藏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就要瘫痪,德国本国没有这种资源,但中国的储量确实世界第一,比其他所有国家总和还要高出三倍多)。
除了这些方面因素以外,德国对国民政府和苏联的彻底决裂非常欣赏,他在远东地区需要中国或者日本这样一颗棋子来对付宿敌苏联人,因为一个强大一点的中国对德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由此中德进入了10年蜜月期,主要军事合作直到武汉会战时期也就是1938年底才完全停止。实际上即使1937年到1938年中日全面开战以后,德国还通过第三方国家中转的手段掩人耳目,卖给了中国大量的军火物资。
德国人是很务实的民族,不像法国人那样好吹牛,也不像日本人那样眼高手低。
希特勒上台以后决定扩大和中国的合作,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将自己麾下最有名的将军汉斯.冯.塞克特派往中国,给蒋介石做军事顾问。
赛特可这个老将军在当时名气极大,是德军中最有名望和能力的泰山北斗。他曾经担任过长达6年时间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一职。在一战之后,塞克特几乎一手重建了德国陆军,光是这一点就是中国急需的了。
如果没有塞克特,也就是没有二战时期一扫欧洲大陆的德国铁骑。由此塞克特不但深受希特勒器重,也是中国最需要的一个人物。
塞克特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有国无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
蒋介石因此觉得这个老头子很符合他的胃口,给予他相当的尊敬和重任。
塞克特抱病先后两次来到中国,秉着德国人求真的态度,他一开始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知道经过对中国各方面和国军细致的了解后,他才给了蒋介石自己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德械部队的最重要的蓝图。
塞克特认为中国国力虚弱,也没有什么工业力量,不可能大规模建立一支真正德国式的先进陆军。
现在国军总数高达100多万,但由于各方面都很落后,大部分军队还达不到一战水平。
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数量虽多,战斗力却不强。一战中已经证明数量的优势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德军在东线战争多次重创人数占优势但装备训练极为差劲的俄军,造成俄军数百人的伤亡,而德军自身损失有限。所以数量众多但战斗力查经的军队对提高一个国家陆军的整体战斗力没有什么帮助,而且更耗费了大量的军费和物资,严重影响现有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所谓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是得不偿失的。
塞克特认为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提高国军的战斗力,不要注意叩打数量,而要注意质量。
他提出一种轻型快速步兵的概念,认为这才是中国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快速步兵也就是依靠铁路和徒步行军赶赴战场,主要依靠轻型火炮和轻武器作战的部队。
这一点非常符合中国的现实,也是最中肯的,蒋介石等人都给予了认可。
另外,塞克特认为以中国国力军力太弱,所以整编这支快速部队必须慢慢来,分几个步骤完成。第一期应该编组几个师作为样板部队,以他们为基础培养骨干力量,同时也验证快速步兵中国化的理论。第二期应该再新增6到8个师,第三期扩大到20个师,下面就是逐步扩大到80个师100万人。
一旦这个目标完成,中国就没有必要害怕日本陆军,也绝对有实力和日军一战了。
但塞克特以自己的经验告诫中国人,切不可以拔苗助长,操之过急,不然最终甚至会搞垮整支军队和中国的军事工业,整军要一步步来,相应的武器一部分自行制造,一部分通过购买,尤其要注重前者。
所以国府这边立即根据塞克特的建议,首先开始第一步的计划,也就是建立几个以德械装备和训练的示范部队,以他们作为样板,一步步整编其他各支部队。
而这些所谓示范部队,自然是精锐中的精锐,也就是此次主攻的36师,87师,88师,还有中央陆军教导总队。
36师,87师,88师本来也就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其中87,88师前身为为蒋介石的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
36师也是来源于这两个警卫师,是后期从中分离出一部分骨干扩编出来的。
这3个师都是部属在南京附近的卫戍部队,用苏联的标准就是近卫师,三个师的师长宋希濂,张治中,俞济时都是蒋介石的绝对心腹。
