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和地方部队连接进行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也就是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其中淞沪会战是对整个抗战结局有着重大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此战蒋介石几乎投上去了全部的本钱,国军使用部队65万之众。日军方面妄想通过一战压垮中国,迫使其屈膝投降,所以也孤注一掷的使用30多万兵力。于是两军总兵力超过百万,这在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最终的结果是,淞沪会战是日本人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国军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功的将日军的战略重心吸引到南方来,并且让日军由此陷入了持久作战,苦战了8年之久。
在南方国军一寸河山一寸血同日军苦拼的同时,北方的国军也同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但由于北方作战的部队主要是军阀部队,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1937年期间北方的几个战役中,以太原会战规模最大,也算是战绩最好的一个。
太原会战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会战,也是国军八年全面抗战历史上22个战役之一。
该会战的战场为地方军阀阎锡山控制的山西省境内,会战前后包括5个战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大同战役、平型关战役(非中共打的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斗仅是该战役的一小部分,平型关战役歼敌5000到8000人,其中中共歼敌800多人)、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最终的结局是日军用尽一切力量,多次增兵,甚至从河北战场调用一个主力师团,最终勉强占领了山西省的的北部,中部和东部,而国军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山西西部和南部长达8年之久,并且最终接受了日军的投降。
整个太原会战中,国军前后使用兵力多达8个集团军高达58万之众,日军也前后使用5个师团总兵力超过15万人。
此次参战的国军中除了中央军几个集团军以外,更有地头蛇晋绥军的2个集团军,以及其他各派系地方军阀部队,甚至还有中共的第18集团军,可谓各派系国军的协同作战。
而日军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最精锐部队,参加太原会战的全部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一流部队,也是孤注一掷了。
这里就听老萨来说说。
山西必然是华北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自77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将30万主力开到在华北地区,首先轻松击败了战前不做准备,一味试图媾和避战的宋哲元二十九军在平津的部队,造成该部近万人的损失。
宋哲元在开战后不久下令在平津的主力部队向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撤退,或者说溃败。日军随机跟进,河北中部重镇石家庄,保定先后失守,二十九军一溃千里。这并不是单纯战斗力不及,而又是地方军阀不愿意正面硬拼的太狠,过多损失自己的实力。
对于这些军队的行为,连同为军阀部队却坚决主战的一派都看不下去。比如东北军吴克仁军长认为河北军阀部队互相拆台,各怀鬼胎,没法在这里抗日,于是申请该军改去淞沪战场。其实淞沪战役更激烈,自然也更危险,吴克仁军长也在上海殉国,全军伤亡殆尽,换句话说,吴克仁宁可战死在危险的上海,也不愿意和宋哲元他们合作。
由此河北省的北部,中部基本被日军控制。
在平津打响的同时,蒋介石调动大军增援,但全部被挡在石家庄,保定一线,无法继续前进。
为什么呢?因为河北省是宋哲元的地盘,他不愿意让中央军进入,有机会夺取他的地盘。
迫于无奈,蒋介石急调驻扎在陕北的中央军汤恩伯13军立即开拔东进,试图首先进入察哈尔省(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一部),然后从平津西南面的南口居庸关一线杀出。
这是一招奇兵,让汤恩伯部这支号称第六大主力的中央军从平津的的侧翼杀出,就有可能乘虚而入,一举收复平津地区。
就算不能收复平津,至少这招奇兵也可以迫使大局南下的日军掉转方向,先全力攻击南口,从而减缓日军南下进军的脚步。
计划虽妙,执行起来却出现了麻烦。
在中央军13军进入察哈尔省的二十九军143师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师长地盘以后,却又被这个土皇帝处处为难,甚至出兵武装阻挡中央军乘坐列车的前进。
为什么,因为察哈尔省也是二十九军的地盘,更是刘汝明的地盘,虽然他自知仅靠该师1万多人枪不可能守住察哈尔,却也不愿意拱手让给国民中央政府。
刘汝明一再人为拖延的结果,导致南口战役失去了宝贵的战机。
汤恩伯十三军冲破层层阻拦刚刚开入南口的第二天,就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反攻自然无从谈起,只能以此防守了。
南口居庸关一线离北平近在咫尺,如果不消灭南口的国军就不能保证日军刚刚占领的平津地区的安全,日军也无法继续南下攻占河北南部。
由此,日军调集重兵攻击南口居庸关一线,可惜此处地形险要,以中央军汤恩伯十三军为首的国军防御又极为顽强。日军连续增兵猛攻,兵力增加到1个师团又1个旅团4万大军,但进展非常缓慢,大部分时候每天仅仅前进不到1公里。
唇亡齿寒,察哈尔省和山西省接壤,察哈尔省一失,山西也就危险了。阎锡山对察哈尔省的作战还是比较关注的,也破天荒的派出部队增援。
晋绥军一部如陈长捷72师去南口增援,协助中央军13军帮助防御,另一路则是反攻阎锡山派遣到察哈尔省的大将傅作义率领晋绥军一部,连续收复察哈尔省北部和东部,攻占由日本和伪内蒙古军控制的德化,商都,尚义等据点。
不过晋绥军并没有全力增援南口,只是派出一部给予支援,为什么呢?因为山西王阎锡山其实跟河北王宋哲元一样,都不想太过于损失自己军队的实力。
最终导致了南口防御兵力不足,除了汤恩伯13军4万人以外,就是晋绥军一部和五花八门的地方军阀部队,总兵力只有几万人,自然不可能长时间防守。
激战中,日军见南口防御顽强,察哈尔北部自己的控制区又被国军反攻,迫于无奈,他们紧急从关东军中抽调4个精锐旅团组成所谓的察哈尔派遣军,后来改称蒙疆兵团。
这4个旅团精锐部队从伪满洲国控制的今内蒙古一部长驱南下进攻察哈尔省一线,主攻方向是察哈尔省南部,也就是长城以南地区,试图包抄南口的侧翼。
结果察哈尔省南部张家口一线的防御又是由于143师师长刘汝明试图自保,犹犹豫豫不愿意出兵阻击,导致贻误战机,很快被日军趁机击败。
刘汝明的143师也伤亡不轻,还牺牲了一个旅长马玉田,可谓鸡飞蛋打。
此时刘汝明见势头不好,不愿意再和日军硬拼,他一面声称自己无力防守张家口,要求晋绥军紧急增援接防,一面立即将自己的部队火速撤走。
那么日军4个机械化摩托化旅团自然乘虚而入,不但迅速切断国军赖以运送兵员补给的大动脉平绥铁路,更直逼张家口城外。
此时晋绥军包括本章要说的61军在内,刚刚开到张家口一线,却发现刘汝明部早已经撤走,阵地上空无一人,日军又近在咫尺。结果晋绥军立足未稳就立即和日军开战,一场混战被日军击退,张家口也由此沦陷。
张家口一失,南口一线国军守军的退路就被日军切断了大半,再不退就有被包围的危险。
南口国军随即后撤,日军最终以1.5万的重大伤亡攻陷南口居庸关一线,国军伤亡3万人,其中汤恩伯的13军伤亡最大,伤亡近半,双方在南口地区激战整整19天之久,也为后面的作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日军随后占领南口,加上之前占领的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察哈尔省最富裕的长城以南地区基本被日军控制。
当时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和山西近在咫尺,还不到50公里!
