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淞沪会战——四行仓库和松江城
2018-12-25 09:23:14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在大场失陷以后,淞沪会战胜负已定,国军再继续死拼从军事上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加之日军主力也被吸引到上海一线,国军战略目的也达到了,从战略上来说也没有继续拼下去的必要。

  为避免剩余主力被日军围歼在上海,自大场失陷以后,国军开始主动的战略收缩,准备撤离出上海战场。

  可以说国军的军事高层,在整个八年全面抗战中的战略头脑总体是比较清醒的,该打的时候打,该撤的时候撤,基本没有被日军大规模合围歼灭过较大的部队,尤其没有被日军合围过成建制的大部队。

  而避免被日军大量合围成建制部队,是国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需要特别重视的!

  为什么呢?这也是中国的特点所决定的。

  大家都知道,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曾经因为高层指挥错误,出现极为惨重的成建制部队被消灭。

  这些战役中,明明苏军的后路已经被德军包抄了,斯大林却仍然命令包围圈中的苏军坚守阵地不突围,如果擅自放弃阵地就为叛国罪,就算突围成功也会被枪决。更离谱的是苏军明明已经被德军合围导致全军崩溃,斯大林还命令包围圈中自身难保的苏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最终导致出现极为惨重的成建制部队被歼灭。

  仅仅一个基辅会战,苏联被成建制消灭整整4个集团军共43个师,被重创1个集团军,整个西南方面军基本全军覆没,损失70万之众。

  这种损失不是像国军那样被击破战,所谓被击破也就是虽然参战部队损失很大,但一部分主力部队仍然能够突围。打个比方,国军一个团和日军作战,激战中伤亡了一半,被迫后撤到后方。但这个团并没有被全歼,所以整个团的骨架和部分肌肉还在,团长副团长,营长,连长甚至排长班长和一部分老兵成功带着武器退到后方。

  那么以这支损失惨重的部队为基础,只需要补充一部分新兵,在老军官和老兵的指导下,用不了太长时间就能恢复该团大部分战斗力。甚至像淞沪会战的国军一样,仅仅在后方休整半个月,补充新兵以后就再到战场继续激战,这种部队战斗力也算不错,也能打硬仗。

  而这种作战由于撤退时候国军官兵肯定都是带着武器的(在各国军队中丢失武器都是重罪),所以武器弹药上面也不需要太多的补充,不会太费事。

  但如果像苏军一样,一个军,一个集团军,一个方面军整整全部被歼灭,甚至连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都被打死了,整个部队完全没有了,武器也损失殆尽,短时间内又怎么可能恢复?就算可以重新编组,这种完全新建的部队和老部队相比战斗力自然大大差了一截。

  可以说,当时恢复能力最强的二战国家就是苏联,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初期遭受一连串严重打击后最终稳住阵脚,主要是依靠他国内巨大的预备兵员数量,以及超强的军工生产能力,能够短时间内编组出大量新式部队。

  但这种新编部队战斗力普遍不强,实战中损失相当惨重,往往是德军的2,3倍。因为毕竟这些苏军官兵是完全的新军,无法和久经战争的德军老兵对抗。

  仅仅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伤亡总数高达110万人,新组建部队由于战斗力不强,新兵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场以后一般活不过24个小时。以当时苏联人口仅仅1亿多人计算,适合服兵役的青年总数大约1千多万人,仅仅一个战役就损失了接近10分之一的青年人,这个数字换在别国足以可亡国灭种了。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死了800多万青年人(其中大部分为战死),其中战前有一年出生的(记不清是1920年还是1921年)青年由于正好处于最适合服兵役的年份,战后这年出生的青年仅有百分之十二没有死亡或者受伤残疾。

  由于战争中男人伤亡太大,导致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女性多于男性,很多女人找丈夫很不容易。

  当时中国解放后曾经派出一批留学生去苏联,这些小伙子很多都娶了苏联媳妇。

  至于军火的补充上,苏联也有强大的能力。

  苏联有当时世界第三的军工生产能力加上西方不惜一切的援助,这才弥补了初期的大量损失,稳住了阵脚。

  对于中国来说,一是武器弹药根本无法弥补,整个八年连步枪才生产了80万支(德军二战生产步枪1200万支,苏军也类似),万一部队被合围,怕是新编组部队只能拿大刀长矛作战了。

  二是中国人口虽多,但东北,华北,华东等人口众多的地区很快沦陷,当时中国人普遍身体衰弱,适合服役的并不多,加上后方稻米生产又需要大量壮劳力,实际可以当兵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中国缺乏苏联那种超大规模且非常完善的新兵训练体系,短时间内绝对无法编组大量新兵的。

  所以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军尽力避免被日军大量合围的情况,事实证明也基本没有过这种情况。就这方面来说,国军还是很成功的。

  当时国军在上海总兵力高达50万人,加上附近的10多万人,总兵力约75个师60万人。

  但此时苏州河北岸都已经失陷,上海西边基本被日军控制,沪宁铁路被截断。上海的东部是大海,北部是长江。

  如果此时日军再从南边的杭州湾登陆,那么国军必背靠东北两面死地,遭西南两面夹击,等于被日军合围了。

  所以,此时必须考虑战略上的转移!

  从10月26日大场失陷开始,蒋介石命令国军开始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并准备全部撤出上海。

  当时闸北区也在撤退的范围内,大军撤退必然要留下一只强有力的部队殿后防守!由于当时闸北区面积很大,时任淞沪战区最高指挥官的顾祝同开始想让德械88师留下进行防守,但88师师长孙元良并不同意(孙元良是著名琼瑶剧演员秦汉的老爸)。

  孙元良认为闸北地区已经被日军轰炸炮击成一片废墟,所谓防御阵地早已不存在,加上此处本来就是一片平地,根本没有防御的条件。

  而他的88师虽然英雄顽强为日军所恐惧,不过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激战后伤亡惨重,前后经过5次兵员补充,就是这样兵力尚不足满员时期的七成。

  在此防御上的绝地,由于以大量疲惫的部队来守,等于给日军的炮火当靶子,不但肯定会伤亡巨大,也无法起到防御的作用,实际就没有意义。

  在孙元良等人看来,不如留下一个精锐营,固守原来作为88师师部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以一个营兵力可以防御数日,这样一样可以成功掩护大部队撤离,而且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当时顾祝同也同意了,这个重任就交给了88师524团第1营(524团团长韩宪元上校没有参加四行保卫战,后来在南京保卫战中殉国)。

  最终由该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率领423人留了下来!

