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军火奇缺,常常是几个战士合用一支步枪,还有些人扛着长矛,每支枪也只有5发子弹,行军时为了壮声势不暴露弹药奇缺,战士们只好将高粱秆掰成一段段装进子弹袋使其显得饱满。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我抗日军民团结一心,以弱搏强,不畏强敌,充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用最简陋的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用血与火谱写了悲壮而传奇的抗战史。
铡刀
1937年9月下旬,115师在进行平型关战前准备时,考虑到日军一旦遭到伏击,会用汽车逃之夭夭。所以,要想瓮中捉鳖,让狡猾的日军进入伏击圈而又逃不出去,就必须先破坏日军的交通工具——汽车,而让汽车瘫痪的最好办法是弄爆它的轮胎。但如果用埋地雷、破坏公路的方法,难免会打草惊蛇,前功尽弃。如果用匕首、菜刀等割破汽车轮胎,在战前是不可能的,而在战斗打响后又很难靠近日军的汽车。
为此,大家纷纷献计献策,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埋设铡刀。由于铡刀锋利、刀背宽、稳定性好,很适宜道路埋设,而且老乡家家都有,收集起来很容易。于是,战士们连夜在日军必经之路预先挖好一些浅沟,把收集来的铡刀刀刃朝上,露出地面约50毫米,或横或竖地埋好,并在上面做好精心的伪装。
9月25日7时许,坂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师团辎重部队进入第115师设伏区,约有1000多人,前面是100多辆汽车,中间是200余辆大车,后边是少量骑兵。由于道路狭窄,加之雨后路面泥泞,日军的车辆及人马拥挤,行动迟缓。
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汽车不知不觉碾上铡刀。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汽车轮胎的外胎就已被割裂报废,而内胎则因不堪车身重压而爆裂。我第115师立即抓住有利战机,以步枪、机关枪、手榴弹的猛烈火力给日军以大量杀伤,并乘其惊慌混乱之际发起冲击。第115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单是军大衣就足够115师每人一件。
红缨枪
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由于八路军第386旅新建部队的步枪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连队完全是用红缨枪装备起来的。红缨枪长度一般在两米左右,枪身由白蜡树杆制成,铁制枪头末端的红缨可以阻止血顺杆流下,以防枪杆湿滑难以握持。
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显示了其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长度可以保证在与日军步兵肉搏时保持一定的心理优势;其次,与双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红缨枪不需要大幅度挥舞,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也不需要高超的武艺,适合主要由农民子弟兵组成的八路军。但如果红缨枪的木杆被刺刀斩断,那么战士立刻就会陷入赤手空拳的境地。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我方的人数占优,日军相对较强的拼刺技术无从发挥。
◆扛起红缨枪上战场
日军在白刃战时对红缨枪比较畏惧。1939年2月第二次长生口战斗中,叶成焕的第772团布下疑阵,在白刃战中大破敌军,并抓获了一名被红缨枪刺伤的日军俘虏。此人心有余悸地供称:“你们的武器配备好,长剑厉害。”
红缨枪这种武器毕竟不能对付敌人的机枪火炮,所以八路军的装备逐渐得到改善后就淘汰了它。
辣椒炮
1940年9月,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八路军129师进攻山西辽县管头村日军据点。管头位于辽县附近,是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约有100人担任守备,配有1门“九二”式步兵炮。9月23日深夜,趁着夜色,385旅第13团对管头据点实施了包围。从24日零时起,13团以4个连的兵力并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山炮1门、迫击炮4门,与敌展开激战。由于攻击部队受地形的限制,进展缓慢,激战2小时,未能得手。后又经3次强攻也均未奏效。至24日天亮,该团只攻占了日军的哨所阵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日军施放毒气,加重我作战难度,直到26日管头据点仍未能攻克。
