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收到一块来自同治皇帝钦赐的金匾,上面写有6个醒目的大字:“天下第一巧匠”。在那个年代,得到皇帝钦赐的金匾,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徐寿究竟做了什么让皇帝如此厚爱?原来,他和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衡芳一起,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寿看到金匾,心情并不高兴,他冷冷地说了一句让周围人都感到意外的话:“火轮在外国已经发明了半个多世纪,我们才开始学造,就关起大门来自称天下第一,不怕来往的外国宾友看到好笑!有关国格,不能不慎。”于是,他把金匾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从未悬挂,也不示人。
听了徐寿的故事,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中国也有像徐寿、华衡芳这样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数学家,为什么中国蒸汽轮船的制造,要比西方晚半个多世纪呢?
原因并不复杂,西方工业革命之时,正是中国闭关锁国之期,工业革命的强劲东风没有吹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成功发明蒸汽轮船的时候,中国人不可能知道蒸汽轮船为何物。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东方远征军”的庞大舰队来到中国时,中国人才注意到,在成群的木质战列舰中,夹杂着一些冒着黑烟,安装着巨大轮子的“怪”船,这些船动力足,行驶速度快,进退自如。后来了解到,这些“怪”船就是蒸汽舰。
而此时的中国,水师正处于木质帆桨时代,笨重的战船多是无帆船或单桅帆船,最多也不过双桅帆船,船的动力主要靠人力划桨,借助风力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与西方列强的战舰有着巨大的差距。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海军共进行了5次海上作战。交战中,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只能指挥水师运用近战、火攻、偷袭、夜袭等原始战法,与英国舰队进行周旋。虽然这些战法体现了林则徐“以守为攻”的积极防御思想,也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无法弥补实力的不足,更不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正由木质风帆战舰向蒸汽铁甲舰过渡的英国战舰的威力。
中英两国军备的差距为什么如此之大?清政府上下官员均说不清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英国这个国家是怎么一回事,就连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也对神秘的英国存有荒唐的想法。比如1839年12月,有一艘英国商船“杉达”号在琼州文昌县遇风沉没,林则徐亲自接见被救上岸的船员,目的之一是想了解英国的情况。他向船员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比如,英国人是否了解中国的情况?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需要多长时间?他们的商船以前是否来过中国?等等。林则徐还让船员把鸦片产地写下来,船员写了一些地名,其中有土耳其,林则徐询问,土耳其是否属于美国,或美国的一部分?船员回答,土耳其不属于美国,它距离中国几乎需要一个月的航程。听完这话,林则徐感到十分惊奇。
在询问完之后,林则徐拿出一样东西交给英国船员,希望船员将这件东西交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那么这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封写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信。这封信是一封长信,毛笔字写得工整、漂亮。信的内容是陈述了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希望维多利亚女王能够对鸦片贸易加以干涉,制止鸦片的泛滥。
林则徐为什么要给英国女王写一封信呢?这是因为,此时的林则徐听说,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她即位以后,她的叔父分封外埠,有夺权之心,女王光内部事务处理都应接不暇,哪有精力操纵和支持鸦片贸易,也不可能有精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所以才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这封信。
那么,事实真如林则徐所想象的那样吗?
当然不是。维多利亚女王是1837年即位的,即位时只有18岁,1839年的时候,她的确如林则徐所了解的那样,她是20岁。但是,在她即位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为寻找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而维多利亚决非单纯温顺的小姑娘,而是一个主张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扩展领土的强势女王。后来,当林则徐的这封长信辗转送达英国的时候,英国的侵华战争已经爆发了,英国外交部拒绝接收。
林则徐这种地把英国女王置于鸦片贸易之外的天真想法,显然是由于他不了解英国国情造成的。
此外,林则徐还认为,英国士兵除了大炮之外,使用枪械根本就不娴熟,特别是他们的腿上都缠着紧密的裹腿,屈伸都不方便,一旦摔倒都爬不起来,所以到了岸上,根本就不能从事陆地作战。所以,林则徐判断,他们根本就不敢到中国来打仗。这些想法,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可是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作为大清帝国的封疆大吏,有勇气,有决心虚心学习。自从赴广州禁烟以后,林则徐突然感到自己对外部世界了解太少,会误了大事。所以他下决心要先人一步,睁开眼睛看世界。也就是在这时,他产生了“师夷”思想。
