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
2017-12-20 09:18:10  来源:大众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一、调整军政委员会,整编抗日武装部队

  为了进一步统一和加强冀鲁边区党政军的领导,1938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②率部队机关及部分干部(共100余人)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以下简称“纵队”)挺进冀鲁边。9月27日,“纵队”在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率领下抵达乐陵县城。随肖华到达边区的领导干部还有周贯五③、王叙坤、王辉球、刘贤权、杨忠等。

  肖华抵达冀鲁边区后,重新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符竹庭、马国瑞、李启华、杨靖远为委员。军政委员会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边区的领导。

  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支坚强的抗日队伍。“挺纵”到达边区后,根据上级指示,把边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挺纵”,并将“挺纵”所辖各科改为部。范阳春任组织部长,王辉球任宣传部长(后姜思毅),匡根山任锄奸部长,董秋浓任敌工部长,李青任民运部长,姚锦福任总务部长。“挺纵”下辖3个支队。津浦支队为四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潘寿才任政委。永兴支队为五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李宽和任政委(后为王叙坤),刘贤权任政治部主任。五支队辖五团、六团,龙书金任五团团长,曾庆红任政委;张策平任六团团长,杨俊生任政委。平津支队编为六支队,邢仁甫任支队长,周贯五任政委,崔岳南任政治部主任(后王辉球),程正杰任参谋长。六支队辖一、二、三营和特务连,后扩编为七、八两个团。李子英任七团团长,崔岳南任政委;杨铮侯任八团团长,陈德任政委。“挺纵”司令部驻乐陵县城。

  部队整编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边区部队发展到15000人。各支队均有较大发展,五支队由两个团扩充为3个团,六支队由3营扩充为3个团。同时,建立了津南、运河、泰山、商河支队和宁津、洛阳两个独立营等地方武装。

  在六支队里,共产党员虽然不少,但大多原是学生和小学教师,革命热情高,但对作战、训练和管理部队缺乏经验。“挺纵”领导就派了一批红军时期的干部到该队工作,使这个部队进步很快,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边区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整编中肖华非常注意团结当地干部战士。“挺纵”到边区后,原三十一游击支队改成八路军,但戴的肩章上面多了“游击”两个字,“八路”两个字压缩小了,群众就有“大八路”、“小八路”的叫法。六支队的同志听了很不愉快。肖华得知后,决定取消“游击”两个字,改成一样的肩章。

  “挺纵”到边区后,扩军工作做得好。边区人民拥护共产党,热爱自己的子弟兵,踊跃参加八路军,时常是在一次会议后,就有几十、上百的青壮年自愿参军。这样一来,部队减员及时得到补充,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二、创办抗日军政学校

  冀鲁边区的八路军抗日军政学校,全称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军政学校”,前身是军政训练大队,由三十一支队筹办。校址在当时的乐陵县中学内,位于城南路东旧县衙大堂后。在以乐陵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的形势下,三十一支队为了培养党政军基层干部,开始筹办军政训练大队。1938年7月8日,曾国华率永兴支队抵达乐陵城,与三十一支队会师。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到来,为军政训练队提供了领导干部和军事文化教员,他们当中有很多富有战斗经验和受过专门军事教育的干部,特别可贵的是有一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永兴支队的朱子伟、李全生分别被任命为军政训练大队的队长和党总支书记。

  军政训练大队的学员来自多方面的,除三十一支队人员外,还有边区的党、政基层人员;同时广泛招收冀鲁边区各县的爱国知识分子;出于统一战线的需要,也吸收了当时还是友军的“曹五旅”的人员。第一期学员400余人,编为1个大队、3个中队。中队以下有3—4个班。训练以1个月为l期,科目有军事训练和政治课。政治课内容有部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敌伪工作、统一战线等,都以油印的小册子为课本。课程内容对学员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课题,听起来很新鲜。一些领导人对学员的讲话,也进行一般历史知识和共产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如红军长征的历史,近代史……包括从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直到抗日战争等。训练大队还有1个简易的图书馆,有很多的书籍供学员阅读。学习期间,很多学员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转变了世界观,由单纯的抗日爱国思想转变为共产主义思想,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肖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边区后,在军政训练大队的基础上,正式创办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为校长,曾庆红为副校长。军政学校设有教育处,朱子伟为教育长,王省身为教育股长。学校规模较前扩大;学制由1月1期改为3个月1期。

  军政学校的教师多是兼职的,冀鲁边区特委书记李启华、挺进纵队参谋长邓克明、挺进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李青、宣传部长姜思毅、乐陵县战委会主任王国华等,都给学员上过课。肖华也曾亲自给学员上课。1938年10月27日,他给学员作了题为《放弃武汉后的形势与当前的紧急任务》的报告,指出,武汉失陷后,日军将回师“扫荡”冀鲁边区根据地,全区党、政、军、民要紧急动员,筹集钱粮,空舍清野,坚持游击战争,打退日军对边区的进攻,保卫和巩固边区抗日根据地。另外,肖华还对包括军政学校学员在内的边区各抗日团体作过《游击战术》的报告。肖华的报告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到中国抗战,从全国形势到边区抗战,从战略讲到战术,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深受学员和广大抗日民众的欢迎。

  教育长朱子伟在军政学校并不具体任课,但他对学员讲的话、作的报告,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授课,既是生动的政治课,也是严格的军事课。为了培养学员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作风,他专拣烈日炎炎或大雨滂沱的天气,把学员集合到院子里,在日晒和雨淋中经受锻炼。一次,他在烈日下给学员作报告,一个学员晕倒了,他叫人抬下去,然后继续讲。平素一声集合,要求学员在几分钟内队列整齐。有时夜间突然集合,进行军事演习。

