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战败后喝鸦片而死(日本绘画作品)
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在此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意义何在?
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开拓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在努力奋斗,在此历史关键时刻,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分析、正确评价、重新反思甲午海战那段屈辱历史有其特殊意义,以更宽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刻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这既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伟大民族应有的历史担当,更是实现“富国强军”和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全民族海洋、海权意识的现实需要。
可歌可泣的历史悲歌
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侵略与反侵略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其后的百多年间,英、美、日、法、俄、德、意、奥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9次之多,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84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越的抵抗和斗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策划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87年日本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将侵略中国作为其主要战略目标,将北洋舰队作为其侵略的主要障碍,举国上下捐款建设海军,进行了全面战争准备,建立了战时动员和指挥体制,派出间谍反复深入侦查,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部队进行了严格的实战训练。反观清朝政府,依旧浑浑噩噩,不说战争准备,甚至连像样的战略指导都没有。分析战前形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日本侵略中国是既定的,这也决定了这场战争的侵略与反侵略性质。比较双方战前的所作所为我们也不难看出,此战胜败其实已有结果,清朝政府、军队,特别是北洋舰队的失败有其必然性。在历次海上反侵略战争中,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规模最大、最为激烈、最为悲壮,。
甲午海战是整个甲午战争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舰和兵力,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殊死较量,特别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主力战舰全部参战,激战持续时间近5个小时,北洋舰队在损失5艘战舰的情况下,死战不退,击伤日舰7艘,其中重创了包括日旗舰“松岛”号在内的4艘战舰,迫使日舰队先行撤离战场,削弱了日舰队实力,迟滞了日舰队行动,使日军进攻中国的作战计划一再做出调整。尽管最终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失败了,但海战打破了日本战时大本营尽早获取制海权,直接投送兵力在直隶平原与清军决战的企图。
甲午海战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歌可泣的历史悲歌。海战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在火力、机动力、毁伤力都不及日舰队的情况下,不畏强敌,血战到底。邓世昌发出“吾辈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誓言,是北洋舰队官兵群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不仅是邓世昌,北洋舰队官兵大都抱有“与舰共存亡”的决心,与其他军队相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死战不退的是北洋舰队,战至最后的是北洋舰队,战至全军覆没的也是北洋舰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北洋海军的将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批优秀军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刻苦学习西方海军建设经验,努力钻研海军技术、战术,治军勤勉,作战勇敢,有的战死疆场、以身殉国,有的拒不投降、自杀殉国,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纵观世界海战史,一支海军舰队在一场海战中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甲午战败之后,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者却把失败的罪责推到了北洋舰队头上,北洋舰队的将领成了战败的“替罪羊”。丁汝昌死后,清廷下令褫职籍,没收家产,将其棺柩加3道铜箍捆锁,涂黑漆,以示戴罪,并不准其下葬,以至17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时至今日,对北洋海军和北洋舰队的优秀将领仍有一些不实的指责,对此我们应当纠正,应当还他们以历史的公正。爱国主义应是中华民族永远弘扬的民族精神,崇尚和讴歌爱国主义应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甲午海战是对晚清以洋务运动为主要标志改革的实际检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在遭遇巨大伤痛和屈辱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来自海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威胁,且威胁不仅来自西方列强,也来自东方的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决心“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以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1874年侵略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1882年和1884年两次进犯朝鲜。此后,便以中国为敌手大肆扩军备战,侵略中国蓄谋已久。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陆海大变局,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以空前的忧患意识和超前眼光,审视思考中国的海防建设,谋划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起“军事自强”的洋务运动,特别是经过两次海防大讨论,增强了清政府大治水师、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感。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中国破天荒地有了一支在亚洲堪称一流的近代化海军舰队。这支舰队在人才培养、装备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教育训练、战术技术等方面全面依靠和学习借鉴西方,建军治军有许多新的特点和宝贵经验。这支舰队成军后,在扞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威慑遏制外敌入侵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也一度迟滞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将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大大向后推迟。
但是,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这种失败改革的结果,必然首当其冲地影响北洋舰队,使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腐朽没落、封闭保守制度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下的洋舰队,先天性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同时,旧观念、旧体制、旧制度、旧军队的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改革,日本为拓展其海外利益,举国节衣缩食建设海军。实际上北洋舰队成军之时,也是停止造舰、停止发展之时,日本利用这一宝贵时间以每年增建2艘主力战舰的速度赶了上来,到甲午海战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全面落后于日本的联合舰队。从某种意义上说,北洋舰队的失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也是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重要标志。
甲午海战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部分,日本在发动战争时,对能否战胜北洋舰队并无把握,因此,日本以是否战胜北洋舰队为基点制定了三套方案,包括战败以后固守本土的方案。为了战胜北洋舰队,日本进行了长期地精心准备,并确立了首先寻求海上决战,打败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指导。黄海海战后,日本陆海并进、协同作战,辽东战役和山东战役都是以歼灭北洋舰队为主要作战目标实施的。因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对整个战争失败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从整个战局看,北洋舰队的覆灭基本上就是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束。甲午战败的后果是,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2亿3000万两白银,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不仅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沦丧,而且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中国深深地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世界列强纷至沓来,明争暗斗,强租军港,霸占海湾,划分势力范围。法国租借了广州湾,以西南为势力范围;俄国占据了旅大,以东北为势力范围;英国又租借了威海,扩大了对香港占领,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德国强租了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澎湖,以福建为势力范围。中国的海上国门洞开,海防荡然无存,权益被进一步侵吞,偌大的一个文明古国从此积贫积弱,被挤出了东亚的政治舞台,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被彻底改变。
