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沁源围困战
2018-05-20 18:27:45  来源:360图书馆  点击:  复制链接

  沁源战役,又称沁源围困战。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一部配合下,在山西省沁源地区对日军进行的围困战。沁源围困战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典型缩影,曾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战役概况;

  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四面群山环抱,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日寇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8次闯入沁源疯狂“扫荡”。 1942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沁源,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的毒辣计划。我沁源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对日军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 为粉碎日军阴谋,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与地方武装、民兵团结奋战,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领与反占领,围困与反围困的“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沁源县城及其附近地区。11月,日军结束扫荡时,留置第69师团1个大队及部分伪军,据守沁源县城及城东南之阎寨、城西之中峪店,城东北之交口等地,构筑碉堡和据点,并修建安泽至沁源、沁县至沁源、临汾至屯留公路,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对侵占沁源之日伪军,太岳军区决定实行长期围困的作战方针,建立围困作战指挥部。以太岳军区第38团和第25、第5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沁源县城和阎寨,交口等地日军展开围困战,并动员据点地域内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迁出,实行填井断河、空室清野。在围困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连续3个月昼夜袭扰,使日伪人员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到破坏,陷日军于困境。1943年1月下旬,日军第36师团一个大队接替沁源防务。第36师团立刻紧缩阵地,集中兵力守备沁源城关和交口两点,并抢修沁源至沁县公路,将补给线由同蒲线转为白晋线,力图依托沁县进行补给。沁县军民在沁源城关和沁源至沁县公路上遍布地雷,不断炸伤日军。日军在沁县至沁源20公里运输补给线上要边搜索边前进,一天时间才能到达。8月中旬从胶济线调独立第6混成旅团1个大队接替防务。沁源军民一面战斗,一面生产,愈战愈强。全县无一村建立“维持会”,无一人投降。被围困的日军一再收缩阵地,补给更加困难,最后在日军1000余人的接应下于1945年4月11日撤走。历时30多个月的沁源围困战结束。

  战役经过;

  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并修筑安泽至沁源、沁县至沁源、临汾至屯留公路。日军行动受挫后,于11月中旬,将主力撤离,但留置第69师1个营及部分伪军,据守沁源县城及周围阎寨、中峪店、交口等11个据点,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

  中共太岳区委和八路军第129师太岳军区决定,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打破日军的企图。随即由中共沁源县委与太岳军区决死队第1旅第38团共同组成围困作战指挥部,统一组织力量,展开围困斗争。指挥部及时动员从日军侵占的11个据点内转移出来的居民,以及离日军据点5公里以内和运输线2~3公里以内村庄的居民全部迁出疏散,实行空舍清野,先后转移出来的群众达1.5万多人,使日伪军无法就地取给,难以组织伪“维持会”。

  同时,决死队第1旅以第38团和第25、第5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相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在日军据点周围,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昼夜袭扰,持续3个月,使日伪军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破坏,补给日益困难。 1943年1月,日军以第36师1个营接替沁源防务。换防后,日军放弃9个外围据点,专守沁源县城关和交口两个据点,并抢修沁源至沁县的公路,力图依托沁县进行补给。

  1943年春,围困作战指挥部继续开展群众性游击战,在日军侵占的点线周围,遍布地雷,不断给日伪军以杀伤。沁源周围群众分别组织“轮战队”和“轮耕队”,在坚持围困斗争的同时坚持生产。群众在武装掩护下抢耕、抢种,并利用夜暗摸进日军据点及附近村庄搬运粮食,先后夺回粮食7000余担。日军沁源据点更加困难,不出来运输没吃的,一出来就挨打、挨炸,汉奸特务多被夜袭处决。日军在沁源成了“瓮中之鳖”,由于给养不足只好杀马吃。

