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来说,5月4日日军坦克第3师团猛攻洛阳外围阵地龙门,就拉开了洛阳保卫战的序幕。
刘戡的中央军在日军坦克步兵围攻下,苦苦支持了6天之久。
后因为日军集中主力合围切断刘戡兵团,试图将其歼灭在洛阳地区,该部才奉命紧急向西突围撤退。
刘戡兵团撤走以后,剩下的只有以武庭麟将军15军为主的3个师了。
武庭麟是洛阳保卫战的直接指挥官,但名义上指挥官为第14集团军司令刘茂恩(该集团军只有一个15军)!
此时日军已经从四面合围洛阳,迫使国军在洛阳地区和日军决战。此时第一战区总司令蒋鼎文倒是头脑清楚了,下令放弃洛阳地区,全军向西撤退到地形极为复杂的豫西山区,准备和日军决战。
在豫西山区,日军重武器寸步难行,空军也会失去大部分作用,等于战斗力锐减一半。
国军撤退到豫西山区,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
不过,大军现在同日军主力近在咫尺,要撤退就需要掩护。
此时日军连战连胜,坦克第3师团2天半竟然前进150公里,攻击势头锐不可当。如果不能有效阻挡住日军追击的锋芒,就难以完成撤退部署。
那么,掩护撤退自然就必须借助,豫西防御核心洛阳了。
蒋鼎文留下刘戡兵团和刘茂恩集团军防御洛阳,尽力为大部队撤退重整争取时间;同时要杀伤日军,消耗日军不多的弹药补给,为后面决战做准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两支部队总兵力不过2万多人,而合围洛阳的日军不下6万多人,光是兵力就有3倍差距了,火力就更别说了。
整个2万多人只有14门反坦克炮,而日军坦克此次豫中会战坦克装甲车总数为691辆,坦克就有200多辆,你说说看怎么打?
这个千斤重担,就落在刘戡和刘茂恩的肩上,其中刘茂恩的担子最重,他奉命死守洛阳城郊,没有命令绝对不允许随意撤退。
对洛阳保卫战是5月4日打响的;日军对于城郊坚固阵地的全面攻击,则是从5月9日开始的;5月17日,日军对洛阳城郊核心阵地发动全面总攻,保卫战到了最高潮阶段。
根据原定计划,由第110师团和第62师团、以及坦克第3师团配合,攻打洛阳。
其中,以第63师团为攻击主力。第110师团前几阶段经过邙山头等血战,伤亡较大,官兵也比较疲劳,63师团相对比较完整。
第12军内山英太郎下令由第63师团为核心组成所为的菊兵团,由师团长野副昌德中将为指挥官,初期共下辖10个步兵大炮和2个炮兵大队,兵力约2万人。
具体如下:
第110师团攻击洛阳的,为4个步兵大队1个重炮兵大队,分别为:
第110师团163联队稻垣毅治少佐第1大队
独立混成第1旅团清水昂中佐独立步兵第74大队
独立混成第2旅团森田舍三大佐独立步兵第5大队
独立混成第9旅团江田贯一郎少佐独立步兵第38大队
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第6联队1个15榴(150毫米口径)重炮兵大队
第63师团兵力较多,下辖第6个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大队,具体为
福永勇吉中佐独立步兵第25大队
小田二郎少佐独立步兵第78大队(原属63师团66旅团)
有马敏雄中佐独立步兵第137大队(原属63师团66旅团)
瓦田隆根大佐第12野战补充队
棍田义德少佐独立步兵第1大队
伊藤政治大尉独立步兵第2大队
山田昌彦少佐独立步兵第3大队
林治作少佐独立野炮队
直接攻击洛阳的菊兵团初期兵力为2万人,四面合围洛阳的兵力高达6万多人。日军可以随时对洛阳一线增兵,完全立于不败之地。
之所以开始只使用2万兵力,是日军认为已经绰绰有余。对付洛阳地区国军3个三流师1.5万人,难道2万兵力还不够嘛?日军往往都是用1个1000多人的大队,对付国军1个杂牌师的。
此时,洛阳情况却不妙。
日军坦克第3师团突进速度极快,连续攻破郏县、临汝等重镇,这远远超过蒋鼎文的预计,导致洛阳防御战部署比较匆促。
刘茂恩多年后在台湾回忆当年的情况,仍然相当愤慨。他自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出了个大难题给他,形同坑他。
5月6日,刘茂恩接到外围龙门高地激烈交火的情报,知道洛阳马上就要全面打响,紧急找到坐镇洛阳的蒋鼎文,询问怎么办?
