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特别报道:江淮热血江淮魂(组图)
2015-06-19 09:44:40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合肥)  点击:  复制链接

  

  编者按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场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安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数江淮儿女浴血奋战,为民族独立和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不朽贡献。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回首江淮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宣传抗日战争中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凝聚建设美好安徽的精神力量,激励江淮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汪国梁

  岩寺古镇,铁军初成

  岩寺,皖南山区一个风景如画的千年古镇。70多年前,抗日战争烽火正炽,正是在这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军歌中所唱的“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其地即在岩寺。一队又一队身着灰色军装的战士,从岩寺出发奔向前线,在新四军的旗帜下浴血奋战,铁军威名传遍中华大地。

  岩寺地处屯溪以北、汤口以南,群山环抱,新安江支流丰乐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4月5日进驻岩寺后,便驻在丰乐河畔的金家大屋。

  “组编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的各支红军游击队,当年均集结在岩寺周边。 ”黄山市徽州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汪晓东告诉记者,新四军军部在此召开了东进敌后、坚持抗战誓师大会,会后抽集部分战斗骨干组成抗日先遣支队,在粟裕率领下从潜口出发开往前线,揭开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的序幕。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峰塔、凤山台,是岩寺标志性建筑。 “接受整编的新四军部队曾在凤山台下进行点验检阅,当地群众又称凤山台为‘点将台’。 ”汪晓东介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有一巨幅油画与实物景观构成的点验场景,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将士接受检阅的情形:红砾石砌成的点将台下,新四军整齐列队、军容壮盛,叶挺将军策马徐行、挥手致意,背景中树木繁盛、古塔巍然、河山大好。

  其时,京沪虽已失陷,徐州会战正酣。平型关、台儿庄等地捷报,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和士气。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于抗日号角中走出山林,在岩寺苦练对日作战战术。丰乐河畔,八省健儿汇成抗日铁流;点将台下,杀敌报国呼声震天。

  云岭烽火,照耀江淮

  “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中,云岭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地标,吸引着成千上万华夏儿女投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洪流。

  今天的泾县云岭镇周边村落中,仍然保留着新四军军部司令部、政治部、大会堂和中共中央东南局等多处旧址。一走进司令部所在的云岭罗里村,迎面白墙上便是叶挺手书“抗战到底”四个大字。

  风雨如磐,血荐轩辕。自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领导各部于苏、皖等地敌后战场上,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司令部旧址会议室墙上,挂有两张作战地图。地图上,代表着新四军的一道道红色箭头,宛如利剑,直刺敌占区腹心。

  寻常巷陌,人道英雄曾住。种墨园、大夫第—罗里村两幢徽派民居,当年分别是叶挺、项英等人居所。叶、项卧室和办公室内,桌椅床柜,一应旧时陈设,极为简朴。 1939年春,周恩来同志到云岭视察,便是在叶挺办公室内临时增设床位下榻。

  在军部大会堂旧址陈氏宗祠内,有一座身着戎装的周恩来塑像。塑像右手握拳,面容坚毅。当年,周恩来便是在此处做题为《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为新四军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今天,站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前,耳畔似乎仍响起慷慨激昂的新四军军歌声。国难当头,正是那种简朴、昂扬的抗日气象,让云岭成为大批爱国志士和国际友人向往之地。 《渔光曲》《彩云追月》《打回老家去》等名曲作者任光,在此谱就刚毅、雄健的《新四军东进曲》。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曾深入云岭周边采访,写出大量富有影响的生动报道,让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英勇事迹传遍中外。

  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从岩寺到云岭,新四军军部驻皖南近三年。从皖南发出的一道道抗战号令,指引着铁军战士,在扬子江头、淮河之滨纵横驰骋、杀敌建功。

  —蒋家河口,新四军首战日寇,大获全胜,军威民心为之大振。

  —棋盘岭上,新四军出敌不意,巧妙设伏,敌寇遭遇重创,心惊胆寒。

  —繁昌城下,新四军五战五捷,消灭日军数以千计,沉重打击侵略者嚣张气焰。

  ……

  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军部在皖南近三年间,新四军由成军之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近10万之众,成为活跃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新四军的出色战绩和发展壮大,与人民群众的拥护密不可分。在岩寺和云岭,至今仍流传着不少新四军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

