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甲午探源:藩阀挑起的战争
2017-09-02 15:19:19  来源:人民网 中国经营报2014年 作者:萧西之水  点击:  复制链接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出版的反映战争场面的宣传画。

  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并从此开启了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纠葛历程。作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一提到日本,“扩张”二字永远是国人的第一反应,白村江水战、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一次次说明了这一点。有人从日本地理角度出发,论证其生存多么需要扩张;有人从武士道出发,论证其基因多么嗜血。但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同两千年(交往)比较起来,五十年(战争)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比起英法、法德这些“世仇”,差了很远。

  明治维新前,日本锁国200余年,却能养活6000万人,因此“为生存而扩张”不过是军国主义者在粉饰侵略;武士道讲求扶助弱小,军国主义者却在欺凌弱小。这一方面说明军国主义者偷换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好战。

  甲午前,也是如此。

  当然有日本人想扩张,但也有日本人想联合。无论日后日本走向扩张、联合、战争,都能找到源头。关注源头本身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原因如何走向结果。

  两句话引祸

  1871年10月,一艘琉球船载有66名船员漂洋过海,一股台风把他们吹到了台湾北部,然后让当地原住民砍得就剩了12人。

  这就是“八瑶湾事件”,日本叫“宫古岛岛民遭难事件”。

  这事当时不了了之。那时候漂到台湾的船太多了,让原住民砍死的更是不计其数,反正台湾是中国,琉球是中国属国,一家人什么事都好商量——

  这次不行了,因为日本插手了。

  日本插手琉球也自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一直以来,琉球国都向明清中央政府进贡,但1609年,日本江户幕府萨摩藩出兵攻打琉球,甚至把琉球国王都带回江户面见幕府将军,从那以后琉球就开始同时给中日两国进贡,成了两属国。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第一要务是建立近代国家,要划清边界,就将琉球国也划入了萨摩藩转型后的鹿儿岛县。

  但琉球想保持独立,因此不愿意被日本兼并。

  1873年6月21日,日本使节柳原前光来到中国总理衙门,上来责问清朝为何对“八瑶湾事件”不做处罚;清政府表示琉球、台湾都是我的地盘,跟你没关系。

  到这里,清朝官员表现得都非常不错。但日本人接着说:今年3月我们又有4个日本人在台湾让人抢了,你为什么不处理?总理衙门可能是没听说这件事,一下子慌了,两位官员毛昶熙、董恂口不择言:

  “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

  所谓“化外”,在政治语言里,就是“统治之外”,正因为是统治之外,清廷才有机会逃脱追责。的确,那时候清朝实际控制范围就是台湾西部,东部地形复杂,原住民的确是管不了,说“统治之外”并不过分。但在外交辞令里公然宣称台湾原住民在“统治之外”,无异于说他们根本不是清国人,也无异于说原住民祖祖辈辈居住的台湾东部不属于中国管辖。

  这个事本来很简单:琉球人被杀,应该坚持琉球与日本无关;日本人遇抢,的确理亏,赔钱了事就结了,一点把柄都不漏。但为了逃避追责,生硬搞出个“化外之民”,在国际法时代绝对是重大外交事故。

  日本人敏锐发现清廷措辞中存在问题,立刻反击:“既然贵国把他们当作化外之民,那么我方会派一支军队惩罚杀人的生番。”

  1874年5月,日本人出兵台湾,清政府一下子慌了神,连忙派沈葆桢出兵巡台。经过几个月对峙,日军染上热带病,也耗费了大量金钱,被迫回到谈判桌,大久保利通亲自来到北京与恭亲王谈判。12月,中日签署《北京专约》,赔偿50万两银子了事。

  按说这事应该结束了,但《北京专约》一句话不留神,留了个尾巴:

  “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日本拿着1871年琉球漂流民被杀、1873年日本人被抢两次事件为借口,清政府却说人家是保护人民,间接承认琉球人就是日本人。虽然日后清政府一直在说,这个“民”指的是1873年那次抢劫事件,而不是1871年“八瑶湾事件”,但日本人已抓住借口,肯定不会松开,遂于1879年彻底吞并琉球,设立冲绳县。

