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武汉会战(六)海战
2019-01-03 10:09:02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武汉会战是非常激烈的大会战,此战国军出动整整120个师共110万军队,200架飞机,30多艘军舰。日军则出动两个集团军,共35万精锐部队,另外有500多架飞机和120多艘战舰。两国所有能动的部队,基本全部到武汉地区来了。前后激战近半年时间,双方总兵力超过1万的大规模的战斗就有上百次之多,双方出动兵力上千中等规模战斗上千次,至于出动几百人小规模战斗不下上万次,是整个抗战中最激烈的大规模会战。

  表面上似乎国军兵力有2倍多的优势,但现代战争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谁的人多就能打赢。现代作战,兵力的多少已经让位于火力,机动性,后勤补给能力,海陆军联合作战能力 这四项。而这四项上,日军相对国军都有至少一倍以上的优势。所以说,国军除了多几个人以外,其它还是弱于日军的。

  而在武汉会战一系列作战中,最为艰难,也最惨烈的就是田家镇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国军在力量绝对占劣势的情况下,坚持作战长达1个多月,不但杀伤了大量日军,也为武汉地区的大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此,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英勇的海陆空三军烈士在田家镇殉国,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

  田家镇战役是武汉会战中,最现代化的一场战役。中日两军不仅使用大量步兵在陆地上拼搏,空中两国空军 也在奋力厮杀,长江中更有两国海军的拼死一战。可以说,两国军队都用尽了自己的本钱,掏干净了自己的仓库。

  重要的田家镇

  就陆地上来说,日军从长江的北岸和南岸分两路进攻,以从两侧攻击田家镇要塞群,分散国军兵力,绕过国军预设工事。

  海上,日本强大的第3舰队则全力击破中国海军和江防要塞炮的拦截,试图用巨炮摧毁要塞,并且使用海军陆战队进行登陆,遗憾的是,面对中国海军自杀式的拼死一搏,他们并不成功,甚至进度远远落后地面部队。

  空中,两国空军进行激烈的空战和对地作战,战斗的残酷程度丝毫不比海上和陆地上差,连苏联援华空军也披挂上阵,并且伤亡不轻。

  田家镇要塞群属于日本第11军,也就是第11集团军的进攻目标,而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对田家镇要塞非常看重。

  江北的日军第 6师团以重大代价占领广济后,仅仅休整了7天,就接到出发的命令。当时他们刚刚接收到3200名新兵的补充,还没来得及让他们熟悉部队情况,就奉命开拔了。

  第6师团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2个师团之一,也曾号称日本第一强悍师团。不过此次由于连续作战时间太长,伤亡太惨重,多次补充新兵,战斗力已经大为减弱。

  按照他们的师团长稻叶四郎的计划,至少要休整1个月再能继续作战,但冈村宁次却命令他们立即进攻田家镇要塞。

  这也是冈村宁次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深知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性。

  武汉长江防御大体分为三个区域,最外层的防线是从安庆到马当外围,中层是马当,湖口,九江三个要塞群,最后则是田家镇要塞群和葛店要塞。

  这里面安庆到马当外围一线,并没有什么防御,主要是流动的一些野战江防炮,还有大量的水雷区,只有安庆有一些江防工事,目的是削弱日本舰队的实力。

  而从马当到湖口,九江这三个要塞,则是防御相当坚固的要塞,设有大量部队,要塞炮,江中组塞线,水雷区,还有海空军的支援。

  至于田家镇和葛店要塞则是武汉最后的保护,其中以 田家镇最为重要,一旦田家镇失守,武汉就必须立即撤退。葛店距离武汉仅仅不到10公里,是最后防线。因为葛店距离武汉太近,就相当于窗户外面的一道纱窗,一旦突破瞬间就杀到家里来。所以葛店实则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驻守,因为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田家镇这么重要呢,在于它的地理位置。

  田家镇坐落于九江上游约60公里、广济县城西南约40公里的长江北岸江面狭隘处,与对岸半壁山和富池口互为椅角,是鄂、皖、赣的门户和入武汉之咽喉,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田家镇这里地形险要,是所谓长江天险,从某种意义上同江阴要塞很像。宽阔的长江在此流过,到田家镇水域时,长江江面陡然变窄,就像江阴要塞的长江江面突然变窄一样。

  但田家镇的江面更窄,江面横宽只有600米宽。当地老百姓说:田家镇过江划船只要18桨,是封锁江面绝佳的地点。

  古代的太平军和清军曾先后在这里修建要塞和炮台。

  这么近的距离,国军老兵用步枪都可以准确打到江对岸的人形目标,更不要说射程十公里的要塞重炮。

  此处防止要塞炮,可以有效封锁江面。

  当时国军海军基本覆灭,空军又大大弱于日军,看起来只能依靠江防火炮和水雷阻挡日军前进。

  所以,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田家镇是所谓的以山锁江,湖泊连接。田家镇东边是黄泥湖,西边是马口湖,有两片水域,这是天然的屏障。中间有宽三四里、长六七里的丘陵。丘陵北面是松山高地,为要塞北面的依托。

  总之,从陆地进攻田家镇并不容易,地形上是防御一方占优的。

  自古都有一种说法:“田家镇当江北,诸山峻峙,江南大山曰半壁,三面斗绝,山下富池口,江水绕山北向东,故行田家镇为避湍”。

  所以田家镇自古以后,都是武汉通往南京,上海的长江咽喉之地。无论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只要是从长江水路作战,就必须占领田家镇要塞和对岸的半壁山要塞,富池口要塞。

  1853年,1854年,1855年洪秀全率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在田家镇三次激战,这三战也是太平天国历史上决定性的三个战役。

  第一次,1853年10月2日,太平军西征军水军到达田家镇,5日分兵自富池口登岸,8日抢占了大江南岸的半壁山要塞。

  15日,以曾天养为总指挥,太平军大军水陆并举,猛攻田家镇清军军营,常常击毙清湖北粮道徐封、玉、汉黄道张汝瀛等多人,清军万余人大溃。

  太平军占领田家镇,也就击破了清军在武汉地区的防御。随后太平军南下北进,占领武汉三镇,又包围了江西南昌,一部甚至杀入湘军老巢湖南岳阳。

  第二次,湘军随后在1854年的反攻,很快占领武汉。太平军也选择在田家镇和清军决战。11月20日至12月2日,湘军主力与太平军主力在田家镇、半壁山展开决战。太平军此战以完全的固守为主,作战不利,损失惨重,江防也被突破。

  鉴于田家镇的丢失,长江门户洞开,太平军被迫全线总撤退。3日,燕王秦日纲等自焚营垒,率部东退黄梅。

  第三次,1855年太平军增兵以后,再次发动反攻。他们先是在广济击溃湖广总督杨霈部万余清军,然后准备在田家镇和清军决战 。没想到清军根本不敢应战,他们放弃田家镇溃败。田家镇一丢,武汉也就不保。

  太平军韦俊率部自田家镇渡江,再次占领武汉三镇,走投无路的清朝湖北巡抚陶恩培投水自杀。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见,无论怎么打,田家镇都是必须争夺的目标。

  由此,可见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性。


---------------------田家镇和对面的半壁山,还是很险要的。

 

  对于这一点,曾经在孙传芳当过军事顾问的冈村宁次最为清楚,他认为只要占领田家镇要塞,那么离占领武汉只有一步之遥。

  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作为军的司令官,最大目标就是攻占武汉。我在中国时间很久,对湖北武汉地区地形也非常了解,从而早就深知田家镇要塞对于进攻武汉的重要地位。只要占领田家镇,也就大体占领了武汉。

  日军从6月11日开始进攻安庆,发动武汉会战以来,达到9月15日,已经苦战了整整3个月时间。日军此时伤亡病疫已经超过10万之众,却仍然不能占领武汉,反而陷入痛苦的持久战。

  冈村宁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武汉会战最终的结果是日军战败。

  当然,战术上肯定还是日军获胜,但战略上日本必败,战术上的胜利也就没有意义。

  就比如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身上着了火,却仍然把另一个人打的鼻青脸肿,结果打架是打赢了,自己却被火烧死了,你说最终是谁赢了。

  第一次,日军 武汉会战的主要目的在于围歼武汉地区百万国军。可惜日军35万大军兵力虽然不少,却还没强大到可以歼灭110万国军的地步。日军的实力只能进行击破作战,也就是正面击退国军,但尚且不足以实行大规模的合围作战。

  第二,日军武汉会战目的是占领湖北,江西,湖南三省,同时由一部占领广东省。这也一来,日军就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形成一道完整的占领区,正好将中国东部和西部一刀切断。还在东部沿海诸省作战的几十万国军同大后方的联系被完全割裂,短时间内就会被日军歼灭。而蒋介石仅仅依靠西部的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这些穷省,恐怕也无法长期支持,这也是日军战略上狠毒的一招。

  可惜,这也是日军高层的异想天开。实战中,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实际根本无法同时占领湖北武汉地区的同时,又占领江西,湖南两省。

