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全面抗战中,扬州人民用民族大义与热血生命,为历史与和平写下了庄严的一笔。
扬州地区的党政军民搭建了新四军渡江抗日的跳板,构筑了苏北抗战的桥头阵地,创建了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抗日根据地、仪扬(今仪征市、邗江区的大部及高邮市运西全部)地区抗日根据地、江(都)镇(江)地区抗日根据地。
“八一三事变”战火燃烧到扬州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郊区柳条湖附近向东北军北大营发动攻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扬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陈荣坤介绍,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抗敌,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战役接二连三取得胜利,中国军队迅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美梦。但在不久后的11月12日、12月8日,上海、南京相继失陷。
1937年12月13日,日军第11师团步兵第10旅团旅团长天谷直次郎少将率部进犯扬州,中国军队第57军111师师长、爱国将领常恩多率部在施家桥等地顽强阻击日军,后因敌我兵力悬殊主动后撤。14日至17日,扬州、仪征、十二圩、仙女庙、邵伯等城镇沦陷。
日军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残酷屠杀无辜百姓。仅12月17日一天,在半小时之内,日军将460多名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集体枪杀于万福桥上,制造了震惊大江南北的万福桥惨案。紧接着,日军“扫荡”仙女庙镇,500多居民遇难,500多户民房、店铺尽成焦土……日军的法西斯暴行遍及江都、仪征、高邮、宝应城乡,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扬州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
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暴虐没有吓倒英勇的扬州人民,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纷纷会集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投身到血与火的抗日救国斗争中。1937年10月,中共扬州支部正式成立,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一次又一次抗日救国斗争。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将作战重点从正面战场转移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战略决策。1939年12月,已在苏南发展壮大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主力与先期挺进苏北的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向苏中进发,在扬州江都的大桥、吴家桥等地建立起巩固的抗日阵地。
1940年6月,由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在江都打响郭村保卫战,此战不仅取得了政治、军事双重胜利,打开了新四军东进的通道,更成为扬州大地首场抗战胜利之战。从此,扬州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也成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
“三结合”团结抗战成就扬州经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改变其对华战略:对国民政府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国共产党则加强进攻,不断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更导致我敌后抗日根据地置于日伪顽三面夹击的艰难境地。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1941年下半年,新四军主力部队进入江都、高邮、宝应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扬州人民军民齐心协力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2年建立了苏中一分区的党政军机构,扬州广大军民在战争中创造了水网地区改造地形的战法,终于扭转了被动局面。
“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团结抗战不仅形成了强大军事力量,也成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州军民抗战经验。”陈荣坤说,在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扬州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开始向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转变,以主力部队地方化促进地方武装主力化,很快就形成了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各抗日根据地的三次“扫荡”,多次打败敌人所谓的“清乡”行动,取得了攻克鬼子据点、捣毁匪巢、伏击来敌、拦截抢粮队等一连串辉煌战绩。
根据地宝应成苏中抗日斗争指挥中枢
“抗战期间扬州军民取得了若干次战役胜利,其中的车桥战役,是新四军苏中战略反攻的重大转折性战役。“陈荣坤介绍,1944年3月,苏中军区以包括江都、高邮独立团在内的5个多团的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的战术,攻打日伪军进攻、封锁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车桥镇并取得胜利,收复了12处日伪据点,淮安、宝应以东地区纵横百余里全部解放。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
陈荣坤说,车桥战役胜利的战略意义在于,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从此连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苏中解放区,实现了苏中形势的根本好转,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此后,扬州地区军民乘胜歼敌,在局部反攻中扩大阵地,在攻克据点、围追堵截中扩大战果。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处在战争中的苏中地区开创了一个环境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作为重要根据地的宝应也成为了苏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指挥中枢,直至抗战取得全面胜利。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5-24 15:18: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