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浴血八年,伟大抗战——江苏篇章
2015-04-28 16:02:33  来源:《新华日报》2014年9月3日  点击:  复制链接

南京保卫战“遗址”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

抗日山烈士陵园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

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

  69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江苏抗日军民在极为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0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江苏抗日军民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

  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兵分十路采访,十处遗迹,十个“故事”,记者们仿佛“穿越”到那八年浴血的九个年头,又一次“见证”并记录伟大抗战中的江苏篇章!

  南京保卫战“遗址”:

  抵抗从未停止

  【史实1937】

  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以“膺惩”中国的抵抗。7日,日军兵临城下,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本报记者陈月飞发自南京1865晨光产业园的报道——  

  “五米、十米,就这里!”8月31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胡卓然经过测量,指着脚下的土地告诉记者,就在这里,一发迫击炮弹击毙了一名日军少将。

  一直以为,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后,血腥屠城时我军民几无抵抗,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胡卓然从大量新发现的日文资料中,找到一本1939年出版的《支那事变忠勇列传》: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四时,(井手龙男)……在步行至兵工厂西侧位置的学校校门北方大约十米处之时,于第五、第六中队的炮车之间的位置,遭到了发射位置不明确的敌方迫击炮弹攻击……在十五日……上午八(时)三十分他从容在江南的战线上陨落了。”

  1937年12月初,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7日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攻陷,守军牺牲无数。仅雨花台一地守卫将士就有6000多人全部殉国。13日,南京沦陷。

  14日是大屠杀的第2天,日军野战重炮十四联队联队长井手龙男等4名日军被一举击毙,井手龙男是一名少将!另有9名日军被击伤。该书不仅记述了经过,而且透露了被击毙的详细地点。据此,我们找到了敌酋倒毙的精确地点。

  文中“兵工厂”即金陵兵工厂,现下是1865晨光产业园,南京的一处“小资”街区,静谧安详。史载,兵工厂后山有遇难同胞“万人坑”,这一带是日军暴行的“重灾区”。

  现场发现,学校的五层楼校舍作为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还完好地保存于晨光机器厂院内,遗憾的是校门已不存。胡卓然带来了民国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一览》中的学校平面图,这是一张带着南北标志、比例尺的地图,结合指南针,我们马上确认了校门位置,就在校舍正前方十多米处。于是,从校门旧址向北走10米,敌酋被击毙地点就踩在脚下了。

  据二档馆文献记载,金陵兵工厂在南京保卫战中是国军88师防区,中方记录里确有“一个迫击炮连”守厂的记载,根据该师装备表,击毙井手的迫击炮很可能就是金陵兵工厂所产。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军号永远嘹亮

  【史实1938】

  1938年春,粟裕率新四军一部挺进苏南,首战韦岗胜利。新四军逐步打开了苏南抗战局面,初步建立起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本报记者董超标发自句容茅山西麓的报道——  

  “纪念碑下放鞭炮,纪念碑上响军号”。8月31日上午9点半,记者和句容市白兔镇的120名党员干部来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聆听茅山新四军的军号。

  望母山顶,36米高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矗立眼前,碑体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气势雄伟。碑前,有人放爆竹,一颗颗礼花弹冲上天,“嘭”地炸开,紧接着,“嘀嘀哒哒”的军号声响起,似在耳边又像在天边回荡,恍惚中把人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战鼓正响,陈毅、张鼎丞、粟裕、谭震林等新四军将领,带着战士们奋勇杀敌,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苏南新四军及地方武装长期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在5000多次对敌作战中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为夺取华中乃至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纪念碑修建于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意在告慰当年茅山抗日根据地英勇牺牲的7000英烈。