  其实琉球事件里,中国一直占理:毕竟琉球是两属国,不管怎么划界,都应该商量着来。但由于对现代国际关系处理方式的生疏,导致清政府把琉球这块肉直接送到饿狼嘴里。

  但这个事也不是没有转机。1880年,日本想一次性解决琉球问题,便提出“两分法”,提出将先岛群岛让渡给清朝。清朝本想接受,最后却还是提出想恢复琉球王国、恢复宗藩关系,因此拒绝了“两分法”的提议。

  近代前期,清朝外交最大问题在于不按国际法规程办事,而是按照原宗藩关系办事,甚至行文用语都用着旧时代语言。琉球事件里,清朝一直以老大哥自居,力求占据道德制高点,却让日本人占据了利益制高点。

  琉球之后,便是朝鲜。

  从扩张走向联合

  对于朝鲜,日本也是在扩张与联合之间不停摇摆。

  1876年的《日朝修好条规》就是这种摇摆政策的综合体现。其中第一条写得明明白白:“朝鲜国自主之邦,与日本有平等权利。”近代历史上,这是第一个承认朝鲜为自主国的条约,也奠定了日后朝鲜独立建国发展的基石。

  从中国角度看,日本竭尽全力破坏宗藩制度,可谓大逆不道,应该声讨。但从朝鲜角度看,继续闭关锁国、追随腐朽的清廷并不能开始近代化改革。正因如此,当时朝鲜大量青年才俊认为日本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不少留学生东渡日本求学。

  当然,《日朝修好条规》也的的确确是不平等条约。其最不平等之处,是日本对朝鲜有片面领事裁判权:日本人在朝鲜犯法,要由日本人处理,如同中国近代很多不平等条约一样。

  还有军事顾问。当时朝鲜由国王正妃——闵妃执政,闵妃政权采用日本军事顾问训练新军,日本得以将触角深入朝鲜腹心。1882年,国王生父——失势多年的大院君煽动旧军人发动壬午军乱,反击闵妃政权,攻击帮助训练朝鲜新军的日本人。军乱闹得太大,中国甚至都出兵朝鲜,将闹事的大院君掠走,日本则要求朝鲜提供55万日元赔款。

  随着大院君势力一扫而光,日本在朝鲜迎来了大发展,不仅民间团体对朝支援蜂拥而至,亲日的开化派人也登上高位,但闵妃却从亲日转向亲清,闵妃集团与开化派人的矛盾越来越激烈。1884年12月,开化派人发动甲申政变,意图将顽固派一股脑儿消灭掉。中国看不下去了,不仅放回了大院君,还直接出兵占领汉城,将开化派人一网打尽。

  1885年中日签订《天津条约》,约定双方军事顾问均撤出朝鲜半岛,日本在朝势力开始消退。

  看到中国强大起来,日本暂时压制住扩张欲,甚至将国内意图援助朝鲜开化派的人士予以逮捕(1885年大阪事件)。针对这一时期的中日力量变化,井上馨提出,可以认可清朝在朝鲜占据优势地位,由中日合力保全朝鲜,排除英俄等西方列强的势力;1890年山县有朋发表了“主权线-利益线”理论,除了言明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焦点,也希望能实现朝鲜中立化。

  日本的扩张欲不是不能压制,只是压制力要足够强大。

  “脱亚论”真相

  提到日本扩张,“脱亚入欧”必不可少。

  一般认为,“脱亚入欧”最早提出于1885年3月16日。日本《时事新报》刊登了福泽谕吉文章《脱亚论》,里面把中国、朝鲜称作“恶友”,跟他们混在一起,西方人就会瞧不上自己,把日本也当作野蛮人。“为了成为文明国家,必须要脱离亚洲、指向欧洲”。

  但真的如此么?近期,史学界对“脱亚入欧”的源头做了分析,发现福泽谕吉所有署名文章之中,“脱亚入欧”4字从未连用,甚至“入欧”也从没有提过;福泽谕吉在世之时,《脱亚论》从未编入文集。