那么日军1个师团又5个旅团10多万大军直逼军阀阎锡山的晋绥两省,这下轮到山西王阎老西坐卧不宁了。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向记者展示的氰化物,准备一旦被解放军包围,他就自杀!下面是阎锡山和孙中山的合影,两人早在1905年就认识。实际上阎并没有什么具体帮助孙中山的举动,不过他的思想上还是很倾向三民主义的,对孙中山的主张也非常赞赏,当然自己做起来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老阎和他的晋绥独立王国
老萨在西安事变中提到过阎锡山和他的晋绥军,这里再说几句。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据说五台话很难懂,阎锡山乡音又重,很多将领跟阎锡山沟通时候都有问题),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
山西这个地方自然条件平平,省内百分之七十都是相对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仅有中部一连串的盆地是比较适合农业生产的。
山西的山多地少,那么山西人想通过务农致富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吃饱肚子也有很大难度,所以山西即使在古代,也并不算是富裕省份,今天就更别说了。
因为家乡的条件差,生活艰难,当时山西比较有本事的人大多在外做生意,阎锡山家也不例外。
阎锡山从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做过生意,开始还算不错,小赚了一些,家里也达到小康水平
但在他17岁时候,因为父亲一次赌博式的投资失败,导致欠了一屁股帐无力偿还(两千吊钱),父子两人被迫离家躲债。
没想到这一躲,却躲出了一个后来大名鼎鼎的山西王来。
阎锡山从小就相当聪明,异于常人。
他躲债离开家乡五台县后,先是逃到太原的一家当铺做店员,随后又考入山西武备学堂,从此加入了军界,当时阎锡山刚刚19岁。
由于天资聪颖,学什么通什么,阎锡山很快又被保送去日本留学,从日本大名鼎鼎的陆军士官军校毕业。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培养中低级军官的地方,也是日军每一个高级军官都必须就读的学校。该军校训练严格,课程紧凑,很多日本人也无法从这里毕业,所以说年轻的阎锡山还是挺了不起的(毕竟日语很难学)。
在日本期间,阎锡山并没有光学习军事,也开始政治上的投资,他很快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由此也开始了政治生涯。
不过回国以后,阎锡山却没有从事革命运动,反而担任山西陆军小学校长这类四平八稳的职务,后来还被任命为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团长),甚至他还很兴趣的还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考中了一个举人。
显然,此时阎锡山并不是坚定的革命者,而非常精明希望同当权者合作。
不过当时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它腐败无能,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国内已经没有一个百姓真正支持他。
随着革命运动在全国涌起,阎锡山判断清朝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开始考虑上革命的这条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阎锡山也率领自己的一个旅参战,但他却躲在各部的后面观望局势。如果革命军获胜,他就支持革命,如果清军获胜,他就反手对付革命军。结果腐败的山西清军根本不是革命军对手,革命军很快攻入太原,杀死了山西巡抚陆钟琦,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见大局已定,阎锡山赶忙率部乘势入城,由此也成为所谓山西知名的革命家,并且众望所归的成为实际的山西王,当时阎锡山刚刚30岁,可谓年轻有为!
随后的阎锡山开始展露政治军事上的能力,他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先是试图联合国民党消灭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见袁世凯势力强大以后,立即宣布退出国民党,获得了袁世凯的认可和他北洋军的手下留情,保住了自己的实力。稍后阎还支持袁世凯做皇帝,被封为山西都督和一等伯爵。
之后袁世凯被全国声讨,很快挂了,阎锡山立即转而投靠北洋军阀中势力最强大的皖系军阀段祺瑞。
段祺瑞对阎锡山很满意,在1916年也就是阎锡山34岁的时候再次任命他为山西督军。此时的阎锡山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全境,消灭了所有政敌,还建立了一支拥有4个旅的晋军。
当时晋军兵力还很弱,4个旅一共有12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4个炮兵营,1个机枪营,仅仅装备各种枪械1万多支,包括机关枪数十挺,山野炮数十门,总兵力不过3,4万人。
此时的阎锡山毕竟年轻气盛,还不像后来那么成熟圆滑。他不是尽全力保护自己利益,非到万不得已不出兵,而是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使用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晋军进行政治投机。
这就像他们父子之前搞得金融投机一样,赢了就大赢,输了就惨败,被迫跑路。
在段祺瑞和孙中山等部组成的护法军大战时,阎锡山为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作聪明的派出非嫡系的晋军商震部一个旅帮助段祺瑞作战,结果在湖南被护法军全歼。
旅长商震只身狼狈逃回山西,阎锡山此时显示了用人手段的高超,他不但不处罚商震,反而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从而收复了这个有名的将领。之后商震老老实实的为其服务了10多年。
和护法军作战失败后,阎锡山开始明白自己的实力还是很弱的,晋军战斗力平平,山西也不富裕。
这种情况下他顶多勉强自保,根本无力中原逐鹿,如果强行去做,最后很可能赔光老本,连自己小命也保不住。
阎锡山在此时开始改变战略,以韬光养晦,埋头发展为根本战略。
在政治外交上他左摇右摆,唯利是图,但从不轻易出兵,尽量以外交手段和政治手腕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阎锡山开始着重发展山西省的经济和军事,重建晋军,大力发展自己的独立王国。
阎锡山以晋商精明务实的态度经营全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不吹牛,二不好高骛远乱喊口号。
之后整整8年时间,晋军没有大规模的作战,山西省内也没有大的战乱,全省就这样逐步恢复了元气。
当时山西省外紧邻的河南,河北,陕西,察哈尔,绥远都陷入军阀混战,全都打的一塌糊涂,尸横遍野,民不聊生。
1921年前后华北大饥荒,光是饿死的儿童都有一万多人,更有5000多儿童被家人卖掉。当时人的价格非常低廉,每一儿童最少只1元钱,最高价也不过50元而已。
《申报》记者写到:今年春天以来,北方持续干旱,饥荒愈发严重。唐山、内任等五县饥荒尤为严重。记者所到之处,树皮被剥光吃净,沿途饿毙者无人掩埋。曝尸荒野。田内禾苗枯 死,不见绿色。村镇人烟稀落,房屋颓败,一片凋敝景色。逃荒者四处奔走,无力维持最低限度之温饱,老弱病残者和儿童生计更无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省却稳定的一步步的发展起来,农业商业都有基本恢复了清末时期相对比较富裕的水平,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成为民国初年中国北方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晋军也从4个旅几万人增加到17个师十多万人的规模,还借机控制了山西北面的绥远省(绥远历史上跟山西有很多关联,直到今天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很多居民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仍与山西无多少差异,而内蒙古全省山西移民的后代有1000万人之多),将自己地盘变为两个省,晋军也就成为了晋绥军。