早在5月4日,蒋鼎文就接到龙门地区接敌的情报。此时龙门地区只有坦克第3师团先头部队,兵力并不多,刘戡的中央军2个精锐师完全能够对付,战局还是可控的。
此时蒋鼎文还是很沉着的。明明龙门距离洛阳只有十多公里,他仍然坚持在留在洛阳城内指挥。
6日上午接到刘茂恩的电话,蒋鼎文是这样回答的:目前战局还不至于马上打到洛阳,不要太过虑。
只是,仅仅6日一天,战局就有很大变化。龙门地区日军大量增兵,坦克越来越多、步兵骑兵都赶了上来。
同时,日军重兵向侧翼迂回包抄,试图将刘戡在龙门的2个主力师切断退路,合围歼灭。
到了这个地步,龙门显然已经无法坚守,刘戡兵团必须撤退。
换句话说,洛阳就必须交给刘茂恩独立承担了。
此时,也就是5月7日下午2时,蒋鼎文电令刘茂恩的第15军,让他们务必防御洛阳城10到15天。
具体部署为:
1.令刘戡第14军(欠94师)、暂4军(欠47师)、新6师及15军1团,对于占领东龙门山的敌人,应即转移进攻(撤退)。
2.令武庭麟指挥第15军(欠1团)及第94师,守备洛阳,并指示须守备10至15日。
3.令汤恩伯兵团以第13军、第85军兵力,迅速由临汝方面尾击窜犯龙门之敌,以收夹击之效。
简单来说,就是命令刘戡兵团放弃龙门向西撤退,武庭麟第15军直接对抗日军。至于汤恩伯第13军和第85军夹击龙门日军,则是无稽之谈。
此时汤部两个军经过激战,奋力突围到宜阳一线,尚且没有收拢,无论如何也不能马上进攻。
刘茂恩自然知道这个部署是什么意思,更觉得防守15天不太可能。他的第15军从抗战开始就在山西和日军血战,大规模会战也参加了好几个,对日军还是I非常了解的。以第15军的这点兵力和火力,能够在洛阳坚持7天就是奇迹。
刘茂恩赶忙联系蒋鼎文,发现蒋在当晚已经率领司令部西,撤到临时指挥部洛宁去了,到10日上午才恢复联络。
此时洛阳只留下原东北军军长,现任第一战区参谋长董英斌,主持大局。
董英斌这个人有能力没魄力,也调动不了军阀的第15军,只得让刘茂恩自己部署洛阳保卫战。
刘茂恩是杂牌军,同中央军一向有深刻矛盾,以尽全力避免被中央军吞掉。刘茂恩和陈诚、何应钦、汤恩伯之流都非常不友好,回忆录中经常对汤恩伯等人破口大骂。倒是刘茂恩和蒋鼎文关系还不错,蒋笼络杂牌军制衡汤恩伯,对刘茂恩是很拉拢的。
此时刘茂恩听到这个自行部署的命令,顿时大怒了。
洛阳保卫战光靠他的1万多人是不行的,让他自己部署也就是让他孤军奋战。
刘茂恩打了几十年仗,自然知道洛阳保卫战必败无疑,搞不好15军还要全军覆没。这是谁也不愿意接的烂摊子,现在竟然交给他,不就是摆明了坑他。
况且,此刻刘茂恩的部队也残缺不全。
洛阳是豫西防御核心,本来至少投入2到3个军负责防御,周边还有其他几个军的部队。
即便洛阳的城防工事,至少需要15个团的兵力。除了94师的阵地以外,武庭麟第15军必须防御12个团的阵地。
此时第15军直属2个师只有6个团的兵力,其中2个团还被调到湖北,只剩下4个团兵力,如何守得住12个团的阵地?
刘茂恩让武庭麟将军紧急部署,将1个团防御城郊最外围的关林阵地,1个团防御河防,只剩下2个团可用。
这怎么能守得住?
目前,国军各部都已经离开洛阳地区撤退,也没有增援。
刘茂恩向董英斌大大叫苦,董手上没有部队,也无可奈何,只能说:没有别的办法了,你将4个团集中起来,配属94师3个团,都部署在洛阳城内好了!
刘茂恩是豫西本地人,深知洛阳城市面积狭小,不具备长期防御条件。
如果将部队全部放在城内,日军只要在城北4公里的北邙山架上大炮轰击,恐怕一二天就将小城洛阳轰平了。
刘茂恩表示,防御洛阳必须守住外围的城北北邙山,兵力必须分散使用!
董英斌回答:我也知道。但你就这点兵力,分散开怎么能守得住,要被日寇各个击破的,只能守城内。
事已至此,刘茂恩觉得争论已经没有必要,只能自己部署,硬着头皮打!
刘茂恩转而要求董英斌给予弹药粮食的支援,因为第15军装备低劣破烂,弹药消耗严重,粮食也非常不足。
洛阳本来是蒋鼎文亲自指挥的,董英斌对洛阳一切都不太清楚。
董告诉刘茂恩,可以去龙门高地弹药库运回弹药,那里有很多库存。
刘茂恩愣了愣,告诉董:龙门高地正在激烈交火,战火连天,根本不可能去运输弹药。
董英斌立即转而说:城东白马寺和城西七里河弹药库,也有不少弹药!
刘茂恩高声回答:白马寺也已被日寇占领。
董英斌看到刘茂恩动了怒气,只得说:七里河弹药库还有不少手榴弹,你们可以运走。
刘茂恩要求提供汽车、马车运输,董回答所有车辆都向西撤退了。
刘茂恩忍无可忍,回答:那你让我怎么办?我用什么去运?
董英斌低三下四的说:刘老兄,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别的办法。你们都是豫西本地人,动员当地老百姓帮助你们去搬吧!
万般无奈之下,刘茂恩命令武庭麟军长,发动群众去七里河强运弹药!
洛阳附近民众大部分逃走,剩下的民众抗日热情很高,冒着很大危险帮助军队运走了1万多箱手榴弹和一些其他弹药!