  冈村宁次曾经派三个师团南下进攻江西,没想到101师团被重创,师团长负伤,106师团还在万家岭战役中几乎被全歼,27师团也被层层阻击,伤亡很大。

  这样一来,这个第二个目的也无法实现。

  两个目标都已经失败,那么占领武汉地区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冈村宁次已经明白,武汉会战打到这一步,又是日军战败了。既然已经是这样,那么至少也要多捞些好处。就像一些官员一样,目睹国家的困难,干脆捞一笔走人。2亿多元的煤矿,都能卖37万,简直都疯狂了。

  所以,冈村宁次认为此时还不如全力加速进攻武汉,这样多少能赶在国军完成大撤退之前占领武汉三镇,至少能缴获大量的战利品。

  当时武汉地区还有大量的工厂等待转移,包括300家中国仅有的一点工厂,有大约10万吨重要物资等待运送。当时中国的工业几乎是0,这300家工厂是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工业本钱了,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军工系统的工厂。他们其中大部分在淞沪会战时候千辛万苦的运送到武汉,因为航运能力弱,三峡水道窄,一时间无法运到四川。

  如果这些都被日军缴获了,国民政府的工业老底又被抄了一大半,元气大伤,日军将来的作战就轻松多了,日军也更占有优势了。

  国军 在 抗战初期 和抗战前还可以制造榴弹炮,但前往 四川以后,由于设备和材料的匮乏,干脆全部改为制造简单的迫击炮。如果连这300家工厂都被抄了,恐怕别说迫击炮,连打野鸭子的土炮也造不出来了。

  所以田家镇必须尽量死守,一是对日寇进行阻击,将他们大量杀伤。二是给转移物资和难民,军人争取时间,由此田家镇战役会如此激烈,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冈村宁次的严令下,日军分长江以南和以北的两条陆路,以及长江水路,三面突进。

  长江北路方面,9月15日开始,第6师团今村胜治的第11旅团从广济出发,开始进攻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

  长江南岸,日军台湾旅团(波田支队,也是九州人组成的部队,同第6师团来自一个地方),27师团,第9师团等部队也在向着田家镇对岸的富池口,半壁山要塞艰难前进。

  同时,日军沿着长江开进的第3舰队第11战队和海军陆战队也全力突进,试图突破国军长江封锁线,直接登陆攻击田家镇要塞群,以绕过国军在陆上设置的大量坚固阵地。

  这一线的作战,日本海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田家镇战役最重要的因素。

  在田家镇战役中,日本陆军进展缓慢,伤亡重大,原因也很容易理解。

  首先,田家镇要塞这一线的长江南北两岸,全部是丘陵和山地,灌木丛生,山路崎岖,日军的杀手锏重武器,往往很难及时到一线支援步兵作战。大家别以为日军真的有多厉害,重武器是他们的老虎嘴里的牙齿,老虎没了牙,连个兔子也欺负不了。抗战初期无数战役证明,只要日军没有足够的重武器,国军就完全可以 对付他们。

  鉴于重武器无法有效跟随日军作战部队前进,日本 军舰上的巨炮就充当这个使命。日军扬子江 舰队的军舰主炮大部分在76毫米以上,也有200毫米以上重炮,射程远,威力大,又无需通过复杂的山路,所以能够给予日军即使的支持。

  它们的火炮在实战中往往非常猛烈,不能能够有效压制国军炮兵,更能轻松击毁国军坚固工事。

  由于日军舰炮威力大,至于防护上更胜一筹。一战和二战的战例告诉我们,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不被 摧毁的海岸和地面要塞。在过去,比如一战前的一些战役,比如俄罗斯和土耳其的黑海战役,日本和俄罗斯的旅顺战役等等。由于当时科技的限制,比如火炮技术差劲,军舰制造工业也不行,军舰上的火炮口径有限,而且射击精度很差,射程有限,不是固定要塞重炮的对手。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军舰上的火炮相对要塞炮,在 技术上几乎没有差距,加上军舰可以机动灵活的作战,不像国军江防要塞炮只是固定某处发射(一旦被发现就很容易被敌人摧毁),所以日军军舰无论面对国军地面炮兵还是要塞炮,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而国军除了空军轰炸和海军布雷以外,根本对这些军舰不会造成太大威胁。

  其次,由于日军陆军进攻屡受挫折时,日本海军往往搭载大量海军陆战队进行跳跃式作战,沿着长江在国军防御阵地后方登陆。因为长江上国军无法像陆地上一样修建大量工事,仅能通过雷区和要塞火炮拦截,所以相对还是容易突破的。

  一旦日军从水路登陆国军后方成功,国军正面虽然有坚固防御工事,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为了避免被切断退路,也只能放弃阵地撤退。

  最后,由于日军陆地运输线由于国军有意的权限进攻,已经饱受打击,几乎中断。日军一线兵力尚且不足,更没有余力保护后方长达数百公里的山地运输线。所以,长江水运线成为日军前线最可靠,运输量最大的补给线,因为国军海军已经被日军几乎消灭,日军的水运只有国军少量飞机能够造成威胁。国军地面部队,是对付不了江中运输舰队的。

  可以这么说,在此次 田家镇战役中,日军海军至少 占到六成作用,陆军只有 四成。

  也许有人说,哇,日本海军居然这么厉害,联合舰队在海洋上号称世界第三强大,连日军内河舰队也在长江如此发威。

  其实你错了,日军为了侵略中国,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组建了这只内河舰队,也就是第3舰队第11分遣舰队,或者叫做扬子江舰队。

---------------------加贺号航母和妙高号重型巡洋舰,有一种说法 ,日本海军把抗战当做练兵场,很多武器都在中国进行锻炼,将领也在这里锻炼。后来在太平洋上嚣张的日军高级将领,大部分在中国服役过。

  强大的日本 中国方面舰队

  在抗战初期,日军组建了所谓的中国方面舰队,旗下包括 三支分舰队。

  以青岛为基地,主要 在中国华北和东北沿海作战的丰田副武中将的第4舰队(丰田副武也是后来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

  以上海为基地,在 中国华中尤其是长江作战的长谷川清中将的第3舰队;

  另外还有以广州为基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盐泽幸一中将第5舰队。

  这3支舰队战斗力都相当强大,但根据战场的不同,舰只的配备上也有明显的侧重。

  第4舰队主要在中国北方作战,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中国海军力量,该舰队不需要对海作战,因此不需要强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

  第4舰队主要用于沿海登陆作战和执行日常的巡逻任务,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近岸支援能力和巡逻能力,仅此而已。

  第4舰队主力舰是:龙骧号中型护航航母、足柄号重巡洋舰、球磨号轻巡洋舰,这些都是可以在登陆作战中,执行空中掩护和近岸火炮支持的大型军舰,剩余的都是一些小型炮舰和巡逻船。

  第4舰队曾经在青岛和连云港两次成功的登陆作战,龙骧号上的30架对地攻击机和巡洋舰上的重炮有效的支援了日本海军陆战队。

  同时,第4舰队全面封锁了中国的渤海,黄海海域。战争中后期,第4舰队由于没有对手,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一度还把唯一一艘航母借给第5舰队用于攻击广州和广西的作战。

  相比起来,第4舰队是三支舰队中实力最弱的一支,因为他实在没有对手。

  第5舰队不同,他成立时间比另外两个舰队迟得多,战斗力也远在第4舰队之上。

  在1938年2月第5舰队才成立 ,它的作战区域和作战方式和第4舰队完全不同。

  第5舰队作战区域主要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东海,南海,尤其需要封锁地域广阔的南海海域的国军运输船只,切断中国海运物资运输线。

  所以第5舰队的制海能力比较强,而南海面积广阔,只有航母才能有效控制。所以第5舰队配备后来在太平洋战场大展手脚的 “苍龙”、“加贺”重型航空母舰,还有千岁号轻型航母,以及“妙高”重巡洋舰,“多摩”轻巡洋舰等护卫军舰。

  第5舰队在辽阔的南海,主要依靠舰载飞机进行封锁工作,他们在武汉会战末期成功发动了登陆广州作战。

  后来又登陆钦州湾,进攻广西,由此出现了国军的昆仑关战役。

  占领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就是这个第5舰队。

  第3舰队则和这两个舰队都不同,他的作战区域是华中,而华中远比华北和华南复杂。

  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有效支援黄海一线的登陆作战,帮助日军夺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另一个则比较特殊,是沿着长江作战的能力,控制长江制江权。

  因为长江是横穿中国核心区域的母亲河,一旦控制了长江,也就控制了华中几乎全部的核心区域,中国也就被从南到北切为两断。

  所以第3舰队也做了相应的分工,他也下属两支舰队:第10战队和第11战队。

  其中第10战队主要用于给攻打上海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日军提供,空中和近岸火力支援。所以第10战队包括出云号重型巡洋舰,以及龙田号,天龙号巡洋舰,这些巡洋舰都有重炮,比如出云号有203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 门,可以有效提供 火炮支援。

  同时,必要时候 ,第10战队还会得到强有力的援军。淞沪会战期间,第10战队得到多达日本4艘航空母舰的支援,包括加贺号重型航母,凤翔号,龙骧号护航航母,神威号水上飞机航母支援,主要用于争夺沪宁杭地区的制空权。因为当时日军在上海还没有一个机场。