  1943年8月,日军又以第62师的1个营接替沁源的防务。沁源军民愈战愈强,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全县无一村建立伪“维持会”,无一人投降。被围日军则两易防务,三次收缩阵地,被迫龟缩在约0.1平方公里的山头上。 1944年春,沁源党政军民实行总动员,对敌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困战,在交通线上、敌人据点周围布雷1.5万余颗,封锁敌人,使其寸步难行,处境极度困难。4月,沁源之敌在沁县1000余日军接应下弃城逃窜。 在我军民长时间的围困和不断骚扰下,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只得退出一个又一个据点。1945年春,沁源军民对疲惫不堪的日军发起了最后的围攻。3月14日总攻开始,全县男女老少2万余人一起上阵,4000多颗地雷,把敌据点重重封锁起来;敌据点周围5里内遍布马坑、草人、标语,荆棘铺满了日军所有通道;沁源城四周山头上插满了红旗。日军四面楚歌,仓惶出逃,沿途又遭我军民伏击,死伤无数。 最后,不得不于1945年4月11日,在驻沁县日军千余人的接应下,逃离沁源。在两年半的围困战中,歼灭日伪4000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

  历史评价;

  在两年半的围困战中,沁源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太岳军区一部配合下,先后作战273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解救被抓群众1700余人。使日军两次易防,三次收缩阵地。 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不屈的沁源

  “沁源围困战”。这场战役不如台儿庄的惊心动魄,也不如平型关的声威远扬,没有衡阳保卫战的惨烈,也没有百团大战那么壮阔,但它却创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记录——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沁源8万百姓克服百般困难,硬是没有人投敌当汉奸。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经过了1942年的两个月和1943年整整一年,全沁源8万人,没有一个当汉奸的,没有一个村组织起'维持会’。不但一般人不当汉奸,就是沁园的大烟鬼和流氓地痞也没有当汉奸的;不但壮年人老年人无人当汉奸,而且七八岁十几岁的小孩,常被敌人成群捉到城里去,他们也誓死不当汉奸,或则哭骂不休,或则偷了敌人的东西又逃出城来,或则绝食,弄得敌人毫无办法。”

  一、

  1942年10月,日军兵分7路进攻太岳根据地,并以重兵占领了沁源县城。这是敌军对这块根据地的第七次“扫荡”了。日军之所以这样看重这里,是因为这里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太岳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和太岳区13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长期驻扎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日军占领县城后,在城外竖起了一块“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牌子。据说这是华北敌酋冈村宁次总结了前几年失败的教训之后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新花招。按照“实验要求”,敌人改变了过去的“三光”政策,采取了若干“怀柔”手段。

  对此,太岳军区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决定:“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18日,围困指挥部成立,当月下旬,把离日军占领点5里以内的23个村镇、2300多户人家、16000多人全部疏散转移到沁河两岸的深山密林里,使日军陷入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占领区的日军某天早上醒来,发现他们的据点变成了“无人区”。一位名叫伊藤的少佐给临汾的师团部写信说:“现在这里没有人、没有粮、没有水......”

  二、

  这是一种“同归于尽”的气概,为了把敌人围住、困死,当地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有地不能种,有家不能回,有病无处医......

  1943年7月,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在部署沁源围困斗争时说:“围困沁源是敌我双方顽强斗争的比赛。侵占沁源的敌人,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仍拼命忍受,大有不顾一切之势。我沁源军民战胜各种困难,坚持顽强斗争,不断袭扰敌据点,破坏敌交通运输,使敌人给养不时中断,士气低落,几次改变政策,几次改变部署。”

  这场围困,成为双方意志的较量。陈赓说:“谁是最后的顽强者,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要求,对交口周围10里以内的道路和碾磨水源做彻底的破坏,断绝其粮源和水源,“使敌人动用一草一木,必须拿生命来换取。”

  敌人起初的确是有些“怀柔”的。据相关回忆文章称,他们先是到处宣扬“皇军仁慈”,还派一些外地来的伪军和特务到山头上喊话:“皇军不伤百姓,有家的快回家!冬天就要到了,皇军不愿眼看着你们冻死在山沟里!”有时敌人包围一些村子后,搜出妇女、老人、居然不打不骂,有的还把老人扶上马,自己在前面牵马,对病人还给药打针......