这里的“夷”,是指有着先进技术的西方国家,所谓“师夷”,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林则徐广泛搜集世界各国资料,以增进对西方的了解。他发现英国人慕瑞所写的《地理大全》很有价值,便组织人力,将其翻译成中文,自己对书稿亲自润色和编辑,取名《四洲志》。书中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等情况,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这部书,也使林则徐成了晚清时期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1841年7月,林则徐因主张坚决抗英而被战和不定的道光帝革去官衔,发往新疆伊犁戍边。为了不使“师夷”的思想中断,林则徐在路过江苏镇江的时候,拜访了好友魏源,两人专门找了一处临江的僻静的小客栈住下,夜晚的时候,床对着床,借着月光倾心交谈。他们谈论的主题是一本书,是林则徐希望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新写的一本书。二人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海国图志》。林则徐把《四洲志》及有关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能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再编写一部《海国图志》,更详细、全面地介绍世界情况。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士,比林则徐小9岁,道光年间的进士。他在20年前就在北京认识了林则徐,由于二人有相同的观点和视野,非常投缘,遂成为至交。鸦片战争爆发后,经林则徐推荐,他当了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参加了浙东的抗英斗争。后来,由于朝廷战和不定,他愤然辞职回到扬州,潜心著书立说。此时在镇江见到林则徐,他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当林则徐将撰写《海国图志》的任务托付给他时,他十分激动,立即承诺下来。后来魏源写了两首诗来描述他和林则徐见面时的心境,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诗的大意是,仓促的聚散,悲喜交集,两个人面对面却说不出可以安慰对方的话语,尽管林则徐受到奸佞小人的陷害而离开朝廷,但对国事却依然深谋远虑。面对镇江的明月,我们肝胆相照。这首诗表达了魏源对林则徐的深深的情感。后来魏源不负重托,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的撰写。在这本书中,他不仅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等情况,而且还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把林则徐的“师夷”思想,完整地表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表述的意思是,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来对付西方列强的侵略。
那么,什么是西方列强的“长技”呢?魏源说:一为战舰,二为火器,三为养兵练兵之法。这三条“长技”不就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因素吗?“战舰”和“火器”是军队的武器装备,“养兵练兵之法”是军队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从这一角度看,“师夷长技”的核心,就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可是,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在20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无人问津。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再次用舰炮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这次开到中国来的英法联军的海军舰队,已经是清一色的蒸汽舰了。直到这时,清政府才从大梦中醒来,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重要性,于是就筹划从西方购买一支蒸汽机舰组成的舰队。由于初次尝试没有经验,清政府一开始就遭到了列强的暗算。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矛盾非常激烈,因为太平天国革命还在进行当中。所以,清政府就想先买一批轮船,用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这一想法,很快被外国人所侦知。英、美、法等国家在中国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争夺这笔订单。这些人中有外交人员,有军界人士,还有军火商。他们为什么如此积极?是真想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吗?
其实,这些外国人都各怀心态,他们十分清楚,清政府买的这批船,是用于作战的战船,是要组建海军舰队的。提供这些船,不仅能赚到清政府的银子,而且更有可能将来控制中国海军,这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
英国人首先出场,主要人物是赫德。赫德是代理海关总税务司,是主管整个中国海关税务行政的最高官员。此人19岁来中国,参加过鸦片战争。他奔波于京城与各地方之间,四处游说。说清政府围剿太平军不利,原因在于舰炮不够得力,应该从英国购买火轮船。这些船既便宜,又厉害。赫德甚至为清政府拟定了一分剿灭太平天国的时间表。赫德绘声绘色地说:火轮船有两种,一种是两边有明轮,这样的船需要买3只;一种是船尾有轮子,暗藏在水中,这样的船应该买7只。以上这两种船如果现在就派人前往英国购买,待明年(1862年)5、6月份的时候,有一半可到中国,其余一半,明年9月可以全到。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须先于明年4月在京城一带挑选满蒙精壮官兵约1万名,年龄在18岁以上,30岁以下。各兵挑齐后,待5月份所购兵器一到,即可操练。只是必须雇用外国人200名来中国教演,其中100名是在外国已经有一定名气的武官,另100名是在外国已经当兵数年老练兵丁。这些人可以由海关总税务司派可靠之人前往外国招募,他们来到中国教演3年以后,待中国官兵对操船已经相当熟练了,他们即行送回其国。如果清政府感到这种办法可行的话,所需要的人船器械,自明年5月起可以陆续到来,随即可以展开训练。大约经过一年训练之后,等到1863年4月,即可将所有兵丁全部载入火轮船,前往长江,6天之内可到南京。步军由山路攻打,轮船由水路轰击,尽心竭力,两路夹攻,一天之内,可保成功,南京即可收回,国家也就从此安定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蓝图”!