  碑前台阶寓意6月17日,是新四军打响苏南第一枪“韦岗战斗”的日子。当年,韦岗之战,新四军仅用半小时便取得胜利,陈毅喜闻后赋诗:“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踏入纪念馆,陈毅的狗头帽、叶飞的烟斗、粟裕看过的书、曾山用过的收音机,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抖落岁月风尘,穿越时空隧道,把人们带入70多年前艰苦而辉煌的岁月。“兵民并肩齐奋战,鱼水相依情意牢,山川草木溅碧血,烈士忠魂冲云霄。”新四军廉政文化史事馆二楼廊厅,镌刻着粟裕的这首诗,讲解员徐丽为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1944年初的一天,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在苏中老乡陈子群家开会,他的马将陈子群院子里一棵枇杷树下部树皮啃光。粟裕十分愧疚,当即掏钱赔偿,并承诺再买一棵枇杷树栽上。当时由于买不到枇杷树苗,只得另买了一棵黄杨栽上。“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是这支‘铁军’铁一样的廉政纪律。”

  “原新四军领导吴仲超、王必成、段焕竞、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纪念馆院内,他们八年全面抗战一直在茅山。”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告诉记者。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生平快慰事”

  【史实1939】

  1939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宣告成立,统一领导江南的部队,开创了东路地区抗战的新局面。12月苏皖区党委成立,苏南敌后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本报记者唐澄 蔡炜发自溧阳水西村的报道——  

  跟着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看旧址、观碑廊、浏览展览馆,离开溧阳市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前,纪念馆张燕馆长递过一份特殊的礼物——连环画《水西一九三九》。

  “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这句刻在纪念馆门口石壁上的题词出自王必成将军,讲述了一个普通江南村庄谱写的威震江南、功在民族的抗战故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四军各支队分别向华中敌后和抗日前线开进。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军部决定第1、第2支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设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捏成拳头去打日本鬼子。”苏南抗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新四军取得了陈巷桥、渣滓、龙仓、九里、安中里、赤山、西塔山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水西村的一草一木都经历了与日伪鏖战的烽火硝烟。陈毅、粟裕指挥“江抗”第2团一部、江南指挥部教导员大队,与进犯安中里的800多名日伪军激战10多个小时,创造了以少胜多、保卫指挥机关的战斗范例;陈巷桥伏击日军、九里镇同日军大战,赤山之战中首开了新四军从日军手中缴获大炮的记录……

  出纪念馆,过六角亭,拾级而下,是披着军大衣的“陈毅元帅”,他左手叉腰正要说出那句“天王老子也不准入民宅”!水西村的父老乡亲至今感念陈老总,乐道新四军指战员如何与群众同甘苦、共生死。陈毅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目前江南战局更大进展,儿部日益壮大,军民关系尤为良好,生平快慰之事。”

  司令部旧址的天井内,还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碑面镌刻:“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於此”。青山埋忠骨,粟裕同志逝世后,其夫人、子女遵照粟裕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敬撒于展厅的天井内。

  将军远去,功名流传。由最初的4000余人发展到14000余人,作为抗日战争中“东进北上”的转折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震慑苏南。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难忘

  那沾血的烧饼

  【史实1940】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成立苏北指挥部,东进泰兴地区,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   

  本报记者顾介铸发自泰兴黄桥镇米巷的报道——  

  小镇米巷的最深处,原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旧址,当年陈毅、粟裕、陈丕显都曾在此办公和住宿,1980年建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1984年4月,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由夫人楚青护送至此,魂归黄桥决战地。

  8月30日,记者又一次来到黄桥战役纪念馆,小小几个厅,人流如织。自从免费参观,这里每年进馆人数都有五六十万。如今,纪念馆正北方约2公里处,一座占地100亩、投资2亿元的黄桥战役纪念馆新馆已然主体封顶,计划今年四季度对外开放。

  纪念馆讲解员钱春霞告诉大家,黄桥决战打响时,新四军作战部队不过五千人,但黄桥人几乎家家户户投入到了那场如火如荼的战斗中。特别是黄桥东门争夺战,数千民众扛着家里的门板铺板前来支援,突击构筑工事。当时千家万户赶做油饼、烧饼,当地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和80辆小车通宵忙碌,把黄桥烧饼送上前线。

