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浅析二战期间日本的经济实力
2022-05-03 11:05:42  来源:阿登的苦林  点击:  复制链接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本文编译自John W. Whitman. Analysis: Economic Strengths & Weaknesses of Imperial Japan[J]. World at War, 2010,14: 32-41.配图有改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事实证明,日本是一个在工业领域实力颇为薄弱的国家:这个帝国资源匮乏,因此不得不把它所拥有的一切都利用到极限。在金钱、资源和制造业方面近乎“穷鬼”的现实,以及其决策高层拒绝面对战争长期化的现实,对日本的战争规划者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影响。日本的工业产能在生产其所需的产品方面进展缓慢,产量也很小,而且日本人对如何改善这一切的总体设想也极为有限。日本的领导者大多不了解这一规律:一个国家的军事潜力与它的工业潜力成正比。

  尽管日本政府高层一直在谈论有关“总体战”的事宜,但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总体战”。虽然他们成立了“总力战研究所”,并提出了“国防国家”和“超级国防国家”等口号,但其总力战研究所实际上只是日本战时内阁中处理经济动员事务的一个下属小组。

  图1.日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正在向内阁成员发表讲话

  即使日本人更好地理解了总体战的要求,他们也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主要原因是,日本人没有意识到物质的空前重要性,他们的工业基础存在致命的不平衡:二战期间及之前的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狭小的军事工业领域,而牺牲了技术和科学调查、创新及生产。

  事实上,二战期间,日本没有任何的战争总揽计划,更不用说总体战计划了。在这一点上,日本与美国的领导者是不同的:美国的领导者很早就确定德国将是他们排名第一的对手,而日本人从未被作为一个首要敌人,太平洋战场也未被作为一个首要战场。对日本来说,如果确定苏联是其首要对手,那么日本必须集中精力加强陆军;如果确定美国是其首要对手,那么海军建设应当享有优先权。然而,由于日本缺乏这方面的决策,因此无人能制定一套工业计划来支撑缺失的国家战略。如果后勤人员不知道战略家们打算做什么,那他们也无法向后者解释自己国家存在什么样的工业缺陷。

  日本人赌的是在1941~1942年快速赢得胜利,然后通过谈判达成有利的解决方案。他们没有关于如何彻底击败美国的扩展计划,也没有技术或者原材料来维持对美国这样的工业强国进行长期的战争。日本人还低估了自己的石油消耗率——石油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主要自然资源。日本人自己的石油来源只提供了他们和平时期需求总量的12%。

  即便是在战争开始后,日本人仍然只是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工业战争,胜利将在工厂中决定,而他们在这一战线上正在走向失败。尽管日本人是为了获得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和东南亚的其他资源而发动战争的,但他们并没有从后勤或者经济方面清楚地认识战争,无论是进攻性战争还是防御性战争,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敌人来说,日本人都没有在后勤或者经济方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日本人没有预见到美国战时生产的规模、深度和广度,以及美国人的科学技术成就。

  日本人期望在战斗中以少胜多,他们认为他们独有的民族精神(“大和魂”)会战胜敌人的物质优势。一些日本人甚至认为,对物质力量的任何依赖都会破坏他们军队的精神力量。这种方法在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月里是有效的,在面对像中国这样缺乏准备的对手时也是有效的,可一旦美国工业被全面动员起来之后,日本人就无法应对变化之后的现实了。

  如果只打一场时间不超过半年的速决战的话,那么日本军队拥有数量充足的训练有素的人员、武器和储备。直到1941年9月,日本才决定真正对美国和英国开战。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进行全面动员。单就陆军而言,他们决定抽调已经在中国参战和日本本土的部队。最后的战前准备工作只包括征用和改装船只,调配人员,建立空中和海上基地与仓库,以及储备军火。

  图2.战前,日本工人正在参加一场防空袭演习

  同样,日本人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耗和浪费的问题。他们没有为补给渠道做好准备:在弹药库、装运港、运输途中的船只和火车、卸货港和前方兵站中储存了物资,但难以分发给一线部队。日本人也没有充分估计到有多少补给品会在跨战区的运输过程中损失。他们同样没有解决系统性的“微观”损失问题:由于偷窃、腐蚀、操作不当、天气、错误的决定、黑市等原因造成的个别微小但总体上很大的损失。

  对资源的征服

  在太平洋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日军对东南亚的进攻为他们的帝国赢得了原材料。然而,日本的征服与德国不同:德国征服的是欧洲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由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口运行;而日本征服的是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因此他们无法通过占领相当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军火中心或法国造船厂那样的亚洲地区来增强其工业实力,因为当时亚洲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工业中心。

