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本来在上海约有2个师团加上海军陆战队1万多人约10万兵力,虽然在海空军掩护下占领了宝山,罗店,但伤亡惨重,根本没有取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单单第11师团伤亡高达1万多人,1个联队长被击毙(日军一个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总兵力约4000人,相当于国军的一个旅。联队长也基本相当于旅长!)。第3师团伤亡也不亚于第11师团,该师团的1个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被国军击毙,1个联队长鹰森孝大佐受重伤。即使日军也承认自己两个师团伤亡1万人,自然,这是缩了水的数据。
实则这两个师团已经失去了继续进攻能力,只能等待援兵到达后才可以再战。
日军立即派遣援军到上海,这部分援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补充一线部队的损失的,在美军就称为补充兵。
这种补充的主要为普通士兵,也有少量基层军官,一般直接补充到日军每个班排中。
日军有着完善的补充兵制度,对于一线部队的补充是很迅速的。
由于得知一线部队损失很大,日本军部为了补充这两个师团,来不及从日本本土调兵,而是割肉补偿的从华北方面军调出补充兵10个大队、炮兵2个中队、工兵2个中队、野战重炮兵1个大队、高炮5个中队,约1万多人,全部直接补充到这两个师团中,帮助者两个师团恢复了元气。
所以有些朋友奇怪,为什么日军一线部队伤亡这么大,还能继续作战,原因就在此。
以稍后进入上海战场的精锐第9师团为例,它在1个月多月伤亡1万3000多人,损失高达二分之一,但该师团仍然能够作为前锋部队参加南京战役,并且最后进入南京实行大屠杀,就是因为他在火线上补充了数千兵员。
所以说,日实战时候日军所谓一个师团参战,并不代表日军参战的只有3万人,有时候达到4万甚至5万人。
其实这种补充在抗战中屡见不鲜,甚至武汉会战特设106师团被国军包围在万家岭时,由于基层军官伤亡太大,日军采用空投军官的方式,直接让军官跳伞到丛林中补充。
这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体现。
而中国方面则不行,前一段激战中日军伤亡约3万人,但缺乏重武器的国军伤亡约10万人,是日军的二三倍,其中大部分伤亡在日军火炮和空军轰炸之下。
如此重的伤亡,应该效仿日军一样火线补充,但国军却没有这个实力。
日军一个师团成立多年,甚至有半个世纪之久的。以2年为一个兵役期,仅仅10年内就可以训练出10几万后备兵员。这些人本来就在该师团服役,一旦前线开打,他们随时可以补充到战斗中的这个师团中。这些日本兵等于就是在自己的老部队里面服役,武器是之前用过的,队伍是之前呆过的,甚至连军官都是认识的,战斗力自然很强。
而国军则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刚刚在1935年开始兵役法,短短1年多时间编组不了多少后备兵员。但一线又急需要补充,怎么办呢?就是采用另一种割肉补偿的方式,将送到战场来的成建制部队拆开使用。打个比方,国军前面一个师伤亡过半了,后面却没有补充兵可以用,就只好将另外一个增援上来的旅打散,将一个个营团分别查到这个师中去。
此举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兵员损失过大的问题,但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
因为这两支部队战前肯定不属于一个体系,甚至还是作为敌人作战过的。
就比如胡宗南的第一军常驻西北,官兵大部分是西北人,一部分是收编原19路军后的广东籍官兵。但给第一军补充来的却是陕西保安团和江西保安团的几千新兵。这些新兵别说用的武器不同,作战方法不同,不认识第一军的排长连长,甚至连说话沟通也不容易。江西籍士兵听不懂广东话,也听不懂陕西话,逼急了只能打手势,这样去打仗,效果可想而知。
可是当时国情如此,内战打到1937年初才结束,又有什么办法呢?
另一种日军援兵,就是成建制补充了。
为了支援陷入困境的松井石根,日军军部破釜沉舟的将国内的主力部队,3个半师团10多万大军增援到上海。
这3个半师团分别是第9、第13、第101师团以及台湾旅团。
由于日军后方兵力不足,这3个半师团中,只有第9师团和台湾旅团是常设部队的。
第9师团建立于甲午战争之后,也有30多年的历史,是日军最精锐的17个甲种师团之一。该师团兵员全部来自日本北陆的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由于此处是日本民风比较凶悍的地方。第9师团是日军师团中的前3强,仅次于第2师团和第6师团,该师团装备非常精良,兵员素质很好,后来参与了南京大屠杀,是一支著名的禽兽部队。
当时该师团的师团长为吉住良辅中将。
而台湾旅团虽然为常设部队,战斗力却根本无法跟第9师团相比。最初这支部队在台湾组建,由于台湾四面都是海,离大陆最近也有130海里,只要有联合舰队保护就足够了,日本陆军基本发挥不了作用。这个台湾旅团最初主要用来镇压台湾的中国人和高山族人的起义,后来则作为地方卫戍部队使用,防范小股匪盗而已。
所以该旅团平时并非作为野战部队使用,训练也不是正规的。当时该师团由步兵5个大队、山炮兵1个中队编成,约4300人,虽然武器装备还不错,不过兵员素质一般,战斗力平平。
需要说明的是,该旅团名字虽然为台湾旅团,实际作战部队里面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只有极少量台湾人和高山族人被征召到部队里面从事后勤工作,也就是烧饭,搬运辎重弹药之类。这些人是不参加作战的,日本人此时还不敢让台湾人参战。
除此以外,另外两个师团也够呛。
第13师团本来也是常设甲种师团之一,是战功卓著的部队。它曾经在日俄战争中一举占领了俄罗斯的南库页岛等地,后来又在一战后期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可惜由于一战后日本经济大幅度下滑,当时的日本政府又畏惧军方力量过大,乘机进行部分裁军。