  谢晋元当时32岁,黄埔四期生,广东梅州市客家人,参加过北伐战争,并且受过伤,是一名老军人。

  当时孙元良亲自同谢晋元见面,下达死守最后阵地的命令。

  孙元良告诉谢:你们的新兵多,不能以简易阵地死守。要全部退到四行仓库,这里建筑物坚固,而且有88师师部保存的很多粮弹,有坚守的条件。

  谢晋元当时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只要日军不用重武器,那么轻武器上就德械师来说是不亚于他们的。此战四行守军造成日军200多人伤亡,自己仅仅伤亡30多人。四行仓库非常坚固,可以抵御日军中等口径的迫击炮和平射炮,日军不适用重武器是无法将其摧毁的。



  这里就要说说四行仓库了。

  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筑,在新垃圾桥(今西藏北路桥)西北沿,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

  当时上海治安不是太好,由于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该市盘踞着各路黑帮分子众多和众多全国流窜的劫匪。当时上海市内经常有武装抢劫案发生,甚至在后来日伪控制时期还出现公开抢劫运钞车黄金的案件。四行仓库作为银行的仓库使用,自然首先要考虑防匪防盗,所以建筑物修筑的非常坚固,墙壁也非常厚实。

  需要说明的是,四行仓库的位置很特殊,他仅靠苏州河边,跟英美控制的租借近在咫尺,仅仅相隔一河。

  这个第一营,也曾是88师的主力加强营,本来满员时候一个营官兵高达800多人。经过2个多月激战后,该营伤亡殆尽,经过几次大补充,也仅仅达到以往一半的规模。

  这就423人中,还有约200人是新兵,其中湖北籍的新兵最多。

  湖北保安5团是最近一次补充的部队,这个保安团里面基本都是77事变后刚刚参军的新兵,当时服役还没有满半年。

  虽然没有太多战斗经验,但湖北佬也好,江苏佬,广东佬也好,他们战斗意志都非常旺盛,也都是自愿来到抗日战场,此战是有心硬拼的。

  在当时,他们也确实有硬拼的条件,88师在撤退时候特地给他们留下了大量弹药,还有27挺捷克式轻机枪,4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几门82迫击炮和多达数百箱手榴弹。

  当时全军已经大撤退,谢晋元接到命令以后,立即通知少校团副上官志标和少校营长杨瑞符,让他们分别率领部队赶往四行仓库。

  而此时由于通讯大部分被日军破坏,各部又撤退的很急,最终只有1连和2连联系上了,这两个连立即赶往四行仓库。

  而3连和机枪排,一连3排此时已经跟随大部队后撤,一时联系不上。

  在被传令兵追上的时候,这1个连又2个排的战士们本来已经撤出了危险区,就要上火车撤到南京去了。

  但在接到命令以后,这几百战士立即回头,一个人也没有做软蛋,全部回到如炼狱一般的闸北战场。

  可以说,这是既不容易的,因为当时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留下殿后是九死一生的。

  最终400多人都到达四行仓库,开始4天激烈的防御。

  当时日军还没有打到这里, 谢晋元随即将三个连分散到仓库内四面防守,将仓库周围房屋烧毁用来扫清射界,还在外围埋设了炸药。

  四行仓库的库门巨大,几乎无法堵住,谢晋元他们用仓库中堆积如山的一袋袋羊皮,小麦将库门堵死。

  第二天上午开始,中日两军开始接触缴获。先是10多名日军侦察兵大摇大摆的走过来,由于认为国军已经撤退,他们根本没有准备,被国军1挺机枪扫射,死了4,5人,余者赶忙逃走。

  由此,日军也知道四行仓库有国军,从下午开始,日军开始一股股的向仓库发动进攻。

  先是50多人和在外面埋设炸药的第三连排长尹求成等十几人遭遇,双方互射一通,日军火力较猛,尹求成排长赶忙带着部下退入仓库。

  之后日军连续以连为单位(中队),连续冲击四行仓库。

  第二股日军冲到四行仓库外围就被埋设的炸药炸死不少,被迫退了下去。之后又有第三股,第四股!

  国军依靠坚固建筑死守,双方激烈交火,国军有防御工事掩护,伤亡不大,日军进攻部队四周没有掩护,被国军机枪一顿痛击。

  激战中国军三连连长石美豪面部被三八式步枪当场射穿,但他并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腿部再次中弹,流血不止,才被迫下去包扎。

  其实石连长要感谢三八式步枪的设计者,如果不是它的子弹威力小,他早就去阎王爷那里报道了。

  激战中,一股近百人的日军拼死冲入四行仓库正面,但撞不开仓库大门,又赶忙冲入守军的射击死角,并且试图攀爬到楼上去(四行仓库一楼没有窗口,所有窗口在楼上)。

  仓库中的国军急忙爬到屋顶,向正准备爬楼的日军头上扔了十几颗手榴弹和几枚迫击炮弹,

  当场炸死炸伤数十人,余者仓皇逃走。

  当日国军仅有6人伤亡,日军伤亡数十人。

  第二日也就是10月28日,日军已经明确知道四行仓库是国军在闸北掩护撤退的唯一支点,必须攻下。

  但让日军指挥官头疼的是,四行仓库非常坚固,如果不用重炮和飞机重磅炸弹轰炸,恐怕无法将其击毁。如果单单靠日本步兵上去冲,就等于和只有轻武器的国军装备一样,没有任何优势了。日本兵虽然嚣张,也是爹妈养的,身体也挡不住子弹,肯定会伤亡惨重。

  不过如果日军用重炮和飞机打击的话,四行仓库离英美租界仅仅隔一条苏州河,仓库后面就是洋人的住宅区和租界的煤气供应站。一旦打不准,炮弹就打到洋人头上或者击中了煤气供应站,那就不得了啦,肯定会造成很大伤亡,造成严重的国际事件。

  当时日本政府尚且不敢跟英美法等主要列强翻脸。之前由于伏击蒋介石,结果将英国大使许阁森的坐车炸翻,将许本人炸成重伤。为此英国方面极为震怒,日本大使出面再三道歉,并且赔偿一切损失,勉强止住了英国人的怒气。这件事情刚刚结束,日本政府自然不敢再去摸英国佬的老虎屁股。所以日军指挥官犹豫再三,决定不用重武器,仍然只用步兵部队强攻。

  这样一来,四行仓库防御的国军就有了一定的优势,四行仓库可以有效抵抗日军任何轻武器的打击。

  当日,一架日军飞机飞到四行仓库上空,但不敢投弹,被守军重机枪朝着空中一顿扫射后赶走。

  上午,日军先是派出一支部队试图偷袭,被国军守军发现,国军用重机枪一顿痛击,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逃走,没有能够接近仓库。