  日本人在经营被占领的炼油厂方面做得乏善可陈,主要原因是其军队早在1937年就开始征召石油工业的熟练工人,以便让后者在军队中服役。留在石油工业中的工人工资很低,而且不善于对设备进行维护。因此,工人们不得不经常关闭设备,并且在设备遭受的腐蚀和磨损超过规定限度之后才开展维护工作。随着机器的损坏,产品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鉴于此,日本本土的石油工业陷入停滞状态也就见怪不怪了。1941年和1942年,在日本本土没有钻出新的油井,石油工业甚至一度被从“必要”的范畴中划了出去,这也导致日本的石油工业失去了获得建设、维修和熟练劳动力方面的优先权。日本实际上相当于放弃了一些部分完工的石油工厂。日本政府还错误地缩小了合成燃料工厂的建设规模,并切断了合成燃料工业的基本原材料供应,结果导致日本本土的石油产量下降了10%。

  图3.日军攻占东南亚的油田

  日本人还耗尽了他们自己的人力资源去填补被征服领土上的关键经济职位。1942年,共有约9.6万名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和商人离开日本,前往被日本征服的地区。1943年,又有14.2万人步这些人的后尘前往占领区。

  虽然日本人完成了他们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夺取油田方面,但这种胜利随后导致了进一步的自大和自满——征服是如此地容易,以至于日本人所要做的似乎就是把战利品带回家而已。当然这一点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对原材料的加工能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不过,也有一些更广泛的成功的例子:煤、铁和半加工材料从满洲运来,丰富的焦煤和铁可以从中国被日本占领的地区获得,铁、锰、铬和铜矿石可以从菲律宾获得。铝土矿的进口(铝土矿是冶炼金属铝的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也增加了,尽管战时消耗也增加了,但日本国内的库存也在增加。高品位的铝土矿、锡、铁和锰矿石在马来亚等着装船海运回国。镍矿石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岛(即今天的苏拉威西岛),铜、锡、钨、铅和锌矿石则在缅甸和泰国等着日本的采矿人员前去开发。然而,当地的日本军官们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战时日本的原材料供应情况基本如下:

  (1)满洲(中国东北):重工业用煤、铁矿石、半加工原材料或工业制成品、石墨、炊事用到的植物油(大豆油)或动物脂肪。

  (2)中国关内地区:棉花、炼焦煤、炊事用到的植物油或动物脂肪、大米、铁矿石、锰矿石。

  (3)菲律宾:铁矿石、锰矿石、铬矿石、铜矿石。

  (4)中国台湾:大米、糖。

  (5)马来亚:高品位铝土矿、锡矿石、铁矿石、锰矿石、橡胶、大米。

  (6)缅甸/泰国:铜矿石、大米、锡矿石、钨矿石、铅矿石、锌矿石。

  (7)婆罗洲:石油、木材、橡胶。

  (8)西里伯斯岛:镍矿石。

  (9)荷属东印度群岛(苏门答腊、爪哇):石油、铝土矿、大米。

  (10)萨哈林岛:石油(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苏联和日本处于停战状态,因此苏联向日本出售石油,而日本油轮则将这些石油运回日本本土)。

  (11)新几内亚:尽管新几内亚岛上有油田,但日本人并未主动去开采这些石油,因为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已经足够多了。

  (12)日本本土:低品位的煤炭、铜矿石、大米。

  1942年8月,美军开始在南太平洋地区转入战略反攻,这导致日本将大量的资源,特别是船舶运力投入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地区。反过来,这又减少了日本可用于开发“南方资源区”(日本人对东南亚的称呼)的航运力量。此后,日本行政当局从婆罗洲、爪哇、马来亚和苏门答腊开采的原材料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运输瓶颈。

  图4.遭受美军飞机攻击的日本货船,可能摄于拉包尔港

  例如,1940年日本从马来亚和菲律宾进口了330万吨铁矿石,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国船只运来的。1941年,西方的禁运使日本的高炉无法再获得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高品位铁矿石。不难想象,征服马来亚和菲律宾后,这些地区的矿场和港口会再次向日本输出大量矿石。然而,在太平洋战争的任何一年里,日本从上述地区运回本土的矿石都没有超过20万吨过(总的来看,战争期间运回日本的矿石总量约为战前进口量的6%),这一切都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运力紧张造成的。