该师团被裁出现役部队。陆军一派不满于政府的决定,采用阳奉阴违的手段,将该师团骨干官兵分保留,全部散在其他师团中。
所以该师团番号该裁剪,但骨架子都在,武器装备也保持完整,只要动员一下瞬间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师团。
此次七七事变爆发以后,第13师团紧急动员,组建地是仙台,兵员也全部来自附近几个县。
这个仙台,也就是鲁迅读医学院的地方。
第13师团战斗力较强,装备也精良,但苦于大部分官兵都是新人,所以战斗力比常设的甲种师团差了一截。
第13师团的一个103旅团也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当时师团长为荻洲立兵中将。
而第101师团跟第13师团类似,只是之前根本没有101师团的番号。相比将官兵分散到其他部队发展的第13师团,101师团则是直接由1师团的预备役军官和士兵新组建的。由于日军每个师团存在时间长,都拥有数据巨大的预备役官兵,组建一个影子师团是毫不费力的。
所以第101师团除了大队长以上高级军官(大队长相当于中国的营长),其他全部都是预备役,退伍几年的官兵。
101师团装备和甲种第1师团基本一样,由于兵员素质无法相比,战斗力比13师团还差了一筹。该师团之后多次被国军重创,当时的师团长为伊东政喜中将。
其实,这并不是日本军部不愿意派最精锐的部队到上海,实在是没兵可调。
日军光是在华北也有30万大军,要兼顾华北5省的进攻,兵力本来已经不足。
加上东北和朝鲜地区至少要留下几个师团防止苏联突袭,此次已经算是用尽全力了。
这3个师团又1个旅团战斗力似乎稍弱。作为补充,日本军部为他们配属了一支极为强大的附属部队。
包括:
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大家注意,是整整一个旅团,也就是国军的师编制的重炮部队,等于是国军一个炮兵师)
野战重炮兵第11联队
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
第3飞行团(直接在上海机场起降,有重型轰炸机6架,轻型轰炸机10架,战斗机和侦察机21架,专门提供一线进攻部队随时随地的空中支援,而战术战略大规模轰炸则有日军另外的300多架飞机负责)
攻城重炮兵第1联队第1大队
迫击炮第1大队
独立工兵第12联队
兵站运输汽车4个中队
4个陆上运兵队
2个水上运兵队
第5牵引车队
第1野战建筑队
-------------------在日军两个师团从川沙口,吴淞镇登陆以后,日军认为上海战场的水网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加上桥梁众多,还是可以使用重炮部队的。此次3个师团又1个旅团配属了大量的重炮,甚至包括一个炮兵旅团!日军在上海除了租界内他不敢轰击以外,其他地区一律作所谓无差别轰击,也就是根本不管此处是否有平民百姓。上海市民死于战火的很多,闸北区完全被日军摧毁,其他区域也基本片瓦不存。
第一批增援来的第3和第11师团伤亡惨重无力再战,此次进攻中都用作二线部队。
第二阶段,也就是蕴藻滨附近,苏州河以北的作战,日军打头阵的为新增援的这3个师团又1个旅团共10多万人,配属数量惊人的重武器。
当时松井认为手上已经有20多万大军,战斗力已经超过驻守的国军部队,他下令采用中央突破的方式进攻。
让松井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个进攻方式遭到日本军方大肆批判,认为松井不自量力,强攻国军主阵地,从而导致日军伤亡惨重并且战斗旷日持久。
松井石根给他们的命令是:以主力第101师团、第9师团、第3师团的顺序,依次跟进,由刘行、顾村攻占蕴藻滨以南的大场、桃浦和南翔以东地区,控制京沪铁路,渡过苏州河,从北面、西面、南面迂回上海市,完全切断上海国军的撤退路线和补给线。
其实进攻的核心就是先扫清蕴藻滨以北的国军阵地,然后强渡蕴藻滨,接着强渡苏州河,完全占领占领苏州河以南地区。此次战役的中心为占领战略要地大场,然后强渡苏州河,占领苏州河以南一线。
大场是上海的战略要地,是苏州河以北防御阵地的核心。如果大场被日军攻占,那么国军只能退守苏州河南岸,而经过大场附近的京沪铁路就被日军切断,国军援军很难上来,一线作战的国军后撤也会非常困难,淞沪一战就非常困难了。
如果日军进而占领苏州河南岸,那么上海国军退路也就基本被切断了,这仗也就打完了。
当这次史无前例的进攻,却让松井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刚开始就出现了让松井石根羞于启齿的事情。
他在全面进攻之前命令重藤旅团长率领他的台湾旅团,接替在罗店附近激战的第11师团,尽量扫清蕴藻滨以北的国军阵地。在松井看来台湾旅团刚到战场,实力没有受到仍然损失,也有大量重武器,这都是坚守此处一个月之久的疲惫国军所无法比拟的。
可是没想到,该旅团5000多人刚刚激战了5,6天时间,就被守军薛岳的第4军吴奇伟部和叶肇部粤军以优势兵力痛击一通。该旅团短短几天伤亡近半,完全失去进攻能力,狼狈不堪的退了下来。
松井石根恼羞成怒的痛骂了重藤旅团长一顿,并且由此将该旅团划出进攻队列,后面都用在后方渡口一线的防御。
日军在大量增兵,国军自然也不能闲着。
由于双方重武器相差太远,国军只能用数倍于日军的部队来尽量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国军除了原有的3个集团军以外,又增调了湖南籍将领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和薛岳的第19集团军 。
其中新到的增援部队包括中央军仅剩的一些主力部队,包括税警总团改编的第8军,吴奇伟的第4军(北伐时候的铁军),中央教导总队也整个调了上来。
当时中央军的百分之六十的部队集结在上海,而汤恩伯13军,卫立煌14集团军等约百分之三十中央军在华北激战,其他只剩下少量中央军部队驻扎在南京或者全国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交通枢纽。老蒋完全把家当全拿出来了!