此时的阎锡山羽翼丰满,成为当时中国四大军阀之一。
其实阎锡山此人可以称作中华民国军阀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也是和张作霖,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并称四大军阀头子的元老级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看为一个人)。
阎锡山此人精明,狡猾,有远见,有手段,更难得的是他各方面能力比较平均,是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军阀中少有的经济家。
可以说,如果想研究中国民国军阀,几乎就可以研究阎锡山这一个人,把它研究通了,整个民国军阀也就一清二楚了。
如果他生活在古代的和平时代,恐怕就是一个优秀的文臣,治理国家的能手。如果在乱世,就是割据一方的藩镇诸侯,说不定还能像朱元璋一样最终成为国家的领袖。
再回到民国来看,
中华民国的军阀的能力多从三个方面来看,就是军事,政治,经济。
四大军阀头子中的李宗仁白崇禧强于军事,他们的桂军战斗力强大,是一支劲旅,号称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实际上也包括日军在内,没有一支部队敢于小看桂军。
李白的政治手段也还算不错,尤其以李宗仁最为出色,对付其他大小军阀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李白两人斗不过最厉害的蒋介石,接连被蒋介石用政治手段玩于鼓掌。期间还被蒋介石收买了桂军大将李明瑞,俞作柏等人,导致桂军全线崩溃,李白两人也仓皇逃出国外去了,险些完蛋。
至于经济能力上,李白就不擅长了,甚至可以说不怎么懂。他们控制的广西省经过长期发展也是一个穷省,经济总量连邻省的六分之一都不到。
李白由于政治上的短腿导致遭受过毁灭性的失败,虽然最终死而复生,但毕竟元气大伤,长时间无法和国民中央政府对抗。
而经济上的短腿则让广西省经济很差,也就导致只能维持3万多桂军正规军的存在,成不了气候。这点军队顶多自保,无力进攻,桂军虽然最终保持到了1949年,但其实如果不是解放军的胜利,桂军怕是早就被蒋介石消灭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也绝对不可能一个是代理总统,一个是国防部长。
而冯玉祥呢。老冯军事能力很强,他的西北军很有战斗力,能打硬仗,在抗战中也是比较有名的。冯玉祥练兵的方法和军事作战上也有一套,手下颇多战将。西北军几乎跟全国各派系军阀都交手过,抗战期间多次和日军血拼,台儿庄战役中防守台儿庄的孙连仲部就是西北军。
冯玉祥此人政治能力平平,比起李宗仁还差了很多。虽然他自己左摇右摆,唯利是图,但手法低劣,缺乏远见,曾经多次被人用政治手段欺骗,导致最终玩完。
在中原大战被所谓的盟友阎锡山玩了一下,自己率部猛攻,阎锡山却乘机率部后退。结果阎锡山保护自己的部队,西北军却几乎全军覆没,曾经40万的规模最后仅剩下3,4万人,冯玉祥由此退出军界,后来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抗战中鲤鱼打挺了几次,无奈真的只是俯卧撑而已,最终被烧死在黑海的苏联船上。
至于经济手段上来说,冯玉祥就更差了,控制地区一片混乱。青海回回的娃娃将军马步青还组织了什么黑虎吸冯军,反抗西北军,搞得到处乌烟瘴气。而治理地方上,西北军将领也是两眼一抹黑,也就是通过铁血手段维持一方治安,也就是镇压,暗杀,勉强保持地方稳定而已。
由于只有军事能力一方很强,所以冯玉祥也是较早完蛋的一个军阀,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唯一称得上比阎锡山厉害的,可谓就是东北网张作霖了。
马匪出身的张作霖军事能力不用说了,是像以前在这片土地上的满清酋长努尔哈赤一样,是马背上打来的东三省。当时东北三省到处都是大量的蒙匪,满匪,多如牛毛的土匪,各种野心军事集团和地方军事力量,人人都想染指这块富裕的土地。张作霖用了短短10多年时间就完全控制了东三省,相当的了不起。
政治能力他也相当了得。当时东北是什么一个情况,它的北半部盘踞着依靠中东铁路侵略中国的苏联,南半部又盘踞着日本鬼子。张作霖其实两个都惹不起,它却巧妙的周旋两者之间,得到日本的倾力帮助,甚至让日军帮忙出兵击溃了叛军,最终张作霖入主关内,打垮了直系军阀吴佩孚,成为被世界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
经济能力上,张作霖占据富饶的东三省,经济上可谓全国第一,建立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军工体系,还建立了一只多达40多万的东北军部队。
可惜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张作霖和阎锡山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日本人支持他,所以才发展的这么迅速。
但是张作霖不过是利用日本人,其实并不甘心昨儿皇帝。与狼共舞,养虎遗患,最终张作霖玩火自焚,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随后在管二代的张学良的领导下,张作霖苦心经营几十年才得来的东北地盘和东北军,不到10年就被败光了。
所以说,张作霖其实也是失败的。
那么在当时的中华民国,阎锡山可谓资格最老,能力最强的军阀了。
从1911年成为山西王以来,到1949年被解放军打走,阎锡山前后做了38年的山西王,可谓民国的吉尼斯纪录。
能够长达40年屹立不倒,这又谈何容易。
根据统计,民国历史上旅长以上的大小军阀多达1800多个,但最终留下还在位置上的有几个人?满打满算不超过10个人。其他不是被杀,被放逐,自己隐退,就是归于别人麾下,不再是一方诸侯了。这10个人中间,阎锡山如果称第二,怕是也没有人敢称第一。
40年的政坛不倒翁为什么?在于阎锡山的能力非常出色。
他的政治能力上面已经说了,在直奉战争之前足可以可以看到阎锡山的手段。
可以说阎锡山一辈子除了抗战中跟中共合作吃了亏以外,政治上没有犯过太大错误,中原大战反中央也是迫于形式,先下手为强而已。
阎锡山治军颇有能力,他的晋绥军一直是国军中一支不小的力量,一直雄踞北方。
他经济能力也很强,山西一度发展为华北最富裕的省份。
但其实这是多么困难啊。
--------------著名的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实际也是晋商的缩影。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是最典型的晋商,通过和官府合作进行茶叶生意起家,后通过日昌升票号成为山西首屈一指的富商,资产有数千万两白银。但他赚钱之后就是把钱拿回家,搞了这个著名的乔家大院,自己的子孙面对银行业的兴起就是不改革,最终家业败光。山西自然条件并不好,以祁县为例,每年的无霜期只有170多天,土地也不肥沃,当地稍微有本事的人都出门经商。经过民国的调查,祁县人口10多万中,有一半曾经经商或者为经商者打工。
山西和晋商文化
为什么呢?其实山西省并不是一个适合建军和发展经济的好地方。
不错,山西在明清时期确实相当富裕,这主要是得益于所谓晋商的文化,来自于从外面流入山西的银子,而并不是说该省发展的有多好。
山西自古以来是农业不发达的省份,由于山地众多,良田很少,人口在清朝已经高达1000万,而适合耕种的土地其实也就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等几个不算很大的盆地,其他都是不适合耕种的山地,很多老百姓没有土地。加上全省降雨不平均,气候又比较寒冷,农业产量较低。所以现实逼迫很多山西人必须外出通过经商谋生,晋商也就由此兴起了。
由于受自然条件以及民风的限制,山西全省直到今天并不怎么发达,虽然有大量的煤矿资源,却仍然是北方比较贫穷的省份,跟南方的差距也就更大了。
而晋商的富裕并没有像江浙粤的商人一样能够带动家乡富裕起来。
为什么呢?晋商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而是政商结合,或者说官商勾结的产物。
其实再直白一点说,晋商不过是官府的手下而已,他们同 军事上为政府服务的士兵,秩序上为政府服务的文人师爷官吏,根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活动的领域是经济而已。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中的薛家其实就是晋商式样的商人,他和朝中权贵有很好的关系,获得皇宫的官方采购权,连皇室的棺材都交给他采购。他们甚至和大贵族联姻,从而成为所谓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超级富豪家族。