  应该说,这“心理战”并非没有一点作用,也有少部分群众一度动摇,特别是进入冬天,在山里无法御寒的部分群众也有过回去先过一冬的想法。太岳区和沁源县委给群众讲时事,组织大家讨论,主题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几万人的大讨论在山沟里展开,最后群众达成的一致意见是:“不回去!在这里啃石头,喝泉水,也不回去'维持’敌人!”

  因为,他们太清楚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了。

  1938年春,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地区,敌军第一次“扫荡”沁源,占驻城关七昼夜,将城关附近村镇财物洗劫一空,杀死群众112人,俘走47人;

  次年6月,敌人第二次围攻沁源,杀死群众1547人,俘去545人;

  1940年10月,敌人以“三光”政策“扫荡”沁源15天,烧毁全县99%的房屋,残杀男女老幼4981人。

  1941年8月,敌清水师团伊藤大队长以“铁臂合围”战术,对沁源进行第五次“扫荡”,在炭窑内,用瓦斯熏死逃难群众186人......

  亲人被枪杀,妇女被污辱,房屋被夷平,这血写的事实岂是敌人几句甜言蜜语、几块糖果饼干就能改变的!有一次,县委书记刘开基在山沟里遇到几个鼻头冻得发紫的孩子,试探地问他们“想不想回家”,一个孩子坚定地说:“这里就是家!”

  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山沟里建成了自己的新家,他们自力更生,在山沟里打了5000多孔窑洞,赶在那年的第一场大雪之前,家家都住进了新打的窑洞。下过大雪之后,县委领导到沟里察看,发现白雪覆盖的山沟里,插起了一块块木牌,木牌上写着“正气村”“坚定沟”......这些过去没有的地名,被县委和军区的领导一一标注在了作战地图上。

  春节到了,山沟里还响起了锣鼓声,唱起了秧歌剧......

  三、

  不仅要让敌人待不住,还要把他们赶出去。到了陈赓讲的“以顽强对抗顽强”的最后关头,沁源围困战的高潮上演了。

  春节过后,救济粮快要吃完了。这个当口,沁源城关有位老乡,摸黑混进城去,把自家磨盘下埋藏的粮食取了出来。这件事启发了沁源军民,敌人能抢我们的粮,我们难道不能去“抢回”自己的粮食?他们组织了两个公安队员和四个民兵骨干,成立了一个“抢粮小组”摸进城关,不仅“抢”回了大量粮食,还摸清了敌人的底细。原来,偌大一个沁源县城,除了敌伪兵营外,只剩下了3户“人家”,一家“随军合作社”,一家妓院,一家蒸馍铺。除此之外,就只有饿得到处乱窜,与敌人争食的野狗。

  沁源,已经成了一座死城。

  越来越多的群从加入了“抢粮”的行列。每到天黑,老百姓就像赶夜市一样,走出山沟,摸进敌人的据点。沁源城内北街一位妇女,几次摸黑回到自己的家,不仅拿回了自家的粮食,还到敌人的粮站,把敌人装好的5斗小麦也找了出来。到后来,“抢粮运动”发展成了“抢劫运动”,一位双腿残疾的退伍军人摸到据点里,抢了敌人一匹马;一位民兵英雄甚至摸进据点,扛了敌人一箱子弹出来。交口的据点里有6副水桶,一夜之间被抢去了,甚至架井上的辘轳、碾盘上的转轴也被群众拿走。伪山西《新民日报》的随军特派员在报道中写道:“沁源城内人烟稀少,暗无天日,望之全城各处无一点活气......”