到了29日,第13团再次向管头发起强攻,同时,驻武乡县的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第12大队600多人,得到管头据点内日军无线电呼救后,马上出动,企图救援管头被困之敌。危急时刻,管头据点如不能迅速攻克,我军将陷入两线作战,形势将对我很不利。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在获悉这一情况后,果断决定围点打援,以第13团攻打管头,集中其他几个团设伏打援。
尽管据点内的敌人经我军几天围困,伤亡很大,但听说援军已经出发,犹如困兽犹斗,拼死硬撑,一时难以拿下。29日晚,第13团第1营在管头东面做好了攻击准备。同时,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迫击炮连为配合13团强攻,也转移到据点东面的高地。负责指挥炮击的正是迫击炮主任赵章成,这位老炮手早在红军时期就已出了名,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中,炮击龙坪百发百中,神炮手的美名就传遍了红军。大渡河边,刘伯承亲自点将,4发炮弹,弹无虚发,成功掩护17名勇士横渡大渡河。
此刻,站在管头东面的高地上,居高临下的赵章成密切观察着日军据点内的防御和兵力部署情况。他也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把这些鬼子打出来,突然间,灵光一闪,一条妙计涌上心头,他迅速命令通讯员找来辣椒面,他们一起把炮弹内的炸药倒出一部分,然后用辣椒面填满,再装上引信。经过简单改装,一枚辣椒面炮弹就制成了,就这样,他俩共配制了20发辣椒炮弹。为了提高射击效果,他率领炮兵连把发射阵地向前推进到距敌150米处,标尺打到50度,实施抵近射击。随后,赵章成亲自进行瞄准试射,只见他右腿向前迈出半步,右手抱着炮弹,左手翘起大拇指,闭上一只眼通过大拇指测定了距离,并规定了各炮的射击地段。攻击开始,赵章成和通讯员共同操作1门迫击炮,全连4门迫击炮都已炮弹入膛。“轰轰”几声,炮弹在日军碉堡及其周围炸开了花,同时,我攻击部队的各种武器也一齐开火。伴随着炮弹的爆炸声,一团团黄黑交织的浓烟升上天空,笼罩住了日军的坚固碉堡,一股股浓烈的辛辣气味涌进敌堡,直熏得日军难以忍受,咳嗽不断,眼泪直流,用惯毒气弹的小鬼子,以为八路军也打毒气弹了,本来就忍着连日的饥饿死命硬撑着,这样一来,哪还能有心思打仗,早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堡出逃。突击队发起冲锋,10分钟就消灭了所有的敌人。
连攻数日不下的管头据点,由于我方指战员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被我八路军迅速攻占,并缴获“九二式”步兵炮和山炮各1门、重机枪2挺、掷弹筒1具,步枪30余支等军用物资,日军大部被歼。
石雷
抗战时期,胶东大泽山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明了石雷,并以石雷为主要武器,配合主力部队,广泛开展石雷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石雷是用石头作壳的地雷,它具有制作简单、易于伪装、成本低而杀伤力大的优点。
大泽山位于平度市东北部,是胶东半岛的西部屏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因而成为敌我必争之地。抗战爆发后,日军曾于1938年2月和10月先后两次侵占平度城,进逼大泽山,妄图控制全胶东。1940年9月,八路军解放了大泽山区,大泽山成为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为了包围“蚕食”我根据地,日军在大泽山周围先后设立了20多个据点,经常进山“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正是在此种特定的战争环境中,我军民就地取材,制造武器,保卫家乡。
大泽山区掀起了造石雷的热潮。当时,上级为了鼓励民兵造石雷,还做出了每造一个石雷由政府奖励1斤小麦的决定。据老民兵张炳春介绍,当时为了造出合格石雷,民兵们还研究着把錾子的尖端打成一斜弯,这样容易凿成出口小肚大装药多的石雷,还有的把石雷表面凿成菠萝状,这样石雷爆炸时容易粉碎,石片铺开的面积广,威力大。
1941年秋,日伪军进山“扫荡”,高家联防民兵利用新凿成的石雷除封锁交通路口外,还在高家村西北河滩里布下了石雷阵。这次鬼子的探雷器不管用了,当敌人陷入雷区后,石雷四处爆炸,石块纷飞,当场就有50余名日伪军被炸死炸伤,首次石雷炸敌取得成功。
大泽山根据地广大民兵在实战过程中,对石雷的使用方法,认真加以研究,不断进行创新。开始,民兵们使用的是“拉雷”,专等敌人经过时把石雷拉响。但拉雷往往受地形地物的限制,人也不便隐蔽。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便把拉雷改进成“绊雷”、“踏雷”和“前踏后响雷”,诱使敌人自己把雷弄响。后来狡猾的鬼子派人在前面专门寻找石雷绊线,发现绊线就剪断,使雷失灵,甚至把雷起走。针对这一情况,民兵们又创造出“真假雷”、“夹子雷”、“胶皮雷”、“竹筲雷”等几种反起雷。为了大量杀伤敌人,民兵们又进一步发明出“连环雷”、“子母雷”、“空中雷”、“水雷”等40余种,各种雷灵活使用,打得敌人防不胜防。
◆民兵在埋设地雷配合主力作战