  这次战斗中,谢晋元团长亲自用步枪远距离阻击,也击毙日军一名(谢晋元是个有名的射手)。

  见强攻偷袭都不行,又不能用重炮轰击,日军决定用小口径平射炮试试看。

  下午,日军占领了附近的交通银行大楼,并且在房顶架起4,5门平射炮和几挺重机枪。可惜小口径平射炮威力太小,前后轰击了整整两个小时,只在仓库墙壁上轰出一些大小不等的缺口。

  反而日军重机枪火力很猛,子弹从四行仓库各扇窗户射入,对国军威胁很大。

  谢晋元下令将重机枪赶快搬上楼顶,从上向下射击日军。

  由于四行仓库比交通银行大楼地势高,日军完全被国军机枪压制,被密集的子弹打得无法站住脚,非常狼狈的推着火炮和重机枪逃出大楼。

  当日,日军进攻也完全失败了,再次伤亡数十人。

  经过这两天的战斗,上海市民得知四行仓库还有国军。他们对这支子弟兵十分支持,他们通过电话和大声喊话,问守军需要什么。在得知守军粮食不足,租界的上海市民蜂拥捐款,一下子就捐献了整整10卡车的粮食和慰问品。

  当日在日军进攻间隙,3辆卡车冒着极大的危险,将补给运送到四行仓库内,并且将这两日受伤的10名伤员运走!

  搬运物资期间,卡车被日军发现,他们立即开枪射击,3名国军战士当场殉国。这些卡车在接受完全部伤员以后,也赶紧撤走了。

  日军随后恢复了射击,整日整夜进行拦阻性射击,封锁四行仓库四面,还派出几艘汽艇驾着轻机枪沿着苏州河巡逻,封锁河面。

  租界老百姓再也无法接近仓库。

  但这不能阻挡所有人的爱国热情。

  当时整个闸北除了四行仓库全部被日军占领,仓库附近建筑都插上了日本的膏药旗。谢晋元为了鼓舞士气,很想在四行仓库顶上升起中华民国国旗。但当时紧急赶赴仓库,官兵都只带了武器和弹药,顾不上带国旗。

  正在抓耳捞腮中,让谢晋元他们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22岁的少女军杨慧敏(女童子女)将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裹在身上,冒着日军枪弹渡过苏州河,送到四行仓库里面。

  可以说,在当时,即使最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也不绝对敢随便在这样的战场上移动。因为日军四面包围四行仓库,而日军中有一批射击非常准确的射手。像杨这样,其实随时都可能被日军击毙。杨慧敏这个小姑娘真是非常有勇气,让人钦佩!

  一路上杨慧敏几次被日军射击,几次卧倒爬行,好在当时是深夜,日军视线不良,加之朝租界方向开枪不敢太猛烈,杨最后侥幸跑到了仓库内。

  由于奔跑猛烈,心情紧张,杨慧敏将裹在身上的国旗解下来的时候才发现,他的汗已经将内衣外衣和这面国旗全部浸透了!

  第二天10月29日,四行仓库升起了青天白日旗,在四周日本膏药旗中间非常显著。此举让苏州河对岸聚集三万多中国老百姓欢声雷动,他们高呼中国万岁的声音震动了整个租界,也让西方新闻记者拍下了好多照片。

  而此时杨慧敏也带着一份名单,在仓库守军火力掩护下拼死游回租界,名单里面记载着800个姓名。

  -----------------童子军本来是世界上一种对青少年进行简单军事和野外开拓训练的组织,主旨在于锻炼青少年的体魄和意志。但中国童子军在抗战中往往为国家效力,参加诸如救护,宣传,慰劳,募捐,运输等无需战斗的次要任务,类似于中共的儿童团。杨慧敏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敢于在日军火力封锁下前往四行仓库,是很了不起的,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杨本人后来去了台湾,下图是林青霞翻拍电影《四行仓库》时候跟她的合影。

  其实其中300多人是虚构出来的!为什么虚构呢?主要是谢晋元试图迷惑。他宣扬有一个团兵力,就可以让日军出动更多兵力围攻四行仓库,以牵制他们的大部队。

  不过由此,八百壮士的称呼就传开了。

  知道四行仓库升起中华民国国旗,并且上了西方各大媒体新闻以后,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恼羞成怒,他立即下令集中日军主力强行硬攻,限当天攻占下四行仓库。

  由于觉得丢了面子,日军开始不管不顾,也管不了洋鬼子的死活。

  从11月30日开始,日军使用了较大口径的平射炮,并且出动坦克配合步兵攻击。

  30日这天日军攻势是这三天以来最猛烈的,尤其日军的坦克直接开到四行仓库下,用车载机枪扫射国军。

  四行守军根本没有反坦克武器,无法对付,一度被日军坦克完全压制。

  在日军坦克火力的掩护下,一股日军步兵强行冲到仓库墙根处,并且搭起几个梯子,蜂拥向二楼的窗口爬去。

  而此时二楼国军人数不多,又被日军坦克机枪打的无法抬头,情况一度非常险恶。

  这就这个关头,谢晋元亲自带着一个连部队冲上二楼,扑向日军攀爬处。刚刚冲到窗口,冲在最前面的谢就看见一个日本兵双手已经按住窗框正准备进来。谢抬起一脚揣在他胸脯上,那个日本兵大叫一声,跌下去摔死了。

  紧接着第二个日本兵也爬了上来,他的钢盔也就在窗沿下了。谢晋元随即抬手一手枪,这个日本兵手臂中弹,也滚了下去。谢身边的几个士兵一起用力,一脚踢翻这个梯子,还在梯子上的几个日本兵哇哇叫着摔倒了地上。其他几个梯子,也都被国军战士掀翻。

  见一时冲不上去,楼下的日军还不死心,又从其他地方攀爬。国军赶快转移阵地,随即扔下大量手榴弹,炸得日军不敢靠近仓库四周的墙壁。

  看见日本步兵冲不进去,日军坦克没有办法,开始用力撞击仓库大门,试图将它撞开!