  春天来了,又到了播种的季节,庄稼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敌人也明白这一点,他们带着种子和宣传品,从据点跑到山区,“动员”群众:“庄稼人不种地吃什么呢?皇军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种子,只要肯回据点,就发给你们。”面对敌人的诡计,太岳区委提出了“劳武结合,游击生产”的号召,白天,部队和群众扛枪下地,在离敌人据点较远的地方耕种;晚上,摸到敌人据点附近抢耕抢种,碉堡里的敌人发现了,部队就和敌人对射,老百姓还是扶犁遥鞭,不慌不忙。

  庄稼熟了,据点里的敌人组织了“抢收队”,企图把粮食抢到据点里去。县委则把全县民兵集中起来,配合主力部队,来一个“反抢收”。

  围困到后来,日军断了粮,只好杀马吃,而伪军没有马可杀,又抢不到东西,只能啃马骨头。

  四、

  日军的“怀柔”政策失效了,恼羞成怒的敌人故伎重施,采用偷袭包围村庄,捕杀群众的血腥手段。太岳军民也以牙还牙,同敌人打起了“地雷战”。

  在敌人的主要补给线上,沁源的军民,平均每两天就要布一次雷。很快,这条路被炸得遍地深沟,再也不能通行汽车了。敌人只能改用骡马运输给养,而且一步一试,发现可疑之处,就马上把牲口赶到沁河里涉水通行。民兵发现敌人这一做法后,又在一夜之间把公路的地形改变了,能涉水的地方全部垒起了障碍物。敌人又施一计,驱使抓来的农夫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前面蹚路,或者派出手持长杆的敌兵,像盲人走路一样戳戳点点,遇到可疑的地方就用白粉画圈做上记号。太岳军民针锋相对又出奇招,他们发现了挂在树上一触即发的“半空雷”“子母雷”,以及瓶瓶罐罐制成的“看家雷”......有时看似摆在井边的一副普通水桶,可一动就天崩地裂;有时看起来是树荫下的一块石头,可坐上去会飞到半空。有个村的民兵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来摆在路口,下面压着面膏药旗,迎面还贴张白纸,上面写着“小鬼子,你敢动我”?敌人用长杆远远地把神像捅倒,看见没有动静,等到近前去收起膏药旗时,地雷响了......

  伪军中流转着这样一首歌谣:“过了圣佛岭,进了鬼门关,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而日军中的“文学爱好者”亦写下这样的厌战俳句:“日住红部(沁源司令部)夜,身在圪针巢,望虎深山虎不在,大城大乡无人烟。”

  1945年3月,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侵华日军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攻势。这时我太岳军区发动了对沁源的最后攻击。4000多名民兵、4000多颗石雷,把城关和交口据点的敌人围在了一张雷网之中,敌军几次试图突围,都被我军民击退。围至4月10日,日军在接应部队的策应下,仓皇逃出沁源县城。至此,沁源围困胜利结束。

  在历时两年半的战斗中,沁源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2730余次,毙伤日伪军3078人,俘获245人。

  1945年4月21日,太岳《新华日报》载文说:“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8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

  在《沁源县志》的序中,曾在沁源战斗过的老干部裴丽生深情回忆:“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沁源人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上万名无辜群众被日军杀害,1600多名抗日干部和民兵壮烈牺牲,整个沁源被焚为瓦砾。为了长期围困日军,几万群众在两年多时间里宿居深山窑洞,吃草根,啃树皮,忍受着寒冷、饥饿、疾病的折磨,还有灾害、野兽和日军的袭击、围剿。但是,沁源人民就像太岳山的劲松,坚强挺拔,宁死不屈!”