  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忆说,2000年10月,一批参加过黄桥战役的老前辈会聚黄桥,讲述当年军民并肩作战的感人事迹。开国中将、原新四军一纵参谋长张藩、原新四军一纵四团政治部主任孙克骥以及当年参战的多位老英雄,再次品尝到黄桥烧饼,动情地说:“现在的黄桥烧饼做得精细又好看,可是没有我们当年吃的那种粗制的、甚至还沾着支前民工鲜血的烧饼那特有的滋味呀!”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渡过长江,以郭村、泰州为跳板,东进黄桥。整个黄桥战役包括郭村保卫战,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克姜堰,黄桥决战。黄桥决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当年的黄桥人不足万,地不足两平方公里,今日黄桥仅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纪念馆不远处一面墙上有红彤彤几个大字:弘扬黄桥决战精神,打造新黄桥。隐藏在宏大历史背景中的1940年永远是小镇发展的底气。

  新四军纪念馆:

  让烈士们回到

  亲人的怀抱

  【史实1941】

  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破坏了华中抗战的大好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江苏敌后抗战进入了最为艰苦的阶段。  

  本报记者杨树立发自盐城建军东路的报道——  

  73年前,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从此盐城就是新四军的家;28年前,盐城建成新四军纪念馆,是为烈士们安了一个家。

  “这些年我们坚持做的,就是去各个档案馆,反复落实当年战士们的名字,一一入档。”纪念馆馆长孙国栋说,不少将二代不远千里,前来寻找父辈的遗迹。“有一回,一名将士的女儿在展馆照片中,认出了父亲的脸庞,忍不住哭出声来。”

  那是抗战相持中的艰苦岁月。1941年春,新四军粉碎了日军对苏南、苏中和皖东等地区的大“扫荡”。7月,日伪军反扑回来,17000人合击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驻地盐城。新四军第3师在盐阜地区进行反击。到8月底,再次粉碎了日伪军对苏中、苏北的大规模“扫荡”。

  那段时间,美国志愿人员和空军援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军,飞机被日击,飞行员跳伞后遭到日军追捕和虐杀。于是中共明确提出援救盟邦飞行人员。这些天上掉下的美国大兵,在根据地体验红色生活,与根据地军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近日,新四军纪念馆展出了一组营救跳伞飞行员的照片。记者看到,农舍旁,两个赤膊的美国飞行员拉着降落伞奔跑,鼓满了风的降落伞在他俩身后敞开如巨大的白色气球,围观村民们一片喝彩,这一刻患难中的温情淡化了战争的血腥。这是1944年8月20日,一架美军“空中堡垒”飞机被日寇击中,迫降在苏北日寇据点建湖建阳镇郊与我解放区交界处。盐阜区新四军及时击退了日伪军,5名飞行员被护送至新四军三师师部受到热情款待,部队为他们开欢迎会,飞行员则展开降落伞以助兴。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拍下了这难得的一幕。“这些都是中美共同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珍贵记忆。”

  新四军纪念馆建成后,盐城的不少耄耋老人将他们对新四军的热爱投入到搜集、整理新四军文化史料的工作中。那些从战火中走出的一件件文物将替他们把过去的故事长久地述说下去。

  抗日山烈士陵园:

  青山处处

  埋忠骨

  【史实1942】

  1942年,日伪军发动了对淮海根据地的大“扫荡”,企图消灭我新四军主力。淮北抗日军民坚壁清野、破坏交通,主力部队从外围分路合击,终于粉碎了日伪的大“扫荡”。  

  本报记者程长春发自赣榆县班庄镇的报道——  

  苏鲁交界处的赣榆抗日山,海拔只有173米,却是“中国抗日第一山”, 从军区首长到机枪射手;从强渡金沙江的英雄,到火烧阳明堡机场的壮士,这里1634座烈士墓,安葬着1800多位烈士忠骨,塔碑上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这里是当地人心中的圣地。

  山顶下第七坡段是建于1942年的抗日烈士纪念堂,精美的仿延安窑洞式建筑,表达了当时军民远离延安心向党的情怀。纪念堂有26位将帅的碑刻,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肖华、陈士榘等,他们都曾在这里战斗过。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亮说:“他们如果健在,何尝不是将军?”