明朝清朝山西商人主要靠勾结官府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并不是说自己的经商能力有多强。他们引以为自豪的贩卖盐,茶等获利极大的生意,都是依靠买通官员得来的特许权,从而得到大量垄断利益。
中国几亿人口要吃盐,需求量惊人,盐价格又很贵,那么盐的销售就是暴利,盐商自古在中国都是极富的。
而中国也是茶叶消耗大国,而国外洋鬼子也需要数量惊人的茶叶,不谈国内销售,就是对国外销售量的利润也是极为巨大的。
自然,就跟今天垄断石油,通讯,煤矿的国企一样,这种垄断性的生意不管谁来做,哪怕是个低能儿做董事长,都会赚得瘫满钵满,只是老萨不懂为什么中国垄断企业还好意思声称自己都是亏本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晋商就像现在中国的垄断企业一样。
但这种经营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自由经济规律的,不可能长久。而官商勾结受政治影响很大,由于为某些政权效力,一旦该政权消亡,晋商必遭很大打击。
明朝比较腐败,晋商通过收买各级官员获利很大,但明朝灭亡时候,晋商就遇到灭顶之灾,一度差点全部完蛋。
好在他们非常精明的及时转向,全部投靠当时还是异族敌人的满清,提供给满清大量的军费和物资支持,并且和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交易。
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得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宁、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等八大晋商的支助,所以满清建国以后,晋商就再次找到了政治靠山。
可惜此举就是儒教所谓的见利忘义,当时的汉人百姓对晋商比较不满,骂起是忘了祖宗的奴才,满清鞑子的走狗。
清朝初期和中期晋商也是一帆风顺,当时山西富商极多,非有几十万银子的身价不敢说是有钱人。
可惜,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晋商的富是短时间的,或者说政治投机的产物。晋商相比同时代的徽商,就算目光短浅了,而徽商跟后来的江浙沪商人相比,更是算是土财主一类。
晋商通过各种垄断生意大赚钱以后,并没有像后来江浙沪商人一样在老家兴办实业,作坊,工厂,进行技术上的改革,保证家乡的长期发展,而是仅仅把银两寄回老家,买房子买地做起了土地主而已。
在当时土地是传统投资,有了土地可以稳定的收地租,可以穿很多代。但土地的收入是有限的,大地主其实对当地的发展没有什么帮助,甚至土地大规模兼并还起到阻碍的作用。
现在山西有很多著名的大宅,比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都是这样。
有钱不去继续投资发展,而是买这些无法升值的东西,顶多只是富了自己。一旦晋商失势,依靠这些东西只能坐吃山空,这最终也导致了晋商的彻底失败。
果然,恶果很快显现。
清末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由此晋商逐步失去了垄断的经营权。
比如同治皇帝时期,俄国人靠武力打来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从而享有一些晋商没有的特权,可节省大笔运输费用费用,所以俄商贩茶业务扶摇直上,使得晋商垄断两湖的茶叶贩运事业一落千丈。常驻俄罗斯商贸城市恰克图中,销售茶叶的晋商本来有120家,这个条约签订以后短短4年后减少到4家。
至于清末开放了对食盐销售的限制以后,徽商,江浙商人很快抢走了晋商的市场,盐的销售也不是晋商垄断了。
盐,茶这两项最值钱的生意失掉以后,晋商仅剩下钱庄和票号的生意勉强支持。
山西省三面是山,一面是大漠,自古都比较封闭。山西民风也比较保守,安于现状,甚至可以说不思进取(老萨没有攻击山西人的意思,客观评价)。
这时候晋商又体现了自己的目光短浅,面对国内银行业的兴起,传统金融业的衰落,晋商根本无视,依然墨守常规。
结果很快老式的钱庄票号在银行的冲击下逐步瓦解。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开始支持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银行大量出现,晋商的票号无法与其竞争,随机纷纷倒闭破产。甚至著名的平遥古城的日升昌票号,在强盛 100年以后也因为亏损300万两白银以后破产,由此,晋商基本消亡,只剩下吃老本后代土地主了。
著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说的就是晋商的故事。晋商后代依靠祖上的一些产业坐吃山空,骄奢淫逸,除了娶一个个的小老婆,抽大烟,赌博,留在家里玩女人以外,已经没有一点外出谋生的意志了。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山西已经不复明清时期的富裕,相比周边的河北,河南也好不了多少了,完全是一幅暮气沉沉,奄奄待毙的样子。
超级实干家阎锡山
阎锡山自己是山西人,又有过留学经历,深知山西和山西人的弱点。他入主山西以后,改变了晋商的缺点,开始建设比较现代的农业和工业。
阎锡山控制山西的38年间,除了不可避免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他尽一切力量将战争挡在山西省外,从而保持省内的稳定。
有了稳定,才会有发展,自古以来也没有战乱地区发展起来的先例。
接着上面说,从和护法军作战大败以后,阎锡山立足于发展山西经济。阎锡山和现在很多夸夸其谈的政客不同,实事求是的说,他是一个实干家,有军人的务实态度。他对于山西经济的发展非常务实,雷厉风行,说了就做,从不打马虎眼,从不提出过高的口号,也不胡乱想当然的做事。
据说以前中共高层会议上,一个高层就曾经说大跃进好大喜功,还不如阎锡山实在,少说话,多做实事。
从1917年开始到1927年10年时间,阎锡山主要采用让民间休养生息的方法,恢复山西省的元气。
农业上阎锡山宣扬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不缠足),剪发(剪掉满清时代男子留的辫子);三事:种棉、造林、牲畜),同时兴修公路、铁路,建工厂,埋头经济建没,扩充本省实力。
推行这些东西的时候,阎锡山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并不是采取强制性措施,而是从侧面引导老百姓,让其自愿去做,并且尽力为其解决困难。
比如为了解决水利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阎锡山允许先贷款给农民以后分几年时间偿还,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的最大问题。山西省北部大同等地区降雨严重不足,对水利工程是极为需要的。
又比如在发展蚕桑业时,阎锡山不仅设置专门推广机构,还向农民免费提供养蚕技术和管理服务。
期间他虽然急于资金发展经济,建立军工企业,却不像其他他军阀一样横征暴敛。期间他也曾经受过一些税收,比如住房税什么的,结果被学生一顿游行闹事,把省政府都砸了。阎锡山虽然士军阀,多少还是留学过日本的。他没有强力镇压,最终同意学生的要求了事。之后开始用其他手段搞钱,比如通过用新技术铸造和发行铜元代替老的铜元的办法,五年赢利360万,获得了急需的资金。
除了经济上以外,阎锡山特别重视地方的稳定。在他看来,日本之所以发展的很好,就是因为地方行政机构很有效,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对农业发展有极大帮助。所以,阎锡山采用一套管理农村和地方,从今天看来就是很先进的民主制度。
所谓的“编村”、“村治”对地方实行严格的管理,但并不是从上而下的强制手段,而是让农民自发管理自己,从而加大农民的积极性。
山西农村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村民大会,村民大会之下还有一个家长会。它的行政机关是村公所,所有的权力都是要受制约的。村政权属于全体村民,由村民大会行使,村民大会就是由这一家一户直接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的。中国北方农村为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是基本特点。
当时很多当权者说阎锡山是异想天开,他们的借口是中国农民素质低,文化程度差,还能懂什么民主。但阎锡山认为这是荒谬的说法,实行民主和人们的文化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一般的是非曲直在人心中是本能的东西,只要是人就能搞民主。阎锡山还说,难道日本农民素质就高吗?
