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以茅山为中心的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历程
2017-03-15 14:04:55  来源:镇江文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新四军第1、第2支队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春,在上海重建不久的中共江苏省委派出干部到京沪铁路沿线地区开展工作。这个地区,有国民党军在淞沪战役受挫撤退时的散兵游勇和丢弃的大量武器。当时,匪盗四起,地方的“游击队”和“游击司令”数以百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也有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和失去关系的共产党员组织的抗日自卫武装,但为数很少。其中主要有丹阳的管文蔚部、青浦的顾复生部、浦东的周大根部、常熟的任天石部和陈震寰部、江阴的朱松寿部和梅光迪部、无锡的陈凤威部和严公伟部、嘉定的吕炳奎部。根据这种情况,省委一面直接组建抗日武装,一面积极争取杂色游击队参加抗日,陆续开辟了一些游击基点。例如,常熟的东塘桥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第1大队的游击基点;青浦的观音堂是淞沪民众抗敌自卫团第3支队的游击基点;嘉定是淞沪民众抗敌自卫团第1支队外围游击基点;南汇的泥城是南汇县抗日保卫团第2、第4中队的游击基点;无锡的梅村是无锡县国民抗敌自卫队的游击基点;江阴的西石桥是梅光迪游击队的游击基点。省委还派干部和进步青年去这些地方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各抗日武装积极活动,打击匪、伪势力,保护群众利益。这就为日后发展京沪铁路沿线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山地抗日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同时指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

1938年春,成立不久的新四军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规定的第3战区序列。5月4日,毛泽东就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问题发出指示:“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以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分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进入江北地区。”5月14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指出:“应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主动的、积极的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在大江以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以建立新四军的威信,扩大新四军的影响”。5月15日,毛泽东又作出具体的指示:“力争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

国民党军事当局规定新四军的任务是:在苏南、皖中敌侧后进行游击战争,在这些地区构成游击网,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以牵制敌人。当时划定新四军在苏南的活动地域是:第l、第2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高淳、溧水、金坛之线以北,丹(阳)金(坛)公路以西,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仅约五六十公里。并规定不得越境活动,对新四军的抗日活动严加限制和防范。

新四军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以及国民党军事当局交予的任务,决定派出由栗裕率领的先遣支队,于1938年4月28日出发,前往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5月初,叶挺、项英向全军下达命令:“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达到牵制和分散敌人的兵力,配合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在持久战中,争取最后的胜利。”要求全军“集小胜为大胜,团结群众以游击动作进行胜利的战斗”,陈毅首先率第1支队由岩寺出发,6月4日抵高淳,14日进入茅山一带,旋即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张鼎丞指挥第2支队于7月进入敌后,展开于京芜(南京-芜湖)铁路和京杭国道(即今宁杭公路)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

新四军刚进入敌后时,虽然人数较少,武器较差,但指战员怀着满腔抗战热情,士气高昂,积极寻找战机,杀敌报国。粟裕率先遣支队在句容下蜀火车站附近胜利完成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交予的“破坏南京至镇江间铁道,以阻京沪之敌”的破击任务后,于1938年6月17日上午,在镇江西南的韦岗(即卫岗)附近伏击日军车队,击毁日军军车4辆,毙伤敌土井少佐以下20余名,缴获长短枪10余支及其他战利品。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首战告捷,在沉闷的沦陷区炸响了一声春雷。陈毅赋诗祝贺:“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表达了广大军民对初战获胜的欢欣豪情。蒋介石致电叶挺:“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此后,在苏南敌后,特别是在京沪铁路、京芜铁路、京杭国道两侧,新四军第1、第2支队发扬近战、夜战特长,连续对日军展开夜袭、奔袭、伏击和突袭作战,先后取得了竹子岗、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大小百余次战斗和小丹阳、华山等反扫荡作战的胜利,还频繁破击铁路、公路、桥梁和敌人的通讯设施,使敌列车出轨倾覆,交通屡屡中断,破坏敌人进攻武汉的兵力调动和粮弹转运。国民党军队办的《扫荡报》7月22日报道:新四军进入苏境,在京杭国道及京沪铁路沿线展开,积极歼敌,“沿公路铁路之敌驻军不得不增援戒备,丹阳、金坛县城城门紧闭”。接着,第1、第2支队在防区内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攻袭敌据点、破毁铁路和公路、伏击扫荡之敌等方式,到1938年底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这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新四军进入苏南之初,各中间势力处于观望状态。新四军第1、第2支队广大指战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部队每到一地,一面深入了解各阶层人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向;一面广泛联系社会名流、开明士绅及民族资本家,使他们消除疑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投身到抗战的行列。1938年7月,成立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4县抗敌总会,所属各县、区、乡也成立分会。同月,由陈毅兼任书记的中共苏南区工作委员会成立(9月,改为中共苏南特委)。8月,当涂县抗战动员委员会、宣城县水阳抗战动员委员会及江(宁)溧(水)句(容)3县抗敌自卫委员会也相继成立。