  在淞沪会战中,第3舰队的舰载机起到巨大作用,而海军的重炮也对国军造成极大伤亡。

  上篇说道的宋希濂71军36师,曾经攻入汇山码头,几乎成功。结果被日军军舰重炮一顿轰击,伤亡巨大,根本站不住脚,连宋希濂师长自己也几乎不保,最终被迫撤退

  相比配备具有强大制海制空能力重型舰只的第10战队,另一支第11战队则完全不同。

  同第10战队相比,第11战队似乎根本不起眼,他的大型舰只排水量不过1000吨左右,更有200,300吨的小型军舰,相比第10战队中排水量近万吨,吃水7米多的旗舰出云号,第11战队的军舰根本就是小不点。

  其实,这并不是说明第11战队军舰差,日军没有给他配备好的军舰,而是是因为他的主要作战区域就是长江。长江是一条奇怪的江,在长江很多流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去南京作战时,军舰已经开入无锡江面,由于长江非常宽阔,一些从没见过大江的日军士兵甚至认为他们没有进入长江,还是在大海上。

  但长江也有很多浅滩和所谓的枯水期,在枯水期时,长江很多流域深度还不到2米,比如出云号这种吃水8米深的军舰,进去就完蛋。

  而长江三峡水域更是夸张,重镇宜昌以西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就算在丰水期,三峡水道往往仅能容纳1500吨以下的民船通过,至于军舰吃水比民船深,往往1000吨以下才能通过。

  所以,日军并非没有大型军舰 使用,而是 在长江中无法使用吨位大,池水深的重型军舰,只能使用吃水低于3米甚至低于2米得内河炮舰。

  日军强大的联合舰队,是清一色的远洋军舰。而日军为了侵略中国,控制长江,花费半个世纪之久,特地早就了一支精锐的舰队,也就是第3舰队第11战队,也就是所谓的扬子江舰队。

  日军早在明治维新初期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长期目标,而想要入侵中国,除了获得中国沿海的制海权 ,还必须获得黄河和 长江两条重要河流的制江权。

  不过,日军很快把黄河排除在外。

  自从清朝以来,由于黄河泥沙量大,诸如三门峡等很多流域出现泥沙的大量淤积,山西和陕西接壤处的壶口瀑布又无法有效通过,黄河的水运逐渐停止,河道也逐步废弃。疏通黄河水道是个 大工程,没有几年时间完成不了 ,日军自然不可能在 战争期间一面疏通,一面 用军队前进。

  那么,长江也就成为包括日本在的列强,争夺的唯一目标。

  早在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早在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就开始丢失长江的主权,当时英国军舰长驱直入,杀到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最终割让了香港。

  随后,法国,美国等列强军舰也都进入了长江。

  日本当时虽然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壮大,相比列强还有 很大的差距 ,所以日本只是将目标定在中国外表强大的北洋水师,暂时没有考虑 入侵长江的问题。

  这不是 日本没有野心,只是他们实力还不具备。

  到甲午海战以后,腐败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开始决定入侵中国内陆地区。

  而长江正是入侵中国内陆最好的通道,到了19世纪末期,英法美意德俄军舰已经肆无忌惮的在长江航行,来往于上海,武汉,重庆的租界。

  日本人见洋鬼子们如此嚣张,也迅速加入他们的行列。

  甲午战争以后,日军借口长江沿线有日本侨民,开始公然把军舰开入长江,并且沿着长江 获得了从上游重庆到武汉到上海的很多日租界。

  这些租界是日本 入侵中国歌一个个毒瘤,而在长江上游弋的日本军舰就成为联系这些毒瘤的血管。

  1897年,日军第一次组建了一支3艘炮舰的华中舰队,次年又增加 3艘,开始在在长江上巡游。这些军舰不是内河炮艇,都是日军接近 退役期的轻型军舰,本来是用于防御日本近海的,所以吃水相对较浅。但在长江这种将上作战还是基本 不能胜任的,尤其在枯水期这些军舰活动区域非常有限,所以实际作用有限,只是略胜于无。

  1900年,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中,向全世界十几个主要列强同时宣战,八国联军迅速进攻 北京,日军军舰也参与了作战,大量军舰赶往北方的天津。通过这次战役,日军更看到清王朝的无能和虚弱,坚定了入侵中国的野心。

  义和团事变结束以后几年内 ,日军 其实并没有正式成立长江舰队。

  实战中,这些军舰并不能适应长江的作战,除了吃水深以外,这些军舰根本不是设计为内河军舰,有很多问题。

  近海军舰也有可能同敌国主力军舰作战,所以必须具有强大对海能力。这些军舰吨位虽然不大,但都装备大口径重炮,是所谓的小兵扛大炮。

  在长江中,这些重炮 没有必要,因为长江中的敌国军舰不可能吨位很大,不需要这么大口径的重炮,对于地面目标,较小口径的火炮也完全可以胜任。

  既然没有必要装这样大的火炮,还不如装较小口径的炮,然后提高速度,续航能力以及通讯能力。

  此时日军已经把入侵中国定位未来主要目标 ,于是,他们在1903年正式开始建造2艘专门在长江使用,能够通过三峡浅滩的中型内河炮舰。

  当时日本国力军力还不像二战时候 那么强大 , 他们造船能力低下,造不出这样的军舰。于是日本政府拿出大量外汇,从英国订购了2艘军舰,分别命令为隅田号和伏见号。

  这两艘军舰 吃水仅有0.61米,航速13节,排水量也小,只有120吨,却有着良好的航行能力,可以从容游弋长江一线。

  但这两艘中型炮舰可以有效在长江通行,代价是军舰只有2门60毫米火炮,5挺机枪,火力比较薄弱。

  在当时,清朝海军在长江上活动的军舰还是以半木船为主,日军这些军舰对付他们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这两艘内河炮舰,直到抗战结束前的1935年才退役 ,使用长达20年 时间。


 


-------------------著名的扬子江舰队。可以看到,舰船的吃水都很浅,代价是军舰甲板以上的东西很多,连水兵舱都在甲板上。图上面有中国帆船,注意它的中国式风帆。

 

  扬子江舰队

  1908年,日军正式成立所谓的第3舰队,这支舰队根本就是用来侵华的产物。该舰队根本就不是在日本驻扎的,而是驻扎在中国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包括伏见号,隅田号在内一共7艘军舰。

  第3舰队的建立,标志着日军的魔抓正式伸向中国的长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发生了起义。日军第3舰队紧急在长江一线游弋,防止出现对日本租界和工厂的破坏,期间还掩护数千海军陆战队登陆,以加强租界的防御,这是第3舰队第一次作战,虽然他们并没有开火。

  从1909年开始,日军逐步淘汰第3舰队的老式军舰,以提高该舰队的战斗力。

  1909年他们建造了伏见号的改良型鸟羽号中型内河炮舰,速度上升到15节,主炮也变成2门76毫米火炮,吃水则仍然保持0.8米,排水量215吨。

  这些中型炮舰的火力有限,不能摧毁坚固的地面工事,日军 认为还是需要吨位较大的战舰,装备口径相对较大的火炮。

  于是,他们在1911年又建造吨位较大的嵯峨号大型内河战舰,吨位为1000吨,主炮增大到120毫米,舰炮威力和射程都大幅度增加,代价是全舰吃水也达到2.3米,可以从上海到宜昌一线长江作战,但无法有效通过三峡的浅滩。

  伏见号,隅田号属于第一代内河炮舰,完全是从国外购买。

  嵯峨号和鸟羽号属于日军第二代内河军舰,已经是自己建造,并且进行改良。

  日本花费了仅仅10年时间,可以说,由此也可以看到这10年内日军和日本国内的飞速进步。而中国在这10年内正式清王朝最后解体的10年,国家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大幅度倒退。

  这些军舰随后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德国军舰并没有在长江水道作战,所以第3舰队也没有作战的经历。

  随后20多年是日军海军 联合舰队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个第3舰队也飞速发展。

  在1911年第二代内河炮舰出现以后,第三代内河炮舰也迅速诞生,他的代表作是安宅号大型内河炮舰。

  安宅号排水量为1200吨,但航速高达16节,续航能力高达2500海里(可以从日本到上海几个来回),吃水为2.3米。主炮为2门120毫米炮,还有2门76毫米高炮,另外有6挺机枪,军舰船员120人。

  安宅号在1923年正式服役,以当时的各国海军水平来说,安宅号是世界第一流的内河军舰。

  在建造安宅号的同时,日军又建造4艘吨位较小的新型内河炮舰,也是第二代的改装型。这些军舰在技术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开始不使用煤,而使用重油作为燃料,以提高航速和巡航能力。

  第三代内河战舰服役以后,遇到了五卅惨案,中国各地都发生大规模反日游行。第三舰队立即沿着长江部署支援。当时日军第11战队,也就是在长江内陆作战的军舰已经有7艘内河战舰和2艘轻型炮舰,3艘轻型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几艘驱逐舰。

  这也是抗战初期日军扬子江舰队的主要力量!

