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海坨山区抗日军民的战斗与生活
2024-06-03 15:10: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孟宪昌  点击:  复制链接

  北京市和河北省交界的海坨山,平北要津,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平北地委、八路军平北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1938年后,八路军三次派兵挺进这一地区,建立并发展了以海坨山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生活在海陀山区的平北党政军机关领导当地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的考验,在粉碎敌人“扫荡”“蚕食”、消灭了大批敌人的同时,还战胜了饥饿、寒冷、疾病等艰难困苦,顽强生存,屡战屡捷,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群众承担起干部战士的衣、食、住

  以海坨山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由于当地无法筹集到大批布料,干部战士的服装要从其他抗日根据地“输入”,但不久就遭到了敌人的封锁。1940年9月,海陀山区突然气温骤降,干部战士面临着“大雪北风寒,战士衣正单”的严重局面。此时,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四大队大队长刘开锡率队攻克了敌人长安岭据点,缴获了一批土白布,便立即运到海坨山。为了让子弟兵早日穿上冬装,大海坨村村长李万义在院子支起大铁锅,部分群众纷纷从家中灶炕收集了草木灰,从山上采挖了粘染土代替染料,夜以继日地煮制,终于将白布染成了浅灰色;其他群众则到处收集棉花和牛毛、羊毛,不少群众将自己衣服上的双层破棉絮揭下一层送给战士们。有了材料,根据地中心区十几个村的妇女立即组织起来,日夜加班,挑灯赶制,很快为子弟兵赶制出棉衣。其间,海坨山群众又纷纷献出家中的材料,组织工匠赶制一批毡毛头帽子,中心区每位妇女做出12双军鞋。为了减轻群众负担,部队战士在战斗间隙集体纺线织袜子。入冬后,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部队的冬装得到了解决。

  由于敌人的封锁,粮食很难运进海坨山区,山区的群众便把省下的粮食交给部队。在部队宿营时,群众就热情地把战士们接到自己家中共同就餐。有的群众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仅有的几筐土豆送给八路军指战员。1942至1943年期间,敌人对海坨山抗日根据地连续发起大规模“扫荡”,企图将抗日军民彻底“困死、饿死”。八路军和群众与来犯敌人“转山头、捉迷藏”,巧妙地与敌周旋于密林深山,伺机打击敌人,饿了就摘山果、挖野菜、捋树叶充饥。榛子、橡子、山荆、野莓、欧粒、野葱、小蒜都成了抗日军民口中的美味佳肴。

  八路军刚来到海坨山区时,群众都会把子弟兵让进家中宿营,天冷了,不少群众还把热炕腾出,自己睡在地上的秸草里,让八路军指战员非常感动。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八路军指战员就在山里搭起马架窝棚居住。为了抗寒,八路军把梯田挖成“炕”:选一处坝阶拆了,往里挖一条沟,沟面上盖上石板抹上一层泥,烧干后支上帐篷。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龙延怀联合县县长蔡平干脆住进海坨山上的自然石洞中办公。敌人“扫荡”时,将群众的房子烧毁。粉碎“扫荡”后,八路军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群众盖房子。战士们平时收集锛、凿、锯,和群众一起从山上砍来树,窗户用木条钉,糊上纸,墙有洞用泥堵上,门口挂着自己编的草帘。敌人白天烧了房,经过军民的努力,到晚上就又能住人了。

  军民共建修械所与炸弹厂

  八路军刚刚进入海坨山时,携带着一定的武器弹药。战斗中,八路军虽然能从敌人手里缴获一些武器弹药,但远远不能满足战斗的需要。由于敌人的封锁,从其他根据地获得补给也越来越困难。为此,军分区从群众中动员了一批能工巧匠,又想方设法“凑了点儿简单的设备”,再通过地下关系“从敌人据点买了点儿锃水之类急需物品”,然后在石头堡子山中建立了修械所,对枪支进行修理。为了制造出杀伤性更大的武器,修械所的工匠就因地制宜,动员各村乡亲们献铁烧炭,然后在老庙地、杨树河一带山中,建起一座小型炸弹厂,再按照“土洋结合”专门铸造地雷、手榴弹。没火药就发动当地群众熬制,碾轧、配制。为了省铁,工匠们还将石头錾凿,制成石雷。就这样,炸弹厂白手起家,制出了一批批地雷手榴弹运往前线,杀伤了大量敌人。