新四军苏南部队以茅山地区为中心,把扶助地方抗日武装、团结地方爱国领袖的工作逐步向四周拓展。1938年7月,陈毅派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到管文蔚部视察,授予管部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委任管文蔚为司令。其后,又陆续派出20多名军政干部到管部帮助整训,加强领导,建立共产党组织。9月扩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这支部队开辟了以访仙桥为中心,包括镇江东乡、武进北乡、扬中县和江北扬(州)泰(州)沿江地带等地在内的丹北游击基地。9月底,傅秋涛率第1团调回皖南,第6团进入镇(江)句(容)地区,归第1支队指挥。1938年10月,在江阴活动的梅光迪部和朱松寿部到茅山地区接受第1支队整训。随后,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军(简称江抗3路),由第1支队参谋长胡发坚等军政干部参与领导。江抗3路在武进南乡、无锡西乡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开辟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前哨阵地。苏南新四军在丹阳、金坛、句容、江宁、溧水等十几个县境内,将成千上万的群众吸引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队伍中来,自身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到1939年春,已建立起茅山、丹北、横山、小丹阳、江句、句北等10多块抗日游击基地,拥有人口40余万。加上在省委领导下开辟的游击基点,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江南日军由于不断遭到新四军打击,其占领区的城镇和交通要道受到严重威胁。1938年9月初,敌人将新调来华的第15、第17师团,杭州地区的第16师团部分部队和伪军5000余人,增调至南京、芜湖、苏州,使京、镇、芜地区的兵力由3个联队增加到两个多师团,并不惜放弃宣城、溧阳县城,收缩兵力,修据点,筑公路,组成“梅花桩”式的据点群,经常进行扫荡,力图驱歼新四军。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新四军笫1、第2支队紧紧依靠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分散穿插转移,乘虚袭击敌人,先后进行了天王寺(9月21日)、禄口(10月2日)、白兔镇(12月上旬)等一系列胜利的战斗,粉碎日军大小扫荡二三十次。在新四军的连续打击下,日军被迫放弃小据点,集中兵力防守大据点,重新陷入防守点线的被动处境。
  1939年2月下旬,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赴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申中共中央关于向敌后发展的指示,并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8年9月,在开辟茅山根据地的同时,陈毅根据毛泽东的“五四指示”精神,派第2团一部东进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实施侦察,并亲自到丹阳北部沿江一带视察,准备分兵东进北上。

为了贯彻向东作战的方针,1939年4月,陈毅决定派叶飞率第6团向东路地区开进。项英对此顾虑重重,发电报阻止。陈毅认为东进符合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毅然下令叶飞率部开进,同时另行组建了新6团。5月5日,第6团抵达武(进)南地区,与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梅光迪、何克希部会合,并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任副总指挥,第6团改称江抗第2路,在东路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下旬,江抗第2路途经无锡东北的黄土塘,与日伪军遭遇,以勇猛动作毙伤日伪军30余名,东进首战获胜。6月24日夜袭苏州西北的浒墅关车站,全歼守敌50余名,烧毁车站,炸毁铁轨,使京沪铁路3天不能通车。7月,一部进至上海近郊,夜袭虹桥机场,震动整个上海市。江抗还广泛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地方游击队,收编杂色武装,扩大统一战线。至8月底,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余人发展为4000余人,开辟了苏(州)常(熟)太(仓)和澄锡虞游击根据地;作战近百次,取得一系列胜利,震撼了京沪铁路沿线日伪军。

