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马勇:甲午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2】
2017-08-30 16:00:43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点击:  复制链接

  金若木:我们的文化有什么问题?

  马勇:我们的文化,当然不是“五四”后许多人批评的那样尽是糟粕。中国文明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致的一种文明形态,只是这个形态只属于农业社会,是农业文明。而中国面对西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引进或者说嫁接工业文明,或商业文明。在这一点上,说中国文明有问题,主要是说中国文明只是一种属于过去的文明。而且,那时的中国人,很长时间没有弄清西方的用意,总以为西方文明的引进,一定是中国文明的消失,是替代,而不是添加。现在看来,这种思维方式确实太简单,是零和游戏式的思维,不是共赢。

  至于说到中国人的心理,我在20多年前研究这个问题时就深刻意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留给中国人的心理疾患确实太严重了,中国人总被一种“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学习西方不是单纯地学习,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人家是为了打败人家,而且总是公开地这样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中国的发展是内敛型的,日本则是外向型

  金若木: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日本在“明治维新”稍有所成之后,对中国采取的完全是攻势,所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甲午战争虽然直接发端于朝鲜问题,但终究还是中日对峙的问题。请您谈谈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中日关系。

  马勇:在被西方打开国门之后,中日两国的发展战略是非常不一样的。

  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两次被打败之后才起步。这个时候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是这样落后,所以才去学习西方,有一种焦灼感。这种焦灼感导致中国开始采取孤立主义,除了自己的事情之外,其他事都不想管。因此,在洋务运动开始不久,中国的宗藩就纷纷解体了,中国很快就丢掉了琉球、越南、缅甸等一大片藩国。以前这些藩国一遇到事都是要找“老大”帮忙的,但现在老大说我自己的事太多了,没时间照顾你。这是因为中国要发展自己,独善其身,不愿意在外交事务,在国际正义、公道上面下大力气。我们应该强调一条,中国的发展是内敛型的,确实没有往外扩张的意识,追求的完全是自我富强。

  但是,日本呢?日本几个重要的维新思想家,比如福泽谕吉,他们给日本谋划的路径是什么?他们一再强调,日本不能满足于岛国位置,要和欧美诸强竞争,要踏向大陆。我们今天都解读成它要扩展生存空间,其实不纯粹是这个意思。日本一开始很明白地讲要和“欧美诸强”在全世界竞争,要让日本的经济全球化。从今天看,日本的经济就是全球化经济。日本在国内有多少工厂?它的资本和市场都在世界各地,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国。

  当年日本的发展战略就是外向型的,对领土的扩张是有需求。那时正好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之际,很多土地都没有主人,也不存在现代国家的概念。所以,日本形成了一种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的近代殖民意识。

  中国由于采取的是守势,先后丢掉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国,都觉得无所谓,因为这毕竟离我们太远了,而且这些地方不可能本土化,不可能成为中国的行省。但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藩置县,你是我的藩国,我就把你干掉,变成行省由我管理。琉球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是“一妇事二夫”了,并不单纯是中国的藩国,也是日本的藩国。当日本要把琉球废藩置县的时候,琉球的国王派人到中国来,请求中国帮助维持琉球王国的体制不变。要是中国这时候站出来主持公道,支持琉球继续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日本也就不会吞灭琉球了,至少不会在那个时候就这样做。

  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在空间上是有利益交集的。日本要冲出岛国走向世界和欧亚诸强竞争,它的踏板只有两个:一是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东三省,从这里出来,进欧亚大陆;二是南边的台湾,然后到福建、到华南、到南亚。所以,从地缘政治说,中日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应该是一个必然。

  但如果我们讲历史哲学,从另外一种层面看,中日有没有携手共进的可能性呢?其实,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还是希望亚洲携手的。日本人当时认为西方的殖民对整个亚洲都是威胁,所以亚洲要携起手来。今天全世界的区域整合都完成了,但亚洲还是老样子,问题还在于由谁主导亚洲的整合,是人民币主导还是日元主导?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亚洲分裂还是必然的。

  金若木:对于琉球、越南这种藩国,当时的中国表现得很大度,丢了就让它丢了。但对于朝鲜,中国看得特别重,要不然也不会由此引发甲午战争了。

  马勇:对。为什么呢?刚才我讲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孤立主义。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里讨论了为什么传统中国有那么多藩国,因为中国一方面想把生番变熟番,让中国文明的边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军事战略上的考虑,就是把它们当作中国的国防外围。但后来中国为什么慢慢丢弃了这些藩国?因为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发现它们对中国没意义,人家根本不经过什么国防外围,直接就打进来了。所以,藩国的丢失是必然的。

  但是,为什么朝鲜不可以丢?因为朝鲜直接扼住了中国的命门。从地图上看,朝鲜半岛整个就是北京的大门。所以,对于其他藩国,中国都可以让,但对于朝鲜,中国没法让。

  甲午战争彻底打醒了中国,但又导致出现激进主义

  金若木:甲午战争中,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可谓举国震惊,它对中国此后的发展有何影响?

