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想政治工作
1940年9月,在取消了用军事方法管理工厂后,曾一度把军工部政治处取消,把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交给工会去做。1941年1月.八路军政治部决定恢复军工部政治机关并扩大为政治部,宋甫南任政治部主任。当时,扫荡”与反“扫荡”越来越频繁,敌人妄想用“三光”政策征服根据地.我军事工业面临的环境是险恶的。太行山区地瘠民贫,农业生产不发达,遇到自然灾害,生活就更加艰苦。越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要提高干部的革命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完成总部下达的各项军工生产任务。
194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及调整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后,军工部将原来只管党组织和日常党务工作的党务委员会改为党委会,各厂设立了党的急支委员会,各工部设立了党支部。军工部第一、二两次党代表大会,连续发出创建模范党支部、模范党员的号召,党组织的战斗作用,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党员占全体职工总人数的43%。
“一切为了抗日前线的胜利!”这是当时军工战士的战斗口号.它指导着军工战士的行动,鼓舞着军工战士的意志。它集中表现在广大军工战线职工以多造武器,造好武器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反侵略战争。开展革命竞赛是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内容。在军工部创建的第1年,就开始组织革命竞赛的活动,到1940年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竟赛已普遍展开。1941年为声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的罪行,又开展了支援新四军,突击生产的竞赛,并且普遍自动的加做1小时的义务工。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又掀起了援苏生产运动,普遍推行10小时工作制。在晋冀豫边区开展新劳动竞赛中,军工部1所车工甄荣典田被选为全区“新劳动者运动旗手”。随后,军工部各厂广泛开展“学习甄荣典运动”。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努力增产节约,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及时供应前线需要;战时积极保护机器资材,勇敢保卫工厂;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技术文化水平。1945年,为加速生产,对日反攻,又开展了新英雄主义运动。
八年全面抗战,军事工业战线上时生产竞赛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从未间断,形式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一个:“一切为着前线胜利”。时间对于战争来说是最宝贵的,对于军工生产也是一样、“赢得时间就是胜利”,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武器。当时的竞赛并不能排除突击,相反,提倡突击。利用一切机会突击完成与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敌人‘扫荡”将要到来,赶紧突击,我们把这叫做“利用战争空隙大抓一把”。“扫荡”一过,立即突击,迅速复工,捞回在敌“扫荡”中失去的时间,弥补军火生产的损失。所以竞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时间和效率的竞赛,这是战争环境所决定的。
我们还作了大量团结知识分子和提高职工阶级觉悟的工作提倡知识分子要热爱党、热爱工人阶级、热爱根据地、热爱军工事业、热爱武器.对他们的生活,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也想方设法给予照顾;在残酷的反“扫荡”作战中,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还加以特殊保护。如对张华清一家6口,在敌人“扫荡”时,我们就派给他3头牲口,并专派炊事、保卫人员,宿营时,加派一个武装班警戒。这些措施,加探了技术人员同党的感清,加深了他们忠于抗战事业的责任感他们同党呼吸相通,忧乐与共,紧紧地把心贴在一起。陆达、郑汉涛、程明升、高原等一批技术专家,都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通过思想教育,消除了工人中存在的帮派行会等有碍团结的旧思想,提高了他们为革命而团结生产的觉悟。广大职工为了多生产炮弹,废寝忘食,日日夜夜,一干就是几个通宵。为使工人适当休息,厂里将厂房大门锁上,工人们就从窗户进去,加班加点,从不计算工时,事迹非常感人。
三、创办工校、培养人才
对于职工队伍的建设,我们采取尊重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方针。军工部初建时,朱总和彭总就提出:我们的工厂不仅要为今天的抗战生产枪支弹药,而且要为将来新中国的国防工业造就人才。
既出产品,又出人才,这是军工建设中贯彻始终的方针。在总部的直接关怀卞,军工部集中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工程技术千部。但军工事业的迅速发展,干部数、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就一方面提倡“边做边学”,在做中学,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专门培训,创办了工校。
早在1939年9月,军工部就成立了工训队,培养生产技术和管理干部;接着举办支部书记和政治干部训练班,培养政工干部。1941年5月,又在工训队基础上办了培养军工专业人才的太行工业学校。
当时,根据地还在“精兵简政”,总部要求各工厂要减人不减产。我们的想法就是多留些技术熟练的工人,多减些年轻的学徒。罄这机会,挑选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苗,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我们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彭总、左副参谋长都同意,杨立三部长积极支持。