代理李泰国成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正是他建议咸丰皇帝购买军舰筹办海军
俗话说,“病重乱投医”。咸丰皇帝被赫德的方案所打动,很快批准了在英国购船的计划。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在广州与赫德进行了交涉,商谈的结果是,由回英国休假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具体操办。
李泰国又是何许人也?李泰国尽管取了一个中国名字,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当时30岁。此人10岁跟随父亲来到中国,23岁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出任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额尔金的翻译和谋士,为额尔金出谋划策。战争结束后,被清政府按照不平等条约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此时,他正在英国休假。海关总税务的职务由赫德代理。
当李泰国接到赫德让他为中国购买轮船的信函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扩大英国在华利益,进一步控制中国海防的有利时机。于是,他拟定了一个为中国“成立一支欧洲海军舰队”的计划,并获得了英国各方的同意。英国海军部则精心挑选了一名军官担任这支舰队的指挥官,这名军官叫阿思本。
签署企图掌握中国海军领导权的“合同十三条”的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
阿思本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名上校,当年40岁。此人参加过两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担任英国军舰“狂暴”号的舰长,而“狂暴”号是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额尔金的座舰,这艘军舰曾载着额尔金沿长江上溯南京。阿斯本也因此成为驾驶现代战舰航行在中国长江上的第一人。他对中国的情况十分熟悉。
阿思本受命后,非常积极。他和李泰国多次密谋,最后订购了8艘舰艇,其中6艘炮舰,1艘供应船,1艘快艇。阿思本还招募了600名海军官兵,派充到各舰任职。
随后,李泰国竟然背着清政府,擅自代表清政府与阿思本在伦敦签订了一个合同,这个合同因为有13个条款,所以被称为“合同十三条”。当这个合同的内容传到中国后,其荒谬的程度,连赫德也不敢相信。
1. 阿思本不仅统帅这支舰队,还管辖和调度在中国的所有西式舰船和外国舰船;
2. 阿思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的命令;
3. 舰队所有人员的选用,概由阿思本、李泰国决定;
4. 舰队须悬挂外国尖旗,中间画一条黄龙。
这还是一支由清政府花巨款购买的属于自己的舰队吗?
1863年5月,李泰国休假期满返回中国。他带着“合同十三条”进京向清政府作了报告,清廷上下一片哗然。清政府当然是断然拒绝。可李泰国也态度强硬,双方僵持达一个月之久。最后,清政府和李泰国都作出了让步,达成了一个折中协议,签订了一个《轮船章程》。主要内容有:
1. 舰队“总统”由清政府选派,阿思本担任帮同总统,总统就是舰队司令,帮同总统就是舰队副司令。
2. 舰队的一切事宜由两总统协商办理;
3. 舰队作战应听从所在督抚的节制调遣。
这些规定,等于重新夺回了舰队的控制权。
可是,当1863年9月阿思本率领舰队抵达天津时,立即推翻了《轮船章程》。此时,李泰国也出尔反尔,要求清政府必须按照“合同十三条”办事。清政府当然不能答应。随后,双方进行了20多天的激烈交涉,但毫无结果。阿思本遂向总理衙门发出最后通牒,如在48小时内不能得到答复,将把舰队解散,舰船变卖。清政府毫不示弱,宣布中国政府不能批准“合同十三条”,决定遣散舰队,全部舰船由英国负责变卖,然后将所得款项交还中国。
三天后,清政府免去了李泰国的海关总税务司职务,由赫德接任。后来,阿斯本将8艘舰船分别卖给了印度、日本和埃及,所得款项55.7万两白银交还清政府。这样,前期清政府共投入各种费用125.9万两,收回55.7万两,实际损失70.2万两,这部分钱主要包括李泰国、阿斯本在英国活动的经费,以及他们招募的600名海军官兵的薪金和辛苦补偿。这是一笔高额的“学费”。清政府依靠外国人建立海军的梦想最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黯然收场。它给清政府留下的教训是:建立巩固的国防,不能依赖任何外国,必须兴办自己的民族工业。
对于这一点,最早意识到的人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就在中英之间交涉购买舰队的初期,曾国藩就在安徽的安庆建立了军械所,主要研制轮船、枪炮、弹药等。为此,他广泛招揽人才,这时,有两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就是一开头提到的徐寿和华衡芳。
徐寿是江苏无锡人,当时44岁。他从小好学,特别痴迷自然科学,擅长物理和化学。动手能力极强,能手工制作指南针、象限仪等比较精密的仪器。有一次,他手工仿制了一些墨西哥银元,精细程度几乎可以乱真,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发现后,特意购买了若干枚,带回英国,送到伦敦博物院收藏。华蘅芳是徐寿的同乡,比徐寿小15岁,当时只有29岁,他擅长数学计算。这两个人由于兴趣爱好一致,所以在14年以前就相识,并成为挚友。当曾国藩广招人才的时候,他们二人毫不犹豫地来到曾国藩的军械所。
徐寿和华衡芳来到安庆军械所后,他们的任务是试制轮船。要制造轮船首先要从研制蒸汽机入手,徐寿等人没有现成的样品可以参照。但他们并不气馁,他们从上海找来了关于蒸汽机和轮船的文字资料和设计图纸,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终于在3个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一台小型蒸汽机,是用合金材料制成的,气缸直径1寸7分,引擎转速每分钟240转,试验时一举成功。它的出现尽管比欧洲的蒸汽机整整晚了一百年,但它诞生于没落的晚清时代却是难能可贵的。曾国藩看了蒸汽机的试验后,非常满意,他在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意思是说,外国人掌握的技术,我们中国人也能掌握。不久,徐寿等人就将蒸汽机安装在一艘长约3尺的木制小船上,该小船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可以自航,但由于供汽不足,只能行使500米,徐寿对此并不满意。