  抗日山主峰,高高的抗日烈士塔顶,雕塑着一位八路军战士,手持长枪高举红旗。这座塔是1941-1942年,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滨海军区广大军民修建而成。“抗日烈士纪念塔”是八路军老战士、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当时没有斗笔,武中奇用苘麻扎成把子蘸上墨水直接书写在碑石上。

  烈士陵园的第六坡段,还有一座滨海军区抗日烈士纪念塔,塔的形状像一门山炮,塔上铭刻着1942-1943年间牺牲的900多位烈士英名。而附录在烈士英名下的“一年来战绩”,向后人展示了滨海军区频繁的战斗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打击:大小战斗1128次,击毙日军689名,击毙伪军6351名。日伪的大“扫荡”只会令抗日军民更加顽强。

  1941-1944年间,抗日军民一边打仗一边修建烈士陵园安葬烈士忠骨,抗战最激烈时,山下不远的地方就是前线,战士牺牲后随即便被送到山上掩埋。

  如今的抗日山烈士陵园,绿树环绕,花草成簇,自山脚至山顶,陵园由东西墓园及碑、堂、亭、塔8个段落组成。一条石阶沿坡而上,把8个段落串连成一个博大而精致的建筑群落。青石凿成的石阶,粗砺坚韧,质朴厚重。沿阶而上,每到一处平台,都有一两个公墓,细细解读,都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向北而葬

  让英灵返乡

  【史实1943】

  1943年,日军转用蚕食的方式侵扰敌后抗日根据地。江苏各抗日根据地在敌人据点周围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使日伪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本报记者蔡志明发自淮安刘老庄村的报道——  

  8月30日,从淮安城出发,要去捕捉那分明久远却又似乎近在身前的奇异嗡响,枪声。半小时后,抬头,跟前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门头上一颗红五角星。

  71年前,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刘老庄连的82位勇士阻击1600多名日军,全部壮烈牺牲。“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挽联提醒我们,这是一支经过战火锤炼的英雄队伍,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最后在此战斗了整整一天。

  纪念园制高点是张爱萍题词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碑高19.43米,代表着1943年。碑的主体形状好像两支步枪竖靠成八字,与碑名碑座的二字构成八二字样。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像一位沧桑的老人,把我们带入那个残阳如血的一天:1943年3月18日拂晓,淮阴城的1600名日军气势汹汹而来,数千群众和地方党政机关未来得及转移,宿营于此的新四军3师7旅2营4连决定就地阻击日军。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柔弱的文书罗桥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几名敌人同归于尽,指导员李云鹏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刺刀插入敌人心脏。

  当晚,安全转移的村民们摸黑赶来,战士们倒在血泊中,无一具完整尸骸、无一杆完整枪支、无一颗剩余子弹!大家扛来门板、拖来芦苇席,含着热泪把烈士残缺的遗骸裹好下葬。有位老人哽咽着说:“这些孩子大都是北方人,我们就把头朝北摆放,让他们的英灵早日回家。”

  纪念碑旁是烈士墓,1955年由当地军民重建,当年种下的82棵苍松青翠挺拔。常有人携花而来,久久默立。园里立着一根根纪念柱,刻着烈士们的名字,但只有17位烈士留下了英名,大都还空着。“他们生下时爹妈可都是取了名的”,2011年淮安启动“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大型寻访活动,决定要把那些遗漏的名字一一找回。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3师后来重组4连并命名“刘老庄连”,北上挺进东北,南下解放海南,立下赫赫战功。新时期,刘老庄连出色地完成了世界维和、抗震救灾等任务,永葆英雄连队的底色。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

