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东南,其范围包括今日之长治、晋城两市,在1937年,属于阎锡山管辖的山西省第三、第五行政区。这里虽然不是很富,但很安逸,也有几十年未见战火了。突然,抗战爆发,各路人马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其中有一支穿灰布军装的军队与众不同,他们早早就暗含想法,要在这儿待下去,且一待就是10年。这就是当地妇孺皆知的八路军(当年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是中国共产党的部队。他们先从晋东南开始经营,根据地扩大到晋冀豫(称太行区),最后发展成晋冀鲁豫边区。现在就让我们以这支军队为主线,以国军和日军为副线,展开来探索这段真实的历史。
说到太行根据地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努力涉及中共党政军三个方面,还有国民政府一定程度的认可,以及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客观上的支持。——这一点也很重要,不承认就不是理智之人。但决定性的一点是中共八路军总部及第129师的进驻。其具体情况如下:
1936年冬,中共秘密党员、牺盟会特派员宋乃德(沁源人)在长治城莲花池北楼组建牺盟中心区,其分支组织遍及晋东南十几个县,1937年8月,又建立了80人的“长治牺盟突击队”,多以学生为主,如候国英、孟宪德等等,聘请屯留人马景义为军事教官,主要活动于长治县韩店一带,这是中共在晋东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时间仅仅3个月。而后宋乃德到潞城当了县长。9月以后,中共党员薄一波、戎伍胜作为阎锡山属下的第三区、第五区的专员,带领新组建的统战武装决死第一纵队(辖6个团)、第三纵队(辖5个团),先后驻节沁县(南沟)、长治(东街师范),控制了晋东南地区的北部和南部。10月,陈纯汉、傅雨田率领决死第六纵队(主要是教导第八团)抵达长治城,总部驻南街,次年10月到汾西,归120师领导;10月,129师秦基伟、赖际发率一个连先行到达太北,建立了本师第一支游击武装——秦赖游击队。这些都是中共掌控晋东南的序曲,大动作还在后头。
1937年11月初,,太原失陷,国共守军南撤,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撤到和顺县石拐镇,——这已经属于上党北部;八路军115师移驻吕梁山,120师留在晋西北,129师从晋北撤到晋东南,开始着手建立根据地。其战斗序列是:师长刘伯承,政训主任张浩(不久换成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第385旅(半个旅)旅长王宏坤,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全师共约9000余人,不如115师规模大。
关于这个著名的军事集团,我有必要对其骨干作一个评点——刘伯承,刘帅也,在集团里属于大“掌柜”, 专业水平很高,为人仁厚、质朴,性格甚至有些腼腆,有兄长之风。处理军事不慌不忙,很少霸王硬上弓。虽说兵学五车、理论造诣很高,但之前,在红军里独立掌兵打仗的能力未凸显过。后来的业绩证明,他作为军事家,中外公认,在党内应在三强之列。邓小平,邓政委也,基本是刚由行政转向军事,虽然年轻资历尚浅,但做事稳重果断,颇有政治素质,因此深得毛泽东信任,前途自然光明,后来的事实也给以证明。三把手徐向前徐副帅,曾经是这伙人湖北人“过气”的总指挥,政治上不同程度受了张国焘牵连,但余威未了,其军事才能不能抹杀。
次一级的实力派有“三陈”,有陈赓、陈再道、陈锡联。先说陈锡联。此人在军内有“小钢炮”之称,由第769团团长很快升任第385旅旅长,后来又成为“太行帮老大”——太行纵队司令员。关于其升迁秘诀,一是其所在团769团为三大主力团之一,由第10师编成,其地位在鄂豫皖红军里为首选。其抗日首功就是阳明堡火烧机场,后来129师参与的战役、战斗,第769团与第772团轮流坐庄,为主打团。陈之另一特点是与刘师长“处得好”,懂得坚决执行任务,让领导很放心。有人评价他“带兵心态忒好,前程就可知了”。说他在129师各个阶段,“不论高峰低谷都不受影响,一路飙升飞扬”。连他的老旅长王宏坤、师参谋长李达都争不过他。1955年授上将军衔。
再说陈再道。其资历明显高于陈锡联,早在红军进入陕甘时就已是第4军军长,一改编就是第386旅副旅长,属于无实权类。——据有人分析认为这与毛泽东对“红四方面军“不太放心”。1938年1月,陈找准机会带临时拼凑的“东进纵队”下了冀南,很快吸引了多股“民营”的平原游击队,很快就声势浩大,搞出了气象,成了爆发户。又吸引宋任穷主任及骑兵团入伙。但平原大得需要更多人马,徐副帅闻讯后也点起大大小小四个团连夜下太行。一下就经营出一片天地,而后陈再道就成了此地军事主官——冀南纵队司令员。其兵力最盛时编成新4旅、新7旅、新8旅三旅,实力远超另“二陈”,从此奠定了“冀南帮”的根基。1955年也授上将军衔。
