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生军
苏宏伟一张珍藏的学生军街头宣传抗日照片,上面还可看到3个头戴钢盔、脚扎绑腿、一身军装的男生,站在梧州的骑楼下。其中一名手中举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胜利第一”4个大字。
抗战时期,当时的广西政府曾组织桂林、南宁、梧州、柳州4地的中学生组成学生军,到抗日前线、后方开展宣传发动工作。60多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哥、学生妹已届八旬。目前生活在柳州的,更是寥寥可数,只剩下10多位。近日,今报记者找到他们中的几位,聆听他们回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娘子军”笑谈“当年勇”
5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柳州映山街景行小学,找到住在该校宿舍楼的柯家荣老人,刚好碰上董玲和邓玉琴两位老人也在她家。她们都曾是第三期广西学生军的柳籍学员,如今都已满头白发。她们朗朗的笑声,还流露出当年“娘子军”特有的豪迈气概。
柯家荣今年83岁,退休前是景行小学的老师。“我家以前就住在东门对面的枕江楼,那是一套两层楼、五开间的大房子。”柯说,自己的父亲抗战期间在部队工作,她10多岁时跟着父亲开拔到桂林,在那里读桂林女中。1938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已经打到广东,广西局势紧张,地方当局决定组建第三期学生军,当时才16岁的柯家荣和同学一起踊跃报名,经过考试、体检,她被录取了。“十几岁的学生妹又矮又小,体重都不够,我们就在口袋里放一些石头,‘蒙混过关’。”
当时全省的学生军都要先到桂林集训,柯家荣在那里遇到了来自柳州龙城中学的董玲和邓玉琴,之后大家又一起分在学生军一团,到桂东的钟山、平乐、贺县等地搞抗日宣传。3位老人因此多了一份“同袍”的情谊。那时能够读到中学的女孩,大多出生于小康之家。她们为什么愿意背井离乡,去抗日前线做那么艰苦的工作呢?81岁的邓玉琴老人说,当时日本飞机频繁轰炸柳州,学校里根本就放不下一张书桌,书读不成了,大家干脆去打鬼子。“那时我们三天两头跑警报,一听到警报响起,龙中的师生就跑到现在的柳州饭店那里,躲在草丛中。那里以前还是一块空地,飞机来时大家不敢留在房子里,怕挨炸。”
招学生军时,邓玉琴才14岁。她瞒着家里报了名,随部队出发前只在家里留了一张字条,就和参军的同学一起步行几天几夜到桂林,投身火热的抗战中。
董玲当时也是14岁,她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把自己送到浮桥头,哭哭啼啼,想劝她回家,但她还是坚持要去“当兵”。沿桂柳路走到雒容镇时,大家住在关帝庙里,用稻草往地上一铺,就这样过一夜。也有女生因为脚起泡、想家而流泪的,但都在高年级同学的劝慰、关怀下坚持了下来。
据3位老人回忆,从1938年底到1941年前后,她们有组织地下到农村、乡镇,到老百姓家里宣传抗日的道理,到街头唱歌、演戏,教妇女、儿童学文化,还曾到昆仑关前线协助抗日部队工作,等等,直到学生军被解散。解放后,邓玉琴做了一辈子老师,董玲则始终从事文艺工作。她们说,龙城中学当年有好几十人参加了学生军,但这段历史在校史中依然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今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人们不应该忘记,柳州曾有这么多热血青年在抗日战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男“战士”豪情忆往昔
5月21日下午,记者在柳州旧机场开发区的天富华庭小区,见到了79岁的苏宏伟老人。苏老慈眉善目,嗓音洪亮,身板硬朗,那天正忙着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跟旅游团到厦门旅游。在旅游团队里,也许他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性情开朗的老人,估计没人会想到,他12岁就参加学生军,投入抗日工作中了。 “为了参加学生军,我足足报大了4岁。”1938年,当时在梧州中学读初中的苏宏伟报名参加第三期学生军。只有小学生个头的他穿起一身军装,俨然是个“兵”了。
虽然只读过初一年级,苏宏伟也大胆地和高年级的同学跑上街头演讲,高唱抗战歌曲。采访时,苏老拿出一张珍藏的照片,上面还可看到3个头戴钢盔、脚扎绑腿、一身军装的男生,站在梧州的骑楼下。其中一名手中举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胜利第一”4个大字。“我在后面的人群里。”记者顺着苏老手指的地方,看到背景上只有模糊的人影。
在学生军中度过的几年,成了苏老一辈子最难忘的回忆之一。解放前夕,他来到柳州,之后一直在税务系统干到退休。退休后的他喜欢写诗,其中不少诗歌的内容就和学生军有关:“芦沟晓月枪声起/八桂青年忾敌仇”、“抗日风云起/我学生军/从戎战寇保乡亲”、“青年少壮共枕戈/赶走日本鬼/全国人民齐欢歌”……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杀敌报国的豪气。