  沁源围困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四军史写道:在战争岁月里,蔡爱卿身先士卒战功卓著。抗日战争期间,他从平遥奇袭、关家垴血战、两次青浮战役等等,他都打出了军威;围困沁源日寇之役,驰名中外,他赢得了沁源军民的赞誉;解放战争时期,蔡爱卿所指挥的诸多战斗都达到了他生平最辉煌的境界。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是八年抗日战争中,华北敌后战场上全民战争最典型的战例,曾受到党中央通过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表彰。文中赞道:“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在干部会上说:蔡爱卿是一位有勇有谋、善于带兵的好指挥员。政治委员薄一波称赞蔡爱卿是太岳抗日猛将。时至六十年后的今日,在沁源县战斗过的三十八团大本营、团部当年的驻地──下兴居村,至今仍还保留着蔡爱卿住过的那间破屋,房门外挂着《蔡爱卿团长旧居》。当地的老百姓说:“我们不会忘记这位英雄。我们的后代也不会忘记他。”当那里的老百姓收到从湖南邮寄给他们的的《蔡爱卿将军传记》时,他们高兴极了,就象得到什么宝贝似的争相传阅、谈论、回忆……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当年的抗日猛将,没有忘记蔡爱卿在那九百二十二个日日夜夜的围困战中,和人民一道在饥寒交迫中、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在对敌斗争中带领军民一次又一次战胜日寇,一次又一次创造出神话般的战斗胜利的奇迹,时至今日并且还将永远留存在沁源人的心目中。沁源围困战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传说,就是因为在沁源军民的功勋中,有着一种崇高的精神。他们为胜利而忍受了任何艰难困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不屈和人的尊严那种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日寇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占领了太岳腹心地的沁源县城,另一个大队占领城周围十余处据点,以推行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计划。三十八团在兄弟部队及民兵的配合下,进行了坚壁清野,掩护群众转移、和在战争间歇间搞生产自救;并带领军民潜伏到敌占区积极骚扰敌人,打击敌人的补给线。在长达两年多的围困战中,总共作战三千五百多次,歼日本军队四千二百余人,营救被捕群众一千七百多人,夺回被敌人抢去的牲口二千多头,大车一千二百多辆,使一千六百平方土地成为无人区,迫使日寇“山岳剿共实验区”计划彻底失败。

  一 空室清野

  山西省沁源县位于晋东南太岳绵山山脉之中,丛林茂密、山青水秀,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奉朱德总司令之命,开赴晋东南后创建的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它南临中条山,北接晋中平原,东与太行山毗邻,西可鸟瞰同蒲铁路,是连接太行与晋绥根据地的桥梁,也是延安通向冀鲁豫和华中的交通孔道,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日寇视沁源县为一颗肴香扑鼻的肉丸。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这是太岳区最困苦的年月。尤其是沁源县由于日寇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反复大扫荡的摧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房屋化为灰烬,四千九百八十多平民被屠杀,村镇、山乡尸骨遍地,血流成河,人民财产被洗劫一空,人力物力濒于枯竭。而且日寇对老百姓的残害一次比一次更残酷、更凶狠,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制定了“完成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建立华北参战体制”的方针,为此,更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和掠夺。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军倾其全力疯狂扫荡我国冀中、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下半年将其重兵转向山岳地区,狂妄地要在沁源县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妄图把沁源县变成消灭太岳抗日力量的前哨基地。敌酋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于一九四二年十月,调派驻晋日军全力发动对岳北根据地第六次扫荡,接着以重兵占领了沁源县城。并在全县重要村镇、交通要道扎下十五个卫星据点,迫使全县悉数被分割、陷入格子网内。敌人以据点为“锁”,以壕沟为链,采用“囚笼战术”,企图将抗日军民困在格子网内、分区清剿。日本鬼子大兴土木、修筑公路、构筑碉堡,在沁源县城外树起一块上面写着:“山岳剿共实验区”的巨大木牌

  当时太岳区党委的主要领导是薄一波、陈赓、牛佩琮、安子文等人。领导班子研究评估了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诸因素,并决定:对侵入之敌采取针锋相对,长期围困,逼走敌人的方针。把县城及四周的老百姓全部动员转移出来,实行彻底的空室清野,给敌人留下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并对敌人的主要补给线实行彻底破坏,断绝敌人的交通运输,迫使日寇退出根据地。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正确方针。这一重大决策,得到中共太行分局的肯定与支持。之后,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六日,邓小平在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说:“最近敌人占领沁源,我们组织了巨大的逼退敌人的斗争,组织了城郊及交通沿线数十里内的人民撤退和解决撤退人民生活的艰难工作,同时组织了顽强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围困沁源之敌。斗争的结果尚不可知,但如果我们能以最大的忍耐性、顽强性坚持这一斗争,有很大可能取得胜利……”。