  不仅如此,《脱亚论》发表后10天内,日本各大报纸完全不见任何评论,不管夸还是骂都没有,接下来66年里更是无人问津,可见《脱亚论》影响甚微。虽然明治时代日本人学习西方制度,但他们从未抛弃过中国儒学,也没有放弃过与中国交流。严格来说,或许当时有一部分人想与欧洲列强为伍,但“脱亚入欧”在明治时代根本没有形成概念,更难说是什么主流思想。

  况且,福泽谕吉恰恰站在“脱亚”对立面——他是兴亚会顾问。

  所谓“兴亚”,就是亚细亚主义,主张中、日、朝三国联合,共同对抗欧美列强。兴亚会成立于1880年1月,接连两任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黎庶昌都是其会员,李鸿章养子李经方更与福泽谕吉、胜海舟等人同列兴亚会顾问,朝鲜开化派金玉均、朴泳孝自然也跟随导师加入其中。

  兴亚会不是官方组织,其初期会员在后世日本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大力开展汉、朝语教学,吸收三国有识之士齐聚一堂,共商东亚联合。通过兴亚会,福泽谕吉大力支援朝鲜改革。

  1880年4月,朝鲜第二次修信使金弘集来访,福泽谕吉特地用汉文做诗送给对方:

  异客相逢君莫惊,

  今吾自笑故吾情,

  西游记得廿年梦,

  带剑横行龙动城。

  20年前,福泽谕吉曾作为幕府僚属前往美国,为其先进发达水平所吃惊,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回国以后极力倡导学习各种先进知识。如今20年过去,又有一批朝鲜年轻人来到日本学习先进知识,福泽老翁好似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燃起了帮助朝鲜人的欲望。

  几年间,福泽谕吉所创庆应义塾大学招收了大量朝鲜学生,这些人回国以后成为朝鲜“开化派”,主张朝鲜独立于中国,并建立近代化国家。

  1883年,庆应义塾弟子井上角五郎、牛场卓造来到朝鲜,帮助朝鲜创立了其历史上第一份报纸《汉城旬报》。朝鲜古代以全汉语书写,对百姓而言极为不便,庆应弟子便仿照日语,用韩语谚文表音、汉字表意,形成了汉韩混写。现代朝韩两国将汉字全部改为谚文,但语法、词汇中仍然残留着大量日语影子。

  日本民间一直存在着支持朝鲜近代化改革运动的呼声,直到1884年甲申政变,朝鲜开化派被一扫而光,这种呼声才被迫消散。1885年8月13日,福泽渝吉在《时事新报》发表署名文章《为了朝鲜国民,恭贺其国灭亡》:“如果一国不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不能保护国民独立,那么这种国家不如灭亡了好。”

  这位曾经的幕末志士,好像又在抨击腐朽的江户幕府。

  如何对抗亚洲第一舰队?

  甲午战前日本疯狂扩军,同时期中国扩军的步伐也并不慢。

  1880年代“海防派”论调出现,中国海洋力量急速扩张。1882年壬午军乱,丁汝昌率领“超勇”“杨威”两艘新锐舰前往朝鲜戡乱,获得清廷嘉奖;到了1885年,跨时代的“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来到北洋水师服役,整个北洋水师一下跃升为亚洲第一舰队。

  1886年长崎水兵事件爆发,大清水师用巨炮逼着日本赔款,可谓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扬眉吐气。这次“大胜”让日本彻底意识到海军实力不济,从而开始了下一轮扩军势头——修建“三景舰”。

  只要日本一扩军,大家就要说是军国主义作祟。还是要看看数据:

  1882年12月,日本正式通过扩军计划,军费比从17%(1882年)一下子上涨到23%(1883年),且在1887年以后都维持在28%以上。但1880~1890年代,清朝军费比一直维持在40%,高出日本10个百分点。

  那为什么要针对“定远”“镇远”而开发“三景舰”呢?