太行工业学校成立了。我兼任校长,副校长是刘致中,行政工作人员还有李非平、历瑞康、张弥等同志.同时,从各所、厂抽调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搞教学,如郭栋材、陈志坚、唐英之、赵黛娥、牛宝应、柴毅、高广平、耿震、王锡报、张培疆等都是教学的骨干力量。学生除来自工厂外,还有一批来自部队的青年战士。按照工作需要和文化水平,将学员编成机械专科两个班、文化补习两个班和会计1个班,学制为两年或3年。以后又成立了化工专科、采矿冶金专科以及工会干部班、政工千部班等。班设班主任,由教员兼任.班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学员担任。班主任和党支部配合,管学习、管思想、管生活,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面对日军的频繁“扫荡”,工校师生在反“扫荡”中,边学习边作战,日军进攻黄崖洞兵工厂时,工校全体教职学员作为警卫队伍,随军工部本部转移。1942年5月,日军对我晋冀豫边区施行“铁壁合围”“扫荡”,副校长刘致中在突围中牺牲,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陆达来校任副校长。
1942年7月到1943年整风开始,这一段时间是工校最兴盛时期。校址迁到武乡县温庄,靠近柳沟铁厂,条件较好。全校教职员工达270余人。1943年9月,总部后勒部杨立三部长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会议精神,向军工部宣布,太行工业学校原则上开赴延安。这时,我也调到了延安。学校办了大约两年多,共培养了各种专业技术干部400余名,解决了当时军工战线上技术骨干不足的问题。
太行军工从无到有,在困难中诞生,又在困难中发展,为击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主要是:
一、在整个抗战期间修理和制造了大批枪、炮、弹.计修枪数万支,造枪9758支,产掷弹筒2500具,迫击炮改平射炮数十门,复装和新制子弹223万余发、手榴弹58万余枚、掷弹筒弹19.8万余发、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弹38万发;此外,还指导和协助地方生产地雷、手榴弹1000万枚以上。在当时的山地作战中,敌人有轻武器,我们也有轻武器,敌人有高级炸药,我们也有高级炸药。我们自己装备的八路军已经取得与日军作战的基本火力。
二、有了一批配套齐全的军工厂。太行山区不仅有造枪、修炮和生产枪弹、炮弹的工厂。还建立起机器制造厂。不仅生产军工设备,还为供给部、卫生部、冀南银行、新华日报馆提供了急需的机器修理及零配件。军工生产向纵深发展壮大,又带动了一批基础工业的大发展。尤其是煤、铁及硝、磺的大量开采与冶炼,为民用机器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改变着太行山原来封闭的农业社会的落后面貌。
三、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了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队伍;精通军工技术的专家和熟练工人;懂技术、善于组织生产的行政管理干部;密切联系工人的工会干部。这一批成千上万的干部、工人,到全国解放时,绝大多数成为接收大城市后组织大工业生产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
图3
军工部的这些成绩,首先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归功于朱总、彭总,特别是彭总长期的、精细的领导.从军工布局、发展方向等大政方针,到勘察地形、确定厂址、规定任务,以及工厂管理、产品定型等等,彭总无不及时地作出指示。可以说,没有彭总的关怀和领导,就难以取得太行军工事业的成就.左权副参谋长、杨立三部长协助彭总领导,并给军工建设以无限关心、支持,付出了很大辛劳。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们。第二,归功于边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有他们的无私支援,我们才在当地有了建设军工的物质基础他们热爱军工、保护军工,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与军工同生死、共命运,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诗篇。许多人民群众为保卫兵工厂被敌人抄了家、烧了房子,甚至贡献了生命,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军工。第三,毫无疑问地也应归功于全体军工战士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抗日战争的旗帜,在军工战线上,集合了一批老红军,他们在各级主要领导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同时把老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传给了太行军工的新一代;集合了有科学知识的专家、学者,工厂的工艺师、技师,农村的木匠、锡匠、爆竹匠、泥瓦匠,以及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他们基于抗日救国的共同志愿.在太行山上精心试验、努力生产,创造了军工生产的奇迹。他们长期过着艰苦的物质生活,有时只能吃到黑豆、油渣饼、高梁和红薯干、野菜。环境越艰苦,他们斗志越高昂,情绪越乐观.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革命献身精神,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发展武器生产。为了战争的胜利,他们和前线指战员一样冲锋陷阵,前仆后继,不少同志献出了鲜血和生命。火药技师教逢春,原为民间爆竹匠。他全家7口人都从事火药研制工作。他的两位叔叔和妻子都先后死于爆炸事故中。他唯一的儿子因拆废炮弹被炸死他多次负伤,积劳成疾,在战争年月里不幸逝世。至于在反“扫荡”作战中,那些为保卫工厂而英勇牺牲的职工就更多了!太行军事工业短短几年的发展史,影响深远。它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我国国防工业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可以说是当年烈士们用鲜血莫定的基础。继承和发扬当年太行军工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对于今天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1987年1月于北京)
(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3-09 15:44: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刘鼎:太行兵工(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