  连续撞击了几次,仓库大门已经松动,眼见就要被撞开。

  就在这个关头,楼顶上一个中弹受伤的国军士兵将手榴弹绑在身上,拉响后从楼上奋力跳了下去。

  可惜他离得太远,手榴弹威力不够,并没有炸坏坦克,却炸死了楼上的20多个日军士兵,当然,这个战士自己也殉国了。

  不过见国军这样拼命,日军坦克一惊之下不敢再撞,赶忙调头撤走了。

  双方这样又激战一整天,日军始终攻不进去,又丢下一地尸体退了下去。

  这一天的战斗中,上海的老百姓给了四行守军极大帮助。

  因为租界的建筑物地势更高,可以看到整个闸北区的情况,一些老百姓爬在房顶上观察日军动向,然后大声向国军守军喊话。

  可是当时枪炮声像放鞭炮一样,响彻云霄,喊话根本听不清楚。一些老百姓灵机一动,用大纸板和大号毛笔写字,然后举起来给守军看。

  这样四行守军对日军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日军从这边冲,守军从这边拦,日军从那边冲,守军从那边拦,日军自然无法攻进去。

  10月31日,得知30日没有能够攻占四行仓库,日军师团长被松井石根痛骂了一顿,严令今天一定要攻占四行仓库。

  日军在这一天开始了最猛烈的强攻!他们集中各种平射炮,猛烈轰击四行仓库。炮击最高潮时期,平均每秒钟发射一发!

  四行仓库整栋建筑在高强度的炮击下受到一定的损伤,主体结构也一定的损坏。

  仓库里的国军战士仍然坚持防守,由于有了前一天对付坦克的经验,他们想出了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顶部的办法。

  这一天也算日军倒霉,他们没有使用坦克,而是用了防御力更弱的装甲车,结果一下子被国军炸毁两辆。

  整整一天,进攻日军被如雨点般的手榴弹砸的四处乱蹦,实在无法靠近仓库,进攻又失败了。

  日军见白天无法攻占四行仓库,迫于松井石根下的军令状,无法向师团长交代。他们一改不夜战的常规,当晚用探照灯照射仓库,然后用火炮连夜轰击四行仓库。

  战至10月31日,日军前后6次大规模进攻,几十次小规模袭击全部失败,日军伤亡200多人,四行仓库国军伤亡37人。日军始终无法占领四行仓库,日军尸体凌乱的躺在四行仓库四周。

  而此时闸北国军已经全部撤退,那么四行仓库的死守也就完成了任务,继续守下去已经没有军事上的意义。

  而此时,英美租界的洋鬼子们开始出面调停。

  为什么他们出面呢?一方面他们认为国军英勇防守,值得钦佩,另一方面战斗过程中,虽然日军一再小心,仍然有几发炮弹落到租界,对英美法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这让他们坐卧不宁。

  最终由英军将军斯马莱特出面,联络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谈判,试图让守军离开四行仓库,返回泸西的88师作战部队去。

  当时蒋介石也认为四行仓库的死守已经没有价值,让这300多名战士死守牺牲没有太大意义,随即同意四行守军撤退。

  而松井石根这方面考虑连续攻击四天都没有成功,继续攻打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攻下,加上由英国佬出面不便于硬顶,也同意了。

  命令下到谢晋元处,当时谢和大部分官兵都不愿意走,愿意留下与仓库同存亡,一些战士还声泪俱下的原意自己留下。

  但杨虎认为此时战死和死守已经没有意义,以上级的身份下令让立即四行守军撤到租界。

  谢晋元他们作为军人,最终决定服从命令。

  于是11月1日当夜,谢率领剩下的376名国军战士撤退。却没有想到,这次撤退却是悲剧的开始。

  撤退途中,他们刚走到新垃圾桥上,无耻之极的日军居然向他们开枪射击,当场打伤了10人。

  直到英军将军斯马莱特亲自站到桥头怒骂日军背信,并且命令英军用平射炮朝天开炮威慑,日军才悻悻的停止开枪。

  但这还只是开始,得知国军放弃四行仓库进入租界后,下流阴险的松井石根立即变了卦。

  本来他许诺让四行仓库守军离开上海,回到88师中继续作战。

  不过此时松井这个老家伙认为,如果就这样放走四行守军出上海,自己无法向日本军部交代,将来恐怕要完蛋。

  于是松井赶快翻脸恐吓英军将军斯马莱特,让他不得让四行守军离开租界。如果英国人不同意这个决定,日军就立即向租界发动进攻。

  难题就放在英国人面前。

  英国佬向来以自己利益为第一位,别人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政府下令将谢晋元的部队包围缴械,并且安排他们在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驻扎,不得离开租界。

  于是谢晋元他们立即被近千名英军,意大利军和白俄雇佣军包围,当时谢晋元并不愿意缴械。

  但如果在租借和英军开战,就是极大的政治事件,甚至会危害到中英两国的国际关系。当时中国还试图争取英国人的支持,蒋介石尚且对英国人退让三分,谢晋元这个中校又怎么干破坏大局。从全军考虑,谢晋元迫于无奈,最终下令交枪。

  实际上,英国人就是将他们软禁起来了,由此关了4年之久。

  期间四行守军坚持每天军事操练,并且每天都升起中华民国国旗。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整个上海,对这面飘扬在租借的青天白日旗非常不满(汪伪政权的国旗有一条难看的猪尾巴,上面写着和平反共建国,和国民政府的国旗有明显的区别),于是一再恐吓租界英法当局,让他们严守中立,不然就自己派兵进入租界消灭四行守军。

  当时德军已经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英美法当时全部精力都在欧洲,所以希望争取日本这个盟友,英国甚至为了日本的抗议封锁了滇缅公路。此时他们自然不愿意为了四行守军和日本人翻脸,于是英军强令四行守军不得升旗。并且在一次升旗时候,他们派遣白俄雇佣军进行攻击。白俄雇佣军遭遇国军抵抗时,居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4人,重伤3人,轻伤11人。

  当时租界内中国人一致抗议,租界政府勉强将白俄雇佣军首犯米奇雅科夫判处15年监禁了事。

  所以说,帝国主义列强英国也好,日本也好,都是一路货。

  四行仓库事件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很多国家从此时开始认识中国军人,并且认为中国军人是值得钦佩的。

  国民政府也对其大加宣传,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行精神。

  这让日军对四行守军痛恨不已,想尽方法试图让他们变节投靠,消除他们的影响。

  日军先是说只要四行守军宣布退出国军,日本就允许四行守军以难民身份离开上海。

  这个侮辱性的提议,被谢晋元他们拒绝了。

  之后日军又用重利和高官引诱他们投降,但谢晋元他们不为所动。

  日军多次诱降无果后,又让汪伪政权派出官员多次诱降,也没有结果。

  见四行守军不屈不饶,最终日军决定下毒手,第一个对付的就是四行守军领袖谢晋元。

  他们通过汪伪76号特务机构收买了谢晋元部下4个汉奸士兵,在1941年用匕首将谢晋元暗杀。目睹惨案的上官志标中校冲过来和他们搏斗,也被刺中两刀受重伤。

  老萨在这里多说一句,中国人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口碑不好,有八成原因就是人群中的害群之马。一群中国人中,无论人数多少,一般总有1,2道德品质极为低下的家伙,损人利己,坑蒙拐骗,造成洋鬼子对中国人整体印象很差,也造成中国人团体无法团结。