除此以外,还有动用了数量不少的地方军阀部队,包括西北军,湘军,桂军,粤军,黔军,老北洋军,还有后面赶到的川军,东北军等等。
在苏浙皖一带向上海靠拢的国军部队约有50万人,约是日军的一倍。
当时国军主力已经陆续开到,日军虽然集中了5个师团又1个旅团不下20万大军,但国军在这段时间内,利用上海水网纵横的自然条件,利用河岸,河堤,以及城市中的房屋,小型村落,小山包,甚至坟头修筑了一些的野战工事。
比较重点的部位全部用木料,沙袋制成土木工事。
上海作战对于国军是非常不利的,但为什么能支持这么久,并且能够完成战略意图呢?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老百姓的作用。
有人说上海人是中国人里面最精明的,也许确实是这样,但当年上海人对抗战的支持也绝对不含糊,上海人也可以自豪的说一句,他们就抗日来说,做的不比任何地方的要差。
以当时驻守江湾的36师为例,因为面对日军威胁,必须立刻抢修工事,但当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须的麻袋,木材,钢板,铁丝网等材料。
周边的上海群众知道以后,立即自发筹集了大量材料,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住房推到取材。他们利用夜间,冒着日军炮火把材料全部送到江湾阵地上,还有一部分男青年主动到阵地上帮助修建工事,这些都让国军战士非常感动。
其实在36师坚守的这段时间,无论他们需要什么,只要一个电话,周边的上海老百姓冒着日军炮击和飞机轰炸,拼死送到阵地上。除了各种材料以外,还有大量的罐头,饼干,面包,大饼,炒米,咸肉,火腿,以及毛巾,牙刷,肥皂等,应有尽有。
需要说明的是,此举是极为危险的。
当时战斗非常激烈,日军重炮飞机在白天基本封锁了战场,别说你挑个担子扛着材料上阵地,就是一两个人骑着着自行车,敌机也立即俯冲扫射,重炮也会向雨点一样打过来。
日军重炮又多猛?桂军一个军官回忆,他们一个营向一线阵地移动增援,都必须分成三个连,每个连也要拉开行军,不然一下子就被日军重炮打掉了。一路过去,十几公里内那么多村庄,没有看到一栋完整的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全部被日军炮火击毁了。
他一次前进的过程中,突然遇到日军炮击,立即躲在一个高达20多米的大树下。炮击之后,他侥幸未死,身边战友却伤亡多人,一个排仅剩带1挺机枪一个班的战士没有受伤。他抬头时候发现,这颗大树半径有7,8米的树叶和树枝被这一顿炮击的弹片打了掉了一大半,由此可见日军炮击的厉害。
第二天他奉命带一个连再次从后方增援上来的时候,一个连又只剩下带两挺机枪的一个排。经过这颗树的时候,他发现树已经彻底成为一个光秃树,残存的树枝树叶也全部被日军炮弹弹片打掉了。
第三天奉命撤退的时候,发现这棵树已经被连根炸起。
在这种高强度的炮击下,所以就连国军炊事班烧的饭在白天也根本送不过来!
晚上,日军又使用大量照明弹,并且开炮封锁国军阵地的后方纵深,所以晚上送东西也是有相当的风险的。好在晚上日军视线不良,空军飞机也没法准确轰炸,所以封锁的没有白天那么严密。
不过就算是这样,阵地里面的国军官兵一天最多就吃1,2顿饭,都是天还没亮的黎明或者黄昏。
当时国军的后勤补给都是很可怜的,所谓压缩干粮根本不存在,饼干什么一般当兵的哪能吃到,一线作战部队能偶尔得到几块干的掉渣的大饼,就已经欢天喜地了。
民以食为天,军队不可一日无粮。
本来这样是坚持不下去的,好在还有老百姓的支持,这些阵地里面的部队就靠着上海群众送来的各种粮食,前后支持了1个多月之久。
而受伤的大量伤员(激战最高峰的时候,国军一天就伤亡近万人),全部都靠老百姓连夜送到租界医院去。
要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丧心病狂的日军飞机经常俯冲扫射红十字组织的救护车,对于国军医护人员一律照打。很多群众抬着担架在路上被日军飞机炸死炸伤,一旦被日军步兵发现,也立即将他们杀害。
除此以外,国军的医疗也少的可怜,相比老美士兵每人一个急救包,里面放满吗啡,磺胺粉之类,国军士兵连绷带都没一条。老百姓知道以后,把大量药品,绷带,急救包,万金油等等送到阵地上,这些挽救了不少伤员的生命。
还有一些青年学生更是直接跑到阵地上要求和国军一起作战,怎么劝也不肯走。当时明明几百米外就在激战,四处都是死亡和尸体,但学生们一点也不怕,都愿意以死报国。36师军官们出于保护青年的思想,不允许这些学生参战,谎称去向上级请示,将他们劝走。
另外,老百姓就是军队的眼睛。日军任何调动增援,甚至黄浦江中军舰的移动都被报告到国军方面,由此国军队日军的动向非常清楚,经常迅速调整部署,少死了很多战士。
其实也不是上海老百姓,中央教导总队官兵回忆,一路经过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每战都是人山人海,鼓掌欢送,高呼口号。车子一停下,车窗立即被送入大量个饼干,糖果,关头,香烟等,36师官兵们都非常感动。
桂军第7军从广西千里迢迢的赶到上海,一路上大小车站都被群众热烈欢送。当时桂军士兵流着泪说:我当兵十几年,都是在打内仗,老百姓见到我们就跑,从来没有这样过。这次就是死了,也值了!
