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沦陷,蒋介石大造舆论,设法引起英法美等国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中国政府进一步展开外交活动,建议成立远东军事同盟,但鲜有回应。
对日抗战,蒋介石并没有十足的信心,他关于中国必然会赢得战争胜利的预言,都离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国际局势必起变化。
十多年来,蒋介石竭力安抚、分化、拉拢或打击各派地方势力,形成的仅仅是一个专制而又松散的中央集权政体。在“门户开放”与“机会均等”原则下确立起来的“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行政完整”的承诺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在民族情感激荡下举起抗日大旗的蒋介石拟定了“苦撑待变”的抗战方略。在他的持久消耗战略中,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争取外援是重要的一环,他不相信单靠中国一国之力能战胜日本,革命意志已经涣散了的国民党也的确难以长久地团结全国各阶层民众抗战。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大国,作为半殖民地,列强在中国分别具有重大权益,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某一强国的异军突起、独霸局面必将以其它列强权益的削弱为代价;作为大国,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意义上还是在政治战略上,在未来的远东都将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中日之间的战争,其影响必定不会局限于中日两国之内,它终将引起世界各大国的反应。蒋介石从国际纷争格局的视角出发,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中发现了有利的因素。随着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蒋介石期待已久的国际局势变化也初现端倪,他终于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搏一番了。
自日本于1938年秋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后,英美对远东的态度均有积极的转变。1938年12月和1939年1月,美英法政府先后向日本政府递交照会,指责“东亚新秩序”有违九国公约,表示不承认日本的所谓“东亚新秩序”。为警告日本小心行事,英美还先后宣布战时第一笔对华贷款。对于英美的这一转变,一直在寻找外援却一度遭受冷遇的国民党人颇为振奋,蒋介石颇为自信地预言,不出两年,即在罗斯福总统任内,美国将会挺身而出,设法解决中日问题。
1939年2月,日军在海南岛登陆。蒋介石获得消息后,立即邀请了陈立夫、郭沫若、陈博生等人征求意见商讨对策。“日本人在海南岛登陆,您有何见教?”蒋介石向郭沫若投去询问的目光。郭沫若答道:日本人在试探英国人和法国人,特别是英国人。如果他们没有强烈的反应,日本有可能在华南发动军事行动。日本陆军曾在哈桑湖地区作过试探,被苏联击败,因此日本海军决定试探南方。”在日本生活近十年,郭沫若对日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蒋介石显然对此很感兴趣。对,就是南进!蒋介石最担心的还是日军转道缅甸进攻中国大后方,要防止这种危险局面出现,必须唤起英国、法国的注意,因此,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日军攻占海南岛,国内外颇为震动。利用这个事件,国民政府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展开了一场争取盟友的外交宣传战。蒋介石在答外国记者问时说:“日军在海南岛登陆,对于我国抗战并无任何影响。因中日战争之胜败,必须取决于大陆上军事之行动,一岛之占领与否,根本无关重要。”他强调的是日军此举对远东和世界的影响。
为引起英美当局的注意,蒋介石指出:“日本进攻海南岛,无异造成太平洋上之‘九一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重新提出了召开九国公约会议的主张,期望英美在这次会议上能有比上次会议更为积极的表现,促成对中国有利的结果。
蒋介石的呼吁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国际重视,但是美、英、法、荷很快发觉,威胁真的就在眼前了。3月30日,日本宣布中国南海的领土南沙群岛归日本所有。日本的举动直接威胁着四国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利益,他们相继向日本提出抗议。
这时,国民政府显然期望态度渐趋积极的英美对正一意扩大侵略的日本能施加压力,起到限制甚至制裁的作用。
这年3月,德国公然武装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对一直主张对德妥协的张伯伦首相不啻是一个沉重打击。为了警告德国,表明制裁其进一步扩张的决心,英国在4月初与波兰签订了互助协定,议定英国将全力援助波兰抵抗侵略。此后,英法又陆续对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的安全作出担保。英法甚至与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苏联也开始进行有关集体安全的谈判。这对密切关注着欧洲局势发展的中国政府是个鼓舞,他们判断“民主阵线或可由此而形成”。
受此鼓舞,重庆的国民政府积极展开了在远东建立反侵略阵线的活动,争取英法将正在策划中的反侵略阵线扩大到远东。
国民政府还希望获得欧洲反侵略阵线的另一方即苏联的支持。争取苏联出兵,并肩抗日,是蒋介石自抗战爆发以来一直努力的目标。虽然在1937年底,斯大林正式拒绝这一要求,不过蒋介石并没有死心,一有机会他就暗示莫斯科,日军在准备进攻苏联。 苏联没有作出明确答复,斯大林在回电中表示,苏联当尽其力所能及,帮助中国完成解放大业。关于远东的集体安全问题,苏未有明确表示,只是说苏联与英法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之中,如果谈判成功,则会促进爱好和平的各国结成联合组织。
国民政府以日军攻占海南岛为契机展开的争取军事合作的外交努力终未获成功。
就在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远东反侵略阵线的同时,有关列强将召开太平洋会议调停中日的消息开始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远东的形势真的像太平洋上的波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英国斡旋中日的传言正盛,一贯对在远东调停持消极态度的美国又被牵扯进来,更加让人相信传言的真实性。1939年4月中旬,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美国总统罗斯福将向日本提议召开太平洋会议,以解决远东的冲突。驻美大使胡适的来电让蒋介石很失望,胡适说他曾面见罗斯福,罗斯福愤然指责《朝日新闻》的消息纯属捏造。
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重庆拜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在谈话中提出了扩大反侵略阵线的问题。他特别希望卡尔能向英国政府建议,在同苏联的谈判中应迅速无条件缔结军事同盟,并将其扩大到远东。因为只要欧洲爆发战争,日本必定不会作壁上观,但是如果英苏成立军事协定,就可以抑制希特勒,这样,“欧洲和平可期,而远东亦可获安定。”
重庆方面事实上是十分希望召开远东国际会议的。不过,鉴于以往的冷遇,这次蒋介石表现的比较谨慎,他准备事先与列强驻华大使私下磋商试探各国的态度。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首先从卡尔那里得知了蒋介石的意图,立即向美国务院作了汇报。美国政府并不愿意蹚这趟浑水,所以不准备向日本提出调停。
6月上旬,日本方面再次传言,声称英、法、美等国拟调停中日战争。但是,法国外交部官员很快就答复中国驻法大使说:三国不仅并无此意,而且为远东及世界大局起见,都希望中国继续抗战,以达最后胜利,也使得日本无力西顾欧局。是啊,欧洲已经被战争的乌云笼罩,他们哪还有闲心来操心远东的冲突呢?
这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各国大使匆匆奔走与政要频频会晤,使得时局更加扑朔迷离。当英法在西方演出了慕尼黑会议并逐步显示出其恶果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它们是否也想在东方搞一个“慕尼黑”。对政府的妥协倾向进行批评的声音开始多起来。蒋介石对此也不得不更加谨慎。
由于英美法(尤其是美国)的态度均不够积极,重庆国民政府推动召开国际会议的行动毫无进展。
这样,在欧战爆发之前,召开有关国际会议的想法始终未能获得积极的响应,因而也始终只是停留在想法上。随着欧战的爆发,英法本身都已卷入战争之中,召开太平洋会议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周彥青整理)
《八年全面抗战中的蒋介石1937-1945》 何虎生著 台海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5-25 15:47: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