至于最近电影什么十三钗里面出现的中央陆军教导总队更是黄埔军校生组成的一支师范性质的试验部队,里面的骨干都是国军中第一流的精英,兵员素质更好,装备也好,抗战开始前兵力约1万多人,抗战后扩编到3万多人。
而对于36师,87,88师来说,他们每个师下属两个旅,每个旅下属三个团,总兵力1万4000人。
就装备来说,基层步兵装备比较好的轻武器,营团一级也有其他国军部队所没有的一批火炮。
比如每个营装备一个机炮连,配备德式M08重机枪6挺,法式82迫击炮2门,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些国军部队一个团才装备2门迫击炮。
这几个师装备了不少德械装备,这都来源于德国对华的大批军售。但也只有部分德式装备,
同真正的德国陆军师自然无法相比,相比日军也差了很大一截。
以轻武器来说,基本都是国产的,当然也从德国进口了一批步枪,重机枪。
从炮兵来说,德械师每个师1个师属炮兵营,外加战防炮连和高射炮连各1个,这是当时国军师中配属火炮最多的部队了。
这个炮兵营下辖3个榴弹炮连,每连装备4门德制75毫米克虏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营共12门。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德械师配属的火炮不过是12门75毫米口径火炮。
-----------------------德械师经过淞沪一战,剩下不过三四成。经过南京保卫战以后,基本覆灭了。蒋介石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精锐,基本丢在了上海战场,可见蒋对淞沪一战的重视程度。
而真正的德国步兵师,每个师标准配置为1个炮兵团,包括3个轻型摩托化炮兵营和1个重型摩托化炮兵营,配属36门105毫米口径中型榴弹炮和12门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共装备48门150毫米重炮,无论威力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中国的所谓德械师。
以炮兵为例,中德差别还是极大的,所谓德械师的战斗力显然无法跟真正的德国师相比。
而日军甲种师团,一个师团下属的的炮兵联队一般也配备48门75毫米山炮野炮或者120毫米山炮野炮。
自然,日军也比我们强的多。
但就是这样,也已经是国军中最好的了,这几个师也是所谓的中国国宝部队。
本来按照德国顾问团塞克特和法尔肯豪森的意思,这几支部队是示范性部队,主要用作军事上的研究工作,同时需要培养军事骨干以整编扩充其他部队,所以原则上是绝对不能用于实际作战的。
因为这些部队就是种子一样,现在是一个师1万多人,3,4年后就是几个军好几万人,甚至一个集团军十几万人,还要等它们在未来开花结果,长成一片田野呢。
如果现在就拿出去去打仗,就等于一个农民在播种之前把剩下不多的种子煮饭吃掉了。这在农民看来就是宁人发指的破坏行为和愚蠢行为,叫做败家子。
所以这些部队不能投入作战,一旦损失了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陆军发展计划。
可惜当时国军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把他们用到淞沪战场!
因为这几支部队是国军中少有的几支具有相当阵地进攻能力的部队,也是少数几只能够和日军正面抗衡的部队。
不用他们又用谁呢?根本没有其他部队可以胜任!
结果就是不但在128事变时候,蒋介石忍痛把这几支部队投入上海战局,损失了5千多人(为此当时德国顾问乔治·魏泽尔和蒋介石大吵了一场),
此次也不得不送到此次813淞沪会战战场,还是用来打头阵。
蒋介石任命张治中为指挥官,率领36师,87师,88师以及其他配属部队作战。蒋命令张治中需要在短时间内痛击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由此把日本大部队完全吸引到上海来。
蒋介石认为就算不能歼灭上海日军,也必须狠狠打,一定要打疼他才行,不然日军是不可能放弃在华北的迅速推进,转而大量增援淞沪战场的,那么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也就失败了。
为了此次歼灭战,蒋介石也下足了功夫,他早在几年前就命令张治中进行准备工作。
由于畏惧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强大,防御能力强,蒋介石特地下令一次必须使用超过日军2,到3倍的部队强攻,还想方设法买了很多重武器。
当时对付敌军坚固工事,一般就是使用重炮,至于空军和特种部队都是配合着偶尔使用。
蒋介石也就是考虑到对付上海日军的坚固工事,没有重炮很难对付,特别注意重炮部队的建设工作。
但当时中央军的炮兵部队少到可怜的地步。由于之前10年的国际武器禁运,重武器基本购买不到,仅仅北伐前期苏联援助了一批沙俄的老式火炮,口径都是76毫米的,也不能对付坚固工事。而靠自己生产,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来说,根本办不到,就算成功生产重机枪的工厂都是屈指可数。