说起来,河南这个地方两极分化严重。河南的朋友别不高兴,但河南既有很多爱国群众,也有数量不菲的汉奸。
以此次洛阳保卫战为例,到处都是汉奸。这些汉奸不但指引日军飞机轰炸炮击,甚至在城郊破坏电话线、放火、打冷枪。
他们人数很多,这是以往历次会战没有出现过的。国军在保卫战期间捉到很多汉奸,开始是就地枪毙,后来因这些家伙危害大,不能让他们死的如此便宜,都直接活埋了。
洛阳保卫战刚刚结束,周边大量的维持会就建立起来,这也是以往没有的。自然,洛阳周边也出现不少抗日游击队,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只能这么说,河南人中的人渣数量可能较其他省为多。
再说正题,七里河弹药库并没有什么粮食,此时洛阳库存粮食不多,仅能维持几天。
刘茂恩向董英斌要求提供粮食,董回答赵村有个粮食库。
此时赵村正在激战中,别说搬运粮食,连村内的国军都无法撤退下来。
刘茂恩认为董英斌的回答近似开玩笑,完全是敷衍他,气得将电话用力砸在地上。
刘茂恩身经百战,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就打了近30年仗,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即便中条山突围期间,几次和日军遭遇,极其危险也淡然处之。
此刻,刘茂恩却因为过于气愤和紧张,竟然倒地晕了过去,卫兵们好不容易才将他救醒。
可见,刘茂恩此时压力之大,这确实是决定镇嵩军,也就是第15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也决定豫中会战整个战局。
刘茂恩只得命令武庭麟将军尽力部署,全力抵抗。
武庭麟将军认为洛阳保卫战只有这点部队,他一个军长指挥已经绰绰有余,刘茂恩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武庭麟让刘茂恩立即撤退,不要留在洛阳。
此时刘茂恩,留在洛阳没什么意义,就率领幕僚撤退了。
由此,洛阳的重担全部交给了武庭麟将军。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洛阳保卫战的形势严峻。
日军的目的是在洛阳地区合围第一战区剩余主力,为了不中日军奸计,各部只能向西暂时撤向地形复杂山区,准备和日军决战,不能群聚洛阳地区。
此时,洛阳战略目的已经转变为进行一段时间保卫战,大量杀伤日军同时为主力撤退争取时间。
洛阳保卫战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拖住日军,日军立即尾随追击第一战区向山区转移国军,对国军是极为不利的,甚至导致豫西整体防御体系崩溃。
同时,日军占领洛阳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说不定会将计划改变为占领整个豫西地区,甚至占领陕西省一部。毕竟日军目前兵力已经高达14万,在豫西就有10万,完全有这个能力。
如果在洛阳对日军造成一定杀伤,尤其消耗大量日军补给,就会让日军进攻能力减弱,无力全军突进了。
此时洛阳保卫战形式却严峻,原定协同防御的国军其他部队都已经撤走。
原定在洛阳以东的汤恩伯集团,已经撤退到洛阳以西的伏牛山区;
洛阳东北的孙蔚如第4集团军,撤到洛阳以西的渑池地区;
洛阳以南战斗力最强的刘戡兵团,在日军几个师团重兵攻击和合围下,被迫放弃阵地,紧急向西突围;
洛阳以西防守渑池地区的,李家钰36集团军第47军与高树勋39集团军新编第8军,同日军激战后非常不利,纷纷向西方陕县一带退却。
由此,目前洛阳地区只剩下武庭麟第15军的64和65师,以及中央军张世光第14军94师,一共7个团的番号,不过1.5万兵力。
由武庭麟负责防御洛阳城北城西,张世光负责防御洛阳城!
这三个师分属军阀部队和中央军,却都属于国军三流部队。
武庭麟的14军属于豫西地方武装镇嵩军改编而来,原本是最声名狼藉的土匪武装,战斗力不强,装备低劣,军官多是土匪或者军阀军人出身,素质低下。
至于张世光的中央军第94师,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94师的名气很大,却不是什么好名气。
它是朱怀冰的第97军残部改编而来!
朱怀冰是我党抗战史的名人,是所谓反共先锋。
朱怀冰是中央军在河北敌后唯一的力量,他下辖第93军第94师和骑兵第3军第4师,称为第97军。
这支部队是河北四股国军力量中最强的一支,被八路军和日军视为眼中钉。由于长期遭遇日军和八路军夹击,第97军一直生存困难,日益消耗,实际只剩1个师兵力。
1940年3月,该军在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中,被抢地盘的八路军先发制人,出动数倍兵力合围重创,几乎被全歼。
朱怀冰率残部2000多人奋力突围,逃出河北地区门,残部合编为第94师。
有意思的是,国民政府划给八路军的作战区域为山西省,在当年擅自离开山西进入河北,就属于公开武装叛变。只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政府又能把你怎么样呢?
遭受八路军毁灭性打击以后,朱怀冰去职,由张世光调任该师师长。第94师伤亡过于惨重,很久才恢复元气。
张世光将军是黄埔4期,身经百战,能力很强。在张世光的大练兵下,第94师实力逐渐增强。
只是,该师是敌后部队改编而来,没有经过大型会战洗礼,同中央军一流部队是不能相比的,属于中央军三流。
为什么让它协同武庭麟的豫西军阀部队作战?并非94师多强,而是该师重建以后倒是没怎么打仗,相对来说兵员最充足,武器装备也没有大的损失。简单来说,第94师是目前蒋鼎文手中,最完整的一支部队,只能用在洛阳了。
那么,防御洛阳其实就是这3个三流师了!
可以看到,洛阳防御极为不利,敌众我寡,火力悬殊,我军还处于敌人团团包围中。
万幸的是,洛阳一线阵地还算相当坚固!