自石雷在大泽山区被普遍使用后,鬼子走大道,大道石雷炸,走小路,小路石雷响。鬼子被炸怕了,也更加狡猾起来,专走地堰、田野、山坡,有时甚至从河水里走。根据敌人的行动变化,石雷的使用方法也随之加以改进和变换,人们便把石雷埋在地堰上、田野里、山坡上,还把拉火管用蜡封起来,把石雷下在河水里。为了更大地发挥石雷的威力,民兵们还采用真假难辨的埋雷方法,使鬼子上当挨炸。如在埋雷的新土上轻轻印上鞋印、马蹄印,或撒上牲口粪,使敌人误认为有人或动物从此走过,免去怀疑。有时在埋设的雷旁插上鬼子或汉奸模样的草人,敌人见了就生气,上前一拔雷就响。
为了更沉重地打击敌人,群众在家里的门上挂雷,锅里设雷,鸡窝里放雷,抽屉里藏雷,大泽山区成了石雷的世界,炸得鬼子闻风丧胆。
1943年夏末秋初,日军从20多个据点纠集日伪军3000余人对大泽山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扫荡”,各联防民兵配合主力一个排,一面阻击敌人,一面大摆石雷阵和地雷阵。敌人所到之处,铁雷、石雷一齐开花,炸得敌人首尾不顾,寸步难行,一天没走上10里路,最后只好拖着250多具尸体,狼狈逃回据点。大泽山下撒罗网,在日伪军中,传出“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的哀叹。
毒地雷
一般而言,我抗日根据地所用的地雷厉害的有两种:一种装填黄色炸药,这是我军兵工厂生产的,每个村只发几个。如果打了胜仗,立了功也能再奖励几个,总之十分难得;另一种是特大号地雷,可它不仅成本高,而且容器不好找,还不容易伪装,所以用的也不多。
最常见的是装黑火药的“铁雷”,实际上就是个大鞭炮,主要靠混在爆炸物里的铁片、石子伤人,炸得好能打中要害,炸得不好也就是个烧伤。因此,在真正的地雷战里,那种“地雷一响,鬼子就飞到天上”的场面其实不多。更常见的是“轰”的一声,鬼子突然变成个黑不溜秋、浑身冒青烟的灶王爷,怪叫着又蹦又跳,杀伤力有限,无法炸死鬼子。
针对此种情况,冀南抗日根据地平乡县委军委委员孙光瑞发明了毒地雷,杀伤了大量鬼子、汉奸。孙光瑞年少的时候好读杂书,知道宋史里有一段,说唐家给皇帝献过“毒火球”,就是古代火药武器里面掺杂毒药的武器。于是他灵机一动,玩起了抗日版的“霹雳堂主”。他把砒霜、巴豆、狼毒粉碎,掺入地雷的黑火药中。鬼子出城扫荡,踩上地雷后,依然是变成个黑不溜秋、浑身冒青烟的灶王爷,怪叫着又蹦又跳。但是,这之后事情可就不一样了。伤是不重,但受伤的地方很快大面积溃烂,奇痒难熬,发黑、坏死。军医束手无策,日本方面百般研究,始终弄不清八路的地雷里放了什么。敌伪方面纷纷传言八路的地雷现在是“神秘武器”,伪军称为“一粘死”。
高粱秆
据白田钦太郎的《春二回忆文献》(日本混成第8旅团团史)载,1943年12月7日,在河北抚宁县西北的刘田各庄,出现了八路军的活动,日本混成第8旅团派出一支坦克部队和一支步兵部队组成的讨伐队,一起前去袭击这个地方,讨伐队有3辆坦克和两辆负载燃料专用的卡车。到处都是八路,日本步兵就和八路军展开了战斗,这个时候坦克已经冲进了曹西庄内,自此就没有消息了。因为日本的坦克和后来坦克不一样,他们不喜欢用里面的电报通讯设备,那个设备不太可靠,经常发出很奇怪、很大的噪音,所以日本兵在里面本来就闷罐一样的,再发出那种噪音,很难受的,他们常关了,所以他们以为是坦克部队关了这个通报器没和他们联系。
◆自制的各种武器
但是等日军都打完了这一仗回县城后,坦克依然不见,怎么也联系不上这支坦克部队,全军覆没了,一个活人没有。这时候日军就怀疑了,是不是在村子里发生什么事了,他们马上就跑到村子里去看,结果在曹西庄看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景象:坦克抛锚、两辆卡车着火,日军全部被消灭了;坦克完整无损,里面的坦克兵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但是上面堆着大量燃烧的高粱秆。
日本坦克是分两路冲进去的,正好就被八路军慢慢的引到了两条巷子里。而这个巷子越来越窄,最后坦克就成了一路纵队在里面走。八路军把他们引进了曹西庄的巷子,然后在周围堆了大量的高粱秆,突然倾倒在坦克上面,点燃,造成坦克里面缺氧,于是所有坦克兵都没有任何的伤就被消灭了。
立下此功的是战斗在滦东地区的八路军第十二团特务连和第三连、第五连,该团团长为曾克林。
青蛙兵
1943年秋天,驻沁源县城的日军经常出城抢老百姓收割的麦子。八路军武工队和民兵为了保卫秋收,采用了“青蛙战术”。他们捕来许多青蛙,往青蛙嘴里塞上辣椒面、胡椒面、芥末面,然后悄悄放到鬼子据点的壕沟里。这些青蛙辣得难受,“呱呱”地叫个不停,闹得鬼子们白天不得安宁,夜里睡不好觉,非常疲劳,无法外出抢粮。后来,鬼子下壕捉青蛙,把它们煮着吃了,又来了抢粮的劲头。
八路军武工队和民兵又生一计,在青蛙腿上拴上地雷引线。鬼子听到青蛙叫,以为美味又来了,纷纷下壕捉青蛙。谁知捉住青蛙一拉,地雷就轰隆爆炸了,把鬼子炸得血肉横飞。从此,鬼子再也不敢轻易惹“青蛙兵”了。
烟梗末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人民深挖地道,隐藏军用物资,掩护与疏散伤病员。日军常常利用狼狗搜寻地道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群众想出一种制服狼狗的好办法,即用烟梗末拌辣椒面撒在洞口的周围。狼狗闻到这种刺激性很强的气味,连打喷嚏,嗅觉失灵,只得耷拉着尾巴走开。(2015年8期)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2-11 10:03: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