苏老还为记者大声唱起了《广西学生军军歌》,歌声雄壮慷慨,是进行曲的风格,当年的学生军就是唱着它走遍了八桂的山山水水。
“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在伟大的时代里负起伟大的使命。我们抱定勇敢、坚强、战斗、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和前线战士、全国同胞誓死克服我们的敌人。我们为国家争独立,为民族争生存,为人类伸正义,为世界求和平,在伟大的时代里负起伟大的使命。我们是铁打的一群,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据了解,“铁打的一群”此后成了广西学生军的特有称谓,有时也简称“铁群”。
离开苏老家,记者根据他的指点在柳州飞鹅路附近找到了84岁的潘世恒老人。潘老也是第三期学生军的成员,他是从武宣到柳州龙城中学读书,在龙中考上学生军的。1941年学生军解散后,他被当时的组织者送到军校学习。潘老也是在税务系统工作,和苏宏伟是同事,但他们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学生军重新聚会时,才知道老同事原来是“一个部队”的,不禁感慨万千。 龙城学子以身殉国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当年的广西当局曾组织过3期学生军,第一期组建于1936年,目的主要是为了反蒋(介石),成立不久因局势变化很快解散,在广西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1937年抗战爆发,广西当局决定联蒋抗日,于当年底组织了第二期学生军。柳州报名参军的主要是柳州中学(柳州高中前身)的学生,有50多人。而现在,依然生活在柳州的只有廖慧珍老人。
5月22日下午,记者在柳州三中路旁一处幽静的大院里拜访了84岁的廖慧珍老人。老人春节前不慎摔断了左腿,至今没有完全康复,坐在轮椅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廖慧珍4岁时父亲去世,靠伯父接济读完了小学,考上了柳中。母亲想让她早早嫁人,还在她读初中时就为她说下了一门亲事。1937年10月,她报名参加学生军,到桂林集训。母亲两次从柳州赶到桂林,要她回家完婚,都被她倔强地拒绝。此后,她随学生军先后到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参加抗日宣传、慰劳前线战士,后来还在“大别山新闻社”当起了记者,采写抗战新闻。1941年左右,她和一位姓王的抗战部队军人结了婚,解放后回到柳州,当起了小学老师,最后从河西小学退休。
廖慧珍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行军到湖南衡阳时,群众纷纷跑到街上来欢迎广西学生军:“快看啊,女兵!”廖慧珍在队伍里昂首挺胸,觉得特别自豪。
由于年代久远,老人已难以回忆起当学生军时的诸多细节。因为第二期学生军是远赴省外参加抗战,比在家乡工作要辛苦、危险得多。廖慧珍老人的柳中同班同学罗怡林,也是第二期学生军成员,他去世之前留下了关于柳籍学生军的最详细的资料,让今人可以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当年的沸腾生活。
罗怡林的文章留下了关于柳州籍学生军牺牲人员的记录,如柳中的赵素娥、韦廷安、陈守善等。他们有的因被捕受严刑拷打而牺牲,有的死于敌后根据地复杂的斗争中,有的则因劳累过度倒在了战场上。他们在改革开放后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是龙城永远的骄傲。
老乡写下《送征行》
改革开放后,当年的学生军又聚到一起,共话当年。他们每个月都要碰头一次,除了回忆火热的抗战生活,还常常高唱《广西学生军军歌》,怀念战友。“刚开始还有十几桌人,现在才刚刚凑够一桌。”采访中,一位老学生军队员说。胡习恒、武绍庭、李秀华、苏景云、廖淑秀、董玉梅、赵文斌……这些当年的广西学生军成员,由于时间关系、地址变动或缺少联系电话等原因,记者无法一一采访,在此深表遗憾。
5月23日上午,记者还见到了88岁的韦晓萍老人,得知他当年曾见证学生军的风采。鹿寨出生的韦晓萍18岁考上武汉的中华大学,读书期间还在报馆兼职。
1938年冬天,第二期广西学生军抵达武汉,韦晓萍为这些年轻的老乡感到自豪,写下了40多行的长诗《送征行》,配上学生军的照片,在当地出版的《青年前线》周刊上发表。之后,韦晓萍和学生军保持联系,根据他们的信件整理出3篇《从征行》系列报道,也在抗战杂志上发表了。
“学生军是广西在全国的首创,值得纪念。”韦老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学生军的故事很少公开在媒体上发表,今报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记者 何继权)
责任编辑:熊胜科 最后更新:2015-06-16 12:24: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抗战期间的广西学生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