  李全生是总支书记,负责军政学校党的组织工作。他找学员谈话,发展党员,也亲自给党员上党课。军政学校总支下设4个支部,3个队各有1个支部,还有1个直属支部。

  学校的军事课讲授抗日游击战争,以毛主席《论持久战》为教材,每天早晨和下午在乐陵县中学操场进行军事训练。学员学射击、刺杀,枪支不够便以木枪代替。

  军政学校以抗大为榜样,提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吃窝窝头、咸菜。学员们还经常开展文艺活动,燕明、辛国治都是当时的文艺活跃分子。

  军政学校的学员,还积极参加边区的重大政治斗争。1938年10月,乐陵发生了全县万名群众挽留抗日县长牟宜之的重大历史事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亲自来乐陵,以与肖华洽商政事为名,企图劫持牟宜之县长去惠民。“挺纵”司令部和边区特委布置各群众团体,发动群众,拦阻沈鸿烈的汽车,挽留牟县长。在这次事件中,军政学校学员在燕明等骨干分子的带领下,奋勇当先,和全县抗日群众一起,把沈鸿烈的汽车紧紧围住,高呼抗日口号。沈鸿烈的汽车无法出城,只得留下牟宜之。

  军政学校各期学员虽然都规定了结业期限,但实际上是非常灵活的。常采取不定期结业的形式分配学员奔赴工作岗位。有时将结业的一部分学员分配到党政各部门里去,一部分留校作为工作人员,还有一部分留下来继续学习,作为下一期学员的骨干,起带头和影响作用。有时,学员并未到结业日期,没有学完原计划的课程,但由于形势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便提前结业,被派出执行艰巨的任务。学员学习时间长的,可达两三个月,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短的只有六七天。有的学员在学习期间,因工作需要暂时离开军政学校,过一段时间,再回校学习,以胜任新的任务。

  军政学校第二期是军政学校的全盛时期,规模最大,共11个队,1000多人。学员有的是正规部队的排长、地方部队的连排长,有的是动委会的干部、县区游击队的干部,还有的是进步学生。这些人经过学习,有的仍回部队,有的回去当区长、锄奸部长、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等。另外,还有国民党地方杂牌部队的人员,如有保安队长,有警备队长,甚至有土匪头子。盐山警备队长韩书元也来乐陵当过学员。接受他们来学习,是为了搞统一战线,对他们进行改造,共同抗日。

  第二期虽然学员很多,声势很大,但开学后1个月,得到日军回师华北“扫荡”的消息,学校即进行了精简整编,大部分学员提前结业离校,只保留了3个队,学校也更名为教导营。军政学校改名为教导营后,人事有所变动。原副校长曾庆红调“挺纵”五支队五团任政委,朱子伟任教导营营长,王省身任总支书记。

  1939年1月,乐陵失陷,“挺纵”各机关和教导营撤出乐陵城。春节前后,即1939年的2月,教导营驻茨头堡,在这里又进行了整顿,撤销了三队,只保留一、二两个队。领导成员也有变动:杨俊生任营教导员,王省身调任商河县大队政委,钟仁辉任营总支书记。整顿之后,教导营开往无棣的西北部,在高湾以南,海丰一带打游击。4月间又回到乐陵境内,在城南二三十里远的村庄活动。此间,军政学校的第二期学员毕业,第三期开始。

  同年5月,第三期学员入校,活动在乐陵城南到德平一带,即孔镇附近。后向西延伸移动,由宁(津)、乐(陵)边界进入宁津,活动于柴胡店、张乃家一带。第三期约在8月结束。第四期开学后,环境日趋恶化,教导营的2个队合并为1个队,徐其江任队长,王猛任指导员。

  1940年初,第四期学员毕业,第五期开始,这是最后1期。第五期训练了1个多月,即随挺进纵队参谋长邓克明开赴鲁西。随邓克明活动的除教导营外,还有警卫营。教导营跨过铁路,在茬平县小街过春节,之后活动在东阿、阳谷、寿张一带。同年3月,最后1期学员毕业,教导营的干部和学员都被分配到各部队里去。朱子伟到曾国华支队任作战科长,杨俊生到五团任政委,王猛到五团二营任教导员。这样,从1938年9月到1940年3月,共有5期学员毕业,计2000余人。这些干部,对边区各县发展党组织,开辟工作,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德县的抗日县长王哲,东光的县委书记周劳工,济阳县大队队长朱宝成,禹、临、陵、平、商、济、齐7县工委书记马冲等,都是军政学校的学员。

  军政学校的学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边区党政军基层干部,发挥过很大作用。后来,经过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成为省、军级的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三、改造地方抗日武装

  冀鲁边军政委员会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地方实力派武装采取团结改造的方针。1938年10月,为抗日形势迅速发展所迫,德平县地方武装曹振东部接受八路军改编,被命名为洛阳支队,曹振东任司令,杨忠④任党代表。“挺纵”派一批干部到洛阳支队各连队任指导员,曹也抽调其一些部属到八路军军政学校学习。不久,沈鸿烈来德平,曹振东投靠了国民党,所部又改编为国民党鲁北保安第五旅,仍与八路军保持统战关系。同年11月,“挺纵”又陆续收编了一些地方武装,经过整编建立了运河支队、泰山支队。李文成任运河支队支队长(后为傅继泽);牟宜之任泰山支队支队长。

  从“挺纵”到达边区至1938年年底,边区军政委员会拟定的各项计划逐步完成。党、政、军、群组织都有了很大发展。原已建立的县委得到了充实加强,并成立了抗日县政府。原来未建县委的县也建了县委和县政府。大部分县还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全区共产党员发展到25000余人,抗日武装发展到15000人,冀鲁边区得到扩大和发展,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20 09:20: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八路军永兴支队、津浦支队挺进冀鲁边区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留守兵团(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