  薄一波、陈赓等领导人指示,以部队为主,群众为基础,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陈庚司令员作了具体部署:以三十八团为主,二十五团和五十九团各抽一个营和洪赵支队一部,去发动群众、带领民兵,配合三十八团围困沁源县城之敌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围困指挥部正式成立,蔡爱卿担任了第一任总指挥,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兼任政治委员。

  围困指挥部的首要任务是空室清野。把敌据点周围和交通要道三十多里之内的村庄全部撤空,部队掩护百姓转移到山里;接着把全县划分成十一个战区,以正规部队为骨干、与县大队、民兵基干队编成三结合的武装,组成十三个游击集团,分片保护群众、开展游击战、麻雀战,打击搜山之敌、并切断日军的交通运输线。

  沁源县是抗战期间最早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群众政治觉悟高,指挥部的动员令一下达,凡属“空室清野”范围之内的民众,全部很快就撤空了。人们齐心协力填水井、清谷仓、埋的埋、藏的藏,然后带上衣物、毅然抛下心爱的家园进山了。只留给敌人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二 避实击虚

  树叶在疾风中纷纷凋落,每次吹过一阵寒风,霜叶无可奈何地脱落了树枝,象一群鸟儿一般,在风中飞舞,然后落在地上,随后寒风吹来了一埸大雪。雪花就象扇动着翅膀的白蝴蝶,轻轻地飘飞着,除了北风的呼啸声,那白茫茫的大地寂寥而静谧。

  灯盏里的灯心象一颗痛苦的心,摇曳着、闪动着,室内的光亮犹如梦幻般的朦胧。小王虽然为团长烧暖了土炕,却无人享用。蔡爱卿在幽暗的屋子里背着双手来回踱步、思考。他自言自语说:“首先要打击日寇的疯狂气焰。化敌实为虚,变我虚为实,用多变的战法,调动敌人、分散敌人、迷惑敌人,避实击虚;我的团队是一支顽强、勇猛、战斗快速的部队,必需保持它的精锐之气;象照顾战士一样,帮助政府关心进山群众,提高他们坚持围困战胜利的信心,尽力使难民减少受冻和挨饿……”

  没有老百姓维持,日本军队深感困难重重,所以,日寇不得不加紧进山搜捕和捉拿群众。由于搜索范围的逐渐扩大,日军的兵力也随之分散。

  战争不但是力量的较量,也是激情的较量。三十八团是蔡爱卿一手栽培起来的一支士气高昂、凝聚力强、熟悉他的战术的部队,战士们纯朴的抗战热诚,就象冷峻地壳里的岩浆等待出口一样,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把憋闷在胸腔里的对日本鬼的仇恨猛烈地爆发出来。战士与民兵组成的混合组里,他们与民兵相互提携,各取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组把神枪手集中起来,埋伏在敌人进山搜捕群众必经的路旁,神枪手蹲在草丛里专打活靶子。有的游击集团把小分队再编成几个小组,对进山之敌采用麻雀战术到处敲打。他们在敌人进山的路口堆集多剌植物,待敌人清除道路时,用排子枪、和手榴弹一齐向日军射击,使敌人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小股敌军不再敢肆无忌惮地搜山了。

  蔡爱卿令一、二营各一连、县大队和民兵自卫队一千二百多人在二营长王长有指挥下,一举攻进了沁源城东关,一梯队五连乘夜黑首先占领了东关,立即在魁星楼放起大火,火势冲天,枪声大震。三排在炮火掩护下,从魁星楼向北发展,占领了敌人的练兵场。九班长潘东成、十班副霍敬文率部冲进房里,却空无一人。饭包整齐地挂满了墙壁,几十支步枪零乱放在地上。当他们正在收集武器时,约有20多个敌人向他们围逼过来。手急眼快的霍敬文向敌人连打一排子弹,掩护全班向敌冲杀过去,他的右臂和左腿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担任东城警戒的四连也冲进来,指导员郭建高喊:“冲呀!”阻击了日寇的反扑,形成巷战。由于敌人封锁了路口,双方陷入对峙。这时五连一排已冲到南松门附近。机枪班长葛松诚用机枪向门楼扫射,掩护一排向前发展,经激战,他们终于占领了南松门楼,歼敌十多人。凌晨,王长有指挥部队撤出战斗。这次强袭城关,毙敌一百多人,缴获一百多支步枪,两挺轻机枪,烧毁仓库四座及草料场三处,还将被扣押的一千多名老百姓全部解救出来。这次的胜利鼓舞了广大群众。

