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触摸抗战的印记
2015-09-22 11:09:35  来源:凤凰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多年以后我一定会很怀念这次采访的经历。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采访。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么重要的一个节点,寻访到一些见证历史的人,留下一份“白旭版”二战东方主战场记录。

  原标题:触摸抗战的印记

  多年以后我一定会很怀念这次采访的经历。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采访。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么重要的一个节点,寻访到一些见证历史的人,留下一份“白旭版”二战东方主战场记录。

  上中学时,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历史一向学得很渣,是唯一一门连会考都只得“良”的科目。而那时课本中只有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真正触动过我,确切地说是让我感到受伤: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血腥如“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也有屈辱如“鸦片战争”和“庚子赔款”,但是像日本侵华战争这样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对平民普遍造成如此深重灾难的外族入侵实属罕见,而且它的影响至今还在。

  因此,我其实从一年前报道“七七事变”七十七周年的时候就开始期待这次采访。我想知道,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在那个被“神剧”娱乐化了的年代里,中国人是怎样活着与战斗的。

  我希望这一路走访的不光是老战士和见证了战争的民众,也有汉奸,有战俘,有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趁着还不算太晚。因为在我们还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离我们而去。

  我们沿着日军侵华路线反向而行,从受降地、最后一役的战场湖南芷江开始,走过武汉会战的战场和指挥所,走过以水代兵的黄河决口处,走过台儿庄布满弹孔的废墟墙,最后回到北京——全面抗战开始的地方。

  我的确找到了一个曾经的战俘。他被安排在日军的防空站做衣服,三天发一个饭团,有时食物到手已经发臭,他们只能吃烂掉的苞谷,把变色的部分用砖头磨掉。他认识一个年轻的日本航空生,他父亲也是裁缝,因此会偶尔给他一些牛肉罐头吃。这让我看到了日本士兵脸谱化以外更多样的人性的东西,开始理解为什么他们也被认为是战争受害者。

  我也采访到了一些汉奸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因为会日语被抓去做翻译,在一桩生意谈判场上,他随口说了一句“价格低了”,险些被日本人打,他意识到自己两边不是人,但也不能逃走,否则日本人会杀死他的家人。还有一位已经去世的老人,带领一群“汉奸”起义,反抗日本人。最后没被他们杀死的一个日本兵还成了反战同盟的一员。战场上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在人命如草芥的战争年代,或许很多人都在挣扎,是选择生命和家庭,还是正义和尊严。

  今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可以坐在电视机或电脑前,毫不客气地评论当年那些人的选择,然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选择的过程有多么艰难,尤其是,在家与国都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危难关头。

  有一位住在黄河边的老人。当年为了以水代兵暂时阻止日军南下,国民政府下令扒开了河南花园口,接下来的几年中,水灾旱灾瘟疫和饥荒造成89万人遇难,那位老人的房子是第一个被冲垮的,他的弟弟也饿死了。但当被问及对以水代兵的看法时,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还是“宁愿黄河决口”。花园口决口数年后,他参了军,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

  说到参军,我印象最深的老兵有两位,一位从卢沟桥一路打到武汉会战,另一位从淞沪会战打到芷江最后一役。一位参军的理由是父母双亡后不愿寄人篱下,一位是懵懵懂懂随着两个放牛的伙伴一起,希望参军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收入。

  我想,在那个年月里,很多人入伍的理由都是相似的吧——对于连肚子都填不饱、生命安全没有保证的农家少年,谈信仰似乎太奢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信仰渐渐清晰。

  当胡利东在卢沟桥畔看到自己的队友在敌人刮风一般的扫射中倒下、当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最好的伙伴、送走了喊他“小鬼”的总司令张自忠,当张正国得知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当他在九江中了日军毒气失去知觉,也失去了很多战友,两位年轻人看到了自己参军的意义。

  这个过程,大概也是一个民族觉醒的过程。

  正因为有这些觉醒了的人流血流汗,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在阳光下散步、在办公室写作、在商场血拼、在网络吐槽,可以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

  写完一万六千多字的《另一个主战场:抗击法西斯的东方记忆》初稿,已是晚上十一点。凌晨一点多,我收到微信,告知张正国老人去世了,就在阅兵前不到一个月。我在悲恸之后,也庆幸自己记录下了他的名字和故事。但是,千千万万还没来得及留下名字甚至没能看到中国解放却为之付出生命的人,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永远地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白旭)

  太多情感,非数篇稿件可容纳。写稿之余,试作七律一首,向这些先人们致敬:

  卢沟桥畔起狼烟,

  九州生灵尽蚁螟。

  满江红遍悲淞沪,

  冷月白石叹金陵。

  被发拾枪别翁姥,

  裂眦横刀写丹青。

  甘将碧血涤故土,

  忠魂化作芷江清。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9-22 11:10: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洞口发现一位百岁“抗战大嫂” 70年前曾救治四名抗战伤兵

下一篇:1937年5万余人曾在南京草鞋峡遭侵华日军射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