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一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2月,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整编后,依托苏中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2月至1943年,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清剿”,歼敌9600余人。1944年5月至6月,发起车桥战役,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攻克敌据点28处。同年12月,为执行党中央关于向华南敌后发展的方针,粟裕率主力渡江南下,并在天目山地区打退了顽军3次大规模的进攻。同时,留在苏中地区的部队先后发起兴化、泰兴、如皋、盐城、高邮等战役,共歼灭日伪军2.3万余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相继编入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新四军第二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2月,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原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依次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整编后,即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后粉碎日伪军多次“清剿”,共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收复了定远县大桥。1944年春转入攻势作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被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野战军。
新四军第三师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新四军第四师
新四军第四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3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邓子恢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吴芝圃代)。下辖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后金明);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钟汉民,政治委员李中道,1941年5月,为精简机关,充实部队。将第十二旅机关撤销,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团直属师部指挥。同年9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军区,第四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1945年10月,第四师第九旅开赴山东编入第二纵队,其余机关、部队留华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两个团及淮北路东1个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
新四军第五师
新四军第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4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最先也起源于竹沟,李先念率部出发向江汉一带发展而来。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林。同年9月由鄂东地方武装组成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耀榜。11月,第三游击纵队与第十四旅第四十团合编为特务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何耀榜。1942年4月,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将第十三旅作为师的机动部队,其余部队均作为地方部队,成立5个军分区。1945年5月,鄂豫皖湘赣军区成立,第五师师部兼军区机关。下辖1个主力旅(第十三旅),9个军分区。1945年10月,李先念率第五师与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五九旅主力),河南军区部队,在桐柏县子合,组成中原军区,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新四军第六师
新四军第六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3月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同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一、第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实行合并,归粟裕指挥。对外仍保留第六师番号。此后,第六师第十八旅划归第一师建制,第十六旅归第一师指挥。1945年1月成立苏浙军区时,第十六旅编为第一纵队,后组成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
新四军第七师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皖江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新四军主力部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活动于皖江地区(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的第19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3000余人。
第7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100余人。
新四军挺进纵队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1937年10月,中共党员管文蔚在家乡丹阳县组织倪山自卫团,随后又帮助周围各乡组织自卫团,建立了丹阳抗日自卫总团,辖丹阳、镇江、武进、扬中4县80多个乡的自卫武装,共3000多人。1938年7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约见管文蔚,又派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前去视察,授予丹阳游击纵队的番号,管文蔚任司令员,韦永义任政治处主任。9月,改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郭猛(后龙树林)。所属部队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张震东(兼),第2支队司令员方钧,第3支队司令员韦永义,第4支队司令员梅嘉生。新四军军部和第1支队先后派张震东、郭猛、魏天禄、贺敏学、龙树林、陈时夫、吉洛(姬飞)等到挺进纵队工作。部队经过整训,军政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开辟丹北地区的主力。1939年10月,江抗主力西撤扬中,与挺进纵队合编,执行发展江北的任务。合编后的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化名聂扬),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副主任陈同生。辖4个团,共3600余人。第1团由江抗第2路改称,团长乔信明,政治委员刘先胜。第2团由江抗第3路改称,团长徐绪奎,政治委员何克希。第3团由挺进纵队第1、第4支队合编,团长梅嘉生。第4团由挺进纵队第2、第3支队合编,团长韦永义(后邱玉权)。合编后,第2团留在江南丹北、茅山一带坚持抗日斗争,其余部队北渡长江,开展泰州、扬州地区的抗日斗争。12月,张藩任挺进纵队参谋长。1940年2月,吉洛(姬鹏飞)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第3团两个营由梅嘉生、张震东率领,西进天长、六合、仪征地区,与苏皖支队合编。6月,在苏皖支队的支援下,取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为东进黄桥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挺进纵队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