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国军支持不了这么久。
当然,除了老百姓自身的热情以外,日军在上海登陆以后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也大大助长了上海老百姓同仇敌忾的心理。
对此日本方面也是很清楚的,他们对士兵说:中国中部和北部不同,中部的抗日意识非常强烈,对他们不要客气,要杀就杀。
------------------------淞沪战役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是坚持不了这么久的。但也不是说人人都是拥军模范,上海战役也有一些汉奸被日军收买,他们破坏国军通讯(隔断电线),刺探国军情报,甚至偷袭国军传令兵。后来戴笠派出军统特务抓捕了一批,他们供认都是上海黑帮分子或者地痞流氓,被日军重金收买的。日军收买一些罕见还是在几年之前,看来日军准备入侵上海已经很久了。这些汉奸都被军统就地枪决了。
日军虽然兵力众多,火力也有绝对优势,但在有人民支持的国军顽强抵抗下,短时间内也绝对无法占领上海,只能步步推进,一步步步前进,每前进几十米都付出相当的伤亡代价。
而此时由于日军增调数量翻倍的陆军重武器加入战场,海空军数量也剧增,加上陆军总兵力高达20多万人,火力更比之前猛烈数倍。
国军部队有所增加,可以使用的重武器和空军经过一个月的消耗,却反而还不如刚开战的时候。
加之双方战线拉长,一次投入作战兵力也增加了数倍。
此消彼长,这段期间国军的伤亡也更为惨重,是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阶段。
这段时期,也出现了无数的英雄。
当时日军利用坦克配合步兵猛攻,国军只有少量的平射炮,在之前战斗中大多被日军火炮摧毁,其实就算不被摧毁,也挡不住日军的坦克。桂军湘军等地方军阀部队没有打坦克的经验,一般用一个班到一个排的步兵冲锋上去,用手榴弹炸履带,朝观察口打枪。
这种打法伤亡很大,在日军坦克机枪火炮和协同的步兵射击下,冲锋上去的国军战士往往一个也活不了。
实在没办法,最终决定就靠敢死队背着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冲上去,一个人换他一辆,这样反而能够少一点伤亡。
36师106旅参谋主任兼任212团团长熊新民就亲眼目睹了这个壮举。
当时日军三辆坦克掩护大量步兵冲向复旦大学。国军士兵纷纷射击,子弹打在坦克上面发出当当的响声,根本没用。
这时候,一个大个子士兵立即从散兵坑里面站起来,对战友说:赶快给我把这些手榴弹捆在腰里。
两个战友用绑腿将他们身上所有手榴弹都捆在这个士兵的身上。
只见那个士兵爬出战壕,翻过铁丝网,突然猛地向日军坦克滚过去。刚刚滚到坦克边,他拉响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当先一辆坦克顿时被炸毁。后面两辆坦克以为中了反坦克地雷,赶忙掉头逃走,把日本步兵甩在后面。国军奋力射击,打死了不少逃退不及的日本兵。
熊新民问:这个人是谁?
傍边士兵们都垂着头低声回答:是我们的副班长。
熊新民回忆,这个大个子士兵从决定去炸,到炸毁日军坦克整个过程中,就说了那一句话让绑手榴弹的话,其他在没有说一句,连一句遗言也没有留下。
而桂军也有个班长叫做李达愚,抱着集束手榴弹炸了日军的坦克,这个是有名字的。
而熊新民还回忆起一件壮举。还是在复旦大学图书馆附近,日军发动猛攻。他看见一个肚子上冒出一股红血泡的军官奋力指挥部下防守。熊新民走进才看见,原来这个军官的肚子已经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他居然用手将肠子塞回肚子里,继续指挥。直到日军被打退,这个军官才让身边的战友帮忙包扎伤口。
大家知道腹部受伤是最疼的,一般人根本无法忍受,这个军官却坚持指挥了这么久。
熊新民让他赶快下去到医院治疗,这个军官却摇头说说:不要紧,我还能继续打。
他就是不愿意下阵地。
但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这个军官突然就倒下,很快就断气了。熊新民流着泪问这是谁?傍边士兵回答,是他们排长,姓彭,是湖南湘乡人,刚随新兵从湖南保安队增援来的。
老萨记得电影《现代启示录》中,一场战斗后,美军团长发现一个受重伤的越共士兵问他要水喝,他立即拿水给他喝。傍边南越士兵拼命反对,那个美军团长却一把推开他说:滚开。他能够把肠子塞回肚子继续作战,是真正的英雄。这种人完全配喝我水壶里的水!
那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样的英雄,我们中国人中也有无数。
用参战的第1军营长,曾经将红军阻挡在毛尔盖草地外围七天之久的李日基的话来说:当时老百姓和当兵的,没有一个怕死的。我们第八连,一天换三个连长,尽管排长连长伤亡殆尽,武器完全不如敌人,士兵照样坚持战斗,轻伤不下火线的何止千百。
当时第1军第8师师长回忆说:当时就是死守着两个字顶着!完全凭着一口气硬撑!
日军攻击蕴藻滨北岸的第11师62团阵地时,该团死守,几乎全军覆没,其中第1连防守的东林寺据点,最后仅剩下负轻伤的排长胡玉政1人带5名战士,但就是不撤退。
日军攻上来的时候,这6人打光了子弹,就挺起刺刀拿起铁锹跟日军肉搏,当场杀死日军中队长宿田信义中尉在内的数名日军,最终全部牺牲。
如此的英雄壮举,在这段时间内至少有几千起。
如果不是这样,各方面都绝对劣势的国军,靠什么去阻挡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人。
在从吴淞口到蕴藻滨一线不过几十平方公里区域,日军集结20万重兵,各重炮飞机坦克装甲车都属数以百计,更有几十艘军舰和4艘航空母舰的支持。
国军有什么呢?除了一个人,一把步枪,几十发子弹,几个手榴弹,就是靠着一股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意志死撑。
一个团死光了再上一个团,死光了再填上去。日军不把上海的国军杀光,是不可能获得决定性胜利的。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20万到25万,超过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一。上海几乎每一块地方都撒上了烈士的鲜血,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啊!