  北伐期间,身为孙传芳顾问的冈村宁次在新直系军队大败的时候,卷了孙传芳的地图乘坐木船逃到长江上,也就是在武汉长江中巡逻的安宅号将他救走。

  所以说,这个扬子江舰队还是很重要的。

  在30年代,日本海军在经济危机情况下,连陆军的要求提高伙食费的提案都不批准,却仍然新建了2艘250吨的新式炮舰,足可见对扬子江舰队的重视程度。

  注解:当时由于日本国内通货膨胀,军方要求提高伙食费标准和增加其他军费,基本都被国会拒绝。后来就因为这些原因,由军方在幕后指使,一些低级军官发动了流血的五一五政变惨案,导致77岁的日本首相犬养毅被杀,日本政党制度很快垮台。

  1931年918事变爆发,第3舰队在长江,远离东北,自然没有什么威胁,也没有参加战斗。

  1932年上海128事变就完全不同了,中日两军以10几万规模在上海激战,第3舰队立即披挂上阵。除了原有的大批军舰以外,又临时增加了5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2艘航空母舰和1艘水上飞机航母。

  在128上海事变中 ,日本海军基本控制了制海权,他们的炮击对国军造成很大伤亡,上海大片地区被轰为平地。

  当时中华民国海军和空军力量过于薄弱,虽然大规模作战只能是引火烧身,导致自己 一点本钱 全部损失。最终空军只进行了小规模作战 ,而海军干脆没有 参战。

  128事变以后,第3舰队备受重视,很快进入全盛时期。它也因为日军宣传军国主义的电影《扬子江舰队》为称为扬子江舰队,名气很大。

  但实际第3舰队中的第10战队的航母,重型巡洋舰只能在长江口作战,根本无法进入长江内陆。只有第11战队的内河舰队才可以有效的赶赴武汉一线的江面作战,其实所谓 的扬子江舰队主要指的就是第11战队。

  在128事变以后,日军深感内河 舰队的重要性,再次新建了第四代2艘1100吨的大型内河炮舰,用来替换第一代的伏见号和隅田号。同时,日军又建造了2艘300吨的较小军舰,性能也比 上一代大幅度 提高。

  此时日军 造舰技术已经今非昔比,大型军舰 完全采用重油作为燃料,最高时速高达20节,续航能力250海里。这两艘均装备120毫米高平两用 重炮3门之多,另外 1门25毫米速射高炮和3挺重机枪。

  第四代 军舰非常厉害,只是出现晚了一点。

  第四代军舰是在1936年决策建造,实际它的服役是 从1939年到1941年的3年内,最终才完成4艘军舰交付工作。为

  什么进度如此之慢,主要是当时国军海军在武汉会战期间基本完全覆灭,日本海军在长江中根本没有对手,现有的军舰已经足够了,所以对新舰的更新换代并不起劲。

  日军对第3舰队的重视并没有白费,这个第3舰队在淞沪会战发挥巨大作用,不但帮助日军占领了上海,还在开战前撤退长江沿线大量的日本侨民。

  在南京保卫战前,第3舰队一度被江阴要塞,镇江要塞和南京的乌龙山要塞阻挡。尤其是江阴要塞的封锁线,几乎把日军大型军舰全部阻挡在江阴上游的长江,为此,中国海军仅有的一些大型舰船大部分在江阴沉没。

  而镇江要塞和南京乌龙山要塞也很有作用,日本海军在日军地面部队攻破南京之后10小时才封锁了南京江面。

  但他们仍然造成国军很大的伤亡,因为当时大量中国军民都在渡江。

  日军第3舰队4艘炮舰和4艘驱逐舰,向江中无法还击的中国军民的木船甚至木筏肆意扫射开炮和冲撞,造成数千中国军人和平民或者被打死或者被淹死,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当时国军官兵和平民回忆,日军海军士兵一面哈哈大笑,一面用机枪扫射他们的木筏,就像做游戏一样。

  当时南京宪兵司令官和代理市长肖山令中将就是在江中木船上中弹,为了不被俘虏,他开枪自杀殉国,这也是南京保卫战中殉国12个将军中军衔最高的一个。

  此次武汉会战由于关系到日本帝国未来的命运,第3舰队再次得到增强,一共配备大小炮舰炮艇,以及支援船只共120艘之多。

  其核心作战力量仍然是第3舰队第11战队的几十艘内河战舰,他们在最前线作战。吨位较大的驱逐舰之内不敢随便前进,可以作为后方的火力支援。

  此时民国海军已经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基本覆灭,只剩下一些老旧不堪的轻型军舰,总数只有30多艘。

  到了连建于1910年,到此时已经有28年服役史,排水量仅仅850吨的中山舰,居然成为民国海军最大的军舰。

  除此以外 ,国军只剩下一点炮艇和鱼雷艇,这就是国军的全部力量了。

  所以说,中日海军力量极为悬殊,加上日本空军在长江上的肆虐,中国海军根本无法和日军正面对战。

  早在7月,日本空军就开始空袭田家镇一线,试图炸毁国军工事和国军布雷船只。

------------上图是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下图是欧阳格。当时民国海军分为三个派系,沈鸿烈的东北海军,陈策的广东海军,陈绍宽的福建海军。后来陈绍宽的福建海军一派被蒋介石收归己有,东北海军在九一八以后,残余舰只大部分归顺国府,广东海军则在陈济棠两广事变失利后也被收编。遗憾的是,三支海军的实力都很弱。留学过海军第一强国英国,并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的陈绍宽对中国海军薄弱 的实力,非常忧虑。陈绍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曾经规划过一支拥有20艘航母的强大民国海军。遗憾的是,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才有了自己第一艘航母。下图的欧阳格中将在武汉会战前期被捕,几年后被枪决。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迷雾,但欧阳格对于中国海军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他的鱼雷艇部队至少形成了战斗力,给日军造成了威胁。

 

  如果怕死就不要上鱼雷艇,鱼雷艇只要出港就没准备回来--国军鱼雷艇舰队司令欧阳格

  既然日军能够意识到田家镇要塞的重要意义,蒋介石等国民政府高层自然也早就知道了。

  国军对田家镇要塞的防御,可谓极为重视!

  作为防御一方,国军自然要借助地形修建陆地和江岸防御工事,如果能修建坚固的要塞 自然是最好的。

  田家镇要塞群在七七事变之前几个月就开始修建,到武汉会战爆发之前已经修建了整整一年时间,包括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长江南岸的富池口要塞,半壁山要塞,一共三个要塞。

  要塞群配备火炮,其中田家镇和富池口两个炮台各装有从德国进口的FH 18 105毫米口径要塞炮8门(其实是轻型榴弹炮),这是当时中国口径最大,威力也最大的要塞炮。

  半壁山要塞也有德国105榴弹炮6门,还有75毫米高射炮4门。

  三个要塞的100毫米以上重炮有22门,形成一个还算强大的火炮网,就算是安宅号这样的大型内河战舰,也不敢随便突进了。105毫米火炮是可以重创日军这种1000吨位的军舰的,至于200,300吨的日舰就更别说了。

  遗憾的是,陆地要塞就算再坚固,毕竟是固定不动的,很难在日军军舰重炮和轰炸机中型炸弹的打击下,长期坚持作战。换句话说,光靠固定要塞炮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以机动炮兵给予增强。

  机动炮兵是移动的,不容易被日军定位消灭,生存能力比较强。

  鉴于此,白崇禧在得到蒋介石的许可,给田家镇要塞配备了所谓的田家镇游动炮兵(江防部队野炮2个营):共装备有日造31式野炮8门,奥地利造史高德野炮2门,东北沈阳兵工厂仿造14式77毫米野炮12门。

  另还有105毫米轻榴弹炮4门,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反坦克炮6门。

  虽然白崇禧已经砸锅卖铁用尽了战区所有的重武器,可惜这些机动火炮口径都很小,不足以给日本军舰造成致命伤,顶多给日军造成一些威胁而已。

  从27日开始,日军以陆军和海空军配合,从三个方向全线进攻田家镇要塞主阵地。

  其中,主要的火力支援来自于长江上的日本军舰。以安宅号炮舰为例,他的主炮2门120毫米口径重炮,火力相当惊人。为了攻打田家镇要塞,日本海军可谓用尽全力,除了第11战队的大量内河战舰在一线,另外还有集中了40多艘战舰,参战日军总战舰数量高达50多艘,重炮上百门。

  各种海军陆军火炮如雨点一样,射向田家镇要塞,要塞守军用20多门要塞炮和机动布置水雷来抵抗,给日军造成一定的损失。

  由此,长江中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作战,其实这次海军作战早就开始了。

  当时民国海军残余的30多艘军舰全部投入武汉会战中,但在之前的作战中,中国抗战前仅有的11艘大型军舰已经全部沉没或者自沉,现有的都是一些中小型军舰,甚至鱼雷艇,实力同日军第3舰队简直无法相比。

  当时民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认为,如果正面和日军对抗,这30多艘舰船恐怕连3天都坚持不下来,更不会给日军舰队造成任何威胁。

  当年北洋水师相对日军并没有很大的弱势,在黄海海战中仅仅5个小时的海战,12艘精锐的北洋战舰被击沉5艘,击伤3艘。此后北洋水师再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清政府花费20年时间和3000万两白银(仅仅是军舰的造价,相关总投资高达1亿两),基本等于在5个小时的决战中彻底覆灭了。