1940年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华指”的成立,统一了华中各部队的指挥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战中心的形成,对于巩固和壮大华中敌后抗日根据,进一步开展人民战争,严厉打击亲日派策动的投降妥协分裂运动,打击侵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具有重要意义。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军事摩擦,为了加强党对华中抗日斗争的领导,1938年11月9日,中央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 193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陇海路南的部队及地方党,无论在指挥上及建制上一概拨归中原局管理。”刘少奇从延安到达华中后, 先在淮南作深入调查,对华中敌后抗战形势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认为江苏北部“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向党中央建议“把苏北作为突击方向”,“集中力量向这个方面发展”。党中央采纳了这一建议,抽调八路军主力二万人南下华中,要求江南新四军抽调主力北渡,共同完成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任务。
刘少奇当时还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江北各部队的统一军事指挥。他认为华中地区的部队已经不少,大体上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武装三部分,但隶属关系不同,要使这些部队密切配合共同打开苏北抗日新局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权威军事领导机关是不行的。刘少奇为此多次请示中共中央,要求派得力的军事指挥员来华中,担当统一指挥各部队军事行动的重要责任。
中央要求刘少奇先担这副担子。1940年1月19日, 中央书记处通知项英:江北的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归中原局指挥。八路军一些部队陆续开到华中后,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又在1940年6月1日指示: “对华中我兵力布置,军委已有原则电报,今后一切具体行动由胡服之命令实行之,克诚、雪枫、彭朱等均应服从胡服之指挥。”
刘少奇对此很着急。他认为华中这局面。一个人实在照顾不过来,自己对军事本来不熟悉,要指挥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万一出了差错,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6月22日,他再次上书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彭德怀,恳请中共中央迅速委派军事指挥员来,解决华中部队的统一指挥问题。他在电报中说:目前华中部队均分散各处,将来在战略以至战役上均须配合行动,华中环境各方面均较华北更复杂,困难更多,而我部队内部在建制上、指挥上亦不完全一致,问题亦多,在目前迫切需要成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华中总司令部(公开名称另定)。目前江北指挥部能力过弱,不能照顾华中全局,我个人在军事上多少还是外行,且有党政各方面的工作,在军事上是不能负责的,因此请中央迅速考虑这个问题,派人到华中来负军事责任,或朱德、彭德怀中来一个,或稼祥来,或八路军三个师长与陈毅中来一个。
五天后,中央的答复来了,1940年 6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致电刘少奇等“现华中确应成立统一的指挥,但只能有大会后才能设法。现华中部队统归胡服(刘少奇)指挥”。
苏北抗日局面打开后,根据地扩大了, 刘少奇决定尽快把中原局的指挥机关移往苏北。
1940年10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陈毅并告刘少奇等: “同意陈毅统一苏北军事指挥,同意刘少奇去苏北与陈(指陈毅)会合,布置一切。”
1940年11月7日,刘少奇和黄克诚等到达海安。即与陈毅、 粟裕一起研究共商整个华中根据地的建设大计。
这时, 刘少奇再次向中央陈述建立华中统一的有权威军事领导机构的意见。1940年 11月10日刘少奇在海安致电中共中央“我已到陈毅处,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起见,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同志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各部之总指挥,并加入中原局为委员。如叶希夷同志到华中,即由叶任总指挥,陈毅副之。”电波从海安飞向陕北延安, 这是刘少奇1940年11月7日同陈毅会合到海安三天后打给中央的电报。
两天后(11月12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复:同意叶挺过江后, 以叶挺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复电另外加了一句:“并决定,以胡服为政委,叶、陈、胡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
统一指挥问题解决之后,刘少奇工作顺手多了。刘少奇、陈毅等一面调兵遣将布阵华中,一面抓筹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和苏北政权机构。
刘少奇在海安筹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期间,如皋的日伪军经常出来骚扰。如皋距海安仅20余公里,日伪军挑衅对华中总指挥部的安全是明显的威协。陈毅、粟裕等决定狠煞煞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打个胜仗向即将诞生的华中总指挥部献礼。粟裕亲自到三纵,与陶勇等制订了歼敌方案。
11月中旬,如皋城出来200多日伪军向新四军挑衅, 三纵前沿部队按陈粟首长部署,故意派出少量人员与敌周旋,将骄横的日伪军一步步引诱到如皋北边的戴庄、油坊头四叉河口,日伪军以为我新四军人少,枪声也越打越稀,认为新四军顶不住了,放心大胆冲过河来。
这时,新四军预先设伏的部队突然猛烈开火,当场打死打伤日伪军30余人,其中还有一个日军中队长,其余日伪军仓皇逃窜。
战利品很快送到海安。陈毅代表参战部队向刘少奇赠送1件日本军用大衣,并将指挥刀送给刘少奇作纪念,刘少奇连连称赞指战员打得好。笑着说:“天天照这样打,小鬼子连老本都要赔光哩!”
11月17日,在华中的党政军领导数百人云聚海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指)成立大会在苏北海安西寺(即祗树禅林)广场举行。刘少奇在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在会上作《关于当前形势及华中我军任务的报告》。海安一度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方。
海安西寺即成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即从原中山堂后边搬到西寺藏经楼二楼办公。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使共产党在华中的抗日武装形成一个整体。中共中央规定总指挥部的指挥范围,跟中原局的指挥范围不同,去掉了“长江以北”的限制,也就是包括对江南部队的指挥。这就便于从战略上统一指挥、统一意志、统一策略,有利于避免因分散不集中而遭日伪顽各个击破的危险。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使共产党在华中的抗日武装指挥中心脱离了国民党统治区,摆脱了国民党的监视和控制。实现了中共中央中早就提出的关于新四军“领导中心”北移的要求,有利于独立自主地发挥指挥职能。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调整了共产党在华中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出任总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要“项英同志在皖南部队移动事宜就绪,经重庆来延安参加七大。”这有利于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华中地区的顺利贯彻落实。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为后来新四军新军部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当皖南军部在突然事变中遭灭顶之灾的严重情况下,新四军并未因此而失去指挥中心,并能在很短时间内重建军部,全赖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这个机构。
11月23日夜,刘少奇、陈毅离开海安,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于11月24日中午移至盐城文庙。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7-09-15 08:55: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新四军的编制及序列(一)
下一篇:新四军的编制及序列(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