又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1863年1月,徐寿等人在试验的基础上,试建成一艘按比例放大的明轮船。该船长7米,航速6节,性能比第一艘小船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够理想。为此,他们继续展开攻关。
1864年,军械所由安庆迁往南京,徐寿等人建造轮船的工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他们进行了密切地分工与合作,数学计算由华蘅芳负责,船体的设计与施工由徐寿负责。1865年,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终于诞生了。该船载重量25吨,曾国藩将其命名为“黄鹄”号。黄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飞得很高很远,曾国藩希望中国的造船工业像黄鹄一样展翅高飞。曾国藩非常喜欢这艘船,一度把它作为自己的坐船,无论自己出行,还是儿子、夫人出行,都由“黄鹄”号来载运。
就在“黄鹄”号试制成功的同时,又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立起来,李鸿章、曾国藩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后来,天津机器局、广州机器局也相继创办。
在振兴军事工业的同时,中国近代海军的人才培养也开始起步了。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的时候,也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最初的名字叫“求是堂艺局”。这所学校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主要培养轮船制造人才;后学堂主要培养轮船驾驶人才。由于这所海军学校是由地方政府办的军事技术学校,与传统的八股取士不同,招生条件在当时来说有些“另类”:一是衣食住全由公家承担;二是招生范围限定在福建当地,后来扩大到广东和香港,这些都是比较开化的地区;三是招收的学生必须资质聪颖、粗通文字。这些条件吸引了一批家境比较贫寒的孩子走进了校门。在他们中间走出一些了不起的人物,严复就是其中之一。
严复是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入学时只有14岁。他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从小把他送进私塾,打下了比较好的国文基础。后来,由于父亲在抢救霍乱病人的时候受到传染,不治而亡。父亲死后,家道很快就败落了。严复听说船政学堂衣食住全由公家负责,每月还有四两银子的补贴,便与母亲商量,放弃科举考试,前去报考船政学堂。按照规定,报考船政学堂的考生必须有获得功名的人担保才行,严复的叔叔严厚甫恰好是个举人,但他对新式学堂没有好感,拒绝担保。无奈之下,严复模仿叔叔的笔迹填写了担保书,获得通过。叔叔得知后,不依不饶,严复母子二人跪地求情,才算了事。考试的时候,国文题目叫做“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就是论述敬仰父母是终身的孝道。严复见此题目,触景生情,灵感顿生,一气呵成,提前交卷。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看完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非常感动,十分赏识严复的文采,于是严复得了优等成绩。经过船政学堂的学习和海上摔打,严复后来竟成长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介绍这本书时,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来证明变法维新的合理性,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除严复以外,第一届的后学堂,也就是驾驶学堂,也培养出了林泰曾、刘步蟾、邓世昌、林永生、黄建勋、叶祖珪、邱宝仁等舰长,他们身上虽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海军建设以及海战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起步是成功的。
客死异国的海军士兵墓碑,记载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艰难步伐
自福州船政学堂以后,其他海军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都培养了很多海军人才。后来,清政府还向美、英等国派出留学生,把近代海军教育搞得红红火火。
就这样,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清政府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为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创造条件。那么,即将建立的这支海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呢?它的战斗力又如何呢?
责任编辑:张世昌 最后更新:2018-04-20 14:38: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甲午 太后的心思
下一篇:日本的对外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