  老萨以前就碰巧遇到几个这种人,这些人对中国人的声誉影响是非常大的。

  谢晋元部下有400多个英雄,却也有4个这样的败类,他们二连下士郝鼎诚、四连下士张文清、下士尤耀亮,上等兵张国顺。

  当时汪伪特务传日本人的口谕,愿意给这4个汉奸重金和厚禄,并且许诺万一他们被英军逮捕,日本人一定营救他们,保证他们没事。

  结果这4个人渣按照日本人吩咐行刺了长官谢晋元,没想到事情做了以后,日本人立即装聋作哑,根本不承认和他们有任何关系。甚至凶恶的日本鬼子为了保持他们的名誉,还急于干掉他们灭口。日本人暗中收买英国佬让他们从重处罚。结果英租界法庭立即判他们4人死刑,立即执行。

  这4个败类做着日军马上会营救他们的美梦被全部枪决在黄浦江边,许诺的重金和高官自然也被日本人赖掉了。

  而谢晋元死后当时共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三天内瞻仰其遗体的共达25万人次。

  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陆军少将军衔!

  可是其他四行守军的恶梦还没有完,1941年底,日军空袭美国珍珠港,随即向英美宣战,开炮击沉黄浦江上英美军舰,接着完全占领了上海租界。

  在租界里面的英美军队都被日军俘虏,手无寸铁的四行守军无处可走,也全部被日军俘虏。

  由于八百壮士名气极大,当时日军还希望招降他们以瓦解中国军民意志,他们以优厚的生活引诱这些战士参加汪伪政权的所谓和平军上海警卫团。

  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谢晋元虽然牺牲了,其余的四行守军仍然绝不屈服,再多次被拒绝以后,日本人终于对他们也下了毒手。

  其实如果不是考虑国际影响,四行守军名气又太大,日军早就将他们全部杀了。但就算这样,日军也没有放过他们。

  日军将他们中的50人抓到千里之遥的新几内亚做苦役,其余全部送到南京杭州一带做修铁路,清淤泥,挖煤这类苦工。

  其中在南京清理莫愁湖等市内湖泊和河道中淤泥的守军们,整整在冰冷的淤泥里工作了几个月,让他们震惊的是,他们清理出来的不是淤泥,而是死于南京大屠杀无辜平民的大量遗体。因为遗体太多了,才造成了河道的堵塞!

  这件事,也让他们更为痛恨日本人,并且想尽办法逃回部队去。

  最终,在南京孝陵卫郊区的70多人中8人侥幸逃脱,最后回到重庆。

  100多被送到安徽挖煤的战士中,20多人侥幸脱逃。

  这30人是幸运的,其中大部分人或是在脱逃期间被日军杀害,或是被日军折磨致死,只有一小部分在日本投降后才得以解救。

  最惨的是被抓到新几内亚的50人,他们同1600多名其他被俘国军战友被送到拉布尔战俘集中营

  在这个战俘营,战俘一天至少工作10多个小时,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由于地处热带,各种疾病横行,人非常容易生病,但战俘们不但没有药品和医疗,反而一旦他们生病了不能工作,就立即被扔到丛林里等死。

  这样苦撑了几年,直到日军看守接到马上就要投降,必须立即屠杀战俘的命令。

  当时大部分日军看守将一批印度战俘送到一个山洞活活烧死,只留下一小部分看守守着营房。国军战俘们乘机联合起义,夺去了看守的枪,将他们全部俘虏。

  但战斗中,四行守军这50多人中唯一的军官薛荣鑫排长也在搏斗中牺牲!

  愤怒的国军官兵事后杀死了一批屠杀战俘的日本看守以报仇,直到澳大利亚军13师先头部队赶来制止(澳军是来解救他们的)。

  最终这1600多战俘中死亡600多人,而四行守军的50中最终只有36人活着回来,其他不是死于热带病,就是被折磨致死。

  死在新几内亚的四行守军10多人和其他600多国军战友(包括一部分新四军,八路军战俘和东南亚的抗日华侨)由国军战士和当地华侨为他们立了墓,准备稍后迁移回国内。但没想到随后内战很快爆发,国民政府败退台湾,自身难保,迁坟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两岸政府忘记了。直到半个世纪后,被来旅游的华人游客发现,并且公布到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9年3月7日,台湾军方成立专案小组,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迎回海外阵亡将士英灵总牌位,并由总统马英九主祭,正式入祀忠烈祠。

  ------------当年四行守军的照片,这个四行仓库是淞沪会战的一个象征

 

  此时蒋介石已经下令一部开始逐步撤退,并且规划南京保卫战和迁都重庆的计划,此时没想到后方又出了事情。

  军统负责人戴笠向蒋介石密报,山东军阀韩复榘面对日军随时可能在青岛登陆的压力下开始动摇,他有意联合其他军阀对抗中央!

  而刘湘等四川军阀畏惧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会危及四川军阀对当地的控制,有同韩复榘联手的意思。

  蒋介石得到这个情报大惊,因为当时西部已经是抗战大后方,如果这个后方保不住,抗战还怎么打!

  他犹豫再三,命令时任第三战区上海的三个方面军中的中央方面军司令官朱绍良会西北地区主持大局。

  朱绍良在西北当过多年省一级官员,是一个很好的人选,被立即调回西北担任甘肃省主席。

  后来刘湘在2个月后突然因为严重胃病吐血而死,有些野史说是军统下毒将其除掉,这种事情无法证实,但也算是无风不起浪。

  至于韩复榘在稍后也因为率兵不战而逃,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况且取消中央军也是必须的事情,当时左翼军,中央军和右翼军都已经被日军挤在一起,尤其左翼军和中央军其实已经在同一地域,也实在没必要保持三个军的编制。

  中央方面军重新划分为两个部队,4个集团军分别由左翼军陈诚和右翼军张发奎统领。

  松井石根这边占领大场以后拼命进攻向苏州河南岸进攻,试图一举封死上海国军西撤的道路。

  无奈由于近3个月激战中自身损失惨重,此时进攻能力已经大为削弱。两军激战一周多,日军仅仅有极少数部队渡过苏州河南岸,并且处于自身难保的地位。

  松井打了30多年仗,对于战局看的还是很准的。他认为目前现有兵力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也不可能阻挡在上海的40万国军大撤退。

  仗打到现在,日军参战的20多万部队已经伤亡7万多人,已经是日军历史上仅次于日俄战役的第二大伤亡。在日本军方来看,面对老牌帝国主义的沙俄一个日俄战役伤亡20万人还有情可原,面对各方面都大大不如自己的国军居然遭遇这样的伤亡,这让松井石根甚至日本军部如何向国内民众交代?

