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好男儿出自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这支流芳百世的军队,以地地道道“陕西冷娃”为中坚力量,其最早的雏形是怎样的?在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的年代,其如何发展壮大?曾在战争史上创造过什么样的传奇?杨虎城被囚禁直至后来被杀害,其最后的归宿又是什么?
800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据说,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11月1日下午,晋南,夕阳夕照中条山。站在山下西姚温村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坚实古朴的碑身及背后那绵延不绝的重叠山峦将人笼罩进一片庄严肃穆之中。在纪念碑上一一追寻那些战死疆场的英雄名字,远处,中条山南绝壁之下,黄河水声隐隐入耳,一时间,无数壮烈血战场面在脑海浮现。
67年前,在鬼子的枪炮面前,面对鬼子威逼投降的狂吠,出自杨虎城十七路军中的八百“陕西冷娃”壮烈跳河,无一生还,他们的英雄壮举继承了这支军队与生俱来的高贵品格。
当他们的单衣薄体顺绝壁飞坠而下时,时间凝固,空气窒息。那安静的生命降落的图景,在黄河水的呜咽声中,形成一幕撞击灵魂的震撼场面,震慑着追逼上山的2000余名日本鬼子,鬼子们曾因“大东亚共荣”无限膨胀起来的内心突陷空虚,他们的灵魂行将崩溃,他们立在山崖上胆战心惊。
从地方民团到西北雄师
记者日前从《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中查到了一份记录详尽的《十七路军序列沿革》表单,这份表单显示:十七路军是从杨虎城组建的蒲城县东乡民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1914年夏收之际,年仅21岁的杨虎城在蒲城孙镇提枪打死了为害一方的恶霸李桢,自此受到官府通缉,被迫领着一帮“关中刀客”游移渭北平原,专事打富济贫。此后不久,杨虎城力量壮大,受到百姓欢迎,时任孙镇区区长的孙梅臣主动找到杨虎城,希望改编其组织为东乡民团,负责地方治安。杨虎城为求组织迅速发展遂接受孙的好意,双方达成协定:由孙梅臣任东乡民团名义团总,杨虎城任副团总,负实际责任;队伍下辖12个分联,驻扎在东乡一带,由地方供应给养。
东乡民团自此成为正式地方武装力量。在杨虎城率领下,队伍先后参加了代表当时历史进步的“讨袁军”、“护国军”、“靖国军”、“陕北国民军”、“国民军”、“国民革命军”,后在杨虎城离冯附蒋不久,即全线投入到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原军阀混战。
杨虎城和他的部队在战火中愈战愈勇,迅速发展壮大。长期跟随在杨虎城将军身边的共产党员米暂沉老先生说:“正因为他(杨虎城)在内战中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部队在中原大战中又先后扩编为第七军及第十七路军,杨虎城也先后担任了军长和总指挥。”
1930年10月,杨虎城率十七路军击败潼关一线冯玉祥军,进占西安。自此,这只由“陕西冷娃”为中坚力量的十七路军回驻老家西安,他们保境安民的同时,还积极投身陕西公路、水利等建设事业。记者近日走访了十七路军曾参与建设的西潼铁路、西兰公路,路边一些年迈老人犹记得十七路军修路架桥时与附近农民打成一片的情景。
今年4月出版的《军事历史》月刊中有这样的记述:“杨虎城从1916年参加反帝斗争以来,历经大小征战14年, 终于将他的部队发展到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其拥兵6万余众,使他的部队发展到鼎盛状态。此后他依靠十七路军经略西北,俨然一副地方大员之势。”
宁跳黄河死 不当亡国奴
西安事变后,从1937年开始,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12年,直至1949年被杀害。此间,十七路军遭蒋介石分化缩编为三十八军,直至1938年,在日军已经进占太原的情况下,经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杨虎城老部下)请示,蒋介石始下令其在三十八军基础上组建三十一军团,并立即着三十一军团渡过黄河,布防于山西南部中条山。
1938年7月,以3万多名“陕西冷娃”为核心力量的三十一军团全线开赴中条山,他们在此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惨烈的“永济血战”、“六六战役”、“望原会战”等,用鲜血和生命挫败日本鬼子10余次扫荡。
关于这段历史,陕西作家协会理事徐剑铭先生动情描述:“从孙蔚如渡河作战之日起,中条山这个在西安鲜为人知的山脉,便一夜之间成了西安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们知道了它是黄河的屏障,知道了它是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屏障,更知道了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残酷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的安危,古长安的安危;这场战争的侵略者是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而以血肉之躯与之血战的则是陕西的三万多名英勇不屈的官兵,三万多名骨肉相连的三秦子弟。”
其中,在1939年的“六六战役”中,八百余名士兵被日本鬼子逼上黄河绝壁,无一投降,齐跳黄河壮烈牺牲。多方考证这一历史细节的徐剑铭先生记述:“这(指牺牲的士兵)是一群孩子,年龄皆在16-18岁之间,入伍不到三个月……他们的刺刀拼杀技术显然不如日军,杀红了眼的陕西冷娃们干脆扔掉枪支,抱住鬼子连踢带咬,咬掉了鬼子的耳朵,戳瞎了鬼子的双眼……在牺牲了200多名年轻的生命后,其余800多人被逼到了黄河岸边180多米的高崖上。”
他们面对鬼子的枪口拒绝投降,于是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8-25 15:49:0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十九路军和二十九军
下一篇:抗日战争之绥远抗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