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又是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全面失败,被迫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白银2亿多两。往事如烟,有的人已经淡忘了两个甲子前的耻辱和彻骨之痛;往事并不如烟,甲午战争失败的军事教训,永远不会如烟云一样散去,始终刻印在民族奋进、强国强军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无暇自哀”,或者仅仅“哀之而不鉴之”,必将“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中,尤需痛定思痛,警钟长鸣,奋发图强。为此,我们将连续刊发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专家撰写的“甲午战争两甲子的军事反思”,供读者参考。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一场不义之战。中国地广兵多,武器装备与对手不分上下,为什么反被一个国小兵少、挑起不义之战的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军事战略指导的模糊和消极是其重要原因。
主和派主导了战争指导权。面对咄咄逼人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明争暗斗,在战与和等战略问题上摇摆不定,莫衷一是,战略指导极为混乱。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早有觉察,知道“口舌争辩已属无济于事”,主张急治军旅,力敌势均,认为能守而后可以言战,能战而后可以言和。光绪发布宣战谕旨,力主与敌作战。遗憾的是,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既缺乏军事战略的指挥能力,又没有掌握军事指导实权,他们的主战言论与战略谋划,大都成了纸上谈兵,没有起到实际作用。主和派的头子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奉行“以夷制夷”“外须和戎”,在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面前,完全不做军事准备,虽然在朝野舆论压力下,李鸿章也曾集结北洋舰队于黄海北部,分调陆军进援,但由于其骨子里不主战,对光绪的上谕,或置若罔闻,或阳奉阴违,或消极敷衍。由于最高统帅层主和派占上风,必然导致战略指导模糊不清,军事行动进退失据,在全局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消极避战成了实际上的战略指导。日本已制订“作战大方针”和具体实施计划,核心是消灭北洋舰队,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控制海上运输线,进而与清军进行陆上作战。按常理说,对日本这一战略企图,清政府和李鸿章应考虑在海上主动对日出击,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海上决战,掌握制海权,切断其运输补给线,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主动。清政府特别是光绪皇帝也曾提出积极进攻,但在实际战争中并没有得到落实。慈禧太后、李鸿章政治上保守,军事上消极,对日军的军事进逼,采取一再退让的态度。丰岛海战后,李鸿章虽然命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游巡迎剿”,但又一再指示“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要,仍盼速回”。日本联合舰队窜至旅顺、威海后,清廷惊慌失措,一方面要求“勿令一船闯入”,另一方面,李鸿章又提出“保船制敌”即保船避战的方针。这样的战略指导,最终导致战略要地丢失,战机累累错失,北洋海军乃至全部参战部队陷入消极自保局面。
幻想倚仗西方列强遏制日本侵略野心。以武力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切实加强战备,才可能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备战方能止战。然而作为军事总指挥的李鸿章,终日苦心焦思,不是在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而是热衷于利用外力,托请俄、英等国出面“调停”,迫使日本撤兵罢战。李鸿章在与俄、英等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轻信他们的所谓承诺,并不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意图和对日政策,幻想俄国会用“压服”办法“勒令”日本撤军。在丰岛海战前2天,还天真地致电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等随同观战,稍壮胆气”。一味倚仗别人,不图自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
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缺乏战略防范。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努力自强,整修战备,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举国一致,上下一心,其最主要目标,就是并吞朝鲜,瓦解中国。日本之所以迟迟不敢轻举妄动,是因其国力尚未充分发展,对发动全面战争还没有准备好,而且也没有可以妄动的机会和借口。朝鲜东学党人起事后,日本视为千载难逢的良机,悍然发动战争。日本已坚定既经出兵必达目的,非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信念。而反观李鸿章却不能认识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战略企图,还迷信所谓“万国公例”,认为“我不先予开仗,谅彼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认识不清列强所奉行的强权即公理,指望日本循例不战,完全是痴人说梦,只能徒然予敌以军事先机和战略主动,使自己处于战略困境之中。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29 14:18: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甲午前后中日国民心理比较
下一篇:中日马关条约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