新四军东进作战的胜利和发展,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但也引起了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统”特务武装忠义救国军(简称忠救军)的嫉恨。国民党第3战区限令江抗西撤,并调集忠救军实行进剿。他们对进入东路地区的新四军不断挑衅,袭击其后方机关。江抗被迫于顾山镇、严家桥进行自卫还击。10月,在军事磨擦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陈毅亲赴国民党江南行署谈判,将江抗撤至丹北地区休整。主力西撤时,留在常熟阳澄湖一带的伤病员遵照上级指示,重建江抗部队,继续坚持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

为了贯彻向北发展的方针,1939年初,陈毅令第2团(欠1个营)协同新四军挺进纵队控制扬中并向北岸发展。2月进驻扬中,4月进入长江北岸扬州以东的仙女庙、大桥地区,建立了江北桥头阵地。同时对驻泰州地区的国民党鲁苏皖边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开展统战工作。10月,江抗主力西撤至扬中,与挺进纵队合编,仍称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任副司令员。12月,挺纵进至扬州、泰州地区开展游击战,并胜利粉碎日伪军干余人对嘶马、大桥地区的扫荡。同年11月,第4团团部和第2营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区发展,改称苏皖支队。1940年2月,在六合地区与挺纵梅嘉生部合编,仍称苏皖支队,陶勇任司令员,卢胜任政治委员,随即与开辟皖东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沟通了联系。

1939年,日军不断向茅山根据地进犯。新四军第1、第2支队及其领导的地方武装,主动向敌出击,1月7日在水阳镇、1月8日在横山、1月21日在官陡门、2月8日在东湾镇、2月17日在延陵镇、3月26日在云台山、4月10日在狸头桥、9月8日在陈巷桥、9月25日在渣泽车站、10月4日在龙潭和仓头之间的铁路上,以及11月8日至9日在九里镇等地打击敌人,不仅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计划,巩固了原有阵地,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一个以茅山为中心,西起京芜铁路,东至苏常太,北达长江沿岸,南抵高淳、溧阳一线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在敌人占领的心腹要地开辟了战场,为新四军坚持江南敌后抗战,建立了人力、物力、兵源、财源基地;并成为新四军向江北、浙东发展的前进阵地。

1939年11月7日,为了适应敌后斗争形势的需要,新四军第1、第2支队奉命合并,在溧阳县水西村宣告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统一领导第2、第4、新6团、挺纵及全区的地方武装。至1939年底,新四军苏南部队已由4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并造成了跨越长江两岸的有利态势。同年12月,在金坛县建昌圩召开苏皖区党的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苏皖区党委。从此,苏南敌后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39年秋,为进一步扩大苏南抗日根据地,江南指挥部派干部协助江抗向茅山以南的太湖、滆湖、长荡湖地区发展。次年春,整编后的江抗第2团进入这一地区,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打击日、伪军,扩大抗日武装。各地党组织正确执行统战政策,团结有名望的士绅参加抗日,并在武进南乡和宜兴北乡地区成立太湖行动委员会,使苏南根据地扩展到太湖北岸。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败后,把军事磨擦的重点从华北转向华中,致使大江南北局势恶化。1940年3月,苏皖区党委和江南指挥部党委召开了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1940年2月1日《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精神,确定了今后工作任务:普遍扩大反汪反汉奸的宣传,猛力发展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改进财经工作,征收公粮田赋,整顿税收,保证给养,大胆发展党、巩固党,培养地方干部。会议通过了《为坚持江南敌后抗战之政治纲领》。5月4日,中共中央向东南局发出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中,批评了项英同志没有坚决实行中央的方针,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敢在日本占领地区扩大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对国民党的反动进攻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付这个反动进攻的精神上和组织上的准备的右倾观点。中央再次强调“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抵杭州,北到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征收抗日捐税,设立经济机关,发展农工商业,开办各种学校,大批培养干部。”中央责成陈毅在苏南传达这一指示。苏皖区党委在听取传达后,对苏南工作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具体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1940年6月底,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受韩德勤的挑唆,向借郭村休整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发起进攻。挺纵在苏皖支队支援下,进行了郭村自卫战。7月3日,陈毅从江南赶到郭村。为了争取二李,借道东进抗日,在指挥部队打下塘头以后,收兵于泰州城下,主动释放俘获人员,归还部分枪械,让出郭村、塘头,与二李重修旧好。二李在陈毅争取下,表示愿与新四军合作,协助新四军东进抗日。在这同时,江南指挥部主力遵照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积极部署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6月,向溧武(溧水—武进)公路以北地区集结,于金坛西北与句容交界处的西塔山击退国民党第3战区第2游击区两个团的进攻,保卫了苏南抗日阵地,赢得了从容北渡的时间。7月上旬渡江北上,在吴家桥地区与挺纵及苏皖支队汇合。7月中旬,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仍由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所辖挺进纵队、苏皖支队、第2团、新6团,统一改编为第l、第2、第3纵队,共9个团,7000余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第2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