日军战史中写道:洛阳地区的守备工程,先后以六年时间在城外洛河以北丘陵地带的上清宫、西马坡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地区,筑有防坦克壕和钢筋水泥建成的较完全的核心防御体系,城内也筑有各式碉堡、交通壕、地道等坚固工事,后期有约70名美军人员参与这项工作。
洛阳的防御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以碉堡、壕沟、铁丝网、雷区互相支撑。
其中碉堡很多事半永久性和永久性的,射界很好,还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日军靠轻武器是不能摧毁这样碉堡的,重机枪也无法压制,必须使用火炮。
洛阳又有在大量雷区壕沟和自然的山地等等障碍,日军重炮和山炮野炮不容易开到第一线,多只能依靠92步兵炮和反坦克炮。日军1个大队仅有2门92步兵炮,火力有限,这样进展就慢了。
一旦日军被压制在防御碉堡之前,除了遭受我军机枪射击外,还有迫击炮的打击,会有一定伤亡。
郑耀初是中央军校洛阳军分校任上校主任教官,负责修建过一些碉堡。据他回忆:当时修建的碉堡分大小两种,大碉堡里面有钢筋作为支撑,然后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小碉堡里面则没有钢筋;碉堡一部分在地上,一部分埋在地下;碉堡壁的厚度为60厘米左右,用水泥和石子整体浇灌而成,不仅能抵挡子弹,还能抵挡手榴弹和炮弹。碉堡之间用战壕连接起来,前面还有铁丝网,整个防线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1942年,陈诚、蒋经国到洛阳巡视国防工事,认为工程布局严密、坚固合理……
洛阳的防御体系,有着四个主要的支撑点:城北的北邙山、城西的北西工、城西的七里河、城内防御工事。
其中七里河工事最差,主要是土木野战工事;西工原本是第一战区司令部和部队营房,修筑部分永久性工事,主要是靠营房改造而成,防御能力比七里河要强;城内防御阵地较为坚固,尤其将民房也进行改造便于巷战,防御能力相当厉害;最强的就是北邙山阵地。由于日军最可能从这里进攻,修建的工事多且坚固,连山上大型墓葬也被改造,堪称铜墙铁壁。
洛阳工事再坚固也是孤城一座,城市又不大,不可能支持太久。就算日军围而不攻,洛阳粮弹都缺乏,也支持不了太久,日军是必胜的。
在日军指挥官内山英太郎看来,汤恩伯12万大军已经被打跑,蒋鼎文12万大军主力也都退却,仅仅留下3个师1万多人,算得了什么。
在日军近2万主力围攻下,洛阳能够守住二三天就是奇迹了!
很快,日军制定了攻击计划:
日军经过分析,认为洛阳的城南是洛河,因国军人为泛滥,有长达10里的沼泽地带,人员车辆难以通过,不能从这里突破;城东地形都较为复杂,也不适合突破;那么,唯一比较容易突破的攻击路线,就是城北上清宫、史家沟一线以及城西的西工地区。其中以城北地区最容易突破!
这里就是著名的北邙山。北邙山地处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
名字叫做北邙山,说成是丘陵更合适。北邙山平均海拔还不到300米,山势平缓,很容易攀登,对进攻一方不会形成太大的麻烦。
相反,这里树木较多,防御一方难以面面俱到,有很多突破口。一旦敌人占领北邙山,架起大炮可以轰击洛阳城内所有地点,洛阳保卫战也就没法打下去了。
正常来说,日军攻打洛阳肯定会主要攻击北邙山。
对于此,国军也心知肚明,他们在城北修建了以上清宫为核心的防御阵地。
上清宫是是道教名观,位于河南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翠云峰是北邙山的制高点,山势相对陡峭,易守难攻。
上清宫距离洛阳城大约4公里,是防御的核心。
果然,日军第63师团进攻的重点,就是洛阳城北(铁路以北)上清宫、史家沟一带的国军第15军城外阵地,其作战部署为:
(一)柳勇少将第67旅团所属独立步兵第25、第78、第37大队,从洛阳城西北后李村、唐村、李家沟一线,并列攻向东南上清宫与铁路附近地区;江田贯一少佐独立步兵第38大队,封锁洛阳城东地区。
(二)瓦田隆根大佐野战补充队独立步兵第1、第2、第3大队,从洛阳以西五女冢、东涧沟经史家屯、苗家沟,并列攻向以东史家沟;稻垣毅治少佐步兵第1大队,封锁洛阳城西附近一带。
(三)清水昂中佐独立步兵第74大队,封锁洛阳城南地区及洛河两岸,准备阻击由该地南撤中国守军。
(四)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江头大队,位于洛阳城西南约6公里小屯附近。
(五)佐贺胜郎少佐炮兵大队,位于洛阳城西北约8公里冢头地区。
(六)森田舍三大佐独立步兵第5大队为师团预备队。
(七)预定进攻时间,为5月18日夜间。
这个作战计划,是对洛阳城及在其周围的国军3个师进行包围,炮兵部队部署于洛阳的西南及西北地区,以图对洛阳城北守军设防阵地进行交叉炮击。该师团于5月17日23时,向其部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与此同时,国军做出相应部署。
豫中还没有撤退的国军,以及第5战区曹福林的第55军、第10战区的豫南挺进军发动反攻,于5月19日连续收复确山、西平、遂平、漯河等等重要县城。这里的日军第27师团无奈,被迫停止北上增援,这减轻了洛阳方面的压力。
这些侧面的协同,显然对于洛阳保卫战没有直接作用。
真正起到很大作用的,是中美联和空军!