  陈绍宽和蒋介石这些国军高层认为,北洋水师在己方略微弱于日军的情况下,仓促和日军决战是最大的错误。而现在民国海军实力尚且不到日本海军的十分之一,如果擅自正面决战,无异于自我毁灭,更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次抗战以来,陈绍宽司令用尽一切办法,尽量避免和日军决战,却是用各种方法尽量阻挡消耗日本海军。

  他们用心之良苦,往往不被后人所理解。

  也许今天有人说陈绍宽和蒋介石无能,不敢拼一拼,其实拼命谁都会,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如果我不是国家领袖,而是一个小兵,我才不会这样受气。我会第一个拿着刺刀冲锋,被打死了也是光荣的。但我是国家的领袖,要对国家负责,决不能图一时痛快,让国家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在马当要塞,湖口要塞,和九江要塞争夺战期间,国军海空军已经用尽全力和日本海军决战。

  根据日军统计,从马当到九江短短80海里的长江航道上,日本第3舰队共扫清水雷590枚,同岸上江防炮和要塞炮战斗29次,同国军 空军轰炸部队 交战183架次,另外还同国军海军交手十几次。

  因为此次武汉会战极为重要,而阻止日军第3舰队突进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国军海军砸锅卖铁拼了命。

  中国 海军当时只有两大杀手锏:漂雷,鱼雷艇偷袭。

-----------------------国军抗战时期的鱼雷艇也分为两个时代,上图的湖级属于老式鱼雷艇,它最致命的缺点是速度慢。这些老式鱼雷艇没有 采用滑行设计,也就是像摩托艇一样在水面上高速滑行,减少阻力,提高航速。老式鱼雷艇的设计和军舰大同小异,所以速度有限,反应也慢,在二战开始前就已经被淘汰。下图是从英国购买来的高速鱼雷艇,它的更像现在的摩托艇,速度很快。但高速鱼雷艇的水兵是非常辛苦的,在如此颠簸的甲板上作战 和行军极容易疲劳。

  鱼雷艇诞生于一战之前,1877年,英国制造出了专门发射鱼雷的鱼雷艇“闪电”号,,并将其命名为海军的“1号鱼雷艇”。该艇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具有19节的航速(当时主力舰航速在11节左右),而其所装备的鱼雷则能以18节的航速航行584米,配备的鱼雷装药达到1公斤,一旦击中战舰,会造成严重的损坏。

  鱼雷艇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

  1878年1月26日,排水量仅仅几十吨的俄国鱼雷艇首次成功使用鱼雷,在70米距离上击沉了排水量2000吨的土耳其炮舰“英蒂巴”号。鱼雷艇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奇迹,使鱼雷艇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引起了当时李鸿章大人的关注。

  在李中堂的支持下,中国早在清朝时期已经装备了鱼雷艇部队。

  1882年,两艘从德国购买的鱼雷艇,以零件的方式由商船运回中国,在大沽船坞由洋员指导装配成型。当这两艘被称为“乾一”、“乾二”的鱼雷艇在白河上飘荡起蒸汽主机的浓浓黑 烟时,中国海军发展的一个新高潮也由此掀开。此后,李鸿章为建设中的北洋海军购置了4艘单雷艇,在德国购置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也各携带2艘小 型鱼雷艇。

  在著名的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全中国有35艘鱼雷艇。这些鱼雷艇基本都是从德国购买来的(27艘来自德国,其余都是国产),还是比较先进的。

  鱼雷艇在海战中,从某种意义上属于特种装备。他多采用偷袭和突袭的方式,以高速逼近敌人,释放鱼雷后立即撤退。

  鱼雷艇是一种完全的进攻性武器,一般携带两枚鱼雷,一旦击中敌人就可以将敌方军舰重创或者击毁。

  但鱼雷艇除了2枚鱼雷以外,一般只有小口径火炮或者机枪,光靠火炮或者机枪是无法和敌人正面对抗的,只能撤退。

  换句话说,鱼雷艇生存的意义,就在于释放者两枚鱼雷,放完了它的意义就结束了。

  鱼雷是海战中独特的武器,它和火炮不同,攻击的是舰船吃水线附近的装甲。鱼雷装药量很大,重型鱼雷可以撕开数米厚的装甲板,一般来吃水线附近装甲哪怕再厚重,不可能抵御鱼雷的攻击。

  所以,鱼雷在一战二战期间,都成为仅次于火炮,航空炸弹的重要武器,由此对于运输船只极为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各国的鱼雷主要是有驱逐舰,轻型巡洋舰,潜艇,甚至鱼雷攻击机发射,使用鱼雷艇发射只是一种特种作战的模式。

  比如甲午海战期间,参战的4艘鱼雷艇都没有击中目标。

  鱼雷艇“福龙”在几艘炮舰和日军激烈交火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偷袭。它从浓浓烟雾中偷袭日军军舰西京丸号,在距离“西京丸”400米处发射了一枚鱼雷。擦过“西京丸”的右舷,未能命中,稍作调整后它又发射了第二枚鱼雷,结果在距“西京丸”右舷5米处再次擦过。

  这是唯一一次攻击,之后鱼雷艇再没有极会参战,后来都被日军缴获。

  一战二战期间,鱼雷艇大量在海战中使用,对付运输船的战绩虽然辉煌,对于主力舰造成的损失是有限的。

  如果敌方有一定的准备,鱼雷艇攻击就极不容易成功。

  这是因为鱼雷的射程有限,一般远远低于对方的主力火炮射程。而且鱼雷发射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的航行才能击中敌人,这就需要仔细的把握发射角度,发射距离和发射时间。这个把握说起来容易,在敌军炮火的压制下,很难办到。

  比如菲律宾莱特湾战役中,美军曾经乘夜色使用先进的大型鱼雷艇突袭穿越海峡的,但在日军驱逐舰的拦阻网下,只能仓促发射,没有 一发鱼雷命中,自己还被 击沉一艘。

  所以说,鱼雷艇的作用很有限,但他的特点在于造价低廉,相当便宜,仅为主力舰的几十分甚至几百分之一。

  万一它的鱼雷击中主力舰,往往会造成敌人重创,自己就算损失掉了,就价值上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等于舍去一条猎狗,杀了一头老虎,性价比还是极高的。

  所以一般穷国会大量使用鱼雷艇,比如解放军在建国初期大量装备鱼雷艇,还参加过实战,用4艘购自苏联的鱼雷艇击沉过台湾的老式军舰太平号。

  1928年蒋介石命令陈绍宽重建民国海军的时候,就特别交代了鱼雷艇的作用,并且特别将这个任务交给欧阳格。

  欧阳格在陈炯明炮击孙中山总统府的时候,曾经领导豫章舰同中山舰并肩作战,营救孙中山。

  当时蒋介石就在中山舰上,他目睹欧阳格的英勇表现,对他很是看重。

  当时国民政府海军拥有的鱼雷艇有10艘,其中6艘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或者之后从德国购买的,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基本报废,被拆除了大部分动力,做教学舰艇使用,不能作战。

  还有4艘湖级鱼雷艇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朝从日本购买的,服役时间也有20年,老旧不堪,仅有微弱的战斗力。

  换句话说,实际上这10艘鱼雷艇都是摆设。

  陈绍宽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将建立鱼雷艇作战部队的重任交给欧阳格将军。

  欧阳格很快在1932年的镇江,开办了鱼雷艇的专业院校海军雷电学校,整顿现有的鱼雷艇,并且从德国和英国购买了一批新式鱼雷艇。

  国府向德国订购了一批德式海军装备,价值高达9900万马克,包括5艘潜艇、1艘大型潜艇供应舰(类似于运输潜艇)、11艘鱼雷艇和1艘鱼雷艇供应舰,以及大批鱼雷。如果这批海军装备能够全部交付给中国,对虚弱的中国海军会有极大的帮助。

  遗憾的是,只有其中3艘排水量仅为75吨的鱼雷艇交付给中国海军,其他因为中日战争开始后日方的抗议,而被德国扣留。这3艘鱼雷艇被编为岳飞大队。

  另外,欧阳格还从英国购买了一批鱼雷艇共12艘鱼雷艇,每3艘被编为 史可法,颜杲卿,文天祥大队。

  这4个大队全部以抗击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为名,也是富有深意的。

  这4个大队加上老式的4艘湖级鱼雷艇,到抗战爆发前,国军可以作战的鱼雷艇一共有19艘。

  其中购买自英国德国的鱼雷艇相对比较先进,他们都配备2枚鱼雷,航速高达45节(德国鱼雷艇较大,航速为37节),但没有火炮,只有两挺机枪。

  抗战爆发以后,鱼雷艇先后参加过两次战役。

  淞沪会战中,国军鱼雷艇部队曾经做过一次自杀性的偷袭。由史可法102艇伪装成民船突袭日军舰队。在突袭过程中,日军舰队突然发现史可法102艇,立即向他猛烈开火。

  小小的鱼雷艇立即中弹起火,舰载弹药随时可能爆炸。一旦发生爆炸,全艇官兵一个也别想活。如果换成美军或者德军海军士兵,肯定就立即放弃舰艇了。

  但忠勇的史可法102艇全艇官兵仍然咬牙,冒着扑面而来的日军密集炮火继续冲锋,并且在近距离释放了2枚鱼雷。

  2枚鱼雷中的1枚击中日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只是由于出云号装甲巡洋舰的装甲太厚,又布置了防雷网,没有造成致命伤。