在中原大战期间,数量高达60多万的中央军,他的重炮兵部队居然仅有150毫米重炮12门,其他都是五花八门各种中小口径火炮。
合着60万人的中央军,重炮数量还不如德军1万多人的一个师的三分之一。
受技术上的限制,中国短期内无法完成重炮的批量生产,只能靠购买一条路。
在蒋介石的强力推动下,1932年首先从德国人那里购买了48门7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和山炮。
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国军中性能最好的火炮了。
不过经过中央炮兵学校的再三试验,这种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击毁以水泥钢筋制作的永久性工事,只能打击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
蒋介石对此是不满意的,但当时国家财力有限,无力批量购买重炮,加上当时受日本方面的干扰,肯卖给中国重炮的国家也非常少。
1933年5月,冯.塞克特向蒋介石建议,如果不购买重炮,无力摧毁坚固日军阵地,也就无法正面和日军对抗,所以重炮还是必须购买的。
当蒋介石提出德国是否可以提供时,塞克特表示可以利用和德军军方高层的关系(说不定是和希特勒的关系)帮助中国购买到。
蒋介石立即同意了这个提议,于是在第二年向德国克虏伯厂、德国莱茵金属厂公司购买100门重炮。
当时中国方面的要求是:重炮的最大射程能够达到十五公里,配备使用榴弹和穿甲弹两种炮弹,榴弹为杀伤和破坏地面目标之用,穿甲弹可以击穿军舰的装甲,并能作为移动的要塞炮用。
通过这个要求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显然是为了在上海的使用,全中国除了上海以外,怕是也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又是打要塞,又是打步兵,又是打军舰。
克虏伯公司的火炮射程不满足要求,被淘汰,而莱茵公司的150毫米sFH18重榴弹炮则中标,但因为日本方面的作梗和这种火炮价格太高,最后购买了24门,每炮配备1000发炮弹。
其实购买这些重炮也就是考虑在上海使用,所以算是不惜血本,这24门火炮加上配属的车辆,各种仪器,备用零件等,总价高达2088万法币(!这个金额非常吓人,当时50元法币就可以买到1头牛)。
根本这些火炮早在1935年初就全部制造完毕,还经过中国工程师的质量验证,但由于日本方面再次作梗,最终这批榴弹炮在1936年中旬交付中国方面。
经过实弹试验,这种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用韩谢尔T33G1 6×4越野载重卡车牵引,移动也比传统马拉火炮灵活,是30年代最先进的150毫秒火炮。
最终以这些火炮成立了中央炮兵第10团,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全团2000多人,这是中国仅有的一支德式摩托化重炮部队。
据说当时蒋介石对这种重炮部队极为喜爱,甚至带着宿敌白崇禧,冯玉祥亲自参观这个重炮团。白崇禧和冯玉祥对蒋介石都是不满的,但看到这些威猛的重炮都个个惊叹不已。
但实际上还是由于日本方面的干扰,德国方面并没有出售除了榴弹以外的炮弹,更没有派出德国教官对中国炮兵进行细致培训。
仅仅交了一些培训教材,简单帮助培训了一些炮手而已,诸如榴弹炮抵近直射这种射击方法,国军炮手就根本没有掌握,自然也谈不上训练。
没想到,这些看起来不大的问题,对今后的淞沪会战却有极大影响。
除了这只重炮部队以外,中央军另外还有一支重炮部队,就是中央炮兵第8团。不过这个团的重炮质量就无法和炮兵10团相比。该团装备日式38式、辽造民19年式150毫米口径重榴炮共16门。
这些日式火炮都是日本人根据一战时期德军的重榴弹炮的改进型,虽然是一母所生,但德国纯种或比日本杂种货自然要强大很多倍。这种火炮威力不大,射程更短,其中日式38式射程只有6公里,不符合现代作战的需要,实战中很容易被敌军击毁。
这些日式火炮来自于东北军,一部分张作霖从日本购买的,另一部分是张氏父子的奉天兵工厂生产的。后来东北军败退关内,张学良西安事变被捕,东北军归顺中央,这些东北军独立炮兵旅也被国民政府收编。
此次为了攻坚成功,蒋介石把这两个重炮团,全部交给张治中使用,可谓把老本都掏出来了。
大家都知道,攻坚主要靠火炮,但空军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二战期间各国空军对地面坚固工事的轰炸,普通的轻型轰炸机或者战斗轰炸机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必须依靠中型,重型轰炸机或者俯冲轰炸机,一般认为需要500公斤以上的炸弹才能奏效。
而中国空军这边也是想方设法加大对地轰炸的力度,试图作为对地支援使用。可惜国军装备的飞机质量太差,根本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国军空军性能最好,数量最多的霍克3这类战斗轰炸机只能挂一枚250公斤炸弹。这种小炸弹对于野战工事有一定杀伤力,但绝对对付不了日军坚固工事!