豫中会战前期和中期,因史迪威估计搅局,希望国军惨败借此从蒋介石手中夺权,中美联合空军被迫按兵不动。
会战后期,中国方面和陈纳德等军官反复要求,史迪威只能命令空军参战。
客观来说,此时中美联合空军可以作战兵力,远远少于日本空军,飞机性能也相差不大。整个豫中会战期间,日军出动飞机高达1700架次,国军仅有400架次。
万幸的是,中美联合空军已经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又有陈纳德这种职业军官指挥,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给日军造成很大麻烦。
接到命令以后,中美联合空军大举出动,对准进攻洛阳的日军全力攻击。
中美联合空军已经具备一定对地攻击力,尤其装备B25中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不同于轻型轰炸机,对于日军野战部队威胁很大,还可以用机枪直接对地面射击,进行战术协同。
自然,这区区几十架战斗机轰炸机不可能扭转战局,但仍然造成日军伤亡和行动迟滞,更鼓舞了国军的士气。
如5月12日,中美联合空军出动多批次,攻击洛阳附近的日军地面部队。
其中第4大队第21中队7架P40N战斗机,在高又新中队长带领下,在洛阳西北的西工地区发现大量日军部队正在集结,其中有70多辆坦克装甲车。
高又新立即率部反复轰炸扫射,击毁其中10多辆,又摧毁20多辆汽车,还扫射日军步兵部队。
但俯冲投弹期间,白熙珍的飞机被日军高炮击中,他跳伞后被日军杀害。
第4大队刘尊的5架P40N战斗机赶来为白熙珍,又摧毁10多辆汽车。
不过,日军对洛阳战役志在必得。
在日军看来,洛阳已经被团团包围,是瓮中之鳖。洛阳地区只有区区国军3个三流师,总兵力还没有第63师团多,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日军预计最多攻击2天,就可以顺利占领洛阳。可能刚一进攻,洛阳的三流国军就放弃阵地逃走或者投降。
日军认为必胜,开战前还用了心理战手段,也就是劝降。
在进攻洛阳前,野副以古城洛阳和历史文物免遭破坏为名,让城东白马寺僧人携其书函至城内,要求守军投降。
僧人虽不理世事而修行,却有明确的善恶观。对于杀人不眨眼的日寇,白马寺僧人们也是异常厌恶。他们借口不过问世事,断然拒绝传递书函。
从5月17日开始,日军各部均已经进入洛阳城下几公里内,进入了最后总攻击的位置。
在总攻之前,日军以扩音器喊话,要守军放下武器不作抵抗,并以飞机散布传单,对守军提出不作抵抗、参加汪伪和平阵营的“劝告”。
老军阀武庭麟军长身经百战,自然不会被日本这种低劣伎俩所欺骗,不为所动。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武庭麟军长了。
怎么说呢?武庭麟军长是一个标准毁誉参半的民国军人,他的镇嵩军也民国最声名狼藉的部队。
武庭麟出生于1892年,是洛阳本地人,准确说是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
豫西是全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社会治安极其混乱,匪盗横行。
清末民初有所谓四大匪区,也就是东北、四川、山东、河南,其中河南和山东的土匪最多,而河南的土匪主要就在豫西。
在兵匪不分的年代,大土匪随时可能转变为官兵,相反官兵随时可以变为土匪。
豫西匪帮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镇嵩军。镇嵩军是清末大土匪王天纵创建的匪帮,盘踞以嵩山为中心的大片山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号称中州大侠的王天纵也是伊川县人,颇有些领导能力,很快招揽大量部下,甚至还攻打过洛阳。
豫西这个地方只要出现一个厉害的匪首,是不缺乏一群小喽啰的。
这里萨沙再次澄清一下,所谓攻击汤恩伯的水旱蝗汤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水旱蝗汤,其实是水旱蝗蹚。
什么是蹚?就是蹚匠!就叫蹚将、老蹚之类。
名字不同,其实是豫西特有的一种民工。豫西地少人多,山地贫瘠,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常年都存在一支数量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在豫西四处流动,主要从事建造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在农村,这也是所谓最脏最累的重体力活,需要在浅水中长期劳动,就叫做蹚。
这些青年民工几乎完全靠打工为生。在比较丰收的年份还好说,但一旦饥荒年份,自然有大量民工失业。到了这个地步,总不能活活饿死,很多民工就转为土匪,混口饭吃。
一旦年份转好,很多青年土匪又下山回家,继续从事蹚匠为生。
这种事情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持续长达百年之久。
时间一长,豫西老百姓就逐步不区分蹚匠和土匪,两个称呼合一了。
豫西的老蹚也就是土匪的意思,并非什么老汤。水旱蝗蹚,也就是水灾旱灾蝗灾和匪灾,是豫西人民的四大灾害,和汤恩伯有个毛的关系。
大家如果不相信萨沙的话,豫西的朋友可以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这些老人,看看蹚匠究竟是什么?