因为国军视死如归的硬碰,进攻的日军5个师团又1个旅团都遭受相当的伤亡,而且进展极为缓慢。
以战斗力最强的第9师团来说,该师团从9月27日登陆后由吴淞向西进攻,至10月18日才攻占蕴藻浜沿岸的陈家行,在长达19天的时间内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却仅前进了约15公里。
甚至而从7日第9师团强渡蕴藻滨以后,直到17日整整10天时间,该师团每天前进几百米,等于每个小时前进10几米,即使婴儿爬行速度也远远超过这个,完全是寸步难行!
10月8日,松井石根见突前的第9师团损失惨重,赶忙命令第101师团接手,全力攻占大场镇。
而第101师团出发的吴淞距大场也只有12公里。结果又因为国军防御顽强,第101师团一路血战10天,前进还不足6公 里。由于101师团的新兵较多,战斗经验不足,战斗力不如第9师团,伤亡更为惨重。这短短10天内,101师团伤亡了二分之一的官兵,共1万多人。以师团主力101联队来说,下辖的三个大队长中(相当于国军的团长),第2大队长卯野穣二郎少佐被击毙,第1大队长高见顺三郎少佐和第3大队长川崎秀一少佐都负伤。由于伤亡太重,再也无法进攻,该师团被迫停止进攻。
见这两个师团都不能继续打,松井只得把剩下的第13师团用上,但第13师团也没有什么进展。
当时日军伤亡惨重,尤其一线部队伤亡率极高。当时大部分日军官兵都认为此战必死无疑。他们纷纷自发写遗书回家,并且写明自己要战死的区域。直到半个世纪后,一些没有参战过的日本老人对中国上海附近一些地名,比如吴淞、宝山、月浦、罗店、蕴藻浜、大场、江湾印象很深,可以毫不费力讲出来。
搞笑的是,老萨曾经上海呆过好一年多,却从没听过蕴藻滨,月浦这几个名字。
当时老萨很奇怪,其实再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几万份遗书上都写着自己将要战死于吴淞、宝山、月浦、罗店、蕴藻浜、大场、江湾,他们国内的几十万家属们自然记住了这些地名,并且一辈子忘不了。这几十万人在跟亲朋好友说一下,记住的不就是几百万人吗!
由于日军前进如此之缓慢,日军军部对松井石根极为不满,他们派出西村敏雄少佐去一线视察,看看松井这个老头子到底是怎么指挥的?是不是年纪大了,不能打仗了?
曾经在关东军担任情报科科长的西村敏雄少佐有相当的实战经验,他趾高气昂的来到上海,准备一有机会就大肆批判松井石根一通。
没想到刚到上海两天,目睹这种人肉绞肉机样式的激战,西村敏雄少佐当场就被吓破了胆。他没有敢于指责松井石根一句,立即仓皇回到日本。
他在给军部的报告中写道:敌人的抵抗实在顽强,无论是遭炮击或被包围绝不后退。中国居民对日军有着极其强烈的仇恨心,给予敌人官兵很大的支持。由于军舰已运送紧急动员的部队,致派遣军后方供应接济不上,两个师团陷于严重的苦战之中。
据说当时日本陆相杉山元看到这份报告以后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双方战斗非常激烈,仅仅日本空军为了支援第9,第13,第101师团前后出动飞机1663架次,投弹5267个,投弹总吨数高达400吨。
日军陆军和军舰上的重炮不分昼夜发射。当时国军团长刘维楷回忆,刚一上阵地,日军就开火。以前只听过枪林弹雨,弹如雨下这种成语,体会却不深。此时却才真正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
当时四周的炸弹声,炮弹声,比除夕夜的鞭炮声还要密集,一瞬间阵地就变成一片火海,烟雾漫天,几米处都看不到人。
到了晚上炮弹连续爆炸的火光,把阵地炸得如同白昼一样。
东史郎作为最后一批援军到达上海的时候,一个船员告诉他:士兵们!到了夜间这里就像观赏两国焰火一样啦!
这样一来,日军弹药消耗极大。
为了补充弹药消耗,日军的弹药整船整船的从后方运送来,各种船只在黄浦江口穿梭不停,但这样也赶不上前线的消耗!到了作战后期,日军火炮已经没有弹药,被迫向华北作战的友军借调,战斗之激烈可见一斑!
同时,因为这样规模的激战,日军消耗了极大的军费。
东史郎回忆到:这次事变预计从七月到第二年一月二十日,耗资二十五亿日元,日平均耗资一千万日元。甲午战争费用总额为两亿日元,日平均耗资四十五万日元。日俄战争总费用是十八亿日元,日平均耗资二百万日元
日军伤亡巨大,国军的伤亡更大。
当时国军后方的兵站负责接收伤员,刚到野战医院就闻到一股非常浓重的血腥味,让他们这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医护兵们也几乎无法忍受。到了野战医院以后,发现到处躺的都是伤兵,不但病床,连担架都全部用光。迫于无奈,只能找两个粗木棍用绑腿绑一绑,做成简易担架,赶忙往后方宋。他们回忆,大部分伤亡都是被炮弹片炸伤的,都不是轻伤,可见国军主要伤亡都是日军重武器造成的。
在淞沪会战的这段时期,平均每天收容的伤兵都有约1万名。
国军士兵受伤以后都给一张伤票,除了证明身份以外,还可以得到10块大洋的奖金。
所谓伤票不过一张纸写几个字而已,几个参谋一天就可以写几千张。但仗打到后来,居然连伤票都用完了。
由于日军炮火猛烈,上海又无法修筑坚固工事,国军只能用简易野战工事死守。
一个师顶上去,坚持几天以后,伤亡过半,不得不退下来。至于如西北军等战斗力较弱的师,上去1,2天就被打成1个团,几乎等于全军覆没了。
防御蕴藻滨的胡宗南第1军第8师为例,他们拼死抵抗,在蕴藻滨坚持了整整21天之久。任凭日军如何炮击轰炸,就是不退。日军在炮击后冲锋,他们等日军冲到200米内在用老式汉阳造步枪,各色杂牌枪支加上手榴弹还击,把日军干下去。到了后来日军炮弹全部打完,补充不上,冲锋又伤亡巨大,被迫以坑道作业方法,一米一米前进,丢尽皇军了面子,战后被日军引以为奇耻大辱!