  史可法102艇则被日军重创,被迫搁浅。全艇官兵炸毁主机,卸下机枪上岸作战。

  虽然战果并不明显,却把日本人吓破了胆。日军为此极为惊恐,抽调大量驱逐舰和炮舰进行反鱼雷艇作战,这样也大为削弱了他们对岸的炮击,为国军地面部队减轻了压力。

  由于第三舰队过于强大和日军空军占据了制空权,国军鱼雷艇部队无法有效作战,后来没有敢于再次出击。

  到最为激烈的江阴要塞海上保卫战中,老式的鱼雷艇湖鹏号和湖鹗号也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由于两艘鱼雷艇几乎没有防空武器,他们用仅有了一挺机枪向空中射击,水手们甚至操起步枪一同射击。结果一场激战后,湖鹏号被日军炸弹和机枪扫射打的千疮百孔,在江阴附近水面沉没。

  湖鹗号也被炸破数处,最终抢滩搁浅在江边。艇员们将机枪、火炮等能拆卸的武器装备全部拆下带走,破坏了主机和鱼雷发射管,上岸加入海军炮队继续抗战。

  另外还有其他几艘鱼雷艇也被击沉击伤,到了武汉会战开始时,国军仅剩12艘鱼雷艇还可以使用了。

  武汉会战期间,国军鱼雷艇也披挂上阵。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在日军控制制空权和制江权的情况霞,以鱼雷艇单独去偷袭,同自杀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中国海军战士没有懦夫,既然仗已经打到这种地步,为了子孙不成为日本人的奴隶,也就要彻底的拼了。

  7月14日,文天祥93号艇首先出击湖口江面敌舰艇。该艇乘着夜色秘密出航,逼近一艘日舰后,突然加速。

  日舰很快发现文天祥93号艇,向其猛烈开火。

  文天祥93号艇冒着密集的炮火以自杀式的猛冲接近日舰,然后发射了两枚鱼雷。其中一枚击中一艘日军炮舰,炮艇装甲比较薄弱,无法和出云号重型巡洋舰相比,顿时受重伤,险些沉没。文天祥93号艇艇身也被击中多处,带胜利返航。

  7月17日,海军总司令部再次下令鱼雷艇出击出击。史可法223号和岳飞253号艇接令后,在当夜秘密驶往湖口。

  但没想到江中水情复杂,两艘鱼雷艇先后被江心的阻拦网缠住螺旋桨(拦阻网被丰水期的江水推动移位,不在原来的位置上),导致史可法223号翻沉,岳飞253号艇受损,被迫返航。

  国军两次鱼雷艇袭击,虽然战果不大,但给日本舰队造成很大恐慌。

  在第11战队司令的一再要求下,日本空军大规模轰炸了湖北蕲春的鱼雷艇基地。

  7月21日的大轰炸中,文天祥42号和文天祥88号两艇被炸伤,被迫返回上游四川修理。

  8月1日,日本海军舰艇越过九江,企图破坏武穴水雷区。

  当时中国空军自己也陷入苦战,已经无力兼顾江边。

  海军总司令部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急调岳飞22号, 颜真卿161号两艇第三次出击。

  但此时日军已经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两艘鱼雷艇刚刚开到江面,突然遭日军轰炸。岳飞22号艇中弹沉没, 颜真卿161号艇受伤失去动力。

  8月9日,老式的“湖鹰”艇由于过于老旧,根本无法做鱼雷攻击,只能在长江中游湖口、马当一线承担布雷任务。但在布雷途中,该艇却突遭日军飞机俯冲扫射。

  紧急避让中,该艇却在兰溪与一艘商船碰撞,舰体出现一个大口,进水不止,被迫冲上浅滩搁浅。

  日军飞机随后再次出动数架赶来轰炸,湖鹰艇官兵无奈,只好弃艇。该舰中弹数枚,最终滑入水中沉没。

  这样,国军仅剩的12艘鱼雷艇沉没3艘,受损3艘,剩余的6艘舰中还包括1艘老式不能作战的湖级鱼雷艇,其它5艘也因为日军掌握制空权,根本无法出击,只能向转移。

  国军鱼雷攻势就这样结束了。

  附注:湖级仅剩的一艘 “湖隼”参加了抗战初期海军几乎的所有战斗,因运气颇佳,始终幸免于难。在武汉会战中他也侥幸没有被击沉,并随同中国海军最后残存的十几艘内河小舰撤到上游的 重庆。1940年9月4日的重庆大轰炸中,“湖隼”在川江上中弹受伤,但经过修理得以继续服役,并一直坚持了将近5年,直到抗战胜利。

--------------------------上图是袭击出云号以后被重创沉没的史可法102号艇。下图是武汉会战中拼死突击的鱼雷艇编队,他们不顾一切的高速向日本军舰突进。可以说,民国海军官兵是极为勇敢的,也有相当的作战技巧。只是国家太弱,舰船太差,空有杀敌的豪情,却无力回天。

 

  搞的日军狼狈不堪的水雷战

  再说说漂雷

  因为要塞炮射程有限,鱼雷艇偷袭只能偶尔使用,水雷又是死的无法移动,长江上的国军基本处于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海军 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已有武器打击日军。

  当时国军大量 使用一种可以攻击日军军舰的水雷作为进攻武器,这也就是著名的漂雷。

  水雷本来是防御武器,都是固定在水中的,不能随便移动。因为一旦水雷随便移动,水雷区就会有变化,也就起不到阻挡日军军舰的作用。

  可惜由于日军第3舰队配属两个水雷大队,配备的扫雷舰众多,仅仅靠固定的水雷区是没用的。

  日军无非多花费一点时间,最终肯定肯定能完成扫雷工作。

  所谓漂雷,顾名思义,就是漂动的水雷,它可以利用江水向下游漂动。

  一旦碰触到敌军军舰,就发生爆炸。

  水雷对付日军是一个很精明的手段,因为水雷本身价值很低,而日军军舰价值很高,两者相差几百倍到上万倍价格。

  而水雷不同于鱼雷,他装药量更大。一般一枚水雷就可以对安宅号这样的1000吨大型军舰造成重创,1000吨以下的军舰甚至可以被炸得粉碎。

  对于水雷的威力,大家可能没有直观的了解。水雷威力之大,让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一颗重型水雷如果爆炸,爆炸点附近的水兵,就算没有被弹片击中,站着的水兵往往双腿被震断,如果坐着或者背靠甲板的水兵,往往被震碎内脏。

  而漂雷由于距极强的隐蔽性,你在上游布雷,水雷几天后,慢慢随着水流可以漂到下游几十公里外。换句话说,国军布雷舰无需像鱼雷艇一样和日军正面交火,这样也就避免以卵击石,能够有效保存自己。

  最为重要的是,水雷又具有很大 的隐蔽性,尤其在水情较为复杂的水域,更是难以排除。

  在二战期间,就算扫雷技术极为先进的英国,美国海军,也饱受水雷的苦恼。二战后期,美军利用重型轰炸机在日本沿海布置水雷,几乎切断了日本水上航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共布设各型水雷 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 148艘,击沉潜艇 54艘,击沉商船586艘,总计122万吨。

  水雷武器造价低廉,被称为“穷国的武器”。国军在抗战前外购了大批水雷 ,还有一批自治的,从淞沪会战开始就大量使用水雷作战。

  漂雷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 “水底龙王炮”。1599年,中国的王鸣鹤发明以绳索为碰线的 “水底鸣雷”,1621年又其改进为触线漂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

  但近代漂雷是美国人发明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7日,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伤了一些人,史称 “小桶战争”。

  国府在武汉会战开始之前,将九江至武汉之间的长江航路标志逐次破除,还在蕲春至岚头矶、黄石港至石灰窑、黄冈至鄂城为四个主要布雷区,先后布设水雷1500余枚。

  由于日军第3舰队有大量扫雷舰艇,排雷能力很强,国军还采用机动布雷的方式进行补充。他们使用海军残余的炮舰“永绩”、“中山”、“江元”、“江贞”、“楚谦”、“楚观”、“楚同”、“民生”号等在这一线布雷。

  因为目前通过布雷阻挡日军第3舰队是唯一可行,也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民国海军司令陈绍宽亲自乘坐咸宁号,赶赴马当,汉口,岳阳,长沙等一线指挥作战。后咸宁号被炸毁以后,又改乘坐永绥号和江犀号。