  无微不至地照料子弟兵伤病员

  1940年夏,平北抗日根据地刚刚开辟,八路军部队没有医院、卫生所,伤病员全都寄养在群众家中,生活、治疗也都由群众帮助解决。最典型的代表,要数龙赤联合县五区的拥军模范赵顺。他腾出自己的房子,为部队开设了临时诊所,日夜照料伤病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赵顺一有时间就领上女儿、儿媳上山采草药。大批伤病员经过他的精心照顾,痊愈后重新走上前线。

  随着形势的发展,海坨山区的机关干部、部队战士日益增加,反“扫荡”斗争中伤员也逐渐增多。1941年,军分区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在黑龙潭建起了后方医院,并聘请一批有医学知识的群众进入医院帮助医务工作者照看伤病员。后方医院的很多药品还是在医院帮忙的群众通过关系、熟人从北平等大城市秘密购买并运回根据地的。每当敌人“扫荡”,群众便会在医生的指示下搀扶或者抬着伤病员转移到深山密林深处。

  《挺进报》:在根据地群众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沟通各方面信息,鼓舞军民抗日热情,加强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宣传建设,1941年初,平北军分区政治部决定创办军分区机关报——《铁军报》。

  办报没有专业人员,经组织决定,由敌工科长徐辉、锄奸科长朱静轩及干事王济、郭振普兼职。没有设备,报社的同志便利用战斗在敌伪军中的内线关系,买齐了油印机、油墨、蜡纸、白纸等办报用品。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报社又通过群众,采用“蚂蚁搬家”的办法,将各种物品和设备拆分,然后一点一点秘密运回海坨山。没有安静、隐蔽的场所,办报人员便请教群众,最终在群众的指引下,在纪宁堡的大山深处找到一处破旧简陋的庙宇(实际上是只有一个道士居住的土房)。报社编辑、记者和道士一起居住,没有桌子,写稿时就在纸张下垫一块木板,放在双膝上当桌子;刻版时就趴在土炕上;印刷时,没有架子,就搭几块山石。周边群众有时也会过来帮忙。经过一番努力,《铁军报》终于如期得以出版,被交通员和群众分送根据地各地。

  1941年底,由于敌人加紧封锁,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铁军报》因此停刊。1942年2月和5月,诞生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挺进报》,奉上级指示,集合报社的全部人马——社长、编辑、采购、发行共20多人,携带全部家当:一部收报机、一架油印机、两块钢板及个人的办公用品,分两批从平西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千辛万苦来到中共平北地委所在地——海坨山的西坡。

  《挺进报》报纸除了刊登新华社的新闻稿外,主要是刊登平北根据地的新闻和评论文章,其内容都紧密地结合着当时各方面的斗争,与根据地干部、战士和群众密切相关。

  《挺进报》除派记者随军战斗和采访外,还在根据地干部、小学教师、部队指战员以及工农群众中组织起通讯网。由于有了群众性的通讯员队伍,地方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投到报社。工农通讯员的热情很高,反映的问题也很重要,但受限于文化水平,写的稿子不容易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有些农民和村干部自己写不了稿子,就把看到的事情讲给小学教员听,请他们代笔,写好后寄给报社。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报社文书就耐心帮助重新改写;报纸出版后,报社会尽快把刊登作者稿件的报纸寄给作者。这些举措,不仅使《挺进报》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群众学习抗战文化、参与抗战文化建设的热情。

  《挺进报》迁到平北之后,由于环境残酷,在一个时期内,只能用油印出版,但还是基本上坚持了三日一刊。报纸出版后,除分区、县、区三级党政群机关和部队外,还送到北平郊区及张家口、承德附近(包括昌平、顺义、怀柔、密云、丰宁、滦平、延庆、怀来、宣化、龙关、赤城、崇礼、沽源、宝昌等县的广大农村)。每份报纸都是辗转传阅,海坨山区出发的部队和地方干部常把几份报纸带在身边,宿营时就拿出来,给群众宣读、传阅,让群众尽快了解到胜利的消息。

  (作者:孟宪昌,单位:河北省赤城县政协文史委)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4-06-03 15:12: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八路军挺进大青山时彭德大在当地搞统战

下一篇:冀中十八团智夺敌据点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