  尽管在盟军从太平洋战场发起反攻之前,日本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将被占领地区的经济纳入其自身的经济体系,但日本人在这样做的时候效率却很低。他们的经济管理人员继续按照珍珠港事件之前制定的计划工作。不过,与日益严重的航运力量短缺相比,这种工作的低效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日本的航运建设计划根本无法维持一场长期战争。日本货船的建造量在1937年达到顶峰,为307226吨,大约相当于47艘6500吨级的船只。1938~1941年,日本的造船量严重下滑,从265250吨下降到了174101吨。造成这种下滑的原因是船厂的产能被转移到了军舰上。直到1942年,随着船厂的扩张,日本才得以增加商船的货运吨位。

  全面的海军建设

  战前,日本海军的最高统帅机构已经知晓美国的“两洋舰队”计划,以及1940年通过立法对这一已经很庞大的扩军计划进一步予以扩大。这让日本人陷入了一个真正的两难境地:他们的商船和海军船厂已经在满负荷运转了。此外,当我们把日本的满负荷生产与美国的满负荷生产对比起来看时,日本的满负荷生产就显得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例如,尽管日本的一家船厂在1940年6月成功下水了“筑紫丸”号货船,但由于后面排有优先度更高的工作,因此船厂当时无法为这艘船完成舾装工作。直到1943年3月,“筑紫丸”才正式入役。

  图“筑紫丸”号货船

  无论是日本官方的船厂还是民营船厂,都建造过一些不错的船只,但这些船厂都没有被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1942年,日本海军只完工了10艘驱逐舰。熟练工人是稀缺的,而且随着工业生产的扩大和陆军从船厂征召人员,导致熟练工人变得更加稀缺。

  日本海军确实曾计划以一定的规模建造军舰,以对抗美国的造舰计划,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工业产能去实现这些计划。早些时候,日本人退出了国际海军军备限制条约,这让日本摆脱了建造主力舰时的限制。问题是,随着日本人退出条约,美国人的造舰限制也被废除了,美国海军的吨位可以自由地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日本海军追赶的速度。似乎从来没有一位权威人士指出,即使日本海军想接近美国海军的实力,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日本的战争规划者们起草了无法实现的计划,如果这些计划能够实现的话,倒是会给日本的海军战略家们带来些许的希望。

  对一个选择了发动战争的舞台和时间的国家来说,日本对于必要的海军扩张是没有准备的,而且其没有准备的程度是惊人的。当日军大本营在1941年年底做出正式开战的决定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相信,他们可以在南方资源区的陆地上成功地与日本的敌人作战,而且,正如事实所表明的那样,在战争初期的大部分过程中,日本陆军在东南亚的作战基本上是成功的。相反,海军的情况却从未像陆军那样乐观过:日本的海军将领们对自己的舰艇数量是心里有底的,而美国的海军建设计划是如此惊人地庞大,以至于其最终成了对日本海军舰艇建造计划的一种嘲弄。简单来说,日本的长期海军建设能力不可能支持开战的决定。

  巡洋舰与驱逐舰

  如果对日本在战争爆发后在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建造方面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努力进行一番研究的话,人们会更加惊讶。二战期间,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是舰队的主要作战平台(这一点常常被忽视)。战前六年,日本的重巡洋舰建造情况尚属良好:1935年建造了2艘,1936~1939年每年建造1艘(美国在同一时期只建造了3艘)。1939年后,日本只建造了1艘新的重巡洋舰。

  相比之下,美国在建造重巡洋舰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惊人的:从1941年到战争结束,美国共建造了24艘重巡洋舰,其中16艘下水并服役。美国人还计划建造6艘“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有时其被视为战列巡洋舰),建造这种大型巡洋舰比标准的重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要困难得多。美国船厂共建造了其中的3艘,但美国海军只服役了2艘,第3艘在被取消建造时已经完工了84%。

  图 未完工并被改装为航空母舰的“伊吹”号重巡洋舰

  1941年4月24日,日本开工了他们唯一的战时重巡洋舰“伊吹”号,并于1943年3月21日下水。该舰永远不可能作为一艘重巡洋舰入役了,因为新的工程开始了,其将被改装成一艘轻型航空母舰。1942年6月1日,日本造船厂开工了第二艘“伊吹”级重巡洋舰(尚未命名,被称为“第301号舰”),但由于中途岛海战惨败,该舰的建造工作在30天内就停止了,因为必须为建造另一艘航空母舰腾出船台。总的来看,美国在大型巡洋舰和重巡洋舰方面与日本的对比是27艘对2艘开工的舰体,而服役的数量则是18艘对0艘。