村治的结果是山西农村发展非常迅速,农民生产热情很高,农业迅速恢复到清末水平。而且农村稳定了,全省也就稳定了,山西地方秩序比较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匪盗,流窜各地的歹徒一到山西农村就很容易被发现。
甚至传说有一次宪兵司令部逃走了一个善于逃跑的惯犯,阎锡山立即给各县打了个电报,结果不到三天,这个惯犯就在孟县被一些村民抓获。
对此,国内很多人也是比较赞赏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在1922年到山西考察村政建设时,也曾在山西国民师范发表了一篇夸奖山西农村建设成绩的演讲:现在全 国各地都乱到极点,个人自由的权力,全被剥夺无遗。……如广西、广东、湖南、四川、陕西……,哪处不是民不聊生!……山西这方面,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可以 赞美地方政府有一种维持治安的功劳。
到了1927年北伐开始之前,用《时代》的话来说: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处于各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 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阎锡山不喝酒,不抽大烟,连太太也只有两个,这还只是因为大太太徐竹青不能生育,才在家人劝告下娶了二太太徐兰森),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经过10年的发展以后,羽翼丰满的阎锡山开始蠢蠢欲动。他先是等北伐军占绝对优势以后,才全部归顺北伐,出兵进攻中原。
可惜没想到晋绥军兵力虽然多了,可惜战斗力还是平平。这又和山西的民风有关!
山西古代因为多是异族争夺的战场,民风比较强悍。但自从晋商文化占据全省以后,大部分精英人物都去经商了,民风逐渐改变。赚钱的目的是享受生活,人一旦沉溺于享受生活必然怕死,不愿意冒险,当兵的怕死就没法打仗。
所以山西籍士兵的作战意义一般不强,其中一部分人往往关键时候打不了硬仗。
晋绥军历史上其实打得胜仗不多,败仗远远多于胜仗!
此次北伐期间,一度被张学良率领的数万奉军攻入山西境内,这是10年来第一次外省军队入侵山西。
但张学良远远不是蒋介石对手,随着中原激战的惨败,东北军放弃山西,河北,河南全线撤退。最后阎锡山还是跟着蒋介石北伐军胜利的春风才得以获胜。
当时阎锡山的力量达到最高峰,控制了山西,绥远,河北等省,晋绥军也达到10多个军30万之众。
可惜好景不长,之后晋军又在中原大战中惨败,靠坑了冯玉祥才勉强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中原大战以后,阎锡山元气大伤,晋绥军也仅剩10万人,商震之流也自立门户去了。阎锡山之后不敢随便用兵,再次开始了山西的经济建设,试图恢复自己的力量。
1932年,山西省政府制定的《省政十年建设计划》,将已经有一定农业工业基础的山西进一步发展。
阎锡山为此殚精竭虑,用尽一切手段。
经济发展首要条件是发展交通,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这对于山地多,交通困难的山西更是重要。
阎锡山修建大量公路,其中最重点的为从北往南穿过山西的同蒲铁路,这条860公里铁路把整个山西的运输和全国完全连接起来,对山西省的意义极大,直到今天都在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阎锡山此时也发挥了晋商的精打细算。
阎锡山常对部下等人说:算盘底下有大洋啊!并常将自己与奉、皖系军阀相比,说:张作霖财大气粗,10块钱当1块钱花,老段(祺瑞)要1块钱当两块钱花,可我们没这个家底,只能1块钱当10块钱花。
为了省钱和防止敌人使用,同蒲铁路没有使用全国通用的宽轨,而是用了日式的窄轨。为什么?标准轨距1435mm,窄轨为1000mm,窄轨使用钢铁量仅为宽轨的一半左右,造价也大约相当于宽轨的1/3。世界上的铁路,多数用宽轨,只是在铁路发展前期,因为节省投资,日本、法国等国都广泛使用窄轻轨。法军撤走之后的越南,也长期使用窄轻轨,而直到现在,越南到我国昆明的铁路,还用窄轨。
同时还为了省钱,阎锡山使用只拿少量津贴的3万士兵代替要付较多工资的民工,以节省建造费用,这还真会省钱。
于此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农业已经有一定基础上,着重大力发展山西的工业。这10几年前,山西工业仅有个雏形,顶多算是手工业和简单的轻工业。这10年开始发展一定程度的重工业。
阎锡山在1932年以110万银元作资本,经过短短五年的经营,成立太原经济建设委员会,创建强大的西北实业公司。
以西北实业公司为例,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包括钢铁、燃料、电力、机械、化学、建材、纺织、兵工、造纸、卷烟、火柴、皮革、面粉等轻重工业、国防工业在内,拥有2万员工的大型工业企业,比现在跨国公司规模还要大得多。
仅仅依靠这个西北实业公司,几乎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轻工业体系。
阎锡山还整顿和创办了山西省银行和铁路、垦业、盐业等银号及其实物储备库;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土货商场和斌记五金行等商业机构。
最终到了抗战爆发之前,埋头发展的5年内,山西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工业,商业都自成一家,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山西绥远两省几乎成为国中之国,过的相当安逸。
5年里累积的资本比1932年前15年的总量还多;粮食和农副产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固定资产连同20年代的兵工厂在内,达到2亿银元,其中银行库存黄金万两和银币800万元。
这个阎老西,还真有一手呢!如果当年清朝统治者不是慈禧,而是这个阎锡山,说不定现在中国也是一个不算很富但也绝对不穷的资本主义国家呢!
军事上,晋绥军也逐步恢复了元气,而阎锡山引以为自豪的太原兵工厂也大体实现了轻武器的自己自足,甚至还仿造购买组成了多达200门炮的晋绥军炮兵部队
仅仅在从1928年至1930年间,阎锡山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山西也从武器弹药一律进口,到开始向其他军阀出售弹药了,扭亏为盈!
