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大一沙龙”:第一个日军“慰安所”
2016-02-24 15:59:53  来源:《百年潮》  点击:  复制链接

  这是刊载于一册日文书籍上的广告,该书出版于1942年。广告的上半部是一幢日式房屋花园的一角,下面自右向左写着“大一沙龙”的日文假名,汉字是“大一会馆”,上方为“大一沙龙”的罗马发音:DAIICH SALOON。当中还有“大一”两字组合的徽记。最下面记着两门电话:46940,(02)2801。

  这是日本人在上海建立的、后来成为日军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它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日军“慰安所”,地址是上海东宝兴路125弄。

  那么,这个“慰安所”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大一沙龙”的由来

  “大一沙龙”最早称“大一”,是上海日侨建立的日本式“贷座敷”。所谓的“贷座敷”就是一种日本样式的风俗营业店,这类店除了向客人提供餐饮外,也提供女子—当时称“乙种艺妓”供客人玩乐。“大一”的名字早在1920年的《上海日侨人名录》上已有记载,因此,至少在1920年就已存在了。这个在上海日侨中颇受欢迎的风俗店最初由日本侨民白川经营,地点在宝山路上。宝山路邻近日侨云集的虹口,属于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域,也就是闸北地区。

  根据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1920年至1923年的调查,日商“贷座敷”为躲避租界当局对废娼运动的打击与压力,而设在越界筑路区域。但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管辖的地界也开始实施禁娼,上海特别市政府于1929年6月公告废除公妓,不允许妓院公开营业,并于1930年3月20日正式向日总领事馆提出,将日侨设在华界的“大一”等四个卖淫场所,或转为正业,或移人租界。于是,日方被迫于次年11月25日,将“贷座敷”内营业的“乙种艺妓”改称“酌妇”,承认“贷座敷”可以继续存在,不过劝说日侨将店迁人越界筑路地区。于是,日商开设的色情业不得不逐渐向虹口迁移。这个时候,“大一”的经营权被转让给近藤美津子。

  关于“大一沙龙”等“贷座敷”的营业妇女人数,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数字,只知道娼妓人数前后稍有变化。根据1930年颁布的《昭和五年在上海总领事馆警察事务状况》记载,包括“大一”在内的四家“贷座敷",1928年有“酌妇”32人,1930年为19人。而根据日本驻沪总领事馆警察的同一资料统计,1930年在上海的艺妓及其他接客的日本妇女计1290人,其中甲种艺妓173人,乙种艺妓(娼妓)19人,旅馆、料理店、贷席、饮食店419人,舞女164人,“洋妾”159人,私娼346人。

  清末民初的虹口地区,是广东籍人士的集居之地。东宝兴路125弄1号的主人也是广东来的移民,而且这里还是潮汕帮商人的会议场所。九一八事变之前,虹口的局势已逐渐紧张,日本海军陆战队耀武扬威,日本浪人对中国居民挑衅事件接二连三。住在此处的广东商人遂纷纷离去,近藤美津子夫妇趁机占据了东宝兴路125弄1号,在日本海军的支持下,继续经营“大一”,并改称为“大一沙龙”,也叫“大一会馆”。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了给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官兵提供“安全的”性服务,就在虹口选择一批日本妓院作为其海军的特别“慰安所”,其中“大一沙龙”作为首选,与其他三家“贷座敷”一起成为“慰安所”(除了“大一”,还有“小松亭”(虬江路大富里5号)、“永乐馆”(狄思威路)、“三好馆”(吴淞路松柏里)等“货座敷”—笔者注〕。

  “大一”海军“慰安所”的内幕

  根据笔者的调查,“大一沙龙”通常不挂牌子,也没有“慰安所”的名称,除了接待日本海军军人外,也同时接待日本侨民。对“慰安妇”最初也无任何检查身体制度。这一时期的“慰安妇”,基本上都是从日本贫困山区招来的年轻女子,原来大都是娼妓。

  1931年11月,“大一沙龙”因被称为“海军指定慰安所”而获得扩张。这一情况也得到了日本外务省的一则档案的证实,日本海军“慰安所”在1932年初就有记录。到1932年,在上海开业的日海军“慰安所”共达17家。这些“慰安所”以日本海军官兵为客人。是年底,在这17家“慰安所”中,有艺妓279人、“慰安妇” 163人。