  在驱逐舰建造方面,日本也无法企及美国所达到的高度。1941年,日本建造了9艘新驱逐舰,而美国则建造了87艘。日本船厂生产一艘驱逐舰的平均用时为12个月,而美国船厂的时间则缩短到了5个月。美国海军在战时的驱逐舰产量远远超过了日本海军,即使在扣除了前往大西洋服役的驱逐舰之后也是如此。在战争期间,美国共为365艘驱逐舰铺设了龙骨,下水了362艘,服役了323艘,而日本只服役了31艘。

  日本还建造了32艘丁型驱逐舰,这些军舰与其说是驱逐舰,不如说是护航驱逐舰。这种护航驱逐舰就是吨位较小的“松”级和“橘”级,它们被设计成只用于执行为船队护航的任务。该型军舰并不被期望与快速舰队或战队一起行动,尽管有些时候确实如此。相比之下,美国海军服役了327艘护航驱逐舰,同时另外还向英国皇家海军提供了78艘,向巴西海军提供了8艘,向“自由法国”的海军提供了6艘,向中国提供了2艘。美国船厂还建造了77艘护卫舰或者说巡防舰,它们比日本海军的丁型驱逐舰更大,但航速更慢。

  图 二战日本海军的丁型驱逐舰“松”级“槙”号

  吨位战

  日本的海运能力,特别是万吨级以上的货船,最能说明该国在这一方面的弱点。截至1941年12月8日,日本有15艘万吨级以上的货船专门用于军事海运,这其中不包括作为海军辅助船而征用的类似吨位的商船,如水上飞机母舰、医院船、武装商船/特设巡洋舰、当时正在改装成航空母舰的客轮、潜水母舰、油轮等。仅在1941年,日军就从其商船队中征用了6艘船,以将其改装为军辅船。

  后来,日本人将这些海军辅助舰艇中的大部分调回后勤岗位,但截至1941年12月8日,15艘可用的万吨级以上的船只总吨位为195201吨,平均为13013吨,这就是日本专门用于军事海运的全部大型商船的库存。由于日本人拥有的此类船只的数量是如此之少,而这类船只又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每一艘此类船只都可以被认为是“国家资源”,而不是普通的战术性船只。

  图 日本海军的“爱国丸”级特设巡洋舰,排水量10650吨

  将这些数字与盟军在新加坡战役中投入的大型运输船进行一番比较可以发现(新加坡只是世界范围内盟军投入大量运输船的众多战区中的一个),从1941年12月21日开始,即第一支英国船队带着增援部队离开孟买前往新加坡,到1942年2月初海运工作结束,盟军投入了18艘万吨级以上的商船,这些船只的总吨位为335076吨,平均每艘18616吨。也就是说,仅仅在这一个战区,以新加坡为唯一的终点站,在一场盟军没有做好准备的战役中,盟军投入的“国家资源”的吨位比日本整个商船队所拥有的专用军事海运船只的吨位还要多72%。

  此外,盟军通过比日军更长的海上交通线维持着他们增援新加坡的努力。英国前往新加坡的8支船队中,有5支是从孟买出发的,这条海上交通线的长度是日军从西贡至马来亚航线长度的10倍,是从海南岛至马来亚航线长度的近5倍。

  在此,可以重点比较一下在经过两年的战争和损失后,盟军的海运实力与日本1941年12月的“国家资源”的吨位对比。1941年12月战争爆发时,美国拥有47艘万吨级以上的船舶,总吨位为705260吨。1939年,德国最大的三艘班轮总吨位为134059吨,如果加上其他万吨级以上的船只,那么战前德国的大型商船(不包括油轮)总吨位为677990吨。1939年,意大利拥有26艘万吨级以上的班轮/货轮,其中有4艘比日本的任何商船都要大。意大利这类船只的总吨位达到了525651吨。1939年,荷兰运营着33艘这类船只,总吨位为486110吨,这还不算当时正在建造的7艘同类船只(总吨位10.8万吨)。1939年,世界上最大的班轮是法国的“诺曼底”号,其总吨位为83423吨,单单这一艘船的吨位就超过了日本万吨级以上军事海运船只总吨位的40%。法国万吨级以上的船舶总吨位达到了593387吨。

  甚至截至1941年12月8日,英国的商船队实力都是巨大的。令人惊讶的是,1941年12月英国商船的吨位比1939年9月时还要多。尽管轴心国对英国航运发动了潜艇战和空袭,但英国通过新建、俘虏轴心国的船只和采购中立国的船只等手段,反而增加了许多商船吨位,以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英国拥有大约300万吨的商船运力。