在汤恩伯到达豫中的前一百年,蹚匠已经横行豫西了。所谓水旱蝗汤,完全是赤裸裸的篡改历史的胡乱攻击。
豫西的土匪根治于民间,光靠剿是没有用的,除非你能彻底发展豫西的经济,保证每个老百姓有饭吃。
况且清末的清军早已腐败无能,对付不了这些强大凶悍的匪帮。清军多次剿灭镇嵩军失败,甚至部分官兵还投靠敌人,只能采用诏安手段。王天纵被袁世凯诏安以后受封中将军衔,锦衣玉食,不愿意再干蹚匪的事情,1919年病死前将权力交给部下刘镇华。
刘镇华是民国名声最臭的军阀,此人阴险狡诈,翻脸无情,害了很多人甚至自己的朋友和上级。刘镇华成为镇嵩军领袖长达20年,后来因为严重的精神病才将权力交给胞弟刘茂恩。
刘镇华最大恶行,在于1926年为了争夺陕西控制权,出兵10万包围西安长达8个月。期间刘镇华不允许西安老百姓出城,导致20多万西安人饿死冻死了5到10万,堪称民国历史上最罪恶的军阀之一。
刘镇华稍后突发精神病,一说是被西安冤魂索命所致。
早在王天纵时期,镇嵩军就驻扎在豫西22县,兵力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他们是豫西的地头蛇,无论袁世凯、冯玉祥、蒋介石多以利用手段笼络他们,而不予以消灭。消灭镇嵩军并不困难,但你打垮了镇嵩军,这么多半匪半军的军人要吃饭,还会跟一个新老大,仍然会盘踞一方。与其和新军阀打交道,不如利用镇嵩军控制豫西地方。
直到抗战爆发前,镇嵩军和刘镇华的名声极臭,很多人认为镇嵩军和土匪没区别,比日军好不到哪里去。一些国军将领认为,日军要消灭,镇嵩军也要消灭,他们对国家都是危害。
没想到,抗战爆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抗战是所谓民族战争!什么叫做民族战争?就是一个民族不管什么身份,都必须团结一致拼命。为什么?
日本的目的是奴役整个中华民族,并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是大富豪也好,穷人也好,最终都会成为亡国奴。
抗战爆发后,镇嵩军上上下下群情激奋,表示愿意抗日。于是,镇嵩军接受国家改编,成为第15军,刘茂恩担任军长,北上抗日。
当时第15军官兵仍然都是清一色豫西人,大部分是土匪改编的。但这群土匪却很有血性,比某些力量强国百倍。第15军从抗战初期就开始和日寇拼命,历经无数血战,包括太原会战、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等等,伤亡极其惨重。
第15军是国军三流部队,无论兵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是最差的。以步枪为例,很少有比较精良的中正式,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生产的老套筒,还有一些是豫西地方军工厂生产的烂枪。
太原会战期间,第15军官兵看到阎锡山晋绥军配备的山炮,个个都惊呆了,之前从没看过。
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誓死和日军血战。只要第15军参加的战役,虽很多打的不算好,至少也是尽力了,伤亡也很惨重。
尤其在中条山期间,面对日军多次围攻和极端恶劣的条件,第15军官兵苦苦坚持,多次重创日军。最终日军击中10多万主力,围攻中条山,第15军官兵才被迫随大军奋力突围。
可以这么说,抗战中第15军绝对是抗日名军,洗刷了之前所有恶名。
这里再说武庭麟。武庭麟是镇嵩军的骨干军人!他曾经也是个读书人,就读于洛阳高等小学!也许有人认为读个小学算得了什么?要知道当年八成农民不识字,识字的大部分也是读私塾,也就是四书五经之内,读个新式小学就很了不起。
豫西局势混乱,不是读书的地方。武庭麟认为读书养活不了自己,更不能出人头地,离开学校参加了镇嵩军当兵。
武庭麟这个人性格果断刚毅,胆大心细,又颇有头脑,是天生做军人或者土匪的好材料。
而镇嵩军是一支半土匪的部队,兵员素质差,军官多不识字,热衷于吃喝嫖赌抽,武庭麟在他们中间完全鹤立鸡群。
进入部队没有多久,武庭麟就被长官看中,送到军士军校深造,毕业以后开始担任基层军官。
战争是展现一个人能力的大好舞台,当然前提是他能活的足够长。
武庭麟在战争中如鱼得水,完全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几年后就成为镇嵩军第二路军第4营营长,1925年成为炮兵团团长,同年又提拔为第三旅旅长。
但1927年武庭麟多年老长官,镇嵩军领袖张治公被冯玉祥在洛阳击溃,余部溃散。武庭麟无奈,只能率领残部退回老家伊川。后刘镇华东山再起,武庭麟率领自己2个团投靠刘,被任命为第8师师长。从此,武庭麟直接接受刘镇华、刘茂恩指挥,成为镇嵩军二号人物。
武庭麟是个标准的军阀军官,和中央军黄埔系将领有很大不同。此人凶悍善战,作风狠辣,所带的部队是所谓吃人的军队(可以打硬战),但武庭麟有着浓重军阀色彩,尽全力维持对部队的完全控制。
武庭麟次从担任高级军官以后,始终牢牢把握枪杆子,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放弃。
军阀以枪杆子为命,一旦失去枪杆子就等于失去了本钱。
自然,从国家角度考虑,国军不应该有拥兵自重的山头力量,武庭麟从大局考虑应该交出权力。
武庭麟却没这个觉悟!