  马勇:最大的影响是,1895年之后,中国大概出现了七八种思潮。这其中就有孙中山、严复、康有为、张謇等。张謇在1870年代就到朝鲜去了,开始和日本有正面接触,他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的强大是因为日本有自由资本主义,他说我们应该以实业救国,不能再搞国家资本主义了,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郑观应在甲午战争之后得出的教训是,中国可能需要一个全面的改革,并且要通过自由贸易在世界上开展商战,而政府要对我们的商业资本进行保护。在郑观应的思想当中,中国海军的布局要像今天美国的海军布局一样,中国的经济利益到哪儿,军事力量就得到哪儿。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有几个知识人想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今天的经济力量已经到达非洲了,可是我们的军事力量抵达不了非洲,还未达到全球化。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非常活跃,但最后要归结到朝廷才有用。在中国,知识人再厉害,最高领导人不拍板也没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也有沉痛的反省,认识到之前做得还不够,比如对社会的释放还不够。在1895年之后,清廷还真放开了,允许自由办报,一下子几千份报纸就出来了;还可以自由议政,国际问题、国内问题、政治改革,什么都能谈,这就释放了一个言论的空间;另外,还允许自由结社,全国马上就有几千家新兴社团出来了,有专门研究现代化学、现代农业的,也有关心国是、只谈政治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马关条约》对地方自治的推动作用。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单靠一个模子肯定不行。1895年之后,清政府很快就放宽了对各地的一律化管理,让地方按照各自的特色施政。《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清廷任命陈宝箴做湖南巡抚,陈宝箴本来就有维新思想,他到了湖南就推动改革。从1895~1897年,只用了两年时间,湖南就成为全国的示范,在地方自治、地方经济、地方教育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来。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来说是惨败,要赔款,又要割地。但中国很快就从失败中站起来,一天都没耽搁。刚被日本打败,中国就开始向日本学习。从1895年起,中国逐渐派学生到日本留学。

  另外,甲午战争对中国更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呢?之前我们对资本是管制的,而《马关条约》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定却是日本臣民可以到中国开放的口岸自由办厂,这样我们对资本就没法管制了。而列强之间又有一个利益均沾的关系,这就等于放宽了国际资本自由进出中国。和当年开放五口通商一样,开始大家恐惧得不得了,说我们这下完了,中国经济肯定得崩溃了。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就像我们后来加入WTO一样,一开始有人很恐惧,但实际上国际资本进来反而是好事。1895年之后,由于外国资本直接介入,中国经济开始更健康地发展,而且规模更大了。之前我们一直想修铁路,但就是没钱,外国资本融入之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更重要的是,1895年外国资本进入以后,中国真正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就产生了。实际上,中国的资本主义时代就是从1895年开始的。

  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很快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金若木:前面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没有真正地醒来。但因为甲午战败,中国彻底醒过来了。

  马勇: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是有点影响,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但中国太大了,很快又转身睡着了。蒋廷黻在说到这一段时就很痛心,说中国白白耽误了20年光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因为搞洋务运动,确实有所发展,然后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这也是甲午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一开始是自卑,之后就独善其身,只发展自己。

  甲午战争确实把中国彻底打醒了,但同时又导致中国出现了激进主义。这个激进主义就是彻底的西化思想,这在康有为、梁启超身上,尤其在谭嗣同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甲午战争如果不发生,中国很可能会保持一种自信,慢慢地消化西方文明。但甲午战争打完之后,中国就再也不能这样做了。维新运动准备了三年,但康有为觉得太慢了,认为保守主义力量太强,要把它干掉,于是发生了戊戌政变。戊戌政变之后,民族主义开始崛起。进入20世纪,中国一直沿着革命、改良、共和、国体变更这样一条轨道往前走。严复一直期待中国能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前进,从容地改变,但这不可能了。

  甲午战争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多元的视角观察它。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30 16:01: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马勇:甲午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

下一篇:马勇:甲午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3】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