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4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肖春飞 童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的清明节前夕,国人纷纷祭奠英烈、缅怀忠魂。4月4日,在四川省蒲江县的一座老旧的居民楼内,9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黄开仁,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著名抗日英烈李家钰将军的旧照,默默地寄托哀思。他向记者讲述了李家钰以身报国的感人故事。
男儿欲报国恩重 死到沙场是善终
1944年5月21日,河南省陕县秦家坡旗杆岭,一支中国军队遭遇日军伏击。战斗中,一位身着黄呢军服、脚蹬长筒军靴的中国高级将领身中数弹倒下。他就是李家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他殉国时53岁,是八年全面抗战中继张自忠后,第二个战死疆场的集团军司令官。他的遗体运回四川,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并举行国葬。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黄开仁和李家钰同为四川蒲江县人,颇得将军信任,长期担任司令部译电员,处理来往机密电文。直到李家钰殉国的那一刻,黄开仁都伴随在将军身边。1944年,日军强渡黄河,李家钰掩护友军转移,不幸遭遇伏击。这时距抗战胜利仅仅一年。
“李司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沉着不乱,命令警卫营寻找有利地形抗击敌军。中弹倒下后,他还掏出钢笔在小本上写下:‘速调104(师前来增援)……’”黄开仁回忆,“没能写完这段话,就牺牲了……”李家钰之子李克林曾说,他一辈子不忘的,是父亲的遗体:军装上面血已经殷浸,“甚至布鞋上都是很多枪眼”。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这是李家钰让黄开仁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从主动请缨出川抗日,到以身殉国,李家钰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出川抗战前,李家钰作诗一首,豪气干云。
曾被蒋介石斥为“亲共”
抗战前,李家钰作为四川军阀,一直在忙着打内战:和川军打,和红军打。卢沟桥事变后,驻防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的李家钰发电请缨抗战。蒋介石回电说,为保留实力,建议只带一个师出川。李家钰却说,“为国效命的时候到了,我不留家底”,遂将所辖两个师都带上了抗日第一线。“他没给自己留‘后路’,是因为出川时就抱着死而后已的决心。”黄开仁说。
李家钰率部出川后,在山西、河南等地多次正面迎击日军,战绩卓著。不过,由于李家钰是川军,不是中央军嫡系,武器装备及生活物资不能得到国民政府的及时补充,损失十分惨重。然而,这些都没有动摇李家钰抗日的决心,他曾手书:“相与努力,同仇杀吾敌人,以践吾天职,以报我国家。”
李家钰坚决反对手足自戕,坚持与友军团结抗日。他总结实战经验,发现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不能和日军硬拼。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真心抗战救国,并有一套纯熟的游击战术,对于用劣势装备战胜日军很有借鉴意义。于是,他就和曾经的对手、前身是红军的八路军交朋友,常与八路军将领互相来往,共同探讨杀敌的韬略。他派干部到八路军驻地学习游击战术,还亲自请四川老乡、身为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将军,为李所部第四十七军的营以上干部讲授战略战术,共商抗日。
李家钰与八路军团结一致,抵抗外侮,结下深厚的友谊。黄开仁告诉记者,因为李家钰与共产党军队亲密合作,蒋介石曾发电报训斥将军“亲共”,称“四十七军有共味了。”黄开仁回忆,皖南事变后,蒋还将李家钰召至重庆,打算扣留他,由于将军事前得到消息才化解危机。
爱护百姓 钱少情长
“我将士英勇,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受到全国尊敬的。……我们哀悼李家钰将军抗战殉国,希望前线将士都抱为国牺牲的决心!”1944年6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悼李家钰将军》。
李家钰壮烈殉国,举国悲痛。他的忠骸运到成都后,政府和各界人士、群众团体联合举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会。
虽为四川旧军阀,但李家钰的功绩并非只在抗日战场上。出川之前,李家钰曾治理四川遂宁11年,为遂宁人修建公园、捐资办学、修筑公路,还特聘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一中学设计了一幢高大、气派的西式教学楼。驻西昌期间,他军纪严明,不拉兵,不扰民,还为地方民众做好事。出川时,包括彝族同胞在内的六七千当地民众为他送行。
出川后,李家钰每到一处,都规定部队不得扰民,还经常放电影给老百姓看。黄开仁回忆说,1942年,河南新安古村闹蝗灾,驻守此地的李家钰命令全军官兵节约部分口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黄开仁认为,李家钰出川抗日就是为了老百姓:“李司令经常说,我们吃了老百姓的粮,就要给他们办事,我们手里的枪不是吹火筒,是打日本人的。”
李家钰对待部下以情感人,大家都愿意跟随他。部下曾说李家钰是“其身不长,其貌不扬,言语无多,钱少情长。”黄开仁告诉记者:“我一生动荡曲折,但有两件事从未后悔,一是打过日本人,二是跟过李司令。”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6-08 10:08: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抗战英烈——金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