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位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的见证
2018-01-02 08:47:52  来源:腾讯网-腾讯文化 澎湃新闻 作者:于淑娟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11月,淞沪抗战失利,南京陷落,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大批的机关、工厂、学校团体等纷纷西迁至此。为了“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迅速结束中国事变”,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集中了侵华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出动军用飞机9000余次,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5年多的无差别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这对重庆城市和生活于此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上海市民章宗城今年80岁,上海沦陷以后,他随母亲辗转逃难到重庆,正是重庆大轰炸的历史见证者。

一位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的见证

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辗转逃难到重庆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在政府机关工作,上海沦陷后,他们跟随单位西迁到重庆。因为是集体行动,要赶时间,当时没能带走家人。后来,我和姐姐是随母亲以及家中的一个亲戚逃出了上海,辗转去了重庆。”

  逃出上海后,章宗城与母亲一行四人先后到了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后来,母亲想办法带着我们到了武汉,当时武汉保卫战尚未打响,从那里可以乘船去重庆”。

  经年累月,对于一位80岁的老人来说,儿时的经历要记得清楚并不大容易。但逃难这一路上的辛苦,其中的一些场景,章宗城至今还记得。“我们是绕了个圈子才到了重庆,一路上很辛苦。具体的时间、地点我都记不得了,还记得的是,一路上遭遇日本飞机扫射的情形——那时候逃难的人很多,空中一有飞机扫过,大家就躲到稻草堆里。我还记得逃难路上乘坐过的汽车。战时资源紧张,我们乘坐的那个汽车不烧油,用木炭做动力燃料,车厢里煤气很重,很多人受不了。我们通常是走一段,大家下车出来缓一缓,好一点,再上车,再继续赶路。逃难的人很多,搭汽车、乘火车以及乘船的时候,总是很挤的。”

  逃难到重庆,一来是与祖父、父亲团圆,二来,这至少意味着他们远离了敌占区,似乎更“安全”一点。“祖父、父母、我和姐姐都去了重庆,而祖母还在浙江老家。她是中国传统女性,本来就是小脚,加之年老体弱,腿脚行动不便,我母亲带着孩子,没有办法再带着她一起走,这是我父亲在重庆的几年里一直感到愧疚的事情。虽说老家也有亲戚会帮忙照顾她,几年没有家乡的消息,我们都很牵挂祖母,后来1944年形势稍好,1945年战争胜利的时候,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来。”

  重庆生活的关键词:跑警报、躲轰炸

  日军飞机轰炸重庆的几年里,“跑警报”、“躲轰炸”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

  初到重庆,章宗城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可是没过太久,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就接连而至。“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日本鬼子轰炸得很厉害。每次轰炸警报一来,老师就带着我们往防空洞走,有时候妈妈也会从单位急急忙忙赶到学校,接我和姐姐一起往防空洞跑。我的家被毁过两次,一次是被落下的炸弹炸毁,一次是被燃烧弹烧掉了。”

一位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的见证

在防空洞中躲避战火的人们

  大轰炸下陪都重庆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走在路上,看到的都是断壁残垣,也能看到尸首,有的残肢就在树上挂着。我曾见过一个抱着死婴的母亲,她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孩子。我也记得有一次轰炸,死了很多人,因为炸弹落在了防空洞口,很多人因此被闷死了。”

  这次轰炸发生的具体年月,章宗城并不记得,伤亡多少,他也未必知道,或许可以这么说,重庆大轰炸期间能给他留下这样记忆的片段实在不少。从1939年5月到1941年8月,在中国抗战的相持阶段,日本利用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对重庆主城及29个周边区县采取了“高密度轰炸”、“疲劳轰炸”、“无限制轰炸”等战术,造成一系列的惨案。比如,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还有1941年6月5日,震惊中外的“较场口大隧道惨案”——在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下,重庆民众涌入公共防空隧道,由于空袭时间太长,在高温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大量避难民众因通风不畅以及同时发生的推挤践踏而死亡。

  除了人员伤亡之外,物质匮乏、住房困难、城市环境恶化等也是大轰炸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

  “战争年代的生活都很艰苦,富饶的地方让日本占领了,四川虽然说是天府之国,但是国家要拿出很多物资去供应战争,一般老百姓也就是有什么吃什么,这我倒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比较特别一点的,就是我穿草鞋上学,这是我之前在上海生活所没有过的经历,其实当地的农民一直都是这么生活的。”

  “我的父母在政府上班,物质条件要比普通农民好一些,但是我们最后住的那间房子,我想是现在的农村也不太找得到的。最后一个家建在重庆偏郊区的地方,房屋很简陋,屋顶是由稻草搭成,所谓的‘墙’,就是竹片编起来,再糊点泥,我妈妈当时在广播电台做会计,这就是他们作为公务员的宿舍。”