  “小二子,

  你们被包围了”

  【史实1944】

  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为支援正面战场,叶飞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部队,在淮安发起车桥战役,取得了空前胜利,揭开了新四军在江苏局部反攻的序幕。  

  本报记者蔡志明发自淮安车桥镇的报道——  

  “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 轻脚踏进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叶飞为纪念塔亲笔题写的碑名仿佛正在叙说着那场并未远去的战争。走进去,迎面看到一座主题浮雕,粟裕、叶飞和几名战士站在一起,正在进行战斗,身后是茫茫芦苇荡和滚滚涧河水。我们默立在昔日的战场,聆听时光中回荡的惨烈和豪迈。轻重机枪开火声、日伪军惨叫声,在耳畔隐约响起,战役打响的这一夜变得清晰真实。1944年3月5日凌晨,以粟裕为师长、叶飞为副师长的新四军一师在如今的淮安区车桥地区发起车桥战役。我军利用夜暗从敌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隐蔽迅猛动作从四面八方越过外壕,迅速攻入镇内。

  新四军在镇内与日军、伪军展开战斗的地点,刚好在现年80岁的老人朱文高家附近。他回忆说:“我当时11岁,战斗开始时我和村子里的百余人一起躲在家里的三合院。我清楚地听到新四军对伪军喊话:‘小二子(指伪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有53名同志牺牲,平均26岁,185名同志负伤,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松野觉也不幸牺牲。”讲解员曹晓平说,“如今烈士纪念碑上只刻有46位烈士的英名,许多烈士成了无名英雄”。

  是什么原因让枪声在车桥响起?淮安区文史专家金志庚给出了答案:“车桥当时有5桥13庵108巷,镇上光粮行有130多家,有‘苏北小南京’之称,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对车桥发起强攻,一方面可以打乱敌人的‘清乡’、‘屯垦’,另一方面可以打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稳定苏中根据地的局面。”

  这场歼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24人、全歼伪军480余人的战役,被当时的新华社赞扬为“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如今车桥古镇枪声不再,但用心聆听,一定还能感受到昔日的枪声隐隐——这是关于车桥战役不灭的记忆。

  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八年艰辛

  定格在这一刻

  【史实1945】

  1945年江苏敌后军民继续对日伪军进行攻势作战,扩大抗日根据地,并为全面反攻准备条件。8月中旬起,江苏解放区军民向敌伪发起全面进攻。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本报记者陈月飞发自南京市南京军区大院的报道——  

  9月1日,离抗战胜利纪念日还有两天,记者经过申请得以探访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八年艰辛抗战,所有人都在期盼日军递降表的这一刻。

  旧址坐落在南京军区机关大院,这里还是南京军区军史馆,因保密需要,平日并不对外开放。建筑坐落在大院核心区,门前大广场地面与建筑同色,衬得欧式风格的大楼庄严而不失风雅。南京市方志办研究人员胡卓然说,这是1929年建成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即黄埔军校迁址南京后的校址。南京军区政治部文网中心副主任徐健说,整座建筑都是原物,唯有屋顶上的小钟楼毁于1976年溧阳地震,后按历史照片重建,现在每逢节日还会敲钟。

  进门,就是那个著名的大厅。序厅中有栩栩如生的签字仪式复原场景。徐健告诉记者,2005年起,他们着手用1:1人像来定格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递交降书的历史场景。人像用硅胶制成,逼真到皮肤下青筋可见,所有服饰也尽力还原。“衣服请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服装师、总后军需服装研究所和军博专家,才最终成型。”场景中,中方人员神情严肃,日方将领则面露绝望和颓丧。曾亲历仪式的南京市政协委员王楚英老人看过后,表示和当时场景非常像。