  在此仅以库纳德·白星航运公司为例,在皇家海军征用了9艘船作为武装商船之后,该公司仍有10艘万吨级以上的船只,总吨位为375896吨,几乎是日本此类船只总吨位的两倍。在1941年12月8日之前损失了5艘船之后,联合城堡邮船公司仍然运营着245248吨船只。在失去了4艘被击沉和5艘被征用的船只之后,半岛和东方蒸汽船公司仍然拥有11艘万吨级以上的船只,总吨位为206392吨。加拿大太平洋轮船公司在失去了4艘被击沉和2艘被征用的船只之后仍有9艘船,总吨位为164497吨。

  当然,考虑到战争的地缘战略范围,日本的工业基础并不需要建造与其所有的对手相当的船舶吨位。即便如此,与日本的盟友德、意和敌国英、美相比,日本在大船吨位方面仍居于决定性的劣势。日本与之开战的是一些拥有强大海运力量的国家,尽管经过两年的战争之后,各国的海运力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且最严重的损失还在后面。不过,与同盟国不同的是,同盟国在1942年损失的商船吨位比全日本的商船总量还要多,但前者可以迅速补充战损,而日本无法补充损失,只能依靠战前的库存。

  

  图 战时日本1A型标准货船,6400总吨,长128米,宽17.8米,吃水9.8米,主机最大功率3600马力,航速12节

  日本的造船厂在1943年继续扩充,旧船厂规模扩大了24%,而新船厂则扩大了23%。此时,日本船厂也开始生产更多的标准化商船。日本的战争规划者将越来越多的钢铁转用于造船,并将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转用于船舶方面。从1943年4月1日到1944年3月31日,有109.5万吨新造商船滑下船台。然而,在同一时期,日本损失了250万吨商船,因此其造船厂只补充了损失总吨位的43.8%。

  从1941年起,日本人开始努力让他们的海船建造工作实现标准化;然而,他们增产的时间太晚了,因此不得不把这方面的努力建立在一个薄弱的造船基础设施体系上。日本的造船厂确定了五种标准的战时货船设计方案,这种标准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其失败之处在于缺乏及时性。1942年,日本船厂只完工了5艘6400吨的战前型货船的改进型货船,这也将成为战时标准船的1A型(前面的“1”表示“第一年”,后面的“A”表示“A型战时标准船”)。1943年,又有7艘战前型货船的改进型,即1A型货船下水。

  直到1943年10月31日,日本船厂才完工了第一艘战时建造的6400吨标准货船,即第一艘真正的1A型战时标准船。接下来,又有3艘1A型战时标准船在当年12月下旬开始交付。在战争的头两年,日本只完工了16艘批量生产的6400吨级货船;如果加上5500吨的1K型运矿船,则总产量为26艘。单就美国的“自由轮”而言(这是美国最接近日本前四艘1A型货轮的船型),美国船厂比日本船厂提早了两年。在1942年年底,美国平均每天就能完工3艘“自由轮”。

  日本造船厂在将其新式战时标准中型油轮投入使用方面速度要更快一些。像1A型货船一样,战前的1TM型油轮的改进型(其中“1”表示“第一年”,“T”表示“油轮”,“M”表示“中型”)也在1942年和1943年下水,这种船总吨位约5200吨,最大速度为15节,可船厂只交付了6艘。“巨港丸”是战前和战时建造的32艘1TM型油轮中的第一艘,于1942年8月完工。在此类油船中,有一艘(“一宇丸”号)船厂仅用了139天就建造完成,但该船在首航中即被潜艇击沉。像往常一样,日本船厂建造此类油轮的问题依旧是及时性和数量:1942年只有4艘1TM油轮交付,1943年为23艘,1944年为5艘,这就是1TM型油轮的全部产量,而且它还是日本建造的重要性排第二的油轮。

  在1942年至1943年年底,日本船厂下水了其他一些运输船、货船和油轮,但这些船都是和平时期的船型,与战时船型相比,前者在工时、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都花费巨大。1943年3月是当年日本造船业下水吨位第二大的月份,当月下水吨位达到了118765吨,直到当年12月才被超过。其中一艘船是战前开工的7908吨的“昆仑丸”,该船只服役了6个月,就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在从日本下关驶往韩国釜山的途中被鱼雷击沉了。更“长命”的是另外三艘于1943年3月完工的大型货船,分别是9547吨的“饶津丸”(1941年6月作为远洋班轮下水)、8135吨的“筑紫丸”(1940年6月下水,用作客运/货运船只)以及11249吨的“阿波丸”(1941年7月下水,用作客运/货运船只)。在1943年日本可怜的生产记录中,这四艘船是少见的例外。