  包括“大一沙龙”在内的专门接待日海军的这些“慰安所”,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慰安妇”已实施严格的身体检查制度,由日本驻沪总领事馆会同日本海军陆战队对所中的妇女进行检查,每周两次,患有性病者不准接待客人。“大一沙龙”专门设有一间检查室,供日本海军军医对所中的妇女进行体检。

  根据《日人在华人名录))(第33版,1942年,第271页)记载,“大一沙龙”的经营范围是“咖啡贷席业”,老板是来自东京的近藤美津子。

  “大一沙龙”所在地为两层西式砖木结构建筑,进门处是一个日式花园。最初,此处的日本“慰安妇”只有7人左右,由于这里地处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旁.为日本海军陆战队集中之地,所以海军陆战队员相约而来,生意十分兴隆。于是,近藤美津子夫妇便又从日本国内招来20名少女,并逐渐吞并了后面的两幢中国人的住房(今东宝兴路125弄2号、3号),那两幢房屋也是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到八一三事变以后,上海成为日军的驻屯地和中转站,常驻日军多达10多万,于是,近藤夫妇又将东侧的两幢两层房屋也霸占下来,并在五幢房屋之间,架起连接通道,以方便日军官兵进出。经营者还购置了用来接送客人的汽车,在路对面设立了停车库(东宝兴路120,122,124号),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颇大的日军“慰安所”。

  中、日证人的回忆

  1994年,笔者找到时年81岁的陆明昌老人,据这位家住东宝兴路108号的老人介绍,他原籍江苏南通,一二八事变前后,从家乡到上海谋生,经人介绍进“大一沙龙”做杂务工。这时的“大一沙龙”,客人除了日本海军以外,还有日侨。进大门后是个日本式庭院,上台阶里面是个大酒吧,平时接待客人,可以喝酒,也可跳舞。两厢房、二楼以及后面的三幢建筑均是日本“慰安妇”的房间。楼房的东侧有个花园,中间是个喷水池,四周的空地就是舞场,每天这里都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晚上7点以后最为疯狂。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这里成为日本海军专用的“慰安所”。“慰安妇”们穿着和服,都是来自日本贫困山区的女子。日本医生每周都来检查,在一楼的4号房间为“慰安妇”检查身体。营业情况极好,因此,后来老板近藤就只身带着钱财跑回东京享受去了,“大一沙龙”便由老板娘近藤美津子一个人支撑。大约在1944年左右,老板娘死了.此后则由其儿子经营,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陆明昌在“大一沙龙”除了烧饭外,还要收拾酒吧、搬运啤酒等。因为每天与日本人打交道,所以晚年仍能讲一些日本话。他在这个“慰安所”整整干了14年,可以说是在日军“慰安所”内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了,每月的工资却只有6块银元,还时常遭到日本人的打骂,回忆痛苦的往事,陆明昌老人仍满腔怒火。

  根据陆明昌等知情人的回忆,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里面也有不少中国女人,遭受日军的奴役。

  家住附近的林铃娣(1994年71岁)对“大一沙龙”还有清晰的记忆:“我父亲是桶匠。我们管‘大一沙龙’叫‘大一记’,老板娘经常来我家订购小木盆,这种小木盆是给‘慰安妇’与客人洗澡时放置毛巾和肥皂用的。一次定做总有10只,每只价钱是1日元。那时我只有10来岁,这些木盆每次都是我送过去的。但只能送到门口,不准进去。里面的女孩都穿着和服、木屐。里面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敢看。对面两幢房子(东宝兴路120,122,124号)原来是车库,是专供客人们停车用的。”

  林铃娣的家为东宝兴路113号,就在“大一沙龙”的东首。她的丈夫王金鑫(1922年生,江苏启东人)回忆,除了小的木桶外,“慰安所”还需要大的木桶,他也时常做这种人能进入洗澡 的大木桶。

  “大一沙龙”后来的规模越来越大。日本海军和管理者合作,对内部进行了改造。家住东宝兴路101弄6号的陈阿金老人,年轻时为木匠。他曾与师傅一道在“大一沙龙”做工,主要是隔离房间,做日本式的移门拉窗,安装榻榻米。他记得五幢房屋的两层楼均用天桥连接起来,以方便营业。“慰安所”里有日本、一朝鲜和中国的“慰安妇”。他与师傅做工,每天的工钱是25钱。他回忆,“大一沙龙”设备在当时算是非常好的:有煤气和抽水马桶。但许多设备在战争结束时被日本人拆毁了。账房先生是个日本人,比较胖。“大一沙龙”有门卫,晚上关门。