萨沙手中的河南文史资料第83集《我所知道的豫西土著军阀武庭麟》,有武庭麟部下张纪伦对他的回忆:武庭麟从当下级军官起到当军长的几十年中,不管部队是缩编还是改编,他决不放弃实力,宁愿降级也决不干副职。1928年第八方面军在天津附近整编时,他由第八师师长降任暂编第四师第十一旅旅长。1931年初,第十五军在新乡进行整编。因编制减少,第六十五师师长阮勋和第六十六师师长徐鹏云均调任副师长。武当时是第六十七师师长,坚决表示不干副职,宁愿降职当第六十四师第一九0旅旅长。后来,阮、徐均由副职转为闲散,而武则于1935年以旅长兼任安徽省第三区(驻六安)行政督察专员,旋升任第六十四师师长。1939年秋,武在中条山升任第十五军军长。这就是武念念不忘的“实力第一,主官第一”的结果。
除此以外,老武传承军阀传统,尽力扶持自己的嫡系部队,形成稳定的团队:武庭麟从任镇嵩军第二路第四营营长开始,就着手培植个人势力。起初他成立了一个体操班,任炮兵团团长时将其扩充为技术连,任第三旅旅长时又成立了一个学兵连,直到任第十五军军长时仍保留着这两个编制外的单位作为训练私人的机构。受训成员都是他亲自从所属部队的士兵中挑选的,并亲自督导训练。直接领导这些单位的人,都是他的心腹。第三旅学兵连连长张肃是跟随他多年的勤务兵,技术连连长孔均以及这两个连的班、排长,都是原第四营体操班的成员。武庭麟当了师长、军长以后,用人的条件仍无丝毫改变。这样一来,他就把军队变成了为自己升官发财效力的封建团体。为了显示其宗派性,他将学兵连中姓名为三个字者均改为两个字。1927年军部点验武师时,点验者看到干部名册上清一色的两个字的姓名,就知道是武记学兵连的“产品”军参谋长于耀东用嘲笑的口吻说:“他自己为什么不改为武麟呢?”
对于自己的子侄,武庭麟更是千方百计予以栽培,委以重任。他的第二个侄子武良杉是镇嵩军教导团毕业的,递升为营长、团长。第四个侄子武良梓,学生出身,1934年在第十一路军士兵训练所混了一阵,就当上了上尉参谋和连长,后升至团长。其长子武良楠实在无能,只能坐在家里享清福。其次子武良源颇有几分小聪明,备受武庭麟的宠爱,初中毕业后即被保送到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学习,并准备毕业后保送到陆军大学。
相反,不是他的子侄的那些人,即使终身替他效劳卖命,也难以升任拥有实权的职位。如保定军校毕业的赵和璧,从1930年跟武当师参谋长起,到武任第十五军军长时还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参谋长。后来武以赵不是陆大毕业不能当军参谋长为名,把赵一脚踢开。
这样好还是不好?从长远来说自然不好!这就像家族企业,如果不接受外来的人才,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不足。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种任人唯亲兼顾能力的做法,却可以保持稳定的团队。对于师一级的部队并不算大,高级军官能有多少?任人唯亲也够用了。
军队和企业还有一定不同,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正拼命的时候往往血缘关系的人才能拼死相助,当年曾国藩也是这种用人的!
况且,第15军还不是一味这样,也很强调军官能力,不惜引进部分中央军有能力的军官。
第15军下辖两个师,64师师长叫做刘献捷,是刘茂恩的侄子,刘镇华的大儿子。这个刘献捷倒不只是靠出生,确实有一定能力。
刘献捷是个文人军官,曾留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和柏林航空学校,回国后又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刘献捷很会打仗,通晓多国语言,退伍后曾经在美国长期任教。
另一个65师师长是李纪云。李纪云是黄埔三期生,胡宗南麾下四大名将之一,也是河南人,能力很强。李纪云的参谋长叫做王泽民,陆军大学毕业,颇有智谋。
在这两人的指挥下,65师战斗力有明显增强。
奇怪的是,65师师长为什么不是镇嵩军的人呢?很简单。
65师师长本来是镇嵩军的名将刑清忠,但1941年5月中条山驻守期间,刑清忠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中条山条件恶劣,无法医治,只得将刑清忠送到后方治疗,后来病逝在医院。当时15军军费补给全部依靠蒋介石中央政府供给,也必须听从蒋的命令。
于是,将命令李纪云继任师长。李纪云比较聪明,上任以后同武庭麟、刘茂恩都保持很好的关系。武庭麟认为李纪云能力突出,也就没有阻拦,还是用他了!
总之,就现在角度来看,至少武庭麟用人还是成功的。
武庭麟在民国口碑却不好,在部下的口碑也不好。
原因主要两个,
第一,此人毕竟是豫西土匪部队出身,作风凶悍,大家长性质,不然如何镇得住这些土匪部下?
第二,此人是在残酷血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性格粗暴好斗,对于敌人毫不留情,杀人不眨眼。
豫西土匪众多,这些土匪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武庭麟认为对于土匪不能丝毫留情,必须用最残酷手段镇压住他们。
在剿匪期间,武庭麟手段凶恶,导致他名声不佳。
还是张纪伦的回忆:武庭麟的家乡素有“打孽”的风气,往往因一件小事就会演成杀害全家的惨剧。相传武的父亲就是被仇家所杀。武参加镇嵩军后,受刘镇华“以杀立威”的影响,其残忍的程度更是变本加厉。
据跟随武多年的班长说,武任第四营营长时,有一次去陕西省柞水县剿匪,杀人无数。夜间有个士兵外出解大便时脚碰到了硬物,当时以为是石头,便后才发现是两个人头。后来武三次担任洛阳警备司令,更是杀人不眨眼,因而民众送给他一个绰号——五阎王。
1929年秋季,武任第十一路军暂编第四师第十一旅旅长,驻安阳。因豫、鲁、冀三省交界处有股匪窜扰,武派该旅第二十一团团长杨天民率四个营前去清剿。结果杨团失利,伤亡官兵百余名。武大为震怒,亲自率队增援。武每到一村,即将所有青壮年集中捆绑,严刑审讯。凡被他认为有嫌疑者,立即拉出去砍头。
有一天中午即将开饭时,武邀参谋主任赵敏、军法官郭苹生和张纪伦同去村外巡视。看到许多被杀者的尸体身首异处、血肉狼藉,同行者纷纷避开,武却走到近前仔细地逐个观看,并对赵敏说:“我就喜欢看这个东西。”吃饭时,别人恶心不能下咽;武却进食如常,边吃边笺说:“你们真是村姑俗婆!”
