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11日,日军长驱直入柳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龙城沦陷了。一些柳州热血青年不甘心当亡国奴,到周边乡村参加民间抗日自卫组织,和日寇打起了游击战。
柳江青年抗日挺进队是众多游击队中战功显赫的一支,曾任队长的石宝熙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他带记者从其所住的柳州市连塘路附近一条小巷出发,沿拉堡-成团一线作实地探访,讲述了青挺队一个个精彩的杀敌故事。
洛满村庄险遇敌
“我有一次遭遇日本鬼子,曾经和他们脸对脸,好险!”在乘车前往游击战场旧址的路上,石老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说起了6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1944年冬天,20多岁的石宝熙和一位姓周的游击队员步行到洛满乡下。当时他穿着一件宽大的学生冬装,在腰里别着两支枪、一枚意大利造手榴弹,裤兜里还放着一本英文杂志、一盒子弹。走到一个叫林家村的地方时,突然发现村里有80多个日本兵,正闹哄哄在空地上烤火。他后来才知道,这些日本兵是刚从柳城凤山来到柳江的,因被雨水淋湿了衣服,暂时集中在林家村里休整。
“怎么办?这时突然跑开,会引起他们的怀疑,走近他们嘛,肯定会被搜身,那就完了。”石宝熙说,当时只觉得浑身发热,脑门嗡了一下。他曾冒出引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念头,偏偏那种意大利造的家伙要先往地上砸,点着火后才能扔出去。事先惊动了鬼子的话,还没等手榴弹爆炸,估计鬼子早就散开了。
进退两难之际,村里有一个撑着雨伞的老阿婆走过他们身边。石宝熙低声和她说话,暗示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好在那个老阿婆特别“醒水(机灵)”,二话不说就像接待家人一样,把他们带到了自己家里,因此鬼子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两个刚走进村里的小伙子。
进了老阿婆家后,石宝熙他们快手快脚掏出身上的枪支和手榴弹,老阿婆拿出家里做豆腐用的白布袋装好武器,藏在了一张床下。他们这才敢走出门,不料却和一个刚想闯进来的鬼子撞了个脸对脸。
“他满脸络腮胡,嘴里镶着两颗金牙,现在我还记得那张脸的模样。”60年后回忆起这一幕,石宝熙老人还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次惊险过关,因为那鬼子只是想到村民家找木桶洗澡,很快就离开了。向村外走时,又碰上了一个身材高大、肤色黝黑、穿着马靴的军官模样的日本鬼子。
“糟了!”石宝熙突然想起还有一本英文杂志和一盒子弹留在裤兜里,忘了交给老阿婆藏好。看到那军官手中没有武器,石宝熙想:“如果被他发现,就和他拼了!”奇怪的是,那军官突然立正,“嘿”地向他们敬了个军礼。石宝熙说,自己只好装成“顺民”的样子,点头哈腰,得以蒙混过关,到了村边翻墙逃离。
其实,鬼子并不是这么“好讲”,估计他们初来乍到,首先考虑的是安顿问题。从第二天开始,鬼子就开了杀戒,把在洛满一带遇到怀疑是游击队员的6个男青年全部杀掉。
飞马山上练刀枪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众多像石宝熙这样的柳州青年的反抗,他们纷纷拿起刀枪,想尽办法消灭入侵者。
石宝熙出生在柳州映山街一个以行医为业的家庭,先后在龙城路模范小学、柳州中学(柳高前身)、桂林高中读过书。高中毕业后,他曾想报考广西大学化工系,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但是,这时日本鬼子已经打到了广西,他只能把考大学的想法搁下,和亲友疏散到老家洛满的乡村。他说读书时,学校里有不少教员是地下共产党员,经常对学生宣讲革命道理,分析抗日形势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所以,回到老家乡下,青年人凑到一起,就有了组织抗日游击队的想法。1944年10月,石宝熙和家住成团乡水灵村的表哥熊柳生等人,联合当地几支自卫队伍,成立了柳江青年抗日挺进队。石宝熙任队长、韦君毅任政治部主任,熊柳生任副主任。50多个人几十条枪,就这样干了起来。
“当时柳州乡下差不多家家都有枪,民间更是认为:满16岁了还没摸过枪就不算男子汉。”石宝熙老人说,自己因为读书时参加过一年的军训,被大家认为“懂行”而推为队长。
石宝熙带记者到成团乡的熊家大院参观,院子围墙、大门和房间还基本保存完好,当年青挺队员就利用熊家提供的便利,在这里聚会、练兵等。
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附近飞马山上的“壁画”。从熊家大院附近的山脚往上看,只见山腰处的一处悬崖上,隐隐绰绰有两个白色的人形。“那是我当年画的靶子!”石宝熙老人笑呵呵地说。
石老撑着拐杖,带着记者跨过山下的铁路,从一个土坡爬上山腰。途中记者几次要搀扶老人走过一些陡峭的沟坎,都被老人谢绝。想不到当年的游击队长,60年后还那么倔强。
“看,这里,这里,都是弹头打过的痕迹。”在飞马山的悬崖上,石宝熙当年用石灰画下的靶子依然完整地保留着,靶子周围坑坑洼洼,就是当年游击队员练枪法时射成的“大花脸”。靶子为人形半身像,头上戴着钢盔,石宝熙说自己是根据日本兵的模样画成的。
拉堡水碾炸敌巢
柳江青年抗日挺进队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作战20多次,击毙日军60多人。同时,也有6名队员牺牲,把鲜血洒在了柳州近郊的青山绿水之间。