  国军用尽一切可以移动的船只,包括军舰,炮艇,老式鱼雷艇甚至民船和木船,在长江一线大量布置漂雷。

  但布雷主力,仍然是吨位较大,可以容纳众多水雷的军舰。

  相反,日军并没有想到国军会如此使用漂雷,在他们大量排雷和对岸炮击时候,屡屡遭遇漂雷袭击,遭受一定伤亡。

  1938年9月8日,2艘日舰被漂雷先后炸的粉碎,沉没于长江中。

  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对此心疼不已,下令舰队暂缓推进,务必全力对付漂雷。

  这样一来,漂雷的目的也就实现了,日本军舰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对付漂雷袭击 ,进军也就大为缓慢。

  就算是这样,日军还是吃了大亏。

  12月10日,日军扬子江舰队的主力舰势多号被漂雷炸中,400吨的势多号整个舰艏被强大的水雷炸断,连同主炮一起沉入江中。同时还有另一艘炮舰也被炸沉,日军 痛失两艘主力战舰。

  势多号相比另外一艘立即沉没的战舰来说,他的运气较好。

  当时势多号离江岸不远,水手们不顾一切的立即抢滩登陆,才免于沉没。

  由于舰艏已经没有了,即使有拖船也无法拖动,一动就会大量进水。

  势多号舰长无奈,被迫用木头临时搭建了一个假舰艏,然后千辛万苦的开回上海修理。

  此事也被日本联合舰队其它官兵当做笑话传播,势多号还得到一个木头玩具的外号。

  在大量水雷区和漂雷的阻挡下,日军第三舰队11战队前进极为困难。

  在水雷的阻挡下,日军军舰只能摸索着前进,甚至进入要塞火炮射程后,在要塞火炮打击下,也不敢大幅度移动,因为怕撞上水雷。

  日军畏惧与国军布雷部队,以空军为主力,对长江布雷的国军军舰进行疯狂的打击。

  当时国军已经没有大型军舰,小型军舰的防空火力都是很弱的,几乎无力抵抗。

------------------直到今天,水雷也是可拍的武器,上图的漂雷和下图的固定水雷,都是军舰可怕的敌人。台湾方面认为一旦台海开战,解放军会使用水雷封锁台湾沿海。台湾方面估计,根据现有台军的扫雷能力,无力打破这种封锁。

 

  1938年7月1日,负责布雷的咸宁号和长宁号炮舰武穴附近遭遇日军轰炸。

  所谓的咸宁号炮舰 仅有420吨,而长宁号炮舰仅有300吨。

  咸宁号炮舰吨位虽小,而且极为老旧,却是一艘很有名的舰船。

  早在1928年,民国海军江南造船厂完全自主建造了一艘内河浅水炮舰,交付给海军使用,这就是咸宁号。

  由于是自产的第一艘炮舰,咸宁号的下水仪式非常隆重。蒋介石、张定璠、张群、杨树庄等国民政府高层全部参加。

  当时蒋介石还雄心勃勃的说:我们要挽回国家的权力,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全在诸位将士身上。我们预计十五年后,就有六十万吨的海军,做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家。。

  当时在台下的 陈绍宽,也就是抗战初期中国海军司令,听得热泪盈眶。

  只是当时国军侧重于陆军和空军,费时费钱的海军放在第三位,并不太受重视。

  名气虽大,咸宁号实际却并不怎么样。咸宁号虽然是420吨的排水量,但船体并没有任何装甲,只是船壳是柔钢材制作的,如果遭遇敌军炮击或者空袭,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这种没有装甲防御的造船工艺,多用于鱼雷艇,炮艇这种小船上,因为吨位太小,没办法搞装甲。

  但400多吨的内河炮舰,还是完全应该搞装甲的。为什么不搞,主要还是中国人的造船能力不够。

  装甲一搞,吃水就要深多了,没法在长江上有效行驶了,现在已经吃水2米多了。

  该舰制造工艺一般,火力还算强大,一共5门大口径火炮。包括有120毫米主炮一门,76毫米主炮一门,57毫米速射炮两门,但高射武器只有84毫米高炮一门,另外还有20毫米机关炮两门。

  其实主力炮仅有5门,而防空火炮仅有3门,对海能力尚且还算勉强,对空能力则太弱。

  咸宁号为湖北省出资建造,所以以咸宁命令,当时花费了80万元,也不算少了。

  咸宁号因为是国产的,中国造船技术又不成熟,所以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在1928年也不算什么厉害的军舰。

  到了10年后的1938年就更别说了,根本无法和日军正面对抗,只能从事布雷任务。

  咸宁号在武汉会战刚刚爆发,就开往一线布雷,期间和日军飞机多次作战。

  6月24日,咸宁号遭遇9架日本飞机突袭,前后被投弹40多枚。全舰官兵奋力还击,并且紧急机动,但仍然被一枚炸弹击中,舱底被炸漏。

  按照一般惯例,咸宁号自然应该返回船厂修理。

  但此时日军海军进攻势头猛烈,国军一度坚持不住。

  咸宁号全体官兵要求继续作战,于是经过临时修理,他们继续上阵。

  25日,炮艇“威宁”、“义宁”、“长宁”号也被日军飞机炸伤,29日,炮艇“崇宁”号亦被日机炸伤,但这些军舰官兵也都坚持 作战,不去后方修理。

  7月1日,咸宁号在田家镇一线布雷时候,遭遇7架日机偷袭。

  咸宁号虽然猛烈对空射击,但仍然被炸弹炸中,锅炉舱,弹药舱,水手仓,军官舱全部中弹起火,船体裂了大口子。全舰瞬间大量进水,船体也很快下沉。

  在这种情况下,薛家声舰长仍然从容指挥军舰还击,连续击中两架日军飞机,击伤一架,前两架飞机先后坠毁,受伤飞机摇摇晃晃的飞回基地,余下几架飞机一哄而散。

  咸宁号勉强开到武穴码头,准备进行船体维修和救护伤员,却没想到日军又出动10架飞机赶来追击。

  当时咸宁号已经抛锚,船体已经沉没一半。仓促之下,咸宁号来不及起锚,只能就地还击。

  在日军攻击下,处于停止不动中的咸宁号连续中弹,脆弱的船体被炸得四分五裂,很快沉没。全舰90多人中,殉国20多人,还有16人负伤失踪。

  同日,长宁号炮舰也被击沉。

  长宁号吨位更小,火力也更弱,在日军围攻下几乎没有抵抗能力。它连续中弹,很快沉没。舰上数十人伤亡,还有数人失踪。

  其实在没有制空权的长江上,使用这些防空能力薄弱的轻型舰只是极为危险的。后来抗战后期中美空军掌握华中和华南地区制空权以后,长江航道上的日军舰船也无法有效活动,连几十吨的运输船都被炸得精光。

  对于危险这一点,自然所有人都知道,包括这些军舰上的官兵。

  但国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日本军舰直接杀到武汉来,所以也只能冒险拼命了。

  咸宁号和长宁号的沉没,基本就是中国海军在武汉会战中的一个个翻版和重演而已。

  1938年7月3日,和长宁号同时建造的炮艇崇宁号,也在日机的连续四次空袭中被炸沉没。最后一次攻击,日军飞机向崇宁号投掷了燃烧弹,全舰迅速燃起大火。

  但崇宁号一线官兵仍然在大火中坚持向日军飞机射击,真是可歌可泣的水上勇士,最终18名官兵伤亡。

  短短3天内,国军3艘中小型军舰被炸沉,损失很惨重。但此时也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绝对不能停止攻击。

  于是,在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中,剩余的十几艘国军军舰仍然拼死布雷,期间遭遇日军飞机疯狂攻击,伤亡惨重。

  7月13日,炮艇“绥宁”号在运送水雷途中被炸沉于黄石港。

  7月14日,炮艇海宁号也被炸沉于鄱阳湖湖口。

  同时,甚至在洞庭湖的江贞号和民生号炮艇也被日军飞机炸成。其中江贞号就炸沉在著名的岳阳楼下。

  8月9日,在兰溪执行布雷任务的湖鹰号炮艇也被炸沉。

  10月国军中山舰,楚同舰,楚谦舰,勇胜舰等 在布雷中,遭遇日军大批飞机 围攻。楚谦舰,勇胜舰经过恶战,拼死突围成功,楚同舰被炸伤。老式的中山舰则被炸沉。中山舰舰长萨师俊负重伤后,与舰共存亡,不愿离开指挥岗位,不幸殉国。

  前后国军布雷舰船一共被炸沉了10多艘,但他们光是在从黄石到田家镇一线先后布雷1500多个,导致强大的日本扬子江舰队根本束手无策,无法前进。

  实力薄弱的中国海军做出他们所能做的一切,伤亡失踪高达数百人,为了国家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至此,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20多艘或伤或老旧的舰船分散在各地,总吨位还不到1万吨,实际已经失去作战能力。

  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全部舰只不管大小,仅剩17艘。

  相比拥有637余艘大中型军舰,总吨位达19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国军海军无法有效对抗。

  中国海军在抗战中的历程,也就这样走完了。

-----------------------中国第一艘自产的内河炮舰咸宁号,它和日军同类内河炮舰相比,有至少一代,也就是15年的差距。下图是国军的宁海号轻型巡洋舰,实际上也顶多相当于日军大型驱逐舰而已。