至于中型,重型轰炸机,没有一个列强敢于和日本作对卖给中国,而俯冲轰炸机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国家造出来,斯图卡的使用还是几年后的事情。
空军不行了,特种部队呢。当时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参谋们曾经提议用卡车装满炸药,然后冲入日军工事中引爆,威力足以炸毁这些永久型要塞。
可惜经过实际研究,日军这些工事里面都配有大量的重机枪和速射机关炮,不要说普通卡车,就连坦克也无法再战时有效靠近。用卡车装炸弹冲上去,怕是半路上就被一炮击炸了,反而炸死自己人。
后来又提出使用敢死队背炸药包,但经过分析,这样的敢死队很难突破日军火网。而且就算有1,2个人引爆炸药包,也不足以摧毁这种坚固工事。
最好只好作罢了。
------------------国军花费巨资购买的重炮此次没有能够摧毁日军核心阵地,德国人军售的时候留了一手。这也告诉我们,武器是不能靠买的,帝国主义列强没一个是好东西。
当时中央军已经有87,88两个师配合上海保安总团,警察总队,钟松第二补充旅,56师,57师以及两个重炮团在上海及其周边布防,其中主攻部队自然是87和88师。
而另一个36师还在火车上。
14日当天日军已经做了作战部署,分别驻守在虹口到杨树浦一线约10公里的地区,背靠黄浦江,江上停着第3舰队大小20多艘军舰。
具体如下,
日军八字桥附近警备部队是陆战队第3大队,配备150毫米重迫击炮4门,步兵炮2门,还有坦克装甲车共5辆。
北部警备队陆战队第1大队,配备小口径机关炮2门,坦克装甲车7辆。
东部警备队陆战队第5大队,配备山炮4门,坦克装甲车6辆。
西部警备队陆战队第1大队一部。
中部警备队陆战第6大队,第2大队,配备150毫米重迫击炮,小口径机关炮2门,步兵炮2门。
虹口警备部队陆战第3大队,配备山炮4门。
兵营地区警备部队陆战队司令部大队。
预备队包括陆战队第4大队,第8队等,配备120毫米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共8门,山炮4门,高射炮4门。
日军分段防守,没每处都有坚固工事,由一个大队或者半个大队(500到1000人)配合部分重武器防御。
可以说,为了淞沪会战,中国的空军海军和炮兵都用尽了自己全部力气。
日军在上海兵力虽然只有1万多人,但他们阵地后方几公里处就停有日军强大的第3舰队,外面还有4艘日军航空母舰和台湾等地固定机场的日本数百家飞机的支援,就火力上来说,远远强大于进攻的87师和88师。
所以开战之初,必须先发制人削弱日本海空军的威力,突袭日军军舰和航空母舰。
没想到日军更为狡诈,他们也采用下下手为强的计策。
14日开战同时,日军就已经下令从台北和海上的四艘航空母舰上使用飞机轰炸中国空军在华东的各大机场。
可惜老天不帮他,当时正是东海的台风季节,海面上大风大浪,日军凤翔,加贺等航母上甲板剧烈晃动,根本无法起降飞机,因为他们的一百多架飞机就无法立即支援。
最终由台北的第1联合航空队司令官户塚道太郎大佐下令出动空军轰炸,新竹机场的18架日本飞机分两路攻击杭州和皖南的广德机场。
其中轰炸杭州机场的9架飞机在飞越台湾海峡时遭遇台风袭击,3架飞机迷航被迫返回,最终只有6架飞到杭州机场。
当时国军由于没有雷达,并不知道日机已经乘阴雨天气突袭过来。
当时高志航为首的第4空军大队主动请缨赴上海作战,被批准后,他们这个大队刚刚从河北周家口机场飞到杭州机场附近。