经济和军事都有发展,但毕竟阎锡山只控制山西绥远这两个省,不可能是控制四分之三个中国的蒋介石对抗,也更不可能同比蒋介石更强大的日本正面对抗。
而这两个省内,其中绥远大部是草原和沙漠,人口也稀少(不过该省有大量山西移民,多是在山西无法立足,逃难到绥远的)无法发展。想在全国称霸,仅靠一个山西省自然是不够的。
----------------------晋绥军是全国除了东北军以外,唯一一个基本实现轻重武器自给自足的军阀部队。虽然晋绥军官兵战斗意志薄弱,军官素质不高,军队训练也差劲,但凭借这些先进的武器,还是和日军坚持作战了八年之久。下图是晋绥军的太原兵工厂自产的仿制日本92式重机枪。
迅速流产的大同战役
到了抗战之前,阎锡山对于山西的控制虽然因为红军的东征和中央军的进入,以及日军的入侵绥远有所动摇,但毕竟20年的统治并不是虚的。
晋绥军在山西省根深蒂固,是绝对的本土作战的子弟兵,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话虽如此,当时情况在阎锡山看起来很不好。
阎锡山自己嘲讽自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了都会完蛋。
这三个敌人就是日军,中央军,红军。
抗战爆发以后,阎锡山就意识到,日军必将攻占华北五省中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山西省。
阎锡山留学过日本,对日本和日军非常了解。面对强大的日军,苏联,美国英国三大列强尚且忌惮三分,仅仅控制两个省的土军阀阎锡山自知不敌,狼狈不堪,却又不能白白放弃地盘和军队,看来必须和日军决战。
但敌人并不是只有日军一个!蒋介石对山西省和绥远省非常重视,一心想将这个华北核心省份控制在手中。此次阎锡山心里很清楚,光靠晋绥军不可能是日军的对手,必须邀请中央军进入山西助战。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中央军来了以后想要让他走就几乎没有可能。蒋介石虽然会一心想保住山西省,但是一旦阎锡山的晋绥军损失太大,失去对全省的控制,蒋介石自然会乘机收复山西和绥远两个省份,所以蒋介石也是敌人,是其中的一个鸡蛋。
最后一个鸡蛋就是红军了,也就是现在的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是阎锡山统帅的第二战区的一个集团军,他的作战区域自然是第二战区所辖的山西和绥远两省。如果阻挡八路军开赴山西,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但八路军一来,又是一个要借机吃掉老阎地盘和军队的敌人。之前1年红军发动东征,打得阎锡山鸡飞狗跳,伤亡近万人,损失最终击毙了红军大将刘志丹,在中央军帮助下将红军赶回了陕北,但红军来势汹汹让老阎心有余悸,况且他们身后还有强大的苏联支持,这也是惹不起的一路神仙。
不过,这三个敌人中,日军最强,中央军第二,八路军自然最弱。日军最要命,不仅要老阎的地盘和军队,还要要老阎的命。中央军较好,只要他的地盘和军队,不要他的命。八路军虽然也觊觎老阎的地盘和军队,但毕竟实力太弱,仅有4万多人,尚且没有一口吃掉他的力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老阎在抗战开始之前,已经秘密和红军联系,试图和红军合作对抗日军和中央军,因为八路军的敌人也是他们中央军和日军。
其实,南口地区和察哈尔省作战可以看做太原会战的外围激战,此战阎锡山派出晋绥军参战,也就是想将日军挡在晋绥两省之外。但南口,张家口作战并没有成功,只是暂时阻止了日军前进的步伐。
张家口于8月27日被日军的蒙疆兵团4个旅团攻占后,阎锡山统帅第2战区即加强晋北的防务。
为什么呢,因为山西的地形很特殊,东面是太行山脉,西面是吕梁山脉,南面都是中条山脉,都是大山,易守难攻,该省中间是一连串的盆地,只有北面没有大山阻拦,。
所以日军要想进攻山西,肯定会从晋北的杀过来。
但从晋北杀过来,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位于晋北大同东部的河北省蔚县,广灵一线进攻,也就是从东往西进攻,一举切断大同守军退路,占领大同。
另一个是从晋北大同的北部沿着天镇,阳高杀过来,也就是从北往南杀。
阎锡山认为日军必在两者中选一为主攻,另一路为佯攻,不可能两路同时进攻!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为进攻主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在南口作战中伤亡1万人,超过三分之一,导致全军战斗力大减。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来说,他一定需要一段时间休整,顶多用于佯攻。
而日军攻占察哈尔省大部以后,至少会留下1个旅团警戒,那么日军可以使用的兵力只有3个旅团,以及一个需要修整的第5师团,总兵力不到10万人,兵力相对虚弱,一般来说不可能两路同时进军。
但具体选择那一条路线,现在不好判断。
阎锡山只好将在晋北不多的兵力分散开,将主力配置于大同以东和以北外围的天镇、广灵、灵丘敌西进之铁路、公路要道地区,另一部一部配置于大同、浑源、应县之第二线,阻敌前进相机予以歼灭。
阎锡山认为山西北部没有太行,吕梁那种大山脉,在古代以两道长城作为北边的防御,但长城对于现代化的日军来说,自然是没有防御能力的,所以大同战役对晋绥军并不有利。
不过晋北是山西的门户,不能随便放弃,经过再三考虑,阎锡山决定实行大同战役,也就是在大同和日军拼一下,利用现有的国防工事,消耗日军的战力。
就算该战役不能重创日军,也可以大大消耗他们的战斗力,之后晋绥军将主力后撤,在晋中地形更为险要的平型关,雁门关或者忻口将其彻底击溃。
可以说,阎锡山这个战略制定的还算不错,但实际执行起来却遇上大问题。
首先,日军出人意料的同时从两面进攻,一部以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攻击大同以东的广灵一线,同时以察哈尔派遣军的3个旅团从大同北部的天镇,阳高杀入,这让阎锡山措手不及。
这里就要说板垣征四郎了,这个中国通战前谎称去五台山朝拜,居然一路步行沿着山道走入山西。当时媒体称他拜佛之心虔诚,其实板垣是实地勘察地形,为了后来的进军。
此时他奉命在河北省蔚县驻扎,暂时休整部队。但板垣认为现在第5师团虽然损失很大,但毕竟还有差不多2万兵力,经过后方紧急补充,可以恢复到2万5000人的规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5师团战斗力上怎么比晋绥军要强多了。
加上第5师团有7000多马匹和上百辆汽车,在有机动性上相比晋绥军也有很大优势,此时仍然可以作为主力使用。
由此残破的第5师团并不做休整,而是直接攻打蔚县,驻守此线的又是刘汝明的143师。该师和日军一碰就闪,汤恩伯急调高桂滋17军一个团增援,但晚了一步,蔚县迅速被占领。
为了堵住第5师团,汤恩伯先后调了第3军,高桂滋第84师,李仙洲第21师前往封堵,这样晋北兵力就更少了。
这是阎锡山没有预料到的,由于板垣征四郎的出奇兵,这样一来晋北国军被迫分兵两路固守,导致晋北本来就不足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当时晋北地区阳高,天镇一线仅有李服膺的61军的7个团,另外就是50公里外的大同东部的王靖国第19军三个旅9个团。
而计划中在晋北作战的杨澄源34军,傅作义35军等部都远在晋南和晋绥交界处,没有办法及时赶到,而蒋介石提供从皖北来的刘茂恩15军也还在路上。
此时主攻山西北部大同的是蒙疆兵团4个旅团中的3个(另外一个旅团留守张家口,防备国军察哈尔北部的军队反击),由后来大名鼎鼎的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指挥,包括筱原诚一郎的混成第15旅团,本多政材的混成第2旅团,酒井镐次的独立混成第1机械化旅团,总兵力4万多人,全部都是关东军最精锐的部队。
由于这3个旅团机械化程度很高,他们沿着平绥铁路迅速逼近大同,速度之快,完全出乎阎锡山的预料。
在得知第5师团逼近大同外围以后,阎锡山也深感吃惊。好在晋绥军61军此时已经在大同第一线驻扎,阎锡山命令他们在天镇,阳高一线坚守,掩护察哈尔南部的大部队退回大同,执行大同战役。
由于对大同战役没有大多期望,阎锡山并没有一次性下达坚守10天,半个月这种命令,他先命令李服膺坚守3天,后来又命令坚守3天,也就是准备观望战况再说。
这里又要说说李服膺这个倒霉鬼了!