但第8师自身伤亡很大,一个8000人的师激战数日退下来的时候,仅剩官兵七百人,旅长团长之流也大多带伤。
而国军最精锐的税警总团和第8师并肩作战,也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税警总团刚到战场就是用两个主力团反击,一举夺回日军占领的3个阵地,但自身伤亡超过四分之一。由于税警总团死守的阵地为日军在蕴藻滨突破的主要方向,他们遭受日军第9师团和第3师团的三面围攻。税警总团官兵死守阵地,跟日军一座房子一座房子的争夺,完全是拼了命。
税警总团参战时候为两个支队共6个步兵团和8个直属营,总兵力高达1万5000多人。由于该部队经费来自于财政部的盐税剩余款,所以是国军中经费最充足的部队。
税警总团轻武器大部分购买于德国,捷克,美国,比利时等国,是国军中最精良的,丝毫不亚于87,88等德械师,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
但蕴藻滨北岸战斗打下来,由于伤亡太重,6个团打剩下的部队,加上新增补来的1个团新兵,也只重新编组成了4个步兵团。
短短几日的大场战斗下来,这4个团又编成2个团。后再次增补了大量新兵,又扩编成为3个团,投入苏州河战线防御。
苏州河防守下来,税警总团最终两个支队残部合编为2个团,直属的8个营包括也全损失掉了。而这2个步兵团每个团的兵力还不到1000人,其实淞沪一战,把这个精锐的税警团基本拼光了。
以这样惨重的伤亡,税警总团在蕴藻滨,大场,苏州河阵地坚守了66天。
这种激战中,任何人都是有危险的,连一些最高军官也纷纷遭遇危险。
36师师长宋希濂的指挥部被日军重炮炮弹击中,好在宋希濂当时正在跟参谋长,几个参谋在傍边一所屋子里面,侥幸没死。而傍边房子被炸塌,看守电话总机的四名通讯兵无一幸免。
后来大名鼎鼎的孙立人将军,时任税警总团第4团团长。当时税警总团死守蕴藻滨,伤亡很大。他在检查部队时,一颗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在他的头上爆炸,孙立人负伤十三处,还好带着钢盔,头部没有受伤,没有当场丧命。不过这样也全身是血,送往后方医院急救后,孙晕迷了整整三天,险些丧命。
很多朋友只看到孙立人在之后的大红大紫,却没有看到他之前流的血。
很多抗战的老军人说,当时根本没有想过升官,因为当时身边死的人太多了,自己从没想过能够活到抗战结束。当时每个军官肩膀上的星星都是用命换来的!
眼见部队伤亡惨重。当时陈诚他们认为,目前战斗如此激烈,如果擅自将一线作战部队撤下,由新到部队顶上去,是不合适的。因为新到的部队战斗力有高有低,很多部队战斗力较差,比如川军和地方保安队,连机枪都没有几挺,这样部队上一线战场面对劈天盖地的日军炮火和轰炸,以及重兵的猛攻,怕是一天都顶不住。
陈诚他们认为以最精锐的部队为骨干,其余增援的部队以团营的形式补充道这些部队中,士兵全部留下,军官也可以留下,也可以撤退到后方。
留下的军官需要在火线参观,现场学习一周以后,才能上任,这是防止他们能力不及,不能有效指挥部队。
至于士兵都是1个老兵带1个新兵,这样对士兵战斗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就是这样,诸如36师这样的部队才能坚守3个月之久。
其实以36师为例,他前后补充了4次兵力,一次都是1500多人。新兵到战场由老兵带着打仗,一般2,3天的血战后还活着,就成为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36师编制上是1万4000多人,实际三个月期间伤亡1万2000人。
宋希濂在后来回忆,最让人痛惜的是,一些新兵刚补充道部队,还自己的识别符号都没有换(普通国军战士衣服上都有自己部队番号),一些甚至还穿着自己部队的军服(中央军和地方部队军服不同),结果就遭遇日军进攻。
一场战斗下了,很多新兵就阵亡了,此时离他们到战场刚刚1,2个小时的时间,有的连一句话还没有的来得及说,周围战友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还是熊新民回忆,一次补充了一批新兵,都是湖南保安团的部队。到了他们212团以后,熊让他们去一线阵地观摩了几天,然后让他们去后方休息几天再上火线。
但所有官兵都要求立即上火线作战。一些军官还说:我们就是来打日本鬼子的,不是来休息的。我们都是老兵,训练很久,能打仗,请团长放心。不论你把我们摆在哪里,只有我们还剩一个人,阵地就在,我们都是誓与阵地同存亡。
有的军官甚至哭着说:如果团长不要我们,我们就去要求加入傍边的部队。
熊新民回忆,这些补充来的官兵们非常勇敢。日军一攻上来,他们拼死阻击,日军冲进了他们就勇敢的拼刺刀。平时也从不叫苦,从叫累,没惹过任何乱子。
这些烈士中,因为有些是刚刚征召如部队的新兵,壮丁名册上仅仅有个姓名,家在哪里也不知道。有的士兵不识字,名字都是按照读音写的,战后亲人也无法根据名册找到这些烈士。他们的家属连抚恤金都拿不到,家属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牺牲在哪里。
宋希濂在晚年悲痛的说道:他们用血肉之躯护卫着中国每一寸土地,血洒疆场,成了为国殉难的烈士。他们是我中华民族真正的忠魂,是我抗敌勇士中的无名英雄。
日军3个半师团超过10万大军在10月1日登陆上海,一直打到15日,整整半个月时间尚且没有占领大场,只是占领了蕴藻滨北岸大部分地区,并有一部已经渡过蕴藻滨,在南岸突入约5公里。