  三连长胡尚礼率部,夜袭日寇十五个卫星据点之一的王陶据点,经一小时战斗,毙敌小队长以下二十余人。摧毁了鬼子在南山刚刚修筑的炮楼,又拨掉了一颗钉子。

  在西部柏子敌据点,五连一个班和民兵埋伏在小路一侧灌木中,等待敌人临近只几米时一齐开火,击毙鬼子十几名,其余仓皇逃回据点。

  民兵杀敌英雄药炎明,只身与鬼子搏斗,用一条扁担打死敌指挥官一名。他带领民兵埋伏在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居高临下打得日寇狼狈逃窜。缴获八匹骡马和一部枪支弹药。

  围困王和敌据点的县大队,夜袭王和据点,击毙日军二名、活捉渡边一郎,并在政治攻势下使三十余名伪军反正投诚。

  二十五团大闹闫寨,使鬼子拆除了该据点。蔡爱卿调动阳泉和南石,以及闫寨民兵配合二十五团二营一部于十二月某日,打击驻剿闫寨之敌。凌晨,黑沉沉的大地沉浸在寂静与幽暗里,东边天空开始朦胧地透出亮光,日军正在看上去象是一块潮湿的暗蓝色画布下进行早操。五连一个排潜伏在西岭,机枪班长张文明带机枪一挺摸到闫寨西头高地,猛烈扫射出操之敌,正在讲话的日军长官当埸倒毙,接着又击毙几十名日军官兵。随后的几天里,他们夜夜袭击敌营,污染水源、张贴标语漫画、砸用具、埋地雷、敲锣打鼓、摇旗呐喊,轮翻袭扰,迫使日军拆除了闫寨据点。

  三十八团一连长崔加林带领二区民兵,埋伏在官军村附近的山上,用石头垒起一道高墙、在悬崖下面的路面埋上地雷,当敌人经过时,民兵突然推倒石墙,巨石从陡壁飞滚而下,砸得鬼子抱头鼠窜,在慌乱中踏响地雷的同时,潜伏在对面山头上的一连战士,用机枪、步枪密集火网,向混乱的溃散敌群扫射过来,毙伤敌人五十多名。

  二十五团在史家沟毙敌四十多名而自己无一伤忙。打乱了日军这一次搜山清剿抗日军民的部署。

  民兵英雄于文海是有名的神枪手之一,他四十来岁,身材魁伟,仪表堂堂,嗓音特别宏亮;他的整个驱体与其说是结实,不如说是粗壮。他的原藉是山东,因逃荒来到山西以打猎为生。于文海特别崇敬蔡爱卿,他象许多当地人一样,不称呼对方的职称,而是亲切地直呼老蔡。文海与蔡爱卿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俩在山上巡视,恰好山下来了几十个日寇骑兵。蔡爱卿说:“文海,听说你打兔子百发百中,现在我考考你,给我打一条'黄狼’。”于文海一边举枪一边风趣地用山东话说:“黄狼比兔子目标大。”话落枪响,一个日军骑兵栽倒在马下,趁敌混乱,文海又撂倒一个。敌人怕中埋伏,驮上两具尸体仓皇而逃。蔡爱卿伸出大拇指说:“名不虚传,真是神枪手。”