苏南则留下第2支队,经重新充实组成以罗忠毅、廖海涛分任正、副司令的新的第2支队司令部,辖第4团、新3团和地方武装共约3000多人。并以邓仲铭、罗忠毅、廖海涛组成苏南军政委员会,邓仲铭为书记,统一苏南军队党和地方党的领导。第2支队继续坚持茅山抗日阵地,并积极开展太(湖)滆(湖)、长(荡湖)滆(湖)和澄(江阴)武(武进)锡(无锡)等地的抗日斗争。

在筹划新四军苏南部队向北发展的同时,陈毅向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推荐第3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到苏南来“独当一面”。1940年4月,谭震林奉命进入东路主持工作。5月,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成立,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江抗西撤后留在东路的部队和地方武装。东路军政委员会把发展武装力量和创建抗日根据地作为工作重心,斗争方式也逐步由秘密转为公开。江抗东路指挥部以苏州、常熟、太仓地区为基点,东出昆山、嘉定、青浦地区,西入江阴、无锡、常熟地区。7、8月间,江抗主力在江阴、无锡、常熟地区歼灭了顽军,并沟通了与第2支队的联系。在激烈的抗日反顽战斗中,江抗不断壮大。到1940年11月,部队由原来的5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扩编为3个纵队6个团,还帮助地方组建了一批县区常备队,控制了东路地区约200万人的90多个城镇。

(二)苏南抗日根据地在敌顽夹击中艰苦坚持

1940年冬,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将军事磨擦的矛头直接指向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这时日寇增兵苏南,配合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对苏南进行集中的扫荡。皖南事变后,日军想取渔人之利,一网打尽苏南新四军,于1941年1月中旬纠集7000余兵力,首先突击扫荡溧武公路以北的镇江、句容地区。第16旅连续作战20余次,付出重大代价后向溧武公路以南转移。在苏南的国民党军却趁机向溧水、溧阳地区的新四军进攻。第16旅顾全大局,忍痛转至太湖、滆湖地区。与此同时,日军在苏州、青浦等地连续进行了1个多月的扫荡。3月10日,新四军第18旅第53团1营,在苏州东北环潭一带被1500余名日伪军包围,遭受重大损失,百余人在突围中壮烈牺牲。1941年3月,陈毅给第2支队和苏皖区党委的指示信说:“自皖南事变后,敌伪顽对我夹击形势将更严重,但在敌伪顽尚未妥协以前,决不能做到密切配合夹击我们,尤以苏南地区是敌人心腹,不仅不容我军控制,也不容顽军深入,在敌人加强苏南据点后,我军活动固属困难,但顽方更为困难。”同时指出:“为应付将来严重局面,确实坚持苏南游击战争,你们应彻底转变过去工作路线,不仅欲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而且应设法恢复已弄坏的旧交关系”。1941年5月,国民党驻溧阳、宜兴等地的第40师,又向新四军第16旅发动攻击。第16旅忍无可忍,奋起自卫还击,在溧阳县黄金山地区三战皆捷,打退了顽军的进攻。苏南全党全军经过半年的艰苦战斗,终于顶住了逆浪,战胜了种种困难,渡过了难关。