  当时日本为了实现自己的大陆政策,也就是入侵中国的计划,对国内进行大肆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也是老一套的东西,就是宣扬自己高等,别人低等,以高等解救低等。当时纳粹搞得也是这一套,无非是宣扬民族主义和为侵略找一个好借口而已。

  所以当年日本大小媒体一致把中国人宣扬成低等民族,等日本高等人来解救。中国军队不堪一击,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攻占中国,这也是日本民众支持侵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现在最精锐的日军部队在上海遭遇如此惨重的伤亡,如何向日本老百姓解释?不就穿帮了吗?

  这种事情让松井石根进退为难,他仔细分析淞沪战局后向日本军部报告,如果军部希望获得决定性胜利,必须继续增援3个师团至少10万大军来上海。

  那么难题就放到日本军部面前,当时日军在华北有20多万大军,而华北的国军只有40个师,而且以军阀部队为主。除了汤恩伯,卫立煌等几支中央军部队以外,作战主力为河北宋哲元29军约8万多人,山东韩复榘约10万人,山西绥远的阎锡山10万人。

  这些军阀多是地头蛇,战斗力普遍不强不说,更有军阀传统的自保心理。以29军为例,他们出于保存实力的心理,不愿意过于拼命。

  平津一线没有怎么打就放弃撤退了,之后在河北省南部也好,察哈尔省也好,29军没有激烈战斗,而是逐次抵抗,甚至碰一碰就后撤,后来被很多人攻击为千里大溃退。

  期间甚至还有互相内讧,互相拆台的事情,甚至同一个部队里面也互相搞。

  南口战役期间,当地地头蛇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为了保存和自己地盘,人为阻止中央军开进南口,甚至出兵拦截中央军的火车,导致中央军刚刚赶到南口则和日军遭遇,根本来不及准备,遭受了很大的伤亡。而在日军攻势下,刘汝明为保存实力,虚晃一枪放弃主要阵地,导致协助作战的晋军仓促应战,伤亡很大。

  河北国军和日军作战不胜,试图退往德州等山东境内,但却被山东军阀韩复榘派兵拦住,不允许进去他的地盘,陷河北国军于绝境。

  而29军自己也互相内讧,奉命防守大名的179师师长何基沣决心死守,但部下2个旅长却不听他的,他们只在重镇大名外围打了一下,就擅自率部撤走。

  何基沣见日军逼近大名,召集旅长商议怎么守城的时候,发现居然两个旅都率部撤走了。

  激愤之下,何追上他们质问擅自撤退原因,两个旅长却根本不屑回答,反而冷嘲热讽。

  为什么呢?因为何基沣是29军的所谓军校派,向来和统兵旅长这些行伍派不和,实际何控制不了这些握有兵权的部下。

  见大名迅速失陷,国人义愤填膺,国内媒体一律痛骂,何基沣本人悲愤交加,深感对不起国家民族,愤而开枪自杀。结果子弹从左胸射入,好在没有射中心脏,经过部下紧急抢救后何勉强保住性命。

  而这样的事情,华北战场数不胜数,甚至连军阀部队自己也看不下去。

  原属张学良最喜爱的东北军67军的,在华北战场多次被一同作战的其他军阀耍诈。自己死守却发现侧翼的军阀部队擅自撤走,导致己方被日军包抄,伤亡惨重。自己进攻时,一同进攻的军阀部队又按兵不动,导致无功而返。老军阀吴克仁愤怒的要求离开华北战场,去更为惨烈的淞沪战场作战。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日军在华北平原完全发挥自己的火力和机动性的优势,在平原地带,日军一个师团3万人可以对付国军10万军阀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在华北作战非常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大家看看下面的时间表就很明显的看到。

  -------------------日军在华北高歌猛进,机械化部队横冲直撞,肆无忌惮,上图的卢沟桥是最早失陷的地域之一。而华北国军虽然有中央军和部分地方军阀部队顽强抵抗,一来平原作战中,无论火力机动力都不是日军对手,实在无法长期坚守。二来在华北多达50万以上的各派系军阀部队都是各怀鬼胎,凡事留一手,保存自己实力,谁也不愿意彻底拼光本钱。而日军在上海却损失惨重,丢下数万尸体。

  8月27日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失陷。

  9月13日山西北部重镇大同失陷。

  9月24日河北南部防线核心保定失陷。

  10月10日河北省重镇石家庄失陷。

  10月13日绥远省会归绥失陷。

  11月9日山西省会太原失陷。

  11月18日山东重镇烟台失陷。

  12月27日山东省会济南失陷。

  从77以来不到4个月内,华北5省超过一半地域被日军攻占。

  其实如果不是日军将本来用来山东青岛登陆和在华北其他地域增援的20多万大军送到上海,而是全部派到华北来,恐怕华北大部分就已经沦陷了。

  日军对华北的进展非常满意,认为按照这种势头,如果再增兵10到20万,最多再用2,3个月就可以完全控制华北五省,那么就等于不到半年就把华北完全吃掉了。

  但此时淞沪战场作战却非常艰难,日军已经激战2个多月,仍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伤亡了7万多人,这让日本军方如何下台?

  日军方面犹豫再三,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再次做出了一个战术上非常正确的决定,但战略上极为错误的决定。

  这种决定基本都是短视的结果,也就是为了眼前利益和舆论不顾一切妄为。

  日本军方认为华北战场目前已经是次要战场,以日军华北部队的进展来说,假以时日不难攻下。

  而目前国军尤其是蒋介石苦心经营10年的中央军主力基本都在上海,应该尽全力击破国军在上海的约60万人,以消灭国军大部分精锐。这样一来,国军失去大部分战斗力,就无法继续作战了。

  同时日军一旦占领上海,国民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就被切断,经济上也无法继续支持。现代战争其实就是拼经济,经济跨了,军队也就跨了。

  而且,日本军方上下一致认为,一旦占领上海,离上海300公里且无险可守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也就在日军的直接威胁下。

  在敌军濒临首都,军力尽损,经济崩溃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一定会屈服,向日军投降。那么到时候日本就乘机要求他们承认伪满洲国,再吞掉华为5省和上海,完全实现蚕食中国的计划了,这是最辉煌的胜利。