日军渡过蕴藻滨也就离大场不远了,如果大场一丢局势就严重了。
------------------------------广西部队是非常英勇善战的,但他们并不适应现代战争。桂军有一个团在进入前线之前,根据桂军惯例举行全团讲话。一个团刚刚站成方队,团长正在讲话的时候,突然遭到日军大批飞机轰炸,该团损失近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桂军从来没有跟拥有这么多飞机的敌人交过手。战前胡宗南曾经让他们注意防空,桂军军官却说:我们是来打鬼子的,还能怕鬼子飞机。
如果国军继续不发动反攻,而是仍然死守,虽然可能暂时阻挡日军进攻步伐,但显然不可能阻挡大场的失守。
当时蒋介石,白崇禧等人就考虑进行一次局部反攻,尽量歼灭渡过蕴藻滨的一部日军主力,为国军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可惜当时手上的精锐部队基本都打残了,以胡宗南第一军为例,罗店附近死守十天,伤亡达到八成,也就是说之前苦心培养10年的骨干官兵全部殉国了。
当时第一军和红军曾经在山城堡激战,一个旅被红军包围,最后拼死突围出来一半官兵。这侥幸突围的一般官兵,基本全部牺牲在淞沪战场上。
罗店损失殆尽后,第一军奉命撤到昆山补充2000多陕西江西的新兵后上阵,又激战一个月,剩下的人数基本只能编成2个残缺不全的团了。
其他中央军基本都伤亡过半,战斗力都大减了!
现在依靠哪支部队主要来反攻的,看来看去,也只有刚从广西广东赶来的两广部队了。
当时桂系的白崇禧对自己的子弟兵非常有自信,他向蒋介石强烈建议由自己的桂军作为进攻主力,蒋介石也同意了。
这也是淞沪会战历史上最惨烈的进攻作战,主要作战部队为刚刚到上海的桂军第48军,以及广东粤军叶肇的66军,还有18军夏楚中98师,一共为12个团
桂军此次调动2个军赶赴淞沪,其中第48军的两个主力师173师和174师之前已经加入蕴藻滨的防御作战,遭遇了一定的损失。
此次负责主攻的就是这两个师!
此次进攻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桂军是中国军队中非常能作战的一支部队,向来有广西狼兵的称号。桂军擅长山地战,使用轻武器的能力很强,但最独特的还是他们的作战意志。
桂军作战上战场之前就当做自己已经战死了,一场仗打下来还活着,就当自己赚了。
桂军打仗一般不怕死,日本人曾经说桂军是国军中最有武士道精神的部队。用红军将领,也是桂军出身的张云逸的话来说:桂军打仗如野人拼命,哪怕阵地上打到最后一个人,也敢于坚决拼刺刀,直到被打死抵抗才停止。而且对武器使用很好,战术水平较高,一般认为出去武器的差别,桂军比日军更有战斗力。
除了战斗精神以外,桂军主力部队的官兵素质很高,他的班长排长之流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兵。甚至有的桂军士兵打了七八年仗,仍然还是普通士兵的。这些老兵能够在残酷战争中活下来,本来就很了不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种自然淘汰的结果。
代价是桂军基层军官年龄有些偏大,但他们的经验和能力是别的国军比不上的。
当时中国军界有句名言: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好似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凶如猛虎恶过狼!
但此次桂军在上海的作战,却正好是中日两军的缩影。
此次桂军在淞沪的防御作战并不顺利,虽然使用轻武器能力强,敢打敢拼,作战意志极为坚强,但重武器太弱,有没有海空军的掩护,再同日军正面对抗中吃了大亏。
日军一个炮兵联队几十门重炮,桂军一个师几门烂山炮,射程居然只为1200米,跟日军的轻型迫击炮一样。实战中,这些山炮实际没有用处。由于有效射程太近,离的太远不可能打到敌人,离得太近又极容易被日军火炮打掉。以日军最常使用的92步兵炮为例,他的射程其实也不远,仅仅2700米,但压制国军山炮已经戳戳有余。
结果就是,桂军的山炮带到战场一线,却始终找不到开火的机会,反而劳累炮兵冒着风险拖来拖去,最终干脆全部运回了广西去。
此次突袭是在21日夜,没想到的是,日军第9师团也定在同时发动进攻。
进攻开始,国军炮兵尽一切力量给予大量炮击,桂军2个师连同粤军,湘军在其他军队配合下,猛然向日军阵地全面冲锋。
粤军,湘军的突袭方向没有日军冲锋部队,也是日军次要阵地,他们蜂拥突击,都将日军击退了1,2公里。
但桂军进攻方向正好也是日军的进攻方向,双军正面突然遭遇,就是一场对攻战。
桂军进攻极为凶猛,以连排长率部冲锋在前,后面步兵前仆后继的冲上去。
由于是夜战,加上日军投放烟雾弹(掩护日军步兵冲锋的),双方视线都不良,因此很快演变为肉搏战和混战。
桂军士兵非常擅长这种作战,他们如猛虎一般冲入日军进攻部队中,双军激战几十分钟之久,号称日军战斗力前三强的第9师团伤亡巨大,这股进攻部队的每个中队平均只剩下20个人,自发的全线溃败了下去。
这段的交手桂军占了上风,他们尾随日军溃军追击到日军防御阵地。
当时桂军就像一场雪崩一样,从四面八方扑向日军阵地,军号和喊杀声震天,却吃了大亏。
不错,在这这夜战和肉搏战中,桂军作为国军中数一数二的,加上人数的优势,完全可以压倒日军最精锐的部队。
不过一旦转为阵地攻坚战,就完全要靠重武器发挥优势,普通士兵的勇气和对轻武器的使用是次要的了。