  云岭罗里村口东约500米处的叶子河上,有一座石桥名为“叶挺桥”。当年,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叶挺将军见群众过河不便,便亲自设计并下令建造了一座木桥。叶挺还在桥栏上亲笔书写“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当地群众因此称此桥为“军民桥”。解放后,原桥址新建石桥。为纪念叶挺爱民事迹,石桥被命名为“叶挺桥”。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正是有了群众的倾力支持,新四军才能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硝烟散尽,历史永志不忘。今天的岩寺和云岭,一派宁静气象。岩寺点将台前的广场,绿草如茵、杂花生树,早晚常有市民来此锻炼、散步。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内,长年有众多参观者驻足流连、感慨万千。在江淮大地上,民族精神之树常青,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指引着人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建设美好安徽的道路上不懈奋进。周恩来到云岭视察新四军军部时与叶挺等人合影。

  延伸阅读

  安徽境内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爱国民众,在全国先后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中在安徽境内分别创建皖江、淮北和淮南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将皖中地方武装改编为四支队游击纵队,后改为江北游击纵队。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其前委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统一了江北的军事领导,使皖中抗日形势迅速发展。 “皖南事变”后,皖江地区原有抗日武装和由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部队奉命于1941年5月1日统编为新四军第七师。皖江军民向西开辟了桐西和泊湖两块游击根据地;向南,与黄山游击队战斗在皖南;向东,开辟含山等地,建立了含和独立团。 1942年7月,皖中成立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及其行政机构,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式建立。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会合,开辟豫皖苏边区,先后成立中共豫皖边区省委和豫皖苏边区党委。1939年7月,国民党安徽省第六专署同意设立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此后,皖东北的八路军屡创日军,迅速打开了皖东北的抗战局面。1940年初,中共中央命黄克诚部南援华中。黄克诚率部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自1939年底,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频频粉碎日军“扫荡”。 “皖南事变”后,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941年2月,第四师遭顽军大举进攻,受重大损失,5月奉命转移到皖东北地区。 1941年8月,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部。至1943年,先后建立了13个区、72个乡的抗日政权,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相对稳定下来。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8月起,皖东地区恢复和建立健全地方党组织机构。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皖东津浦路西、皖东津浦路东两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华中,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以皖东为重点,并对皖东东西夹击。刘少奇领导新四军和皖东抗日民众,取得定远和半塔两个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1940年3月至9月,滁县、宝应等16个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其间,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的各县建立起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至此,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大力协助稿件采写并提供图片)

  ·江淮时评·

  伟大精神激励我们坚定前行

  汪国梁

  在人类文明的悠久历程中,总有些史诗般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伟大斗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付出沉重代价,但最终的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类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曲折之中坚定前行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是这样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诗。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长达1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当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寰宇为之震惊,天地为之变色。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实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保家卫国、守土抗战,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抗日战争中,安徽这片土地上,洒满了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先烈热血。千百万不屈不挠的江淮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淮河之滨,流水汤汤,一代英才彭雪枫跃马纵横,为民族为群众出生入死;广德城外,沙石皆赤,川军将领饶国华以死报国,践行“决与城共存亡”的誓言;野人山中,草木含悲,江淮俊杰戴安澜捐躯异域,书写了马革裹尸的军人荣光。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抗战期间,安徽各界节衣缩食,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担负起国民党2个战区、6个军,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3个师的战争物资供应。皖江、淮南、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争相把亲人送往前线,出现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携手参军打鬼子的感人景象。岩寺、云岭、繁昌……抗战地图上,一个个地标至今仍熠熠生辉。

  伟大的史诗孕育伟大的精神。抗日战争的血与火,淬炼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那种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那种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团结意识,那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那种勇于依靠自身力量战胜侵略者的自强信念,那种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创造精神,那种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精神激励伟大的民族。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今天,距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7000万江淮儿女正积极投身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我们唯有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百倍的热情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不负先烈重托、不辱时代使命。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全面抗战爆发两周年时所写下的:“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6-19 09:49: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扬州曾遭日军无差别轰炸4年 死伤者达440人

下一篇:抗战时各地“八办”在做什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