  其实要注意一下,三景舰吨位很小(4200吨),虽然装上了与铁甲舰口径一样的主炮,却牺牲了很多装甲,分类上也依然属于防护巡洋舰。在当时海军思维中,铁甲巨炮是潮流,像日本这样有点匪夷所思。

  抛去黄海海战结果不谈,只谈思维模式。如果日本真是为了进攻外国而开发舰艇,按当时思维一定是制造铁甲舰,日本固然财政匮乏,但若是将“三景舰”费用改造一两艘铁甲舰,问题并太大。“三景舰”肩负着“反定远舰”任务,其实目的更多是为了防御。换句话说,1886年长崎事件中,两艘铁甲舰给日本留下印象太深,日本人不得不先做好防御的准备。

  民族主义与藩阀之争

  不难发现,从1870年代到1890年代,日本三派呼声之中,扩张逐渐弱化,联合与恐惧却逐渐增强,那为什么日本会选择走向战争呢?

  首先要说的,其实是民族主义。

  1889年10月18日,外相大隈重信坐着马车走在路上,忽然一个青年人跑出来大喊“天诛!”,向着大隈重信的马车投了一颗炸弹。炸弹虽然没有炸死他,却损失了右脚,被迫截肢。大隈重信干脆辞职不干,专心搞教育,于是有了后来著名的早稻田大学。

  扯远了。这个青年人是谁呢?他叫来岛恒喜,是一位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刺杀大隈重信之前刚从民族主义团体玄洋社退出来。刺杀完大隈重信,来岛旋即拔出短刀,刺向喉咙。

  在江户时代,日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天皇由于数百年没有登台而遭人忘却,就连打开日本大门的佩里将军,到死也只知道日本有将军,而不知有天皇。明治维新之后,天皇被捧上神坛,政府着力塑造日本传统与文化,经过几十年培养,民族主义已然非常强劲,随着自由民权运动发展,更随着日本建立宪法、组建议会,民众声音越来越不能忽视。

  1880年代末期,日本国力强盛,正在寻求修改不平等条约,底层民众自然支持,却不知条约修改哪儿有那么容易,政府只好提出妥协提案,列强那边固然说得通,日本民众这边却抨击不已。大隈重信遇刺之后,他的妥协案也只能搁置下来。

  紧接着,愤怒逐渐从对列强转向对中国:清国有什么可怕的?要打就打!

  民粹主义固然有力,那为什么政府内部会屈从于这种势力呢?

  这里面,又有了藩阀斗争的影子。

  都说甲午战争中国输在派系倾轧,而日本人团结一致,然而日本人玩儿起内讧,一点儿也不输给中国人。

  前面说到井上馨、山县有朋等人意在联合,国人熟知的伊藤博文也都致力于减小对华冲突。但他们三人全部出身于旧幕府长州藩,这种联合政策就受到了旧幕府萨摩藩人士挤压:陆军大臣大山岩、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双双反对妥协。考虑到萨摩阀在1880年代逐渐失势,长州阀独大,也不难发现他们想通过调动民众力量、夺回权力。

  本来国内排外情绪就高涨,本来高层就有派系斗争,现在,又添了一个新的导火索:甲午农民战争。

  中国人更熟悉的是“东学党起义”。1894年2月,经大院君挑唆,农民领袖全奉准揭竿起义,席卷了整个朝鲜半岛。闵妃政权被迫请求清军入朝戡乱。

  恰好这一时期,首相伊藤博文又在商讨与英国修改不平等条约,反伊藤的6家对外强硬党派持续反对政府提案。3月,伊藤博文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但修改案推进效果依然很差,5月30日,议会通过了弹劾伊藤博文的提案,日本政坛陷入巨大混乱之中,6月2日,伊藤博文再度解散议会。

  1年两度解散议会,日本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

  外相陆奥宗光提到,反政府运动如此高涨,为了恢复人心,政府必须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举动。为了推进条约修改,也为了继续执政,伊藤博文屈从于激进势力,6月2日当天下令进军朝鲜,逼迫清廷撤军。

  中日两军对峙于朝鲜,双方互不信任,军力又互有高低,谁也不敢进兵,谁也不敢撤军。最终,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发布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撤退。

  1894年7月25日清晨,正是最后通牒的最后一日,黄海丰岛海面上,日本巡洋舰“浪速”的炮口,瞄准了远方一艘满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

  战争爆发。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02 15:20: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

下一篇:王新生:甲午战争日本赢在实现民权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