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38年在安徽定远、凤阳一带,71岁高龄的方绍舟老人,动员、组织起二千多名老百姓抗日,他们虽然装备简陋,却成为令日寇心惊胆战的游击武装。
(图片有受访者提供)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各地爱国志士奋起反抗。1938年在安徽定远、凤阳一带,71岁高龄的方绍舟老人,动员、组织起二千多名老百姓抗日,他们虽然装备简陋,却成为令日寇心惊胆战的游击武装。
曾是革命人,七十来抗日
“起初他痛恨满清政府骄淫昏庸,与一些进步人士在家乡创办了储材小学堂,宣传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奋起反清,追随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致力于革命运动。”方绍舟的外甥徐金山告诉记者,武昌起义爆发后,方绍舟于1911年11月5日率淮上健儿在定远起义,攻入炉桥三衙和武营,主簿和千总因无防备,束手请降,令部下缴械,“他对缴械士兵热诚相待,大家剪掉辫子,参加了革命。”起义军初战告捷,缴获来福枪、毛瑟抢、土枪90支。1914年春,孙中山在上海任命方绍舟为讨袁军皖北总司令。
“舅舅一生都在为了革命事业战斗,70岁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发生,当时他就坐不住了,开始组织武装准备抗日。”徐金山说,1937年12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师团自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线北上,与津浦线北段日军遥相呼应,准备一举攻下徐州。滁县、定远、凤阳、蚌埠等地先后沦陷,日军所到之处无恶不作。
当时在上海的方绍舟返回故里,奔走呼吁,宣传抗日,并组织人分赴各乡,一面组织集合队伍,一面深入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道理。大家看到方绍舟带头出来抗日,便都投奔过来。
家园红枪会,枪头对日军
徐金山介绍,当时在安徽一些村子里有防范土匪的红枪会,方绍舟就想把这些红枪会组织起来。据资料记载,在方氏聚居的村庄,就有52户人家献出短枪2支、长枪56支,一支农民抗日队伍组织起来了。1938年1月1日,驻守蚌埠的第五战区三十一军军长刘士毅亲自委任方绍舟为凤定别动队司令。别动队编为6个大队,每队四五百人不等,主要战斗武器是红缨枪和大刀,只有大约三分之一战士配有步枪。
1938年2月28日,方绍舟派特务队队副方华斋、第二大队队长杨雨青各率士兵50名潜伏于淮南上窑镇东12里的洪山口。上午9时许,日军出动骑兵、步兵六七十人由山下南来,潜伏士兵奋勇杀敌,呐喊声震荡山谷。由于敌我实力均衡,敌人不敢进,伏击人员也不宜攻,相持约5小时之久。此时,方绍舟率枪兵百余名前来增援,战士们士气大振,敌人狼狈溃退,伤亡惨重。此役缴获大批战利品,上窑来往定远之敌再也不敢取道山南。
方绍舟在《芦沟桥事变之役》一文中回忆,仅1938年2月下旬到6月初的3个多月时间内,该部经历的规模较大的激战就有8次之多。
铁人方绍舟,日军闻胆寒
“当时日军有资料称我舅舅是‘铁人’,更称农民武装都不要命。让日军特别头疼。”徐金山说。
研究这段历史的安徽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从1938年开始,方绍舟亲率枪兵、红枪会分别夺取小唐家圩、激战雷罗郑、保卫龙头坝、克复刘府大来公司、武店御敌、死守炉桥等等,共计进行了十多次较大战斗,造成日军和伪军死伤数百人。而别动队人数越来越多,达数千人。
一名日军在寄给亲人的信中说“……你们在国内都以为此次战争会很快结束,其实还是很久,现在的敌人强硬异常,他们拿一支枪便一直冲锋,真是勇敢得很……真是可畏”。另一封信中写道“……山谷间时有红枪会出没,连小孩子妇女也都要注意。前数日我们的友军被一个六十岁的老妇投掷手榴弹,致死伤六人。”
虽然别动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与日军悬殊,但由于方绍舟每战都能亲临指挥,身先士卒,部下无不深为感动。所以,不管弹雨密集、血肉横飞,还是白刃相接,别动队将士皆蹈死不顾,奋勇杀敌,多次重创日军。方绍舟部游击队因作战勇敢,功勋卓著,受到第五战区司令部的传令嘉奖。
满门皆忠烈,今人不可忘
方绍舟带领民众同日军搏斗,将个人生死及家庭安危置之度外。1938年1月31日,战事处于激烈之际,其家族男丁全部随军征战,女眷未及逃出,被困在凤阳武店山马村家中。2月4日,闻日军至,其弟媳唐氏、儿媳汪氏为保全气节,免遭凌辱,携5岁曾孙女投水自尽,当时全国各大报纸都有报道。
1940年春,皖东北各县黄水泛滥,灾害惨重,方绍舟受当时的省政府委托,回定远、凤阳一带办理战区赈济工作(当时方绍舟任省府参议兼赈济会委员)。其时,凤阳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曹世嘉与凤阳伪军头子叶茂才暗中勾结,打探方绍舟的行踪后,曹世嘉以“拜访”为借口,于5月21日傍晚率领40 多名武装人员进入方绍舟驻地小营庄。方绍舟毫无戒备,被敌诱骗到卸甲店附近的麦田里开枪杀害。
方绍舟牺牲后,国共两党分别开了追悼会,全家有5人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可谓“满门忠烈”。如今,在凤阳县殷涧镇,有抗日英雄方绍舟的陵园。“我们人在上海,但是经常有安徽人打电话给我们,安徽人记着他。”方绍舟的外甥徐金山告诉记者。
薛培英 记者 周晔 陶娜/文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7-16 10:10: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安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
下一篇:艰难抗战路—中日总体实力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