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是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心。中外新闻记者云集台儿庄,他们奔赴在血与火的抗日前线,穿梭在战火弥漫的战壕里,会见高级将领,采访战斗英雄,慰问参战将士,一篇篇带着烽火硝烟的电讯稿快速传播到四面八方,一篇篇浸着鲜血的战地通讯见诸报端,一篇篇鞭辟入里的社论评述让人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
周恩来慰问受伤归来的范长江
1938年徐州突围前夕,战地记者在徐州花园饭店前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范长江,第三人为陆治。
1938年4月3日早晨,《大公报》特派员范长江从汉口乘火车前往第五战区驻地徐州,采访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与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紧接着又赶到台儿庄前线,采访了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和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4月6日晚,来到守城主将、31师师长池峰城的指挥部棠棣埠村,睡在用稻草铺成的地铺上。他一夜未眠,见证了离这里1.5公里台儿庄城内的围歼战。当天晚上,司令部下达反攻命令,我军重炮向日军阵地集中轰击,炮声震撼了大地。范长江走出指挥所向台儿庄城内望去,日军的弹药库中弹爆炸,腾空而起的火光直冲云霄。
范长江连夜写出大捷电讯稿,在早晨8时,向汉口《大公报》发出了专电:“6日晚8时,我军各路以决定的歼灭战之优势,向敌总攻,7日晨2时,我正面孙部(即孙连仲)池师(即池峰城)对盘踞台儿庄寨内之敌500余人全部包围歼灭,计得敌钢盔500顶,坦克车4辆,其余机枪器材等正清查中……”发完新闻之后,范长江乘坐临台(临城至台儿庄)支线的铁路摇车,向台儿庄城内进发。在这里,他采访了基层官兵和城内老百姓,连续发出6条专电,及时报道了台儿庄战役的进展情况。4月8日和9日,他顾不上休息,连续采写了《台儿庄血战经过》《慰问台儿庄》和《台儿庄血战的故事》3篇通讯,发回报社,详细报道了台儿庄战役具体经过和官兵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
后来,由于战局的变化,中国军队主动撤离鲁南,作战略转移。《李宗仁回忆录》说:“到5月18日,各路大军泰已撤退就绪,我乃决定于18日午夜放弃徐州。是晚11时,我率长官部职员、特务营、中央留徐各机关人员和若干新闻记者,共约千余人,合乘一列火车南开。”范长江就在最后撤退的人员中。夜间行军,为不被敌人发现,一律不准吸烟、打手电,不准讲话。在茫茫黑夜中行走,范长江两次和部队失去联系,有几次下山时,摔在山下。19日夜,部队抢渡浍河。为防止日军袭击,一千多人分头并进,选择多个渡口渡河。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抢渡过河。可是还是被日军发现,派出骑兵尾追。范长江在撤离途中,不慎翻车受伤。进入河南后换乘火车返回武汉。
《新华日报》为了欢迎和慰问从台儿庄前线突围归来的各报记者,在汉口普海春西莱社举行招待会,并邀请各报负责人一同参加。由于周恩来有紧急公务未能出席,他专门给范长江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信表示慰问:
长江先生:
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的英勇的电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闻前线上归来的记者正在聚会,特驰函致慰问于你,并请代致敬意于风尘仆仆的诸位记者。专此,祝健康。
周恩来
五月二十六日
陆诒与敢死队长成至交
和范长江一同前来采访的还有《新华日报》编委兼采访部主任陆诒。4月7日,陆诒通过运河浮桥,踏进台儿庄西门。战后台儿庄,尸填街巷市野,血盈运河沟渠。百年古城,无墙不饮弹;鲁南大地,无土不沃血。在城内,陆诒看到还有不少我军战士的遗体,有的虽然全身烧焦了,但是仍然屹立在墙角,左手持枪,右手高举手榴弹。有的双目圆睁,直视前方,令人肃然起敬。在北门内,还有日军弹药库爆炸后的遗迹,狼藉一片,日军的骨灰盒在旁边堆积得像一座小山丘。
参观完战场,陆诒回到了第91旅旅部,举行了一个血战台儿庄座谈会。参加者都是亲历这次血战的官兵,他们具体详细地讲述了血战台儿庄的经过。在座谈会上,陆诒获知了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的英勇故事。陆诒采访了幸存的敢死队勇士王范堂等人,详细了解了敢死队的英勇事迹。
台儿庄战役打响后,守城官兵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反复肉搏,双方推进推出,形成拉锯战,我军伤亡惨重,形势十分严峻。为增援城内守军,27师师长黄樵松命令158团3营营附时尚彬率七、八两个连,翻过城墙进入庄内。时尚彬率领八连先行,王范堂带领七连随后跟进。八连奋勇向枪声密集的街巷挺进,但是中了日军的埋伏,隐藏在屋顶上的日军轻重机枪一齐扫射,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八连130余名官兵牺牲殆尽。当王范堂带领七连赶到时,时尚彬向王范堂声泪俱下地喊道:“王连长,完了,完了,八连全完了。”王范堂见状,立即命令全连注意隐蔽,向日军迂回攻击。全连官兵擦干眼泪,怀着为死难弟兄报仇的决心,与日军展开逐屋逐巷地拼死争夺。经过3天3夜的激烈战斗,打退了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部队因连续作战,导致减员很大,第七连由刚进庄时的130多名官兵,只剩下57人。3月30日,日军占领了城内西北角。当时城内的守军与外边的联系通道全靠西门这条路。王范堂主动向守城指挥官王冠五请战,率领全连尚存的57名官兵组成敢死队,拼死夺回阵地。他们身着日军军服,头戴钢盔,腰挂手榴弹,肩背大刀片,面对长官奖赏的大洋,他们慷慨地说:“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说完,在炮火掩护下,在夜色中向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勇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经过一个多小时殊死拼杀,消灭日军60余人,敢死队只有王范堂等13人生还。