飞在最前面的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的高志航的座机刚刚降落还不到5分钟,人还在跑道上,突然机场预警部队发现偷袭的日军机群。
当时其他飞机还没有赶到,而驻守杭州机场的寇蒂斯A-12雪莱克攻击机已经起飞去上海之行轰炸任务了。
当时杭州机场除了高志航这个中队的几架美制霍克3战斗机以外仅有几架教练机,根本没有还击的力量,而霍克3战斗机刚刚着陆,连油都没有来得及加。
焦急之下,高志航立即炮回飞机,跳入机舱,准备起飞应战。
就在日机飞到杭州机场上空时候,第4大队剩余李桂丹,毛瀛初这两个中队飞机刚刚着陆,高志航一面驾驶飞机起飞,一面向他们大声呼喊,让他们立即起飞,不要降落。
高志航他们刚刚起飞就和日机遭遇,两军随即激战,正是险到了极点。
第4大队是国军空军中最强的一支部队,高志航他们也是当时中国空军中水平最高的飞行员。
两军一场激战,6架日机中2架被当场击落,2架被重创,只有2架赶忙扔下炸弹后逃走。
回程途中,被击伤的2架日机由于伤势过重先后坠毁,中国空军第一仗获得了4:0的成绩。
之后两日中日空军继续激烈激战,中国空军飞行员极为勇敢,以高志航为例,这几日每天仅仅休息1,2个小时。
14日,15日中国空军先后击落击伤24架日本飞机,同时拼死轰炸了日军军舰,日军阵地等目标,对地面部队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支援作用。但中国这边也有一定的牺牲。
其中有两个事件最有有名!
17日,第5大队阎海文驾驶座机奉命轰炸日军阵地。他的飞机是从美国购买的寇蒂斯A-12雪莱克攻击机,这种飞机性能平平,最高时速仅仅为200多公里,但可以超低空轰炸,投弹较为准确,当时国军装备了20架这种飞机。
阎海和战友们将炸弹全部仍在敌军阵地上,但返航时却在虹口地区上被日军高炮击中,一个机翼当场脱落。
阎被迫跳伞,却他当时的位置是在日租界上,最终降落伞不幸飘入日军阵地。
日军发现一个飞行员落入他们阵地,就立即出动几十人四面包围过来,试图活捉他。
而阎海文此次出击完全自愿的!
当天出击的飞行员名单中并没有他,但当时日军阵地非常坚固,国军进攻部队奋力冲击,伤亡惨重,真是生死关头。阎海文不愿在这种时候留在后方休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当时第五大队长王倬才勉强同意让他架机一同出发。
阎海文本人刚刚落地,日军就已经离他只有几十米远,他立即拔出佩戴的两把手枪向日军射击。
由于日军认为这个中国飞行员被四面包围,又是在日军阵地,根本无路可走,肯定会投降。所以日军根本没有准备,结果一下子被阎海文击倒数人。
日军有几十人之多,靠两把手枪的十几发子弹是杀不完的。
此时日军军官让翻译对阎海文喊话,声称他是空军不是陆军,日军优待空军俘虏,只要他投降就可以活命。
而这边阎海文检查弹夹,发现两把枪中一把子弹已经打完,另一把也只剩一发子弹,已经无法继续射击。
在听到日军这几句喊话以后,他突然跃起高喊了一声:中国无被俘空军!
随后举枪对准自己头部开了一枪,壮烈殉国,年仅22岁。
当时周围的日军都目睹了阎自尽这一幕,又通过翻译知道了那句话的含义,都非常的钦佩。
日军内部一向认为临死不屈,杀身殉国为真正的英雄,而英雄不管是哪国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此时虽然阎海文是敌人,不过日军对阎也非常尊敬。他们全体对着阎的遗体三鞠躬,并且将其安葬,还树碑为:中国空军勇士之墓!