1941年4月,谭震林由东路来到第2支队司令部,传达党中央指示及皖南事变的经过情况,宣布中央军委1月20日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江南部队整编为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同时在京沪铁路以南成立了第5、6两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春,茅山地区的第2支队改编为第16旅,东路地区的江抗改编为第18旅。第16旅转战于茅山和太滆等地,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5月下旬还在溧阳黄金山挫败国民党第40师的进攻,接着北返茅山,西进溧水,恢复了原有阵地。第18旅对进犯东路地区破坏根据地建设的忠救军进行了自卫反击,并积极向京沪铁路以南的淀山湖、太湖等地发展,将这一地区开辟为新的游击区。1941年5月,江南区党委成立,谭震林、邓振询任正、副书记,统一领导苏南及苏浙皖边区的党组织,辖6个特委。苏南根据地的最高政权机构江南行政委员会亦于4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辖6个专署及23个县级民主政府。

1941年上半年,日军为了扶植汪伪政权,并腾出手来进行太平洋战争,在苏南由对点线的扫荡,发展为对纵深的反复清剿,由过去的打了就走,发展为大量增设据点进行驻剿。梅花桩般的日伪据点遍布苏南,达到300余处。新四军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避强袭弱,进行伏击和偷袭。7月初和9月,日军连续对茅山地区进行了两次扫荡。9月6日,日军突然袭击句容县第5区中心乡柏巷大坝棚子,苏南第5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长 巫恒通重伤被俘,拒医绝食,壮烈殉国。9月29日,日伪4000余人合围句容岗南村,新四军苏南第5保安司令部遭受损失。

1941年11月28日,日、伪军3000余人分3路奔袭合击驻于溧阳塘马地区的新四军第16旅旅部和中共江南区委领导机关。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和第16旅政委廖海涛,指挥被围的千余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突围转移,经10余次反复冲杀,毙敌数百名,虽大部突出重围,但罗忠毅、廖海涛以及第48团1营和旅特务连的27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之后,第16旅由谭震林兼任旅长,钟国楚任政委,总结了经验教训,继续在苏南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4月,江渭清任第16旅政委,钟国楚任旅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确保对占领区的统治,更多地掠夺战略资源,并抽兵南进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对苏南实施清乡,妄图尽快消灭在苏南的新四军主力。日军第13军从1941年2月起,就着手研究清乡计划。3月,日军把清乡指挥所移到苏州。汪伪政府也于3月成立清乡委员会,汪精卫自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海副之,警政部长李士群任秘书长。从1941年7月—1943年10月,日伪军相继对苏南根据地的苏州、常熟、太仓、江阴、无锡、武进、淞沪、太滆、丹北和茅山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清乡。苏南抗日军民,为保卫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由于缺乏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和经验,坚持原地斗争的部队遭受部分损失,未及转入隐蔽斗争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被破坏。新四军第6师师部和江南区党委及时吸取教训,改变斗争方式,实行分区转移,有计划地将第18旅主力和地方党政工作人员撤出清乡区,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第18旅转移到苏中根据地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新区,东路地区转入隐蔽斗争(该地区曾一度划归苏中抗日根据地,地处上海外围的淞沪地区则划归浙东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江南区党委改称苏皖区党委,江渭清、邓振询分任正、副书记,主要领导京沪路以南、太湖以西的苏浙皖边区。