  日兵早操不带武器,操毕必需默诵“天皇圣训”。蔡爱卿派五连埋伏在城关敌据点西学坡和寨坡两个对峙的高地上,用机枪、步枪构成交叉火力网,居高临下给正在默诵“天皇圣训”的日寇以突然袭击,一次毙伤敌40多人。三十八团因为常打胜仗,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子弹多,练就了一大批神枪手。

  三十八团参加围困沁源日寇期间,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内线、时而外线,各个击破,消耗日军。

  在外线作战的部队,不断地涌现出诸多的英雄人物,创下了许多模范战例,其中在宽平、芦家庄的一次伏击战,就打死打伤日军二百多人。

  当星星还在闪烁着明亮而寒冷的光辉,当东方开始泛起鱼肚白,当日本兵正在匆忙地行进返回巢穴时,树林也逐渐地在黑暗中浮现出了轮廓。一阵寒风掠过树稍,愈刮愈强劲,森林立刻苏醒了,用清脆响亮的声音喧闹起来,百年古松的涛声和仿佛丝丝低语的林声互相呼应了一阵,树杆上的积雪就簌簌地落了下来。

  突然间,枪弹犹如被风吹落的冻雪,朝着正在撤退的日军飞了过来,三十八团三连居高临下向敌人开火了。这是一支报复围困部队、和合击太岳区抗日首脑机关扑空后,途经北平镇西北的宽平、芦家庄匆匆向同蒲线撒回的两个日军大队。连长胡尚礼端起一挺机枪和另一名机枪手,构成交叉火力横扫敌军,当即有二十多名鬼子兵被击毙,同时还夺回鬼子掠夺来的一群耕牛。部队奇袭后便立刻撒离了伏击点转移到马莲滩,又与另一大股向同蒲线撒退的日军遭遇。

  蔡爱卿命令另派一支分队迅速绕道抢占芦家庄南山,并占领有利阵地形布置火力。当日军大队人马渐渐进入我伏击圈时,蔡爱卿下令:“向敌军行进的纵队开火!”几个骑马的日军军官随着枪弹的爆炸声首先倒毙,接着上百名四处逃窜的鬼子兵也纷纷倒地,驮载物资的运输队人仰马翻乱成一团,拼命向芦家庄奔逃。逃窜之敌刚进入芦家庄村头,我二连突击队一个排已先机插进村头,用剌刀、手榴弹与敌人展开肉搏。日本兵慌忙甩掉辎重,一面向东北方向的芦苇丛中溃逃,一面组织火力反扑。他们用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拦截我军退路。并有敌步兵群向我两翼迂回包抄过来,二连一排被敌包围,被迫后撒时,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反扑后,全班五名战士壮烈牺牲,全排在一、三连接应下,全部撒出战斗。第二天打扫芦家庄战场时,只见敌人焚烧死尸的火堆有四十多处,火化死尸上百具。目睹过现场逃回来的民夫说:敌人还运走伤兵一百八十多名。这股敌人逃回洪洞、赵城后承认芦家庄一战伤亡惨重,死伤二百余名。

  团长蔡爱卿,政委胡荣贵和参谋长余秉钧,分别各率一部声东击西打击日寇,都不断获得了重大战果。三连长胡尚礼在黄梁附近设巧计一次就诱歼敌人三十多名。余秉钧参谋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蔡爱卿对余参谋长的牺牲非常痛心,直到生命终结仍然念念不忘。

  在围困沁源日军开始的一个月内,三十八团和兄弟部队及民兵,先后进行了大小战斗上百次,以各种手段击毙日军三百五十余人,有力地挫败了敌人分割清剿的企图,迫使日寇收缩了战线、龟缩在沁源城关、交口和中峪店几个据点,敌军在沁河以西的多数据点,也于十一月下旬先后放弃。围困指挥部在太岳军区统一部署下,反分割、反清剿的胜利,把一度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激发了全县人民对敌斗争的信心。他们的信念是具体的,那就是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沁源、赶出中国。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5-20 18:29: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八路军的敌工系统

下一篇:胶东八路军与第18旅的统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