  

  图 “阿波丸”号货轮,1945年4月1日夜在中国福建平潭牛山岛外海被美军“皇后鱼”号潜艇(SS-393)击沉

  1943年,随着油轮损失的增加,加剧了日本向本土运送石油的困难。在日本对南方资源区的石油生产的管理下,全年共生产了4960万桶石油,大约是1940年产量的75%。1942年,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一再告诉他的内阁成员说,国家的石油供应是有保证的,但在这4960万桶石油中,只有1450万桶运抵日本,其余的要么被南方的作战部队消耗掉了,要么在运往日本的途中损失了,要么是还留在储油罐里,等待高强度使用的油轮船队为装载这些石油而腾空货舱。

  尽管日本的油轮数量太少,运送的石油也太少,但截至1943年,日本的总体情况并没有急剧恶化。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就油轮船队的实力而言,即使是在其高峰期,日本与它的对手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据统计,日本在1941年12月8日总共拥有44艘8000吨以上的油轮,这可以视为是一支弱小的力量——要知道,在1939年,挪威运营或订购了165艘8000吨以上的油轮或捕鲸船;同年,美国手头上拥有的或订购的此类油船有173艘,而英国有176艘。

  日本无法以足够快的速度建造船舶。虽然截至1943年年底,日本的船舶损失相对于1944年来说还较小,但损失的绝对数依旧是很庞大的,而船厂的产能总是远远不够。一个例子就是日本建造的最大的油轮1TL型(其中“1”表示“第一年”,“T”表示“油轮”,“L”表示“大型”)。这是一种吨位为1万吨、航速为18.5节的油轮,日本船厂在1943年6月完工了1TL型油轮中的第一艘,即战争开始后的第18个月完工了第一艘。从1943年6月到当年12月,只有8艘1TL型油轮开始服役,以支撑日本人发动的这场战争,它们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南洋的石油运回日本本土。与日本的1TL型油轮相对应的美国船舶是T-2型油轮。1943年,在已经完工了33艘T-2型油轮的基础上,美国船厂又建造了133艘。可以说,这场“吨位战”是在美国的造船厂里赢得的。

  经济动员

  直到瓜岛战役爆发之后,日本人才完全解决了经济动员的问题。1942年,用于军工厂和设备的资金实际上比1941年的水平有所下降,而民用工厂向军需品生产的转换也并不广泛。因此,日本人重新规划了他们的工业目标,最后似乎考虑到了他们需要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1942年11月标志着日本全面动员的开始。优先事项是生产飞机和商船,民用设施的更换和维护都不再会得到资助。工业生产将迅速增加到日本经济潜力的极限,但时间实际上并不站在日本人这一边:从战争爆发到日本经济动员达到峰值,已经有将近三年的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而从日本人决定开启工业的最大产能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两年的时间了。

  机械和设备的短缺阻碍了防空弹药和炸药等工业领域的扩张。1943年,地面军械的钢材交付量仅比1941年增加了不到7%。由于原材料短缺,在少数领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比如在重武器弹药的生产方面。同时,兵器工厂将大量机床转移到了飞机工厂,这对生产飞机有利,但对陆军武器的生产不利。反过来,陆军又从民间工厂征用生产工具,这对陆军有利,但对民间工厂不利。总的来看,日本在1943年的陆军兵器产量比1941年增加了52%;然而,在经历了两年的战争之后,即使是这样的增长幅度也无法满足日本陆军完成手头上的任务的需要。

图 战时的日本飞机工厂,正在生产Ki-43“隼”式战斗机

  某些军品的产量猛增,如陆军使用的大型无线电设备,其产量从1942年的96台增长到了1943年的455台,但仍然远远不够用。小型无线电设备的产量从1942年的800台增加到了1943年的3140台。即便如此,与日本的对手相比,这些数字依旧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小幅增长的部分原因是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器的生产优先级提高了:在1942年和1943年,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器的产量每季度都在增加,直到达到1941年产量的3.45倍。

  装配线上的非熟练工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机器工具的利用率越来越低,机器工具的故障率越来越高,和对机器工具的维护日渐不力。一家工厂因军队征召而流失了1000名熟练的工人,然后其不得不试图用4000名非熟练工人来取代他们。炼油业的工人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从1941年的13439人增加到了1943年的24195人,但人均炼油桶数却从1940年的8.18桶下降到了1943年年底的3.25桶。需要更多的监工来管理和训练新招来的工人。随着对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不合格的监工越来越多,不合格的监工开始训练不合格的工人,这意味着对新工人的训练不断恶化,然后他们又需要更多的监工。