  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田家镇江防炮兵

  国军海军奋力布雷和要塞炮配合,对阻拦日军还是很有作用的。

  而田家镇要塞群的重炮,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田家镇要塞和对面的富池口要塞都配有8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FH18 105毫米轻型野战榴弹炮。这种火炮也是德军在二战中的主要装备,是一款性能极为优秀的火炮。

  德国步兵师中,一般配属一个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其中包括1个重型炮兵营和3个轻型炮兵营。重型炮兵营装备150毫米SFH18重型榴弹炮,轻型炮兵营则装备105毫米FH18轻型榴弹炮,一个团装备36门FH18。

  FH18在欧洲战场大名鼎鼎,荣立无数战功,一直服役到德国 在 1945年投降。成绩如此优秀,这都依赖他优秀的性能。

  可以说,二战全世界最优秀的大炮几乎都是德国人制造的,而FH18还是莱茵公司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FH18最大射程高达10公里,在9公里以内的射击非常精确,一个优秀的炮兵团队基本可以做的百分百中,是德式火炮的经典。

  FH18配备 杀伤榴弹和穿甲弹,这两种炮弹威力都非常巨大,其中1号榴弹炮弹的重量就高达15公斤,榴弹爆炸以后杀伤半径高达60米。

  当然,也不是说FH18没有缺点,他的缺点在于重量太大,光是炮身就有530公斤重量,整炮全重高达2吨多,在复杂难以机动(在欧洲战争一般用专门研制的韩谢尔重型卡车拖拽,普通卡车是拖不动。在复杂地形机动性就很弱了,靠马匹的话,行动极为迟缓)。

  但国军既然作为要塞炮使用,重一点也就无所谓了。

  FH18是当时最新式,最优秀的火炮 ,是德国莱茵公司在1930年开始研发,1935年正式开始生产并在德军服役的新式武器。

  当时由于中德关系很好,中德军事贸易也很多,这种火炮也被希特勒同意销售给中国。

  国民政府在1936年5月购买了60门这种火炮,但由于日本政府抗议等原因,抗战前仅有4门到货,每炮配备1000发炮弹。

  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要求德国政府立即交货,并且增加订单36门,希望将总数 增加到96门,装备3个重炮营(国军是炮团编制)。

  此时日本政府已经使用各种方法对德国施压,最终仅有约48门交付国民政府,而且是陆陆续续分3,4年交付的。

  由于此次武汉会战的重要性,国民政府不惜血本,将16门宝贵的FH18全部部署在田家镇要塞群。这16门重炮果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日,日舰2艘进犯晒山,做试探性进攻。田家镇炮台的重炮部队开始装作没有看见,等日军军舰进入射程以后,突然开炮。2艘军舰急忙机动,但由于附近都是水雷,所以只能小幅度动作,自然无法逃过要塞炮的打击。

  1艘日舰右舷中弹1枚,因为FH18威力巨大,这艘军舰立即被重创。它赶忙调头玩命的逃走,另外1艘虽然没有受伤,也被吓得脚不点地的飞速撤退。

  20日,不死心的日军再次出动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6艘,掩护汽艇11艘,向炮台发起攻击。

  由于6艘日军军舰火炮众多,对要塞的炮击也非常猛烈。田家镇8门重炮配合机动炮兵猛烈还击,日军军舰在雷区中行动缓慢,所以不敢过于靠近要塞。日军军舰在射程的极限开炮,所以命中率很低,而国军要塞炮因为射程不足,也无法精确射击。

  双方炮战3个小时,日军军舰中炮数发,吃了小亏,再次增援4艘驱逐舰和炮艇继续炮击。

  但由于距离太远,日军仍然无法击中要塞主阵地。

  鉴于在水雷区中长时间作战过于危险,稍有不慎就是舰毁人亡,最终日军军舰败退。

  经过这几天的作战,日本海军开始明白需要首先扫清这一线的水雷。

  但大中型军舰根本无法在雷区有效扫雷。因为他们目标太大,只要一去,就很容易被要塞炮发现并且摧毁。

  德军的105毫米要塞炮威力很大,比二战中著名的88毫米高炮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作为江防火炮更是厉害。

  如果这是在海上要塞,105毫米FH18榴弹炮也算不了什么。日军战列舰,巡洋舰的200毫米以上甚至300毫米以上的重炮,还是可以轻松对付105毫米榴弹炮的。

  但这是在长江里面,日本大型军舰进不来,第3舰队第11战队的主力舰火炮最大口径不过203毫米,而且数量只有几门。所以,日军重炮威力和射程顶多和105毫米榴弹炮相当,根本没有什么优势。

  就炮击精度上,德制105毫米火炮还占优势,威力也很大,所以日军舰队实在找不出从水上对付田家镇要塞的好办法。只是改变方法。

  21至22日,日军出动10余艘汽艇接近雷区,试图扫除水雷,开辟航道。因为汽艇较轻,又很小,非常灵活,是扫炮弹雷的好工具。

  但国军早有准备,他们开始还是装作没有发现日军,直到日军军舰逼近6000米才用爆破面积很大的榴弹轰击。

  8门火炮连续开火,杀伤半径高达60米的榴弹威力惊人。极短时间内日军汽艇遭受毁灭性打击,先后被击沉12艘。余下的不顾中弹落水的战友,自顾自的逃走了。

  从18日到23日,日军先后被击沉14艘各种舰船,由此日军军舰再也不敢随便进入田家镇江面,只在在远距离进行炮击支援地面进攻部队。

------------------------------FH18榴弹炮 威力很大,但其实也不足以对付比如日军重型巡洋舰和战列舰的舰炮。只是长江作战,日军大型军舰进不来,而内河炮舰的火炮口径和威力有限,加上到处都是水雷区,所以也就对FH18无可奈何了。德国人造炮的技术出类拔萃,堪称二战最优秀的火炮艺术家。

 

  本来攻击田家镇要塞群的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是以水上进攻为主,然后进行两栖登陆,这样不但伤亡较少,更大大加快进攻速度。

  为此,冈村宁次不惜脸面,亲自去拜访第3舰队第11战队的指挥官近藤英次郎少将。

  本来海军一派和陆军一派互有芥蒂,极少配合。但冈村宁次深知田家镇战役如果没有海军援助根本无法胜利。

  冈村宁次跟近藤英次郎有些私人关系,但工作和私人关系毕竟是两回事。冈村宁次在田家镇战役开始之前,亲自前往安宅号军舰,拜访这个少将。

  两人并不是叙旧,而是拉拢日本海军一派。近藤英次郎也不含糊,他直接表示要求占领武汉后必须 划分大量战利品给海军,并且要求分享荣誉。

  两人经过赤裸裸的利益谈判,最终达成了秘密协定。

  因为此次对海军让不太多,冈村宁次害怕部下反对,始终没有将协定公布。

  此次田家镇战役中,冈村宁次对海军一派可谓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期间海军的航空部队曾经误炸了台湾旅团,炸死70多人。如果是以前,陆军一派必然大吵大闹一通,至少要搞的海军一派脸上无光才行。

  此次冈村宁次居然主动电报说:事故此次原因在我方,感谢航空战士的勇敢行为。

  为什么冈村宁次这样做,并不是他怕海军一派,而是此次田家镇作战确实非常需要海军,光靠陆军根本不行的。

  但此次作战中,海军第3舰队却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摧毁田家镇要塞,不能完成所谓短时间内占领田家镇要塞群的计划。

  深知从日本国内来的一批记者和作家,他们从上海乘军舰 赶赴九江采访冈村宁次。但这艘军舰前后被炮击多达70多炮,吓得这些记者面无人色。

  冈村宁次无奈,只好还是从陆地方向攻击,对海军一派的鄙视更深了。

  最终,冈村宁次的陆军部队,以10多万重兵猛攻了整整1个月才从陆地上占领田家窑要塞群,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直到日本陆军逼近要塞不到1公里的距离时,田家镇要塞炮仍然成功阻挡日军第3舰队的突进。当时8门重炮已经有5门被日本重型轰炸机炸毁,但剩下3门仍然打的日本军舰缩手缩脚,裹足不前。

  28日晚上,由于田家镇要塞从陆地上的三面都被日军包围,战区司令官白崇禧下达总撤退令。要塞守军这才炸毁了剩余3门火炮炸毁然后撤退,日军第3舰队才大大松了一口气。

  之后,日军又花费了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基本田家镇附近的水雷区,军舰才敢逼近武汉最后一个要塞葛店,而当时蒋介石已经下令武汉地区国军总撤退。

  此战日本海军可以称得上完败,占有绝对优势,又有大量空军配合,居然啃不下田家镇这块硬骨头,算是非常没用。

---------------------------田家镇要塞扼守长江的作战是极为重要的,大家也看到了,日军运输船连坦克都可以大量运载,一旦突破长江防线,日军随时可以在武汉登陆,那么国军地面上几十万大军和坚固防御阵地也就没有意义,武汉也就瞬间会失陷了。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支海军对国家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和内河航道的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时刻处于敌人的威胁下甚至控制下。

  一支强大的海军,是抗战时期无数英勇的中国海军官兵最大的梦想。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1-03 10:44: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武汉会战(五)相持

下一篇:武汉会战(七)碧血蓝天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