有一天在审问被捆绑的青年时,第二十一团第二营营长张肃的传令兵指着一个青年说:“他就是那天喊放火烧炮楼的土匪。”经军法主任王书馨严刑审讯,那人仍死不承认。武看审讯无结果,就说:“这样问法何时才能问完?”说着,抽出卫士背上的大刀向那青年脸上猛刮。那青年眼珠被挖出,惨叫两声毙命。正在这时,村里很多人递来联名保结,力保那青年是良民。看到人已被杀死,村民们只好说:“这人的相貌也确实有点像那个高喊放火的人。”
股匪被武旅追得势穷力蹙,自愿归顺,接受改编。武派参谋主任赵敏与之接洽,将匪诱至安阳城东某寺院内包围缴械。除当场被枪毙者外,其余士匪全部就擒。武令其中为首者跪在阵亡官兵灵前,先拜后斩以泄愤;又令将其余九十几名一并绑赴安阳火车站广场斩首示众。
除了滥杀土匪以外,武庭麟对部下也是大家长作风,动辄惩罚。
张纪伦回忆:旅部上尉副官李璋是从冯玉祥所办的洛阳军事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员,系武庭麟指名选拔的。在南仓整训时,有一次李因事被武斥责。李出门时放门帘声音稍重,武以为李是故意摔打、心存不服,遂将李罚跪阶下,先打了几个耳光,继而脱下皮鞋用鞋底向李脸上猛打,嘴里还不停地骂:“小东西你想造反!”李被打得满嘴流血,养了许多天才痊愈。武庭麟为了便于对其部下进行压榨,特别庇护他的军需处。凡对军需处有所冒犯者,就是犯了武的大忌,定会受到严厉惩处。1927年部队在清丰、南乐一带时,第八师师部少校参谋王义亭因与军需主任杨某争吵,被武罚跪责打。1938年在中条山西桑池时,第六十四师参谋主任王某因与军需主任姚乃康闹意见而被武斥骂,事后两人均辞职不干。
不过,谁也无法说出武庭麟有什么大错?他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相反,武庭麟还做了不少好事:1931年,在洛阳与志同道合者创办河洛中学,自任董事长,后又建立了河洛图书馆。
武庭麟虽粗鲁,但深知民族大义,抗战7年他从来都在第一线,身经百战。1939年,他被提升为15军军长,直接受刘茂恩指挥,成为镇嵩军骨干。
后期刘茂恩已经不实际指挥第15军,将指挥权交给能力更强的武庭麟。
早在龙门打响之时,武庭麟没有等待上级命令,就立即做出了部署,准备开战。
武庭麟认为,日军主要攻击方向会是城北的北邙山,次要方向为城西,至于城东和城南的攻击不会很猛烈。
尤其是城南,日军几乎不可能从这里突破。城南是著名的洛河,水流湍急,河面开阔。更重要是,战前有计划的做过人工挖掘,形成一道泛滥区,长达十里的沼泽地带。这个地区沼泽深达1米,不要说重武器,人都无法有效通行。看来城南只需要放置少量部队以牵制为主。
武庭麟将最嫡系的第15军64师安排到城西七里河、城西北的西工、城北的高地。
以64师区区一个师还欠190团(已经调到后方),想要防御这么大的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65师暂时进入洛阳城内,担任城内的防御,随时准备增援64师。
94师则负责守卫洛阳东面和南面的城防阵地,同时如果65师增援开拔,94师就必须接手洛阳城内防御阵地。
总之,这3个师的担子都很重,其中又以第64师形势最严峻。
根据情报,日军进攻洛阳最少有一个完整的师团,兵力近2万人。其中大部分兵力也就是1万多人会攻击64师阵地,该师只有约5000人,火力更别说了。
这是到了这个地步,为了豫西本地乡亲父老,怎么也要拼了。
在武庭麟举行的全师团长营长大会上,大家已经表示与洛阳共存亡。
第15军作战科长赵凤廷回忆:有个团长说,我光着膀子也要同敌人拼到底!还有一个团长说,我把一个团摆到阵地上,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作战之前,师长刘献捷亲自召集所有连长以上军官训话。64师是镇嵩军的老班底,全都是子弟兵,刘献捷认识所有连长以上军官。
训话时,刘献捷表情沉重,要求所有官兵一定要完成防御洛阳的任务,抱着必死决心报答国家和地方乡亲们的嘱托。
但作战不要死拼,要扬长避短,尽量拖延时间和杀伤日寇。
刘献捷概括为一句话:步步求生,时时可死!
训话完毕以后,刘献捷亲自去各连阵地一一视察。
万幸的是,由于准备多年,洛阳防御阵地还是非常完整而坚固的。更重要的是,第15军64师官兵统统都是豫西本地人,很多还是洛阳人。
他们士气高昂,抱着“敌人占领洛阳也要跨着我们的尸体过去”的想法,决心以死报国。
只要有了这种心态,任何一支部队就是很难对付的。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1-18 09:20: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