  重庆大轰炸造成的城市“房荒”,一些回忆文字中也有谈及。当时从全国各地迁到重庆的人很多,大轰炸又使许多建筑化为焦土,据《重庆市防空志》的不完全统计,大轰炸期间共炸毁17425栋,37182间。于是,重庆建了不少临时住宅、防空设施,如章宗城所述,政府公务人员的宿舍也不过就是那样简单的茅棚草屋,所以,有回忆文字记载,在这样的草屋门前时常晾晒着西装衬衫、旗袍一类的服饰,看似不协调,却也是真实写照。

一位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的见证

没有警报的间歇,人们在防空洞口透气

  全民动员的力量:记忆至今的抗战歌谣

  在重庆的几年,正是章宗城读小学的时期,战时生活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儿时接受的抗日爱国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抗日歌曲。

  “这一点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才深刻感受到的。1952年,我上大学,当时也是国家统考录取,同学们都来自全国各地,那么,其中就有同学是来自抗战大后方的。有一天,我很无意地哼唱起小时候在重庆学的一首抗战歌谣,结果同学们一个接一个,都唱了起来,而且大家唱了一首又一首,我们想起了很多曾经在大后方学到的歌曲。这使我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战争动员一下有了很深的体会。”

  民族存亡,是抗战动荡年代的关键词,经历过战火、流亡,伴随危机感而来的恐惧萦绕在人们心头。作为陪都,重庆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战时陪都文化的政治倾向,就是抗日救亡——广泛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来支持配合抗战,动员民众参与抗战。街头随处可见的抗日标语、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抗战主题的艺术演出等等,音乐教育也是其中一种方式。

  “那时我年纪小,记得抗日的标语满街都是,也有抗战主题的艺术演出,具体记不太清。但小时候唱过的那些抗日歌曲,我现在还记得不少。”对章宗城来说,这些抗战歌曲,就是他记忆中那个时代的缩影。

  “吹起小喇叭,答滴答滴答,打起小铜鼓,咚隆咚隆咚。手拿小刀枪,冲锋上战壕,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大家来抵抗……”

  “河里的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昨天烧了王家寨,今天又烧张家庄,逼着青年当炮灰,逼着老年缴军粮,……这样活着有啥用,拿起刀枪咱抵抗。”

  这都是章宗城在小学低年级时学唱的歌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应运而生了大量的抗战歌谣。这种文化形式能够直接、有效地宣传抗战、发动群众、鼓舞士气,不论孩子,还是成人。

  “抗日歌谣是孩子们唱的,当时广为传唱的一些抗战歌曲,对大人、孩子都是一样的动员作用。其中一类歌曲是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今山河破碎,以此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比如,有首歌是这么唱的: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家可破国须报,拼将头颅为国抛。”

  章宗城说,至今仍然在传唱的《松花江上》,是当时大人小孩都会唱的流亡三部曲之一。战时重庆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其中就有从东北流亡而来的难民,“那时候大家都唱这首歌,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曲后来大家唱的比较少,我记得是这么唱的,‘不分穷不分富大家来抵抗,不论党不论派,大家一起来抵抗’,‘告别了白山黑水,流浪到长江,长江,我们到处流浪,流浪,何处是我们的家乡……’”

  随着时日推进、抗战形势的转变,抗日歌曲也发生了变化。“我母亲工作的广播电台有个小礼堂,那里演出很多。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八百壮士》那首歌,其中有句歌词唱作‘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后来,不知道哪个文艺团体就把歌词改成了‘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大人唱得激昂慷慨,小孩子也跟着附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给中国提供战争援助,特别是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来了之后,空军是男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我还记得当时的一个事件,我们中国的一个飞行员驾驶飞机飞到了日本上空,投放传单,新闻中有报道此事,特别鼓舞人心。我们的武器装备那么差,谁能想到我们也能飞到日本上空去!武汉保卫战中,我们的飞机击落了敌机,这个消息传来,大家都很兴奋。一时间,以空军为主题的抗战歌曲也传唱起来:……我们是中国的空军,人民的英雄,同胞对我们的期望隆,期望隆,趁着天高云淡,热血正红,我们一起建奇功。”

一位重庆大轰炸亲历者的见证

在轰炸后的残垣上书写的愈炸愈强标语

  抗战动员的效果不错。在章宗城童年的记忆中,有两件事情正可以说明。

  “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来了,我们需要建设机场。当时我们的生产条件并不好,机场建设全靠人力。我还记得马路上总能看见一排排的农民,他们把大石头打成小石子,然后拿去铺飞机场。当时人们都希望战争胜利,期盼着我们的空军能强大起来。”

  “我家的一个亲戚比我大十几岁吧,他去参加了青年远征军。还记得,他临走前激昂慷慨的讲话,‘这一去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来的,但是我要去报国去了。’后来,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从战场中活着回来。但是我一直记得几个字:伟哉中华大国民,勇哉青年远征军。这是他们参军临走时挂出的标语,那时参军的青年人人都是挺起胸膛,气势很盛,一心为国。”(文/于淑娟)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1-02 08:49: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

下一篇:日军进行重庆大轰炸目的:摧毁中国抗战意志(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