甲午海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进一步唤醒了民族的海洋意识。惨痛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雪上加霜、更为深重的巨大灾难,带来的是痛定思痛的痛苦抉择,无数先进的仁人志士不惜牺牲生命,奋起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梁启超说:“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是从甲午之役始也。”接踵而来的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民族的革命先行者们开始了民族自强的抗争与求索。此期间,唤醒民族的海洋意识是觉醒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海洋上的辉煌,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87年。但是,数千年来中国本质上是重陆轻海的,当近代西方海权思想迅速发展之时,中国依然禁锢于陆主海从,甚至只见陆地不见海洋的落后观念之中,从而逐步演变成一个闭关锁国、圉于大陆的国家,造成了整个民族海洋观念的衰落和海权思想的缺失。甲午战败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海洋和海军,认识到甲午之痛不仅仅是海军之痛,更是海防之痛、海权之痛。北洋海军将领刘冠雄说:“中国海岸线绵长,属于陆海交错之国,应当陆军和海军并重”,否则“势将无以自存,更无论称雄于今世”,陈绍宽说:“国家的强弱,全看领海权为比例,领海完全与否,全看海军。海权伸张,国家自然日臻富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慨,提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的着名论断。从晚清到民国,有识之士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海洋观念和海权思想,从而形成了新的海防观念。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宏大的战略视野重新创建人民海军,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之时,中华民族的海防思想才真正确立。
昏庸腐败是战败根本原因
甲午海战失败有其必然性和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晚清统治者腐朽奢靡、苟且偷安,派争党伐、明争暗斗,面对国家的政治腐败、经济贫困、军备空虚、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依旧冥顽不化,恪守封建旧制、不思改革进取。他们自愈“天朝上国”,视西方列强为“夷狄蛮”,斥先进科技为“奇技淫巧”。北洋舰队成军后就再也未增一舰一炮,面对近在咫尺的战争危险,丁汝昌提出花61万两银子添置新式快炮的最低需求都未予满足。巨额海军经费被挪用来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慈禧的60大寿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应当说,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是导致甲午失败的根本原因。
面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举国图强及侵略扩张图谋,晚清政府虽然认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但对其大力发展海军和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准确判断,战争在即,清政府决策机制仍旧是根本不懂军事的皇帝专权专制,辅助决策的军机处既不懂军事又无权典兵,或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或盲目主战却不知如何胜战,战略决策迟疑不决、心存侥幸,战争准备被动应付,既无争取主动的作战指导,更无一战到底的决心意志。
李鸿章等奉行的是“专守防御”、“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思想,强调北洋舰队要守住海口,拱卫京畿,处处限制北洋舰队的作战行动。丰岛海战前丁汝昌提出大队前往护航,遭李鸿章拒绝,结果仅以“济远”、“广乙”2舰护航,在日舰队第一游击队3艘主力战舰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下,“广乙”搁浅、“操江”被俘、“高升”被击沉,仅“济远”一舰逃脱,损失极为惨重;黄海海战前中日已经宣战,日舰队的任务十分明确,是寻找北洋舰队决战,而北洋舰队任务却只是给输送清军的船只护航,结果北洋舰队在作战准备、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等方面明显不及日本联合舰队,遭受5艘战舰损毁,官兵伤亡800余人的重大损失;威海卫保卫战则更是被动,清廷内外臣工意见纷纷,在“舰队出击”、“拼死一战”,还是“水陆相依”、“固守待援”的犹豫中,失去了所有的机会,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应当说,消极保守的战略决策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关键原因。
从战役筹划和指挥上看,清军陆海两个战场缺乏协同配合,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未遇任何抵抗,长驱直入使北洋舰队丢掉了重要基地旅顺;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后,只遭遇轻微抵抗,日军很快拿下威海港南岸炮台,北岸炮台和威海卫城的清军则弃守逃跑,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绝境。从总体上看,清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但在整个战争中,这4支舰队之间没有任何策应,致使北洋舰队始终在孤军奋战。
纵观黄海海战的全过程,北洋舰队在海战打响不久即由于提督丁汝昌负重伤而失去了统一指挥,除了在海战开始前丁汝昌下达的三条命令外,在长达近5个小时的激烈海战中,北洋舰队各舰实际上未接到任何战斗命令。海战场是相对独立的战场,作战双方要在激烈的对抗中,高速机动,变换阵形,争取主动,没有一个精干、高效、应变、完善和有生命力的指挥机构是难以办到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没有建立完善的指挥机构,丁汝昌甚至连代理人也未指定,结果造成指挥瘫痪和各自为战。应当说,战役指挥的一系列失误是导致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的历史启迪
甲午海战留给中华民族的惨痛教训和历史启迪弥足珍贵。历史不会重复时间和情节,但却会重复规律和教训,甚至会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反思失败历史、屈辱历史必然是苦涩的、痛心的,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个能深刻自省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海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和振聋发聩的历史启迪,则其精要:
一是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国防海防不强,小国照样可以打大国,发展强大是硬道理,落后必定挨打;
二是必须确立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抢占现代战争制高点,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科学运用军事力量,战略主动是最大的主动;
三是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严治军,从实战训练,正风正气,军队腐败也会亡国;
四是必须坚定扞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意志,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坚决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力量需要决心意志来表达;
五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洋关系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荣辱与兴衰,要牢记“向海则兴,弃海则衰”的历史教训,中华民族坚定不移走向海洋才会有更光明的前景;
六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安不忘危,居安思危,要随时准备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挑战,没有海洋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七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加大国防和军队改革力度,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
八是必须创新军事理论和战术战法,新军事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和决定着军队建设与现代战争,要研究现代战争,准备现代战争,掌握制胜机理,把握制胜先机,打得赢才是强军之要。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开天辟地的第一回,重陆轻海的民族意识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唯有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26 15:10: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追问甲午:没有假如只有知耻而后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