李服膺是山西省崞县人,青年时代就跟随阎锡山打江山,是晋绥军的老臣子,与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等人被称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全部是保定军校毕业),也是阎锡山的心腹之一。当然,晋绥军并不只这13太保,还有商震、徐永昌、张培梅、张荫梧、郭宗汾、郭景云、董其武等将领,人数相当的多,人才也不少。
到了1930年他被阎锡山任命为第5军军长,后来又被任命为61军军长。
李服膺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也只算还不错的军人,不算出色。
他的人际关系到处的很好,跟晋绥军各将领关系和睦,甚至和何应钦等将领关系也很好。
此次大同战役中,61军却丢了大脸,大部一触即溃,军长李服膺也为此丢了性命。
防御作战中,一是要有足够的兵力,二是要有适合防御的地形和修建好的阵地,三是有较为完整的防御部署。遗憾的是,这三点61军都不具备。
他的晋绥军61军战斗力在晋绥军中也属于中流,不是善战的军队。他一个军编制,实际下属1个101师所辖4个团,另军直属的独立200旅,还有一些零散部队共7个团兵力。
期间在察哈尔南部的战斗中,61军独立200旅和日军碰过,结果很快溃败下来,事实证明他们战力和日军有很大差距。
现在仅靠61军的7个团去和日军3个旅团拼,自然是必败的。
晋北地形虽然高,但大同以北却没有什么很高的山脉,古代只靠一座长城防御,近代长城自然是没用的,必须修建现代化防御工事。
但61军的工事也没有修好,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军阀部队腐败无能导致的。
本来阎锡山从1935年开始奉中央的命令,开始大规模构筑国防工程,为此蒋介石每年拨款几百万银元。
但其修建重点却不是晋北,而是山西的东部中部从正太路的娘子关及以北的龙泉关、平型关等各主要由东向西之通道地区,构筑成有纵深配置之防御工事。因为此处地形险要,更适合防御,修建工事作用在阎锡山看来作用更大。
所以给李服膺61军的拨款和材料本来就不多,根据61军101师201旅少校参谋贾宣宗回忆,整整一年时间的修建,仅仅从太原领到很少的材料,其中钢筋水泥不到计划的百分之一,木石工具更是寥寥无几。
虽然材料不足,但如果还是肯给钱,61军也能想办法解决,至少土木工事不需要花太多钱,还是可以搞出来的。
没想到由于军官腐败,大部分民工工资和修建工事官兵的津贴居然又被克扣。当时风传是晋绥军高层挪用去做生意了。
当时晋绥军内部经商的将领很多,这种内部腐败情况是很常见的,据说这和民风也有一定关系,现在山西当地哪怕贫困县也是相当腐败,和当年有一拼。
这种事情一般瞒上不瞒下,损公肥私,养肥了当官的,苦了小兵。
这样一来,既没有足够材料,又没有钱,晋绥军毕竟是军阀部队,当兵多是混饭吃,就跟现在国企的员工一样。没钱谁愿意干事,又不是活雷锋,饿着肚子为你拼命吗!这样哪有修建工事的积极性,有哪有钱和材料修建呢?难道用泥巴捏出来吗?
最终一年时间只修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土木工事,怕是几个手榴弹也可以炸毁,根本不可能抵抗装备大量重武器的日军。
到了61军在8月底奉命防守大同,此时日军也逼到了眼皮底下,这次急了。他
们慌忙紧急修建工事,但刚修建了3,4天就和日军遭遇。而他们的阵地,用日军说法就是一堆破烂,一脚就可以踹塌。
而李服膺和军参谋长刘金声,200旅旅长开会商量防御计划,他们三个人能力平平,都属于庸才,对敌情判断也有问题。他们认为既然阎锡山让他们防守3天,那么说明大同肯定会被放弃,不可能死守。因此大同外围不需要长期驻守,无需做长时间防御的作战部署。
所以他们把几个旅来个一字长蛇阵,分散在天镇,阳高等地,这样最终被日军仅仅一个旅团配合两个伪内蒙古骑兵师各个击破。
在李服膺胡乱部署的时候,日军以坦克庄家为先导长驱南下,很快攻打到晋北。
--------------日军在山地作战其实也遇到很多麻烦,如果晋绥军有完善准备的话,绝对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打败。毕竟阳高和天镇内的晋绥军都坚持了数日之久,说明还是能打的,不是战斗力的问题。下图是日军由于山地运输困难,居然强行用农民的耕牛帮助运输。
9月5日,日军的独立混成第15旅团和两个伪内蒙古骑兵师突然出现在晋、冀、察,绥四省交界处的战略要地天镇。
天镇外围所谓永久阵地盘山驻守的晋绥军200旅仓促应战。结果现有的破烂阵地被日军山炮第一轮攻击就基本全部完蛋,200旅也全部被冲散,而且伤亡惨重。
仅仅400团伤亡包括营长在内500多人,200旅瞬间伤亡过千人,一度居然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自发向后溃败。
比如伤亡500人的400团,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士兵居然不顾军官阻止,自行放弃盘山阵地向后奔跑。该团团长李生润无法根本无法拦住溃败的部队,最后只得被迫一起撤退。
盘山阵地迅速丢失,守军溃逃,天镇县城就孤零零的处在敌前。
好在负责防御天镇的299团非常英勇,他们没有随大军撤退,退入城内死守,由此面对数倍的日军激战了整整6天之久。
当时299团团附 边普禾回忆,我们全团共有12个步兵连,还有机枪连和迫击炮连,共有1400多人。和其他晋绥军部队不同,我们的官兵大多都是河北,山东和河南人,作风强悍,英勇无畏,加上团长自己作战不怕死,全团战斗力很强。
当时我们奉命固守天镇一周,团长开誓师大会,我们每个人都发誓战斗到最后一人,保证固守7天。本来我们以为外围盘山阵地至少能守住3,4天,却没想到1天就被敌人攻破,天镇战斗也就提前开始。
当时敌人攻占盘山没有什么损失,异常骄狂。战斗开始第一天日军十多个人居然举着太阳旗,列队大摇大摆的沿着公路走向天镇。被我们埋伏在城外的小分队一个伏击全部报销,我方没有一人伤亡。
但随后日军开始全线进攻,他们先用重炮轰击,然后用重机枪扫射,压制住我们的火力点,接着以坦克装甲车掩护步兵接近城墙。
好在天镇外面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遮挡物,日军一举一动都在我们观察下。
当时团长命令不到近距离不许开火,日军几次冲到城墙下,被我们一顿猛揍,都败退下去。
日军见步兵强攻不行,改为派坦克开到城墙下猛轰,将城墙轰的千疮百孔。
好在我团有200旅留下的2门平射炮,对准日军坦克一顿轰击,虽然没有打中,但也下走了日军坦克。
日军连续攻击数日,没能前进一步,恼羞成怒的用重炮和重型飞机拼命轰击,甚至投掷烧夷弹和毒瓦斯,全城被打成一片火海,但我军奋力坚持。
期间我们发现日军一辆火车沿着平绥铁路开到离城几里外的车站,大量日军正在乱哄哄的下车列队。我们将平射炮偷偷转移过来,以超过射程发射几十发炮弹,其中几发落在日军队列中,打的日军鸡飞狗跳,伤亡很大。
打了几天,我团伤亡不轻,又看不到任何援军,天镇县长和公安局长来慰劳我们,劝我们撤退。
299团团长着急营长开会,说天镇守不住,不能大家都死在城里。由他率领2个连留下死守,其他各部带着伤员突围撤退。
但几个营长都说要死就死在一起,不管敌人怎么攻,我们都会坚守。
由此天镇打成了僵局,守军一个团面对数倍日军死守数日。
知道天镇外围仅仅1,2天就被日军突破,县城也被包围以后,李服膺才知道大祸临头。此时他应该立即派出援军,但由于开始部署错误,部队全部分散开,手上根本无兵可用。
此时李服膺焦头烂额,他急忙从阳高县城的指挥部离开,亲自率领幕僚和仅剩的一个骑兵连去天镇城西一个村庄督战。
但兵败如山倒,加上晋绥军平时训练不严格,此时又没有救兵,此时一个军长又如何能挽回的了。
日军15旅团一时攻击不下天镇,转而将其包围,调动主力部队去攻打阳高。
没想到的是,阳高城的防御阵地比天镇还要差。守军200旅414团奉命赶到阳高时候,官兵都惊呆了。
阳高城城墙破烂不堪,几乎是一堆砖土堆。城墙最高的地方不过一两丈,但城下黄土大量堆积和城墙形成一个斜坡。平时阳高的居民就通过这些斜坡直接走入城内,这样的工事怎么防守呢。日军坦克恐怕都能直接开进城去!
