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
1941年的今天,
魏特琳打开煤气阀门,结束自己的生命,
享年55岁。
她曾留下遗言:
“假如我有两个生命,仍愿意选择为华人服务。”
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美国传教士,中文名“华群”。
1886年9月27日,魏特琳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西科尔小镇。她家境并不富裕,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个性。她靠勤工俭学完成大学学业。
魏特琳后来来到中国,应聘进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授,也兼任教导主任。
1937年底,在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伤痛的年末,原本繁华的古都南京,在日军飞机炮弹连续数月的轰炸下,到处是断壁残垣。在那样恐怖的氛围中,美国大使馆多次让她撤离,魏特琳都毅然放弃了。她与二十多位外籍人士一起,坚守南京,加入了人道主义救援中。
1、危难之中 坚守南京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安全计,明令:“接近战区各大学另筹开学办法。”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处南京市中心,吴贻芳校长和她的同事们经过商议决定:在校教职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西迁办学,一部分留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留校教职工组成驻校维持委员会,并推美籍教授魏特琳为主任。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逼近。17日,魏特琳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设立一个安全区,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以躲避战火。她在信中表示:“无论从地理位置或建筑物的牢固性来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难民收容所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久,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拉贝为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接着又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魏特琳为红十字会委员。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的工作人员,前排左四为魏特琳
2、挺身而出 援助难民
12月13日,日军由中华门入城后,开始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面对野蛮纵欲、到处强暴中国妇女的日军,大量妇女儿童蜂拥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难民收容所。魏特琳挺身而出,用她那高挑的身躯,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守护中国女性不受日军的伤害,为南京数以万计的妇女儿童,建造了一个诺大的诺亚方舟。
在日军进城的头10天里,每天至少有10到20群日本兵到金女院抓人,强奸妇女、抢劫钱财。他们不仅从学校的大门、侧门强行入内,还有翻越围墙进校园,更有夜间从学校低矮的篱笆上爬过来,搜捕妇女强奸。
魏特琳整天从学校的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大声呵斥:“这是美国人学校!滚出去!”她一面组织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一面请来在“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不少日本兵因此恼怒,拿着血迹斑斑的刺刀威胁她;还有的狠狠地抽魏特琳的耳光。她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无辜女性,在她面前被带走,被强奸,被杀戮。
在难民所里,许多难民失散了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笼罩着难民营。魏特琳安慰鼓励他们,给他们胜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她说,“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
魏特琳(左一)和红十字会施粥处的工作人员合影
3、殚精竭虑 积郁成疾
魏特琳曾在日记中写道:“这种重担我不知道还能承担多久,真是可怕得难以形容。”面对每天持续不断的有暴行在她的面前发生,而她却无力阻止,那时的她,信仰被摧毁。魏特琳在那紧张恐怖的日子里,殚精竭虑工作了数十个日日夜夜。过度的疲劳与长期的精神压力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她在此期间的日记中常常写道:“太倦了,倦得连字都写不出来”“倦得无法思考”。她在救护了许许多多的中国难民后,自己却得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但那沉重的十字架还是压垮了她。南京所经历的一切使她感到无法再活下去。她一闭上眼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尸体就会在她眼前出现。“救命!救命!救救我!”的求救声就会在她耳边响起。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天,在印第安纳州的一间普通公寓里,打开煤气阀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
在遗书里,她这样解释自己弃世:“与其因精神错乱而痛苦,不如死去更轻松。”然而,死亡并不能抹去她对南京的爱。她临终前,曾留下遗言:“假如我有两个生命,仍愿意选择为华人服务。”
她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上雕刻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平面图,并且刻着四个中文汉字——“金陵永生”。
1941年6月1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令》,对她的死表示哀悼。
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当时在美国的好友认为魏特琳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发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整理传教士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
2002年7月20日,明妮·魏特琳的亲属辛迪·魏特琳及其女儿,将《魏特琳日记》及100多件珍贵文物史料捐赠给纪念馆。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5-14 14:56: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流亡大后方:从上海到重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