1942年7月,国民党新7师及江苏省保安第4团2000余人进攻第16旅驻地溧水里佳山。与此同时,从江北靖江地区窜回江南的忠救军教导第1、第4团与金(坛)丹(阳)武(进)地区的伪军相勾结,抢占了金丹武这一战略通道。第16旅奋起反击,挫败了顽军和伪军的进犯。1943年4月,国民党23集团军以13个团1.5万余人清剿溧阳、溧水地区。第16旅退让无效,被迫反击,取得胜利后,转移到溧武公路以北地区分散抗日,开辟边区。在残酷的敌后斗争中,苏皖区党委副书记邓振询在江宁秦淮河畔不幸以身殉国。

1942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第1师和第6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对外番号不变,谭震林调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3年1月16日,第16旅与由王必成率领抵达溧水里佳山区的第1师第2旅合并,仍沿用第16旅番号,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增强了苏南抗日主力,提高了干部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此时,在苏南的新四军增加到5600余人。3月18日,在溧水县小蒋家召开了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选举成立了苏南区行政公署,江渭清为主任,邓仲铭为副主任。

1943年3月,日、伪军开始对丹北、茅山和太滆等地区清乡。这里的军民采取外线打击与内线坚持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抗日军民全力破坏日、伪军的清乡封锁线,拆除和烧毁竹篱笆约150公里;地下党派人打入伪军伪组织,开展分化瓦解工作;武工队严厉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为配合反清乡斗争,第16旅派主力部队先后攻克日、伪军设在西旸、包巷、延陵、丁庄等地的清乡据点,使其无法全面推行伪化政策。至1943年10月,丹北、茅山、太滆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连日军大本营派出的高级考察团也不得不承认其清乡工作遭到失败。抗日力量在广大农村仍占优势。如太滆地区进行清乡的50多个乡,新四军可控制30多个;丹北地区清乡区共有210多个乡,抗日民主政权仍能控制172个,占80%以上。

(三)向南发展,扩大苏南根据地,直至抗战最后胜利

1943年9月,日军进攻国民党军控制的苏浙皖边区,占领了郎溪、广德、宣城、溧阳4座县城,控制了安徽宣城至浙江长兴的宣长公路。国民党军畏敌如虎,不战而逃。从此,苏南根据地长期面临的三角斗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抗日军民终于度过日、伪、顽军的夹击,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43年11月,新四军军部对苏南根据地的发展方向作了重要指示,将溧武公路以北划为战略联系区,以小型武装坚持为主,确保与苏中、淮南根据地的联系;将溧武公路以南的溧水、溧阳、太滆、高淳等地为中心,发动群众、改造政权、建立地方武装,迅速形成基本根据地;将广德、郎溪以及长兴、宣城等县部分地区划为游击区,以建立武装和地方党组织为主,准备与浙东根据地沟通联系。从1944年初开始,根据地军民在进行反蚕食、反伪化、反掠夺斗争的同时,按三三制原则分期分批地改造基层政权,建立抗日自卫武装,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党政机关把发展生产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兴办供销、信贷、手工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合作社,认真做好减租减息和农贷借粮等工作,从而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各级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还带头开展大生产和整风学习运动,以减轻人民负担,加强党的建设,为坚持苏南抗战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1944年3月底,第16旅在广德县以北杭村地区全歼日军炮兵1个中队,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以及其他大量军用品。4月,粉碎日军4000人对广郎新解放区的进攻,取得反扫荡的胜利。7月23日发动长兴战役,攻克长兴城外围合溪,水口、白阜等大小10余个据点,歼灭伪军第1师1000余人。10月23日,发动了溧阳县周城战役,攻克周城、社渚、梅渚等据点,全歼伪军第2师第4团,俘伪团长牟新我以下800余人。12月24日,发动长兴县泗安战役,一度攻入泗安据点,消灭伪军第34师两个营。这一年由于猛烈开展军事进攻,扩大我军活动范围,进一步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并使新解放区连成一片,根据地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全区划分为4个行政专员区,14个县政府和2个相当于县政府的行政办事处,改造旧乡保,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控制人口达269万。