拉爽坳、护乡关、六道坳……柳江县的山间小路到处是袭击日寇的好地方。石宝熙老人带记者来到拉堡镇通往进德镇的一个小桥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年火烧水碾房、消灭3个鬼子的故事。
当年有大约一个排的鬼子驻扎在小桥附近的刘家,平时派3个日本兵在桥头的水碾房设卡,一方面是监视来往行人,一方面是严格控制到水碾房里碾米的村民,预防村民从事反日活动。
194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青挺队10多名队员从新圩的大榨村出发,接近午夜的时候,潜伏到了小桥旁的田地和竹丛中。根据事前摸底,晚上的时候,水碾房里的3个鬼子两个上二楼睡觉,一个守在门口。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悄悄走进水碾房的大门,看到守门的鬼子已经抱枪睡着了,几个人冲上前用枪将其击毙。另一组人已绕到水碾房的背后,用梯子爬上房后的窗户,一听到枪响立即往里面扔手榴弹。
“轰”地一声,正在二楼睡觉的两个鬼子嗷嗷叫着滚到了地上,青挺队员马上用预先准备好的禾杆草往里扔,房里顿时燃起了大火,把鬼子烧死。驻扎在附近的鬼子闻声赶来增援,青挺队员们迅速撤离,得胜而归。
石龙桥前袭小山
在从拉堡通往成团的乡间道路上,有一座石龙桥。采访当天雨后初晴,远处青山如黛,桥下流水潺潺,农民们正忙着在水田里插秧。一派如画美景中,人们很难把这里和一次伏击行动联系在一起。
石宝熙老人说,当时石龙桥东边大荣镇是日军的据点,一个叫小山的队长经常要骑马通过小路,到西边的成团圩巡视。1945年初夏的一天傍晚,青挺队员埋伏在石龙桥附近的小河边,单等小山出现。果然,那天小山又骑马从大荣镇去成团,接近石龙桥的时候,有个队员太紧张,远远就开了一枪,小山立即翻身下马,趴到地上,并抽出身上的手枪向四周射击。游击队员连连朝他开枪,但都无法击中,但又不敢随便暴露目标,有的队员还不小心还掉到了小河里。忙乱中,小山有了逃命的空隙,翻上马掉头逃回了大荣镇。这次袭击虽然没有击毙小山,但日军行动时不敢那么放肆了,因为他们知道随时会遭到游击队的冷枪。
“这个小山好狡猾的。”石宝熙老人说,早在日军侵入柳州之前,小山受日军指派,扮成老百姓到这里摸情况,还经常到成团圩上卖烧饼油条。因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很少有人怀疑他的身份。日军派人留守成团,小山就成了头目的最佳人选。然而,成团也差点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成团圩头杀开川
成团圩击毙日本军曹开川的故事,当地居民几乎家喻户晓。石宝熙老人带记者来到老街的一处转角,家住附近的50多岁的居民韦裕年和82岁的熊玉龙就围上来,互相补充着把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述说了一遍。
那是1945年的二三月,青挺队决定干掉经常残害当地百姓的日本军曹开川。在一个圩日里,队员们穿上破衣服,戴上竹壳帽,化装成赶圩的老百姓,把枪支藏在身上背着的柴草和玉米杆里。大家约好,谁发现开川就马上开枪打死他,其他人负责掩护。
最后,是蹲在鸡行墙边的队员熊文发现了开川。跟随开川的两个汉奸是当地人,认识熊文,一看到他蹲在那里就知道不妙,立即转身溜走。开川矮矮胖胖的,不懂中国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原地发呆。说时迟,那时快,熊文倏地站起来,从手中的竹壳帽下拿出手枪,冲上前照着开川的头部连开两枪,开川当场倒地。
枪声一响,成团圩乱成一团,青挺队员们也纷纷朝天开枪,趁乱逃走。
82岁的熊玉龙当年也住在这条街上,他说自己当天正好在家,听到枪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跑到阁楼上躲了一天。第二天才听说开川被打死在自己家附近,后来被日军抬回大荣镇烧掉了。
50多岁的韦裕年当时还没出生,但他多次听父辈讲述这个故事。他把记者带到街边的一条小水沟旁:“喏,老人们说开川就是死在这里的。”据说,事后不久还有日军在原地的墙上写下“开川死于成团”的字样,以示“纪念”。
事隔60年,成团老街的格局依然没怎么变。因此,包括石宝熙在内的所有知情者都能准确地指出相关的地点。一堵墙,一道沟,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都是这个杀敌故事的最好见证。
在一天时间里,到原地听石宝熙老人讲述青挺队的故事,记者感到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心中对那些奋勇杀敌的青年深怀敬意。(南国今报记者何继权)
回忆往事,石宝熙老人也感慨万千。他激动之余赋诗一首,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抗日青挺队礼赞
日寇凶残柳水寒,腥风血雨洒人寰。
幸得红旗指航向,投笔挥戈挽狂澜。
初试锋芒拉爽坳,再战朝阳护乡关。
六道坳旁歼群寇,石龙桥前击小山。
拉堡水碾炸敌巢,成团圩头屠开川。
……
(龙城抗战故事的采写,得到柳州市图书馆大力支持,谨此鸣谢!)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未经对证核实,本站只提供传播途径,文章只代表原作者立场观点,与本站无关。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4-20 10:57: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