三说陈赓。陈赓1922年入党,黄埔一期为“三杰”之一,又在过上海中央特科,与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都有渊源,还救过蒋介石的命,毛泽东也对他格外器重,又有两次被浮与脱逃经历,那经历传奇的很呐,几乎无人可及,实为百年将星。在129师那是除了刘邓徐外,唯一之“大腕儿”,担任第386旅旅长。——全师入晋之三个团约9000人,他麾下两团人马就近6000。典型的实力派!虽然军中资历倪志亮、王树声可与之比,但背景无法望其项背。他的性格诙谐豪放,嘻嘻哈哈很会表演,人格魅力十足,具有"草莽"英雄气质,在军中及晋东南颇具影响力,第386旅被他彻底慑服,团结得如“铁桶”一样。说白了,很有人气!据说,他与刘帅的关系有些“生分”,“上下级间就是那种公事公办的态度,私下相处也是若即若离的感觉”。“解放战争中陈赓独立卓行几成一系”。 他的4纵为超级纵队,竟然有五个旅,在普遍“偏瘦”的刘邓二野中为个例;后来又组成陈谢兵团,兵力达到九万余众,以独立之军南下击敌,断非他人可比。此为后话不提。1955年授大将军衔,且居第三。
当然,129师“悍将”众多,旅、团级的还有王近山、李聚奎、徐深吉、韦杰、王宏坤等等。而李达是一个好师参谋长。这里不再细述。而不能否定,“三陈”,当之无愧是129师的三座高峰。
11月3日,第18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分途会合于和顺县的马坊,而后进入晋东南,开始指挥华北八路军。1938年初,115师第344旅和第5支队来到晋东南,随129师行动,由集总直接指挥,帮助建立根据地。1938年4月,晋豫边游击队(又称“唐支队”)在阳城下寺坪成立,正副司令员是唐天际(黄埔第六期)、李敏之,主要活动于晋城、豫北一带,后扩大至3000人。此外,还有抗大一分校,约1000余人,校长为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党、资历很深的何长工,人称“何司令”,政委杨奇清。1938年冬从陕西洛川过来,在长治、壶关一带驻扎,1940年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延安的抗大总校在毛泽东称为“罗长子”的罗瑞卿率领下,辗转三个月来到晋东南武乡蟠龙镇,一个月后,抗大一分校毕业学员在黄克诚带领下,东迁山东,何长工则带领新招的千余学员与总校会合,继续留在晋东南。
第344旅建制组成:第687团(团长田守尧),第688团(团长韦杰)和新兵营。旅长为被称为“徐老虎”的徐海东,政委为黄克诚。1938年8月,徐海东因病回延安,部队由黄克诚、杨得志率领。同年,黄克诚兼任太南地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是太行区的第三级军事领导。过去有个误区,在晋东南,只知129师,不知344旅,其实这支部队也待了两年多,曾经驻扎于高平一带,曾配合129师粉碎过日军的“九路围攻”,有过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毙伤敌军很多。此后,344旅北移,继续随129师行动,配合创建晋冀豫根据地。1939年初,一部进入冀南。1940年2月,344旅编入八路军第2纵队,专门对付太南国军摩擦。4月,根据中共中央和集总指示,344旅特务团、独立团告别晋东南,挺进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合编,后又南下苏北地区,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在整个抗战中,344旅受115师指挥仅几个月,人们提及115师,主要指师部和343旅(陈光旅)。
抗战之初,八路军仅三个师,而晋东南就有一半,还有集总及其特务团,可以想见中共对这块地方的重视。也可以说天降机遇于晋东南。此时,中共驻节的重要将领除了朱彭刘徐外,还有左权、罗瑞卿、王树声、陈赓、徐海东、黄克诚、滕代远、张际春、宋任穷等。其中在1955年有三人被授予元帅军衔、五人被授予大将军衔,上将以下更多。左权若活着至少也应该是大将吧,这还不包括进入政坛的人物。从网上看,民间选出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将”中,晋东南就有彭德怀、刘伯承、陈赓、左权等入选。传说毛泽东的“五虎将”中,晋东南占三,分别为彭刘陈。1937年的晋东南,可谓将星云集、人才济济。
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后,也于1938年12月初秘密跟进,由晋西来到晋东南,在故县与总部会合。此后绑在一起活动,在晋冀豫建立了细密而有效的组织体系。起初1938年5月由杨尚昆负责,朱、彭为常委,聂荣臻、关向应、邓小平、彭真、程子华任委员。1942年7月杨尚昆回延安后,彭德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彭德怀去延安,又由邓小平代理书记。1945年8月,北方局正式撤销,代之以晋冀鲁豫中央局。这就是中共武装及组织掌控晋东南的开始。