阎海文殉国后,日军士兵检查器衣服,意外的发现在他的飞行帽中有一个纸片,写着南通市的一个地址和一个叫做刘月兰的名字。
这一行字显然是女性的笔记,应该是这个刘月兰女士写给阎海文的。但周围的战友都不知道阎海文谈过恋爱,可能这是他一个秘密的恋人,而且肯定是在热恋中。所以阎海文从事危险的空战时候,还将她的笔迹放在飞行帽中去。可惜年他仅22岁就光荣殉国,这段恋情也就不可能继续了。
战争就是这样,把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破坏了。
阎海文是轰炸日军阵地时被日军高炮击落的,当时他的寇蒂斯A-12雪莱克攻击机速度很慢,一旦低飞很容易被高炮击中,但不低飞就不可能准确炸中日军目标。
其实8月14日当天中国空军冒着台风起飞,连续出击3次,第一次以3架战斗机掩护,轰炸了上海日本陆军陆战队司令部,但效果并不好,250公斤炸弹根本炸不动坚固的水泥钢板墙。
之后分别由5架,3架的机群轰炸了黄浦江的日本军舰,其中主要目标是旗舰出云号巡洋舰,因为他的火炮威力最大,对地面进攻的国军部队威胁最大。
但由于炸弹威力太小,仅仅将出云号这艘装甲巡洋舰炸成轻伤,后来使用鱼雷艇冒死突袭,也只是将出云号炸轻伤。
其实对于排水量近万吨的巡洋舰,这样的攻击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8月19日,第2大队分队长沈崇海又一次轰炸出云号,但出云号大量高射火炮和高射机枪。沈崇海座机在准备轰炸时,不幸被高炮击中,机尾冒出黑烟。
实际当时这架飞机并没有被重创,只是轻伤而已,沈崇海完全可以选择在长江或者附近空地迫降。
但目睹出云号舰炮对国军步兵的巨大威胁,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重创出云号。他随后命令同机的飞行副手陈锡纯立即跳伞,由他自己架机去冲撞出云号。
但陈锡纯这个刚烈的小伙子也不远跳伞。
于是两人驾驶座机携带着一枚炸弹,以自杀式的冲击,一下子重重的撞击到出云号上。
这一次突袭比未来的日军神风敢死队早了7年之久。
而出云号因为这次意想不到的袭击被重创,如果他是一艘装甲厚度较弱的轻型巡洋舰或者航空母舰,估计当场就沉默了。但它由此也被迫驶离黄浦江到后方修理。作为第3舰队重炮最多的巡检杨,它的对地火力支援任务也停止了。
沈崇海烈士殉国时年26岁,陈锡纯年仅22岁。
在沈崇海殉国的第二天,日军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总司令率领大川内穿少将在汇山码头向全体海军陆战队军官训话说:过去在日俄战争时期,大和民族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何在?现在都被中国的阎海文,沈崇海夺去了。虽然他们是敌人,但是真正的军人,是英雄!
虽然打的如此惨烈,但中国空军的力量不强,当时可以使用的作战飞机只有200架,性能都很差,
比如最先进的霍克3战斗轰炸机,居然还是一战时期的双翼结构,按照当时来说已经是淘汰的产品。而至于意大利的垃圾菲亚特飞机,甚至正常的起飞降落中都会突然失控,飞上天也是做日机靶子的。
就这些飞机还分别从德意美各国购买而来,自己无法生产,打一架少一架,打掉了就无法补充。
而日军当时一线作战飞机就有1000多架,预备飞机也有1000多架,总数有3000架之多,更有年产1600架飞机的能力(这还是战前的数据,战时数量还翻了好几倍),双方实力是明摆着的,中国空军只能凭借勇气暂时阻挡日军的进攻势头。
------------------民国空军最厉害的战斗机霍克3,这种飞机在当时也是性能平平的飞机。它的最大速度仅有360公里/小时,装备1挺12.7毫米机枪,1挺7.62毫米机枪,还是落后的双翼结构。可以说,中国空军实力很弱,此次为了支援地面的战友甚至不惜采用架机撞击的办法,也算拼尽了全力。日军轰炸机战斗机数量众多,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的训练都优于中国空军。中国空军中一批骨干,也就是粤军飞行员在1年多前,跟中央军还是敌人。
而且由于自身力量太弱,中国空军根本无力去轰炸日军台湾基地或者日军航空母舰编队,因为对于日本空军的打击只能处于不利的防御地位。
但为了支援地面部队,他们尽一切力量去轰炸,为此逐步消耗殆尽。实际上开战一个月后,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基本已经消耗光了,只剩下所谓的战斗轰炸机,也就是可以携带小型炸弹的战斗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地面打击的功能。
至于中国海军战斗力更弱,他们只能通过鱼雷艇偷袭这种战术对日军进行突袭,正面对抗时绝对不可能获胜的。
甚至根据当时日军估计,出云号巡洋舰单舰就可以不费力的击毁中国海军最有战斗力的4艘巡洋舰。日军一个第3舰队消灭整个中国海军绰绰有余!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5 08:34: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