  日本陆军方面更认为,现在淞沪战场中日两军都已经筋疲力尽,如果谁能够此时增加一支生力军,就会立即获得决定性胜利。

  但当时中国已经在上海市内集中了多达6个集团军、18个军、54个师又8个旅及其它配属部队,已经用尽了几乎全部机动力量,根本无力继续增兵了。

  而而日军一方在上海使用了20多万人,其实也是用尽了几乎全部现役部队。

  但日军却仍然有至少还有10多万人可以使用,因为这些部队本来是用在华北作战的。

  日军经过再三激烈争论,最终决定给上海中国军队以雷霆一击,迫使南京政府屈服,为此不惜从华北抽调部队,减缓攻占华北5省的步伐。

  日本军部在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的河北石家庄调来的谷寿夫第6师团,从河北保定调来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从山西调来第5师团下属国崎登的第9旅团,同时配属日本国内新编组的牛岛贞雄的第18师团,末松茂治特设114师团,这几支部队全部投入淞沪战场。

  由于还怕兵力不足,日军甚至从东北抽调了伪满洲国于芷山和李寿山两个旅,总兵力约1万人。

  这两个旅的伪满洲国军是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但相比国军正规军来说战斗力还是有一定差距。

  其中于芷山旅主要是原来东北军关外的边防部队,在时任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在918期间叛变时候,整个旅被拉走投靠日军的。

  这支部队在东北军中战斗力也属于中下流,此时就算装备了清一色的日式装备,由于兵员素质差劲,战斗力也很有限。

  而李寿山旅战斗力就更差了,李原本为山东军阀张宗昌部将(还是张宗昌的干儿子),在主子完蛋以后他逃亡大连开旅馆为生。在918事变以后东北大乱,这个野心军人不满足做旅馆老板的生活,拉起一票1000多人的土匪投靠日军,成为伪满洲国军的一个旅。所以李寿山旅兵员素质更差,战斗力很弱。

  此次调动他们的目的主要是在上海一线后方的卫戍工作,而不是用于一线作战,因为他们的战斗力不足以和中央军正面对抗。

  其中第6师团,第16师团,第5师团全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甲种一流师团,其中第6师团为仅次于第2师团,号称日军战斗力第二强大的师团。

  而这个16师团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史郎所在的师团,本来他们在华北作战非常顺利,按照东史郎回忆,他们在华北的作战并不激烈,除了长距离行军很痛苦以外,和国军交战并不多。

  而第18师团,第114师团虽然为紧急组建的师团,但装备精良,军官也都是现役的,士兵素质稍差一点,也都是受过完整军事训练的老兵。

  统帅着几个师团的将领为柳川平助,这个老家伙也是后来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

  柳川平助是日军军方德高望重的元老派,曾经参加过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来担任台湾军司令官,也是日本军方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他因为226武装叛乱事变中支持皇道派,被贬入预备役,等于退出军界。

  柳川平助是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也是激进的侵华派,能力又很强。

  所以日本军部认为他最适合担任这支军队的司令,特地将其从预备役中再编入现役,当时柳川平助的军衔是中将。登陆成功以后,日本军部下令柳川平助部队受松井石根指挥,上海地区所有日军统一变为华中派遣军。

  由此,日军再次增援了4个师团又1个旅团,外加伪满军1万人,总数高达10多万,由此在上海日军总数高达30多万人,接近40万,已经远超过的日军在华北的20多万人。

  尤其日军被迫釜底抽薪的将在华北作战的2个主力师团又1个旅团调到上海,此举严重影响了日军在华北的作战。

  11月5日,日军新组建的柳川平助的第10军,指挥其第6、第18、第114师团及第9旅团,从金山卫一带登陆。由于日军登陆总数高达10万大军,更有155艘舰船掩护。

  当时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对此基本无能为力!

  其实他们对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也早有预料,甚至淞沪会战之前张发奎还亲自在金山卫一带观察过,认为这里是日军登陆的很好地点,明朝倭寇也在此处多次登陆,骚扰江浙一带,戚继光在此处修建过侦查倭寇的瞭望楼。

  但知道是知道,做是做。

  对于金山卫一线,包括杭州长达上百公里的海岸防线,想要防御几乎没有可能。

  在当时来说要想彻底防御只有三个办法:第一,使用海军在这一线巡逻,阻挡日军登陆舰队。第二,在沿海修建坚固岸防工事,以最大程度阻挡日军登陆的速度。第三,在这一线集中重兵,用于一旦日军登陆立即反击。

  实际上,这三点都无法做到。

  当时中国海军战斗力很弱,跟日本联合舰队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线上。当时日军随便出动新式的两艘重型巡洋舰,打垮整个中国海军就绰绰有余。

  而当时中国海军全部在江阴要塞附近进行最为重要的阻塞长江行动,期间跟日本空军激烈交火,三艘吨位较大的轻型巡洋舰都被击沉,而另外四艘吨位较大的老爷舰都被重创,被迫自沉于江阴阻塞线。

  所以说,在当时来说,中国海军根本不具备阻挡日本舰队的实力。

  再说坚固岸防工事,当年纳粹德国在诺曼底一线修建了所谓大西洋铁壁,整个西线沿海德军总共完成了1万5641个坚固掩体及799座钢筋水泥炮台,同时埋下了八百万个地雷。就是这样,一样没有能够挡住盟军的登陆!

  轴心国之首纳粹德国有这个修建实力,但国军有吗?根本没有,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军力,就连国防核心,也是最为重要的吴福线和锡澄线,以及南京外围防御主阵地,也不过就是修筑了上百座水泥碉堡的简易工事而已。这已经花费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阵地修建拨款,用尽全力了。

  最终张发奎也只是发动当地民兵和老百姓沿着海岸线修建了一些简易的土木工事,又组织渔民用渔船组成侦查队,一旦发现日军立即汇报。这也就是聊胜于无了!

  再说兵力上,诺曼底附近德军高达38万大军,其中包括大量纳粹德军最为精锐的部队,结果也没有防守住。张发奎这边呢?

