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玉箴
出生:1916年
籍贯:上海市
参军:1941年
部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战地医院
我印象中,每天都在工作,好像从来没休息过。遇到日军飞机空袭,我就抱着孩子,躲进墓地里避难。
从杨玉箴老人与丈夫黄志华留下的泛黄的文书和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奔走在滇缅公路救死扶伤的足迹。
【夫妻双双加入红十字救护队】
自幼家贫的杨玉箴,在上海信德社、培文学校度过了童年,之后考上了护士学校。
“教会学校的汉德森夫人来自美国,上海话却说得很好。”
“他们讲我写,我英文写好(让他们确认)对不对,以后叫他们sign,叫他们签个名。”
杨老早年教会学校毕业,英文很好,90多岁高龄讲着讲着,不时蹦出好多英文单词。护校毕业后,杨老在广仁医院做护士。期间她认识了在难民医院做护士的福建莆田人黄治华。两人结婚后,选择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前往祖国的大西南。
“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临走前,家人很舍不得。外婆对我说,我这一去,再也见不到她了。”
一语成谶,说到这儿,杨老有些哽咽。
【抗战“生命线”上救死扶伤】
广西、贵州、云南、缅甸腊戌……辗转滇缅公路沿线,杨老当年在南大理福音医院、弥渡临时诊所、滇缅路局下关医院,以及滇缅公路的工程队诊所等做护士、药剂师。
“病人都睡在竹床上,住在帆布房里。”
“(士兵受伤)脚上有的长蛆了,我就用高锰酸钾的药水给他们冲洗。”
滇缅公路通车后,遭遇日军炮火猛烈攻击。保证“生命线”畅通的公路建设者们经常生病,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在云南期间,疟疾严重,很多人尿血,我们用德国的奎宁为他们治疗。我们也给战士、百姓们治病。”
【日军轰炸墓地避难】
“我印象中,每天都在工作,好像从来没休息。遇到日军飞机空袭,我就抱着孩子,躲进墓地里避难。”
“在很多地方,救护队没有住所。大家只能睡在荒郊野岭的临时帐篷里,夜晚睡前,用毛竹抵住门。后来我才知道,山里有土匪,可当初压根不知道害怕。”
如今老伴已经去世,杨老和儿子一起生活。老伴去世时,儿子清理遗物,发现一大批当年的书信,这段历史也重见天日。
备注
解放前的中国红十字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灭亡。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1月,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1919年7月,加入红十字会协会。1933年,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先后隶属内政部、军委会和行政院领导。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10-08 18:54: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