《新华日报》于4月15日刊登了陆诒采写的战地报道,文中称:“当时城内我军,与后方联系交通线,全靠着出西门那一条大路。敌人不仅占了东北角,而且在西北角上也有他的据点,这西北角上发射的机关枪火力网,实在威胁得我们太痛苦了。3月30日晚上,我军57壮士,奋勇夜袭,解决了残敌,俘获了步兵百余,杀伤了敌人六七十名。”敢死队的英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对幸存队员来函来电慰问,他们成为当时人们最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王范堂和陆诒也成为生死之交,结下了半个世纪的友谊。
1949年后,二人时常有书信来往,回忆当年在战场上的友情。1987年5月,王范堂因病逝世。噩耗传来,陆诒万分悲痛,专门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团结报》上,赞扬和肯定了王范堂的历史功绩。陆诒于1997年1月病逝。
爱泼斯坦采访途中遇险情
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吸引了美国合众社、苏联塔斯社、法国法新社、英国《泰晤士报》等十多家外国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电影摄影师伊文思及其助手约翰、卡帕和美国驻华使馆的海军助理卡尔逊组成一个记者组,在中国一位年轻军官的陪同下,于3月下旬离开汉口前往徐州,专程观察台儿庄战事。当他们前往第五战区司令部拜访李宗仁的时候,正遇上三位农民赶着一群黑猪在司令部的大院里,随行的军官告诉他们,这是前来慰劳军队的老百姓,李司令长官正接待他们,等他们走后,我们就可以去见李将军了。爱泼斯坦采访了李宗仁,他在《人民之战》中写道:“李宗仁将军身材矮小,方肩、圆脸,两眼闪闪有光,出身于农民家庭,正值中年。头上短而稠密的发丝略带灰白。但他精力充沛如钢质弹簧,是一个闪烁着有攻击能力的人。谈吐和蔼,简短而刚毅。”
图为爱泼斯坦(左)与荷兰著名纪录片导演佐里士·伊文思(右)及其助手约翰·福尔诺在一辆被击毁的日军坦克上留影。
4月2日晚上,爱泼斯坦等在漆黑的夜幕下,在徐州乘火车前往台儿庄,这时的枪声也越来越近了。到了第2集团军司令部后,他们睡在村里谷仓的稻草上。第二天早晨,总司令孙连仲招待他们吃早餐。“在一个向阳的庭院里,一位农家妇女赶着一头蒙了眼的驴用石磨磨着麦面。孙将军身材魁梧、结实,声音嘶哑,两眼布满了血丝带有倦意。孙将军简短地告诉我们关于台儿庄的重要情况,正引诱日军进入为他们准备的陷阱。”
爱泼斯坦等人在台儿庄采访了参战官兵们,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白天采访记录,晚上加班整理资料。记者小组配合默契,爱泼斯坦经常帮助伊文思打灯光、布置道具。有一天,他在27师采访,见到缴获的日军文件中有一本记录日军官员写的一首诗:“战斗四个小时我们占天津。六个小时以内我们进驻济南城。小小的村庄台儿庄,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占领?!”采访完已近傍晚时分,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台儿庄,途中的道路上布满了弹坑,他们一个个地跃过去。突然,爱泼斯坦在跨越一个弹坑时,一下子被绊倒了。他爬起来定睛一看,弹坑里竟藏着一个日本伤兵。这个日本兵已感觉到被发觉,趴在那里拿着枪正瞄准爱泼斯坦。爱泼斯坦大喊一声:“有鬼子!”立即卧倒在地。在此生命攸关之际,随同保卫的士兵眼疾手快,抬手一枪将企图负隅顽抗的日军击毙,避免了一次伤亡事故。随后他们在日军的身上搜出一本机关枪训练手册和他在银行存款的记录本,记载着他在中国抢劫到的钱财,在来台儿庄之前的两个星期里,他存储了20日元。
爱泼斯坦在台儿庄采访时,记下了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其中记录了在台儿庄前线的所见所闻和军民英勇抗敌的事迹,记载了包括采访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金典戎、田镇南等多位高级将领的采访。1939年爱泼斯坦以此笔记的记载为主要素材,创作出版了纪实报告《人民之战》,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军民的抗战以及徐州会战的重要意义。2003年爱泼斯坦将采访笔记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被誉为纪录电影先驱、有“荷兰飞人”之称的伊文思在台儿庄采访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电影视频,后来被剪辑成电影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伊文思的助手卡帕用相机记录了台儿庄战役的场面,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发表在5月23日的美国《生活》杂志上,卡帕写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1982年秋天,67岁的爱泼斯坦再次来到台儿庄。在《我又来到了台儿庄》一文中感慨道:“台儿庄,这个在旧中国受战争创伤严重的地方,现在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台儿庄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会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2-10-29 14:34: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成都抗战防空老兵回忆绝地反击:那一次,我们打下日军“轰炸大王”
下一篇:我的抗战新闻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