为配合美国盟军在浙江沿海登陆,中共中央决定第1师主力由苏中根据地南下,会同第16旅执行发展苏浙皖边区的任务,并根据战局演变,进一步向东南地区发展,从此,苏南根据地进入了向南大发展的时期。1944年底,第1师师长粟裕率师部及第3旅和地方干部300余人由苏中渡江南下,1945年1月6日到达长兴县仰峰岕、槐花坎地区与第16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谭震林任政委。1945年4月,第1师副师长叶飞率领教导旅及一批地方干部南下,所部编为第4纵队。第4纵在南进途中积极打击日、伪军,粉碎其多次扫荡,开辟了莫干山区,解放了被国民党顽固派占领的孝丰、临安等地。与此同时,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也由积蓄力量转向恢复和扩大抗日阵地,配合主力向南发展,党组织迅速恢复了日、伪清乡区的武装斗争和党群工作。澄锡虞地区,“先天道”道徒自发掀起的反迫害、反征粮、反抽丁斗争,打击了日、伪势力。当地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重建了民主政权。新四军淞沪支队巩固浦东、恢复浦西,沟通了与苏州、常熟、太湖地区的联系。

苏浙军区成立后,主力部队向浙西敌后进军,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阻击,从1945年3月到6月间,在天目山地区被迫自卫反击,取得了3次反顽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万余人。

1945年8月14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苏浙军区奉中共中央指示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全面出动,坚决勇猛地举行大反攻,从8月13日到9月14日,共解放长兴、溧阳、溧水、金坛、安吉、广德、郎溪、高淳、宜兴等10个县城和大小据点100余处;除京沪铁路沿线的城镇外,东起太湖,西至小丹阳,南到安吉、孝丰的广大地区完全连成一片,全区控制人口达370万人。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的决定,华中局于9月22日作出了江南部队撤退工作的部署,新四军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江南部队北撤告全体民众书》,对浙东、苏南、皖南各界群众进行了耐心解释,妥善安置了伤员和抗属,并留下少数武装组成精干的武工队,坚持茅山、太滆、郎广、浙西、浙东、皖南地区的斗争。10月初,苏浙军区机关和第1、第3纵队及地方干部北撤时,国民党军地方部队和伪税警纵队进行了阻拦和袭击,20余艘舰艇日夜在长江游弋。第1、第3纵队冲破阻拦,歼伪税警两个团后,先后越京沪铁路由江阴西石桥渡江北上。第4纵队和浙西地方武装在扫清德清、吴兴各地的伪军据点,歼灭伪军第34师大部后,从吴兴、长兴、太湖一线经宜兴、溧阳、句容等地,随第3纵队跟进。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冲突,该纵队在夜间渡江,发生了轮船沉没事件,纵队政治委员韦一平等800余人不幸遇难。10月16日,3个纵队都到达泰兴地区。第2纵队和浙东地方干部、工作人员共1. 5万余人,于9月30日起从浙东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分路渡过杭州湾和钱塘江。一路在澉浦登陆时,遭到国民党军4个团的阻击,全体干部战士背水作战,胜利突出重围,穿越沪杭路至青浦。一路在奉贤登陆,渡过黄浦江至青浦。这两路会合后,又越过京沪路,在太仓、常熟间渡江至南通、东台。另一路至澉浦后,经浦东乘海船到达苏北。

新四军开赴苏南敌后抗日战场,经过艰苦卓绝、错综复杂的斗争,在日伪的心脏地区立足生根,发展壮大,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使敌人卧榻之侧无一日安宁。苏南抗日军民在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其勋劳业绩,永远彪炳于史册。苏南抗日根据地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多万人。苏南军民在5000多次的英勇作战中,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苏南人民的5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其中7000多人为国捐躯。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新四军渡江北撤,国民党又恢复了在苏南的反动统治。但是,苏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了多种形式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在农村,以新四军留守人员为骨干的小型武工队活跃在丘陵山区和平原水乡;在城市,大中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和市民的反美抗暴斗争,开辟了苏南斗争的第二条战线。经过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苏南人民终于迎来了百万雄师下江南,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春天。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3-15 14:12:0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英雄连队:新四军82名壮士血战1600日伪军

下一篇:新四军挺进江南第一仗:韦岗战斗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