这段阵地正是日军第9师团和第13师团的核心阵地,蕴藻滨以南的几乎所有重武器全部集中在此。
当时日军已经有所准备,当桂军冲锋到日军阵地前1,2公里距离时,日军轻重武器全部开火,重机枪火力配合大量迫击炮,掷弹筒形成一个完整的火力圈,加上远处重炮和机动坦克火力的支持,是桂军自建军以来从未遭遇过的。
桂军的冲锋在以前几十年非常厉害,他们不怕死,敢打敢拼,向锥子一样插入敌军阵地。虽然冲锋期间会有一定伤亡,但毕竟会有一部主力能够冲进去。接着桂军立即四面突击,还敢于近战和肉搏,一般来说,再厉害的部队也抵挡不住。中国军队战斗力最强的中央军,湘军,红军都曾经被桂军击败过。
但日军则不同,他的火力远比这三支部队要强大的太多。
当时日军炮击非常猛烈,一分钟内,一平方公里上至少落重炮炮弹数百发,加上其他种类的各种火炮,往往短时间内数千发发炮弹就砸下来了,至于子弹更是至少数万发甚至几十万发。
而日军重机枪数量众多,火力非常猛烈,加上无处不在的冲锋步兵杀手掷弹筒,这样一个国王不要说桂军或者中央军,哪怕是德军,苏军,美军,拿着步枪,手榴弹也绝对不可能冲过去。
在日军火网中,冲锋在前面的桂军战士纷纷中弹跌倒,但后面的毫无畏惧,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
桂军如一波波的人浪冲向岸边,前边的浪在岸边击碎了,后面的继续冲上来。
当时战斗激烈到什么程度,甚至连桂军团长之流也亲自手持大刀手枪冲上去。
在日军火力下,桂军虽然视死如归,但人肉终究无法抵抗枪弹,他们遭遇了极大的伤亡。
虽然最终他们冲破了日军阵地,但由于伤亡太大,剩下的少量战时已经无力继续冲击日军阵地,最终只得撤退。
由于此次冲锋极为猛烈,日军勉强挡住,精神上却遭受严重的冲击。一些日军士兵目睹桂军不怕生死的奋勇冲击时,只是一味疯狂射击,直到打退了桂军才发现自己已经尿了裤子。这样事情在以前都要被所有战友耻笑,还要被军官打耳光什么的,但现在大家感同身受,也没人耻笑他。
一些轻机枪手和弹药手精神极度紧张,射击和装弹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别的,等一仗打下来,才发现枪管早已打的通红,而他们的手也早被烫伤了。
此次冲锋和前期的防御战中,桂军伤亡非常惨重,参战的两个师基本被打光,殉国2个旅长,还有2个旅长受伤,团长更是伤亡10人之多,营以下官兵伤亡过半,这是国军反攻中一次伤亡人数最多的驿站。
殉国的两个旅长为170师510旅旅长庞汉祯少将,171师511旅旅长秦霖少将,国民政府都追认为陆军中将。
淞沪一战桂军伤亡很重,参战的4个师伤亡超过五分之三,尤其基层排长连长基本伤亡殆尽,被迫退往嘉定休整。由于作战骨干大部分牺牲,之后长达1,2年内,桂军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日军这种小炮也比桂军唯一的山炮要强的多,桂军这次进攻失败了,损失惨重。其实这就是中日两军八年作战的一个缩影。两军其实存在一代的差距,国军还停留在一战前期,而日军已经进入二战时期。下图的桂军甚至还没有进入一战前期水平!
由于没有能够歼灭渡过蕴藻滨的日军,也就无法阻挡日军继续攻击大场。
日军主力在22开始全面渡过蕴藻滨,由此激战4日。
为了此战,日军集中了所有可以使用的部队,战至26日10月25日大场阵地的野战工事完全被日军摧毁失。
驻守此处的湘军18师和西北军冯兴贤33师都伤亡殆尽,33师属于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强,却非常顽强。经过4日激战后,全师9600人几乎全军覆没,师长冯本人也身受重伤。
而湖南部队18师支持的更久,他们传承湘军狠辣顽强作风,阵地上往往坚持到最后一个人。最终全师没有几个人幸存,师长朱耀华将军发誓于阵地共存亡。在日军突破最后阵地时,他不愿撤退,他开枪自杀殉国(子弹奇迹般的擦着心脏飞过,昏迷40天后苏醒,侥幸未死,但留下严重的残疾),当时为中将军衔。
大场于26日失陷!
在这一系列的作战中,国军承受了巨大伤亡,也是抗战历史上,这么小的范围内伤亡最多的一个战役。
但日军伤亡也非常惨重,国军围攻国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日军两个师团登陆后,日军伤亡约3万人,占参战部队的四分之一。但在蕴藻滨,苏州河北岸的激烈战斗中,日军参战的5个师团又1个旅团伤亡高达4万人,表面上占参战兵力的五分之一,实际上真正处于一线的不过10多万人,伤亡高达三分之一,其中特设101师团伤亡近半,第13师团也类似。
由于大场失陷,国军侧翼受到严重威胁,从10月26日开始,国军放弃北站到江湾一线阵地,退守苏州河南岸。由此淞沪会战从战略上来说,基本已经结束。
当时在陈诚,白崇禧等人的建议下,国军主动收缩阵地,开始准备按照之前的计划,向南京防线总退却,由此就开始淞沪会战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大撤退。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5 09:01: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淞沪会战——血肉磨坊罗店(下)
下一篇:淞沪会战——四行仓库和松江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