中共与晋东南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因缘而熟”的过程。早在1931年3月下旬,这里东部的陵川就爆发过一场由中共地下党策动的兵变。事情大政方针是这样,驻扎长治的晋军是第6师杨效欧部,其所属的第15团丁梦林部约800人突然开赴陵川,占领县城,成立了“华北农工自卫军”。仅仅一周兵变即遭镇压失败,随之烟消云散,但影响却留了下来。
据说,早在1936年红军东征时,毛泽东就盯上了晋东南这块闭塞之地。综观中共历史,毛泽东最喜欢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边界和山地打交道,而远离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交通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喜欢搞“农村包围城市”。这种做法曾被外界所不理解,包括远在欧洲的共产国际,认为是匪夷所思。但实践证明,此举适合于中国国情,而进攻人口密集的城市,则屡遭败绩。中共由此总结过,在城市中依靠少量的工人力量与国民党战斗,没有优势,只有在山区建立立足点,依靠农民力量,才能与对手相抗衡。在毛泽东看来,那些大山是弱小的中共军队的保护神,身处其中倍感安全。这大概就是中共“亲近农村、山区”的原因。说白了,这是一种弱者的思维定势。
毫无疑问,在经营晋东南上,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八路军集总和129师。11月13日,集总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会议,决定部队迅速实施战略展开。会后翌日上午,朱、彭率总部向晋南的洪洞、临汾一带转移,几个月后再次回到晋东南。随后129师和决死纵队化整为零,分成营连规模,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开展游击活动。石拐镇因而被称作“游击战争的发祥地”。作为师级老总,刘伯承明确表态:“现在我们不走了,太行山就是我们的落脚地!”他的具体做法是:把师部驻扎在辽县西河头村,与中共冀豫晋省委联合办公;制定了《军分区划分方案》,将晋东南分为6个战略展开区,而后把全师主力分成若干工作团,分散到6区内,与当地党组织一起建政扩军;把全师2/3的兵力(64个连中的41个)分散各地,进行游击活动;同时抽调大批干部与小股部队联合,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晋东南及冀西和豫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组织,发展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通俗点地讲,即“撒豆成兵,围棋做眼”。这就是中共的独特战略。
为何八路军不集中兵力而要分散开呢?
这要从八路军的实力考虑。区区一个半师,不过1.5万人,人马少得可怜,数量不足晋东南国军的一个零头,也比不过一个日军师团(一个师团约2.2万至2.4万人),放到一座山里,都看不见个影子。这么点本钱,与强大的日军对抗,根本打不了几仗。因此,八路军当务之急首先要赶快扩军,壮大自己;同时分散开与敌周旋,避免被敌重拳砸上。这种态势就像轻量级与重量级的拳击较量,没法正面对垒。于是,八路军以连为单位分散开,很快一支游击队就能拉起一个上千人的支队,随后就是一个军分区(含几个县)。而四五个连的一个支队,就能发展到几千人,控制一个军区(至少十几个县)。这些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大根据地。太行区就是这样来的。对于八路军,每一个士兵都很珍贵,几年后就是一个连长,活下来或许就是将军。
同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也进行秘密“建政”活动,彭真作为北方局组织部长和安子文先行到达,活动于沁县一带,首先组建冀豫晋省委,由李雪峰任书记,恢复和建立五个特委和一个办事处,其中晋东南特委在各县建立了县委和工委。中共特色的“群团组织”工会、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和抗日自卫队此刻也相继出现。长治、沁县、晋城是抗日的热点。
这样到1937年底,中共在晋东南有了一套党政军秘密班子,党是北方局、冀豫晋省委领导的几级机构,受中共中央直接指挥;政是指阎锡山认可的第三、第五专区及牺盟会等统战政权,受国共双方领导;军主要指八路军,番号是第18集团军,名义上受国民政府军委会领导,但领导权操在中共手里。这就是晋东南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初创情况。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10-15 10:48: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山东军区主力地方化后的战斗序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