  张银富(2001年72岁)家住东宝兴路103号,他说原来“大一沙龙”东边也是两层的建筑,非常好,但日本人进攻上海时被轰炸毁掉了。“大一沙龙”里的日本人对待周边的中国人还算比较可以,而帮助老板管理的人则非常坏,经常训斥甚至殴打中国人。日本投降后,这里作为敌产被国民党空军接收。解放后,被解放军接管,并分配给军方一家皮鞋厂的职工居住。现在那里还住着原解放军3516工厂的家属,大多已退休。笔者访问这里的居民何怀启,他1955年即分配到这里居住,现在已过古稀之年。他说,东宝兴路原来是弹夹路,“大一沙龙”的房屋外面有些变化,连接的天桥都被拆掉了。我们来住的时候,房间内的地上仍全部是榻榻米。

  1924年出生的龚荣华,住在东宝兴路123弄7号,14岁时被国民党拉夫做过火头军。后来他曾为日军做饭,做了14个月。他记得“大一沙龙”原本有大铁门,后来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除了。

  “大一沙龙”的历史还得到了日本证人的确认。1998年,我随日本友人去日本久留米市,寻访一位证人。约定在久留米车站附近的酒吧相谈。在酒吧见到了一位身体壮实的古稀老人,浓浓的白眉,一双大眼很有神,衣着很朴素,有点像中国的退休工人。他姓近藤,一阵寒暄之后,三人人座。近藤老人听说我是从上海来的,马上将日语换成了上海话:“阿拉上海拧。”老人一口纯正的上海话,使我大吃一惊。原来近藤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战时他在上海江湾当兵,为第十三军司令部的通讯兵。根据他的证言,作为第十三军司令部的传令兵,曾去过“大一沙龙”和杨家宅“慰安所”。我与他有个约定,在他生前,不公开他的证言。现在他已离开人世,我有责任将他的证词公布。

  东宝兴路125弄2号、3号后来也成为“慰安所”的一部分,现在还有一些遗物留存,如日本式的拉门、拉窗。2号2室是“大一沙龙”时代遗物保存最佳的一个房间,除了日式隔窗、装饰物外,里面居然还保存着“慰安所”时代的两幅木雕,一幅是富士山,另一幅据铭心会的日本朋友考证,认为可能是琵琶湖,雕刻相当精致。房屋主人吴让三先生1945年起就住在这里。当年这里是中国银行职工宿舍,而他是中国银行的职员,因此他从那时一直住到现在。

  遗址能否保存

  锈迹斑斑的黑铁门、彩色瓷砖地面、富士山木雕……“大一沙龙”这个亚洲第一家日军“慰安所”现在住着几十户市民,房屋因为没有维修而显得相当陈旧。有的居民说,这里已是危房。马路对面曾经是“大一沙龙”的汽车库的两幢房屋,早在1997年就被拆除。

  人们在知道了“大一沙龙”的历史之后,常常来此寻访。加拿大教师访华团每年7月来此参观。还有韩国国会议员、日本的国会议员、菲律宾妇女运动活动家、荷兰“慰安妇”等。现在,这里已被虹口区列人开发规划范围。

  从一个村庄、城市到一个民族,往往有许多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如果没有这些符号,很难想像中华民族要如何使自己的集体记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然而,在这种正面符号背后,记载一个民族不幸与灾难的符号也应该保留下来,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对于一个有记忆、有血性、有耻辱感的民族,灾难的记录会激发一种悲壮而强烈的反思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有些符号记录了另一个群体的无耻与暴行,这样的符号,对净化整个人类文明,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慰安所”就是具有这种功能的记忆符号。我们的后人需要我们为他们保留下一些集体记忆,关于一个民族灵魂最深处的伤痛的集体记忆,不仅需要文字,还需要实物,好让他们和我们一同在正视历史中永远地远离灾难。

  在战争加害国的日本,2005年8月8日“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在东京开放。作为“慰安妇”制度最大受害国,中国也需要建立一个“慰安妇”纪念馆,以揭露这一摧残了40万各国女性的法西斯罪行,而作为亚洲第一个日军慰安所遗址—上海东宝兴路125弄是最合适的地址。在大量抗日战争遗迹遭到毁坏的今天,我们这代人有责任保存“大一沙龙”遗址这一重要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吴步璇 最后更新:2016-02-24 17:18: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慰安妇”问题的过去和近况

下一篇: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不仅是女性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