  建设新的工厂来生产战争物资也很困难。水泥的产量在1939年达到峰值,钢铁的产量在1937年达到峰值。民营工厂被他们无法完成的订单淹没了,大型建筑公司承接的订单量相当于他们能够完成的两倍。在水泥和结构钢日益缺乏的情况下,日本人不得不使用木材,这很快就造成了木材的短缺。在整个生产和建筑行业中,任何敢于对生产做出谨慎、现实、保守估计的人都有可能被解雇。

  日本的建筑业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而负责建筑业的人又低估了他们所需的建筑量。建筑公司发现,他们有经验的工人都被征召走了,因此不得不雇佣未经训练的工人来代替有经验的工人。

  兵工厂的工程师们通过将民用机器转换为军事用途来生产大部分军品。正如日本的许多战争努力一样,国家的民用工程基础设施和民用工程设备是不充分的。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日本的战前建设更依赖手工劳动。大萧条时期的人力资源是如此之多,工资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承包商发现,在机械方面进行投资并不划算。熟练的民间工程师和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并未得到大量使用。对二战中的美国工兵来说,使用推土机是他们的标志;而对日本工兵来说,其标志则是镐头和铲子。

  陆军兵器生产与人力资源

  日本缺乏大量生产卡车的能力,所以日本陆军简单地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非机械化的。日本还将生产卡车的优先级从1942年的“B级”下调到了1943年和1944年的“C级”。日本陆军装备的高射炮基本都是些老旧过时的型号,而且投入使用的数量也不足,尽管生产高射炮的优先级在1942年上调到了“B级”,在1943年和之后又上调到了“A级”。制造身管火炮的高成本意味着常常会用迫击炮取代有膛线的火炮。基于在太平洋地区不需要重炮的假设,日本陆军将生产重炮的优先级从1941年的“A级”下调到了1942年的“D级”。在1943年和1944年,重炮的生产更是根本没有优先权。

  二战期间及之前,日本的电子工业规模很小,这意味着将步兵、炮兵和支援部队联系在一起所需的大量无线电设备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战时的日本电子工业既缺乏实验室及实验设备,也缺少有能力的研究人员。日本人没有很好地利用他们所拥有的有能力的科学家,而且他们没有表现出可能会推动创新研究的想象力。

  到1944年中期,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人素质都在急剧下滑。工人们疲惫不堪且营养不良,工作起来毫无热情。日本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朝鲜人,以代替日本人从事重体力劳动。1941年,几乎所有受雇于日本本土工业企业的工人都是日本男子;而到了1944年,其中有一半是妇女、学生和朝鲜人。在某些情况下,工厂主不是把儿童送到工厂工作,而是把他们的机器搬到了学校里。

  

图 年轻的日本女学生正在接受操作机器设备的训练

  其他统计数字也揭示了日本和美国在人口素质、原材料供应和机器设备方面的巨大差距。例如,在1944年的无烟火药生产领域,日本的产能是每天生产4.4吨,而美国的产能是每天生产70吨。更有甚者,日本人生产每吨无烟火药需要花费1012个人时,而美国人生产每吨无烟火药只需要花费5.5个人时,两者的效率相差184倍!每生产1吨特屈儿炸药(一种用于雷管的起爆药),日本人需要花费1178个人时,而美国人只需要花费67个人时,两者相差17.6倍。日本人每天只能生产75.3公斤特屈儿炸药,而美国人每天的产量则高达3.4吨!1944年,日本人全年生产了4.4万吨有机高爆炸药,而美国人的总产量则为110万吨。

  弹药与武器

  日本人根据日俄战争和他们之前在中国的战斗经验来确定对其军队的弹药补充供应情况。弹药是以“会战份”(Kaisenbun,日语:会戦分)为单位发放的,即一个师团的各种武器在四个月的战斗中所需要的弹药数量。日本的战争规划者假设,每四个月平均只有20天会发生实际的武器射击。相比之下,美国在1941年12月23日的地面武器弹药供应表所分发的弹药数量大约是日本“会战份”的三倍。

  日本人提供的弹药总数是基于其可以生产的数量。经验很快表明,实际上需要三倍于生产量的弹药。事实证明,前线的士兵通常会把所有可用的弹药都发射出去,而且弹药永远都是不够用的。日本陆军希望为其南方作战部队以及驻扎在满洲的部队提供三倍的“会战份”。随着战争的进展,日军还需要更多的炮弹,但日本工业无法跟上这一趋势,因为随着钢铁生产变得愈加艰难,炮弹也相应地变得更难制造。