  由于淞沪的主战场为左翼和中央,几乎所有兵力都投上去了。

  右翼军张发奎手上本来有4个师又1个旅,不到10万人。

  由于正面战场吃紧,最后几天每天伤亡近万人,实在顶不住,张部下2个师已经奉命增援过去。

  余下只剩62师,63师,独立45旅共2个师又1个旅,只有3万多人,都是战斗力二流的部队。

  用这点兵力想固守长达近百公里的杭州湾一线,根本是不可能的,其实就算用10万国军想控制这一线,来对付试图登陆的10万日军,也是不可能的。

  但我们也不能由此认为国府军事高层顾头不顾腚,试问,如果淞沪正面阵地顶不住,那么侧翼杭州湾守住了,又有什么意义?日军一旦占领上海,不要说杭州湾,就连杭州失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次防御金山卫一线只有63师这一个师配合地方民兵防守,62师还远在浦东,而日军登陆点只有国军2个连,自然不可能抵抗10万日军。这2个连配合民兵死守阵地,在日军舰炮轰击下,基本全部阵亡。

  日军主力登陆杭州湾以后,立即突进。以第6师团进攻松江,第18师团进攻沪杭铁路。

  国军知道情况紧急,一方面他们命令当地部队拼死抵抗,另一方面派出手上仅剩的62师,63师,独立45旅,79师等部队向金山卫急进,对登陆日军进行反攻。

  由于兵力不足,张发奎同时命令刚刚坐火车赶到上海青浦地区的东北军吴克仁67军,以及58师等部队立即增援南线。

  这几支部队虽然兵力不足,但他们动作还是很快的,他们连夜急行军,迅速赶到一线,堵住了日军前进道路。

  日军立即以重兵进攻,此股日军兵力众多,火力强大,更重要的是刚刚参战,远远超过已经苦战3个月国军。

  双方发生惨烈的激战,国军在金山县,奉贤县凭借小河和湖泊等小型自然障碍,奋力迎击日军。

  这些战斗力国军和日军战力悬殊,加上仓促赶到战场,根本没有任何准备,所以遭遇很大损失,但仍然奋力阻挡了日军的攻势。

  第63师187旅旅长李伯蛟少将率部在金山卫和登陆的日军在滩头附近激战,所部伤亡殆尽。李伯蛟将军不愿撤退,率领残部死守,最终中弹殉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军衔。

  第58师174旅也以惨重伤亡在青浦县阻挡了日军4天之久,激战中该旅旅长吴继光少将殉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军衔。

  上面两支部队虽然壮烈,也赶不上吴克仁东北军67军死守松江的战斗。

  67军在1937年10月赶到上海时候,正好遇到淞沪会战末期的国军大撤退。

  当时国军蜂拥从上海撤走,一部已经陷入混乱中。

  67军此时任务就是阻挡从金山卫登陆的日军主力,这也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防御战略重镇松江城,它距离上海约35公里,更是沪、杭铁路的枢纽,一旦失手,上海左边门户就完全被日军打开。

  当时蒋介石手令是必须防守3天!

  --------------------日军在军舰的重炮和空军掩护下强行登陆金山卫,国军滩头部队根本无力阻挡。日军登陆以后立即以坦克配合摩托化步兵为先锋冲击松江等国军固守的重要据点,双方展开惨烈的厮杀。



  67军赶到松江的时候,顿时就看到淞沪会战的惨烈。

  当时防御松江的为刚刚从前线撤下来的43军郭汝栋部。由于之前的激战,43军剩余可以作战士兵仅剩500多人,等于从一个军打成了半个团。

  67军是当时南线战斗力最强,兵员最满的作战部队,也是防御的核心力量。于是它们独立在松江城和日军主力激战了3天,因为日军兵力火力强大,又是最精锐的甲种一流师团(其中第6师团号称日军精锐中的精锐),67军遭遇了极重的伤亡。

  防御第一天,先赶到战场的67军107师在松江外围米市渡和日军正面碰上,双方恶战。当时日军前锋部队刚刚渡河一半,被东北军一顿痛击,死伤惨重,暂时退了下去。但稍后他们在重炮和空军支援下,连续不断强攻67军的107师。正面防御的107师在后来大屠杀元凶谷寿夫第6师团优势兵力打击下损失极大,官兵奋勇死战,一度反攻冲入日军阵地,血战2小时之久,日军被迫再次后撤。而67军防御主阵地上,往往打到最后一个人。结果整整一天激战后,该师下属两个旅长中319旅旅长吴骞少将负重伤,321旅旅长朱之荣光荣少将光荣殉国。

  第二日,日军又集中兵力打了整整一天,才勉强击溃107师残余部队,107师参谋长邓玉琢少将在战斗中殉国。

  日军见国军抵抗猛烈,随即集中几个师团主力增援,四面围攻松江,和67军另一个刚赶到的师,也就是108师在松江城外激烈交火。

  108师和日军血战一整日,造成日军很大伤亡,但自己伤亡极重,108师中曾经是东北军少壮派的322旅旅长刘启文少将(西安事变的死硬分子,少壮派杀害王以哲军长的谋划者之一)壮烈殉国,日军击破108师阻击,一举突入松江城下,还将松江三面包围。

  此时67军下属的4个旅中3个旅伤亡很大,基本失去战斗力,还殉国了2个旅长,1个旅长重伤,仅剩一个324旅还有战斗力。

  324旅在旅长夏树勋指挥下仍在顽强抵抗,拼死阻击日军进攻。打到11月11日夜,日军四面冲入松江城内,324旅残部和日军激烈巷战1小时,松江城实际已破!

  67军军长吴克仁见松江城已经无法防守,随即率领残部突围。于是67军虽然没有防守到3日,也基本完成了任务。

  吴克仁率领剩余部队从没有日军的北门突围,突围中67军参谋长吴桐岗少将不幸阵亡。

  实事求是说一句,如果67军没能在松江坚守这三天两夜,恐怕还会有更多的国军部队在上海被日军合围。在这种情况下,以东北军和日军战斗力相差之悬殊,能够防守差不多三天也算是相当容易了!

  当晚吴克仁率领部队退出松江城,撤退中一部士兵被日军打散。67军残余部队赶到苏州河时却发现,必经之路的苏州河大桥已经被日军飞机炸断。

  无奈之中,吴克仁下令全军涉水过河。

  苏州河有40,50米宽,水流湍急,所以涉水并不容易。

  就在67军官兵缓慢涉水渡河期间,突然日军一支先锋部队冲入河边,向河中猛烈射击。

  吴克仁军长当场中弹落水,随即被河水冲走。虽然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尸体,一般认为是肯定阵亡殉国了(苏州河通黄浦江,遗体很可能被冲入长江,冲入大海,自然无法找到)。

  吴克仁中将是淞沪会战中殉国16个将军中军衔最高的一个。

  松江战斗中, 67军由于被日军三个主力师团各一部主力围攻,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67军军长吴克仁中将殉国以外,该军的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以及绝大多数的营、连、排长都牺牲,319旅旅长吴骞负重伤。107师伤亡超过9成,108师也伤亡过半。

  67军没有给东北人丢脸!

  蒋介石得知日军从金山卫登陆以后,知道情况紧急,立即开始部署各部全军的总撤退,并且终于在11月8日正式下令总撤退令!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5 09:35: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淞沪会战——一寸河山一寸血

下一篇:惊天动地的淞沪会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