更可怕的是,之前几天紧急修建一些工事,试图把城墙打出很多缺口,然后修建碉堡,作为火力点。
但刚刚把城墙打通,还没来得及修建碉堡,日军就打到了、现在就是城墙出现无数个缺口,平均厚度有1,2尺,子弹都能打穿,还怎么防守呢?
414团团长白汝庸回忆录中说:这种破烂的城墙,就算有强大的兵力,也很难完成防御任务,更别说我们只有刚败退下来的团,全团只有600多人(该团在察哈尔南部作战过)。
这样,414团也没有一触即溃,他们勉强拼了4天。
但战斗极为困难,战斗中日军果然首先用重炮轰击城墙薄弱处,立即轰出大量缺口。随后日军坦克和步兵沿着突破蜂拥爬上城墙,连云梯都不用。刚刚守了3天日军就攻入城内,殉国了一个团附,一个营长,全团伤亡300多人,仅剩一半兵力了。414团余部退入城内巷战,又坚持了1天,实在坚持不住,被迫放弃阳高撤退。
由此天镇后方的阳高被日寇占领,天镇自然没有任何援军。
299团死守天镇6昼夜,伤亡过半,被迫在11日拼死突围。
这样短短6日内,晋北战略要地天镇,阳高全部失陷。
此时李服膺61军基本处于全面溃败状态,7个团分别自发向大同方向后撤,军部已经无法控制。
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阎锡山并没有让他们后撤,他们此举是擅自撤退。阎锡山命令他们防守3天后来又命令防御3天,但6天之后阎锡山并没有下达撤退命令,61军就自发全军撤走了。这显然是公然违背军令!
由于61军迅速溃败,日军抢在晋绥军大部赶到之前直逼大同,大同显然守不住了。
王靖国军3个旅中 段树华旅在大同北部聚乐堡和日军遭遇,激战两日,损失两个营兵力,显然无法阻挡日军步伐。
鉴于各部无法赶到大同,大同战役已经无从谈起,阎锡山下令放弃大同战役。
日军察哈尔派遣军从9月5日向西进攻,至13日大同失陷仅仅只有8天时间,而从天镇到大同的陆地距离就有100公里山地,显然61军防御是极为失败的。
而从13日大同失陷到日军在24日几乎控制整个晋北,前后仅仅20天,日军即占领了天镇、阳高、大同、集宁各城市和大片地区,控制了平绥铁路的大部;使第2战区在晋北的正面全部暴露;晋北与内蒙的铁路、公路交通亦遭封锁;敌人则可从晋北、晋东北分路攻向太原。
大同失陷就动摇了整个山西的防御计划,阎锡山本来期望通过大同消耗日军实力,然后在平型关,雁门关或者忻口将其包围歼灭。
但此时大同战役不但没有消耗日军什么实力,反而让日军在晋绥军尚没有完成平型关战前部属前杀到,导致晋绥军陷入全面的被动,甚至如果控制不好,就有全线崩盘的危险。
对于大同如此之快失守,守军防御不利,擅自撤退,不但全国舆论对其猛烈抨击,连晋绥军内部也极为不满,一致要求严厉处罚61军失职军官。
如果说是日军大兵压境,61军力不能及导致失败,还好说。但日军其实只是用了了一个15旅团和2个伪内蒙古骑兵师,日军兵力也不过1万多人。61军以7个团2,3万兵力迅速溃败,就不是战斗力不及的原因。
阎锡山当时知道李服膺虽然指挥失措,修筑工事不利,但毕竟也是在当时环境下做的,就比如国防拨款不足,材料也没有,其实就是阎锡山自己的责任,坐视部下腐败。
李服膺照理来说不能承担所有责任,所以阎锡山跟傅作义商量随便处理失职的团长和旅长就算了。
但当时群情激奋,全国舆论猛烈抨击晋绥军,看来不处罚一下军长李服膺是不行的,就将李暂时关押在太原。
傅作义随后派人去抓盘山战役失利的400团团长李生润,准备将他枪毙,然后从轻处罚一下军长李服膺就算了。
没想到61军副军长贾学明果然非常糊涂,在得到立即逮捕李生润团长的命令后,他认为李服膺是阎锡山心腹13太保,绝对不会受到严惩。
而李生润怕是难逃一死,所以糊涂蛋贾学明出于爱护部下的考虑,居然提前告知李生润,李赶忙化妆逃往西安。
这样,团长李生润保住了命,但阎锡山此时被架在火山口无法交代,只能从重处罚军长李服膺。
根据民国26年中华民国战时军律:
第一条 不奉命令无故放弃应守之要地,致陷军事上重大损失者。死刑。
第二条 不奉命令临阵退却者。死刑。
于是李服膺就这样被枪毙了!
-------------------李服膺就这样被枪毙了,实际上杀了李服膺也起到了杀鸡给狗看的作用,后来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中晋绥军都没有敢随便撤退。下面的日军主攻大同是精锐的关东军3个旅团,武器装备都非常先进。
李服膺本人自然不服,这在10月3日晚上审讯时候也表露无疑。
当时阎锡山在省政府大堂审问李服膺,根据当时担任值日官的庞小侠回忆。
宪兵把李服膺押送来以后,阎锡山立即说:从你当排长起,一直升到连长,营长,师长,军长,我都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但你现在却对不起我,第一,你做的国防工事不好,第二叫你死守天镇阳高,你却退了下来。
说到这里李服膺插嘴说道:我有你坚守6天的电报。
阎锡山立即喝道:你胡说! 接着又说:你的家,你的孩子,有我照顾,你不要顾虑。
李服膺留下眼泪,之后就没说什么了,阎锡山随即乘车离开。
阎锡山刚一走,他的警卫营就用绳子将他绑起来。由于大家都是晋绥军,警卫也没有真正的绑,只是用绳子在李的脖子上挂着做个样子。随后李押到汽车上,立即送到城郊用晋造大口径驳壳枪一枪打死了。
李服膺是抗战开始以后第一个因为作战不利被枪决的高级军官,自然他同山东王韩复榘为保存实力擅自撤退是有区别的。
李的撤退主要是治军无能,部署失策,打起仗来居然控制不住自己部队。
现在有些说李服膺是被冤杀,显然也不能说是冤。
你一个军驻守晋北十多年,最后只坚守了一周时间,难道不是失职渎职吗?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6 09:42: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