  生产和运输方面的不足,使得为日军驻扎在遥远的边缘地区的部队增加“会战份”的希望极为渺茫。对私人投资而言,火药和弹药工厂从来都不是有吸引力的企业,这类企业只有在政府资助的情况下才会扩大产能。而且,弹药工厂的建设和投产也需要时间。

  日本的武器生产数字往往小到与现实需求完全脱节。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陆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重型野战火炮,相比之下,美国则生产了7803门口径为155毫米或更大的火炮,而且其中许多是自行式的。与此同时,日本生产了6512门口径为70毫米至105毫米的火炮,美国则生产了27082门类似口径的自行火炮和自行榴弹炮,以及116114门坦克炮和车轮炮架式榴弹炮。日本在二战中总共生产了2073门迫击炮,而美国则生产了105054门。

  1943年时,日本有意将生产坦克的优先级定得很低。日本在1941年的轻型和中型坦克产量为1024辆(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所谓的“中型坦克”其实都是些轻型坦克)。1942年,日本的坦克产量是1065辆。相比之下,美国的轻型和中型坦克产量在1941年是4052辆,1942年则一跃为24997辆!日本有12家工厂可以生产更多的坦克(如果有相应的生产计划和钢铁供应的话),但削减坦克生产的决定意味着,其中8家工厂需要转为生产发动机、船舶主机和飞机零件。

  日本的坦克产量在1943年下降到了786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坦克产量则达到了29497辆的峰值。日本人在1942年建立了一座专门用于生产作战车辆的大型战时工厂。由于经济上的弱点和军事学说的限制,日本从未研制出一系列用于发展自行武器的装甲底盘和机动车辆。日本陆军在1942年只生产了26辆自行火炮,1943年为14辆,1944年为59辆。

 

图 日本的坦克工厂,正在生产九七式中型坦克

  1943年11月,日本成立了“军需省”,以便统一和控制原材料及军用物资的管理与生产。这一改组带来了管理职能上的动荡。日本人希望,新成立的军需省能为战争经济提供连贯和统一的方向,提供一种有效地将人员、资源、资金和运输工具转移到关键的战争工业部门中的方法。军需省还应该控制劳动力和工资发放,并管理财务。此前,这种管理和生产的执行工作是由各个政府部门和陆军及海军负责的。在新成立的军需省内,还成立了一个“总动员局”,该局在日本的战争经济中扮演了相当于“总参谋部”的角色。

  不管计划如何,军需省的设立都是一个败笔:该省未能协调劳动力、资金和统筹。作出的决策不是基于“什么对国家最好”的判断,而是通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最强势的人就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陆军和海军继续制定他们自己的军需品生产计划,并在军需品工厂派驻自己的监工。这些下级军官无法给工厂带来工业生产方面的训练或经验。军需省、陆军和海军最终往往会从同一家工厂订购相同的产品,然后工厂经理不得不弄清楚究竟是谁真正需要什么。

  战败的1945年

  到1945年,战争已经耗尽了日本国民及其国家的潜力。损耗已经严重波及到了普通的民众。尽管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密集空袭直到1945年3月才开始,但军品的生产已经比峰值时期下降了20%。武器和弹药的产量开始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钢铁的日益匮乏。从新加坡和海南岛定期出发的铁矿石运输船队已经停航了。到1945年年初,交付给工厂用于生产地面和防空武器的钢材是1941年时的三分之一。

  此时的日本平民已是疲惫不堪,他们工作过度却吃不饱、穿不好。例如,1944年8月,在三菱集团旗下的一家工厂,30%的女工和年轻学徒都患有脚气病。早在1937年,日本就削减了民用物资的生产,在此之前也没有储备民用物资。因此,当战争迫使人们大幅削减消费品时,根本没有什么缓冲的余地。鞋子已经属于罕见的物品了,因此日本政府甚至下令生产草鞋。服装、家居用品、农业设备、橡胶和纸制品都很稀缺。无论人们在哪里聚会,他们都在谈论食物和配给制度的失败。

  

图 日本工厂中的女焊工,照片摄于1944年

  日本与之交战的敌人,如美、苏、英等国在所有的工业领域都非常有优势,因此日本不可能在一场长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日本的领导者把赌注押在了一场短兵相接的速决战上,但即使在第一年的战斗中取得的胜利为日本提供了工业战争的资源潜力,日本也无法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去赢得胜利。

责任编辑:王语萱 最后更新:2022-05-03 16:43: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京大轰炸

下一篇:日本大学副校长谈二战:日本是被中国打败,却向美国投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