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现南京市金陵中学前身)难民收容所是南京大屠杀期间规模较大的收容所。由于位于安全区边缘且缺乏西方人士驻守保护,这个收容所频繁遭受日军侵扰。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带领管理人员与义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开展难民救济工作,并与国际委员会一道揭露日军暴行。
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济委员会暨金中难民收容所全体职员合影。第一排右至左:第2位是姜正云(收容所所长),第9位是徐淑德(收容所医务所义工),第10位是徐淑珍(收容所医务所义工)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的筹备与设立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位于安全区的东南角,处于安全区与非安全区的过渡地带。因为处于安全区边缘区域,更易遭受战火影响。
1937年11月底,金大附中西迁后不久便开始了收容所的筹备,12月初陆续对难民开放。在筹备期间,金大附中留校职员姜正云、王宗福、薛万锦、严步青、刘廷等人积极协助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进行房舍管理和物资筹备。时任金陵中学舍监暨英文教员的姜正云担任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所长。
姜正云
2018年9月24日上午,姜正云的孙子姜四华带着一家人来馆祭拜祖父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具有特殊地位:相对于一般公共建筑物,它作为美国教会财产更为安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西方人士驻守,仅仅凭借美国国旗并不能抵御日军的侵扰。
日军在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的暴行
由于位于安全区的边缘且无西方人士看守,许多日本士兵随意闯入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搜捕中国士兵、屠杀难民、抢劫难民财物、强奸妇女,犯下了一系列暴行。
搜捕与屠杀
1937年12月15日,安全区卫生委员会第二区的6名街道清扫工在鼓楼被闯入住所的日本士兵杀害。同日,学生於明德在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被日军枪杀。
为了搜捕安全区内的中国士兵,日军又采取“难民登记”的办法。这是日军以登记的名义对安全区内藏匿的中国士兵进行彻底搜查的一种方式,亦是另一种方式的“屠杀”。
最终,从金大附中带走的难民上百人。“拉去枪毙的并非全是所谓中国伙夫,但是只要年轻力壮,没有人保他或是光头没有留长发的,都视为中国兵。
劫掠与强奸
威尔逊在日记中记载道:“昨晚日本兵翻墙进去10次,抢劫食物、衣服,并强奸妇女直到他们满足。”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所长姜正云“一边流着愤怒的眼泪”,一边致信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菲奇:“今天晚上,日本兵为了进一步搜寻少女闯入了我们的宿舍。到处都充满了鸣咽声。”
据孙宝贤回忆,日本士兵到金大附中各难民室巡视,寻找妇女,晚上12时,“日军开了一部大卡车,停在学校墙外后,日本士兵即翻墙跳进学校,到每一难民室拉女人,共约拉去廿多人,仍翻墙拉上汽车,疾驰而去,第二天上午又用汽车把她们送回来。”
威胁与压迫
收容所的管理员也无力阻止日军的暴行,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日军的威胁与压迫。
姜正云在给菲奇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虽然有拯救他们的心情,却没有这种权威”,“是一个地位处境微末的人”。
日军还通过恐吓威胁的方式逼迫难民、难民管理员成为日军的特务,迫使难民们在军事征服中寻求保护。部分难民收容所的员工在胁迫之下,为日本人服务。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的筹备与设立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中方管理员采取积极的自保措施,减少与日本官兵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受伤难民开展医疗救治,维护难民的基本生存权。
难民收容
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开放以后,很快就人满为患,至1937年12月17日,已涌入6000—8000名难民。
首先是解决难民的住房问题。收容所腾出教室、体育馆、口字楼、图书馆、教师宿舍等,然而由于难民太多,收容所内拥挤不堪,收容与管理的压力极大。其次是解决难民的饮食问题。金大附中难民收容所在学校食堂、口字楼后侧设置了粥厂,专人负责为难民做饭,“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地烧着稀饭,供七八千名饥寒交迫的难民吃。”参照史迈士的调查,1937年12月下旬到1938年1月难民收容所的人数达到顶峰。人数最多时达1.5万名。
保护难民
收容所采取多种方式保护妇女,如将40余名妇女藏在钟楼地下室,由工友们暗中送饭。他们为逃入收容所的中国士兵换上难民的衣服,还动员其他难民拿出换洗的衣服给中国士兵,并把换下来的黄军装拿到厨房烧掉。收容所管理者作为暴行的直接见证人,将日军的暴行一条条记录下来,定期汇总给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菲奇、贝德士等人,通过他们向日本大使馆抗议。
难民救治
收容所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进行协作,为病人设立了一个医务所,医生与护士大多是难民之中有医务经验的人。徐淑德、徐淑珍姐妹因父亲是中医,且姐姐徐淑德曾在天济医院担任护士,她们在进入收容所第二天主动申请当义工,为避难的难民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徐淑珍珍藏着收容所全体职员合影
徐淑珍等人平时只能用盐给病人伤口消毒,急重病人需要送到鼓楼医院救治。去鼓楼医院的路上到处都是日本兵,因而必须要有外国人在场。“马吉、宋熙伯等人经常出面(帮忙),但即使有他们的庇护,也还是要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
责任编辑:李艳萍 最后更新:2020-06-01 16:24: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殇城 19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