  复原场景两边靠墙,一面是中国战区抗战形势图,一面则是著名油画家陈坚的著名巨幅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巧而又巧,记者居然在现场偶遇陈坚,听他亲自讲解创作过程。

  油画背景8根庄严的欧式立柱,记者觉得很眼熟。“就是礼堂门口的柱子,我把他‘搬’到里面来了。”据史料,现场远没有这么“堂皇”,安排受降礼堂的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总务处副处长夏禄敏回忆,礼堂被日军破坏严重,会场是临时用白布挡子围起来的。清理大礼堂时,还发现了18具被日军杀害的已经发臭的国人尸体。当时也只有小林起身到何应钦面前鞠躬投降,而画作和场景复原中,双手沾满国共将士鲜血的冈村宁次也在小林身后鞠躬。

  旧址这幅油画是复制品,陈坚说,原作画框下沿,他用中英日三种文字标明了画上受降双方的身份。画面中间是观礼者和联合国成员国国旗。历史上观礼者并不多,仪式也仅20分钟,而油画上则有190多人,包括中国各阶层人员,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主体。同时,联合国成员国国旗和围观的盟军军人中,有实际不在现场的苏军,显示了反法西斯是世界的胜利。

  上图:陈月飞摄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对正义的纪念

  没有国界

  【史实1946】

  1946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原航空烈士墓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仪式。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记录了自“一·二八”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3500名烈士英名及生平业绩,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烈士纪念建筑群。  

  本报记者陈月飞发自南京钟山北麓的报道——  

  9月1日,拜谒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是记者4年里的第4次。

  2010年第一次寻访,只知道纪念馆在紫金山北麓、岔路口,四处询问不得要领,找到了,带着一束花。墓园整洁静谧而荒凉,记者可能是当天的唯一访者。

  这次来,记者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胡卓然一起,门口已有公交线通过。胡卓然说,纪念馆几毁几建。1932年墓园建成,最初埋葬“一·二八”事变牺牲的飞行员,1937年南京沦陷后被日军悍然毁墓。

  站在航空烈士纪念碑前看岔路口,那是南京失守国军突围时,159师副师长罗策群少将中弹牺牲地,当时将军遗体都未能抢回。

  今日纪念馆是1985年严格按南京档案馆馆藏当年图纸重建,只有门口牌坊为1932年旧物。有趣的是,去年新发现照片表明,1932年实际建成建筑其实并未按图纸来。1947年抗战胜利后,国府重建墓园,当时烈士埋骨地仅是黄土坟茔,墓前立碑。而今则是花岗岩整体包砌,上刻烈士生平,共安葬国民党军烈士870名,美国烈士2197名,苏联烈士237名,韩国烈士2名,还有一些在核实中。

  去年清明,墓园又有扩建,东侧新建了事迹展览馆和雕像群,布展用心而精当。当日数百人参与纪念,其中一人是抗美援朝击落过美军“双料王牌”费希尔的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韩德彩中将,他曾为墓地重建付出了极大心血。墓园里埋葬着多位如雷贯耳的空军英雄,如“四大天王”之一、血洒南京天空的乐以琴。

  3000多位烈士姓名刻在高三米的黑色花岗岩石碑上,中、俄、英三种文字,不少是外国烈士。胡卓然告诉记者,1947年重建时,从武汉移葬库里申科等4名苏联飞行员到此。几经完善,目前牺牲苏军飞行员姓名已填补至两面墙。

  1937年11月24日日本媒体报道“苏联飞机终于登场,南京全力进行防空”,一名苏军飞行员牺牲。“此前苏联未对德日宣战,这位飞行员是苏联反法西斯牺牲第一人。”胡卓然说。1937年12月2日,又有5名苏军飞行员在保卫南京的空战中牺牲,其中布尔丹诺夫上尉被安葬在墓园第一排。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5-06 16:32: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沈从文:1937年北平沦陷的一天

下一篇:日伪统治华北铁路事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