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之初
时间退回到1937年。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11月党中央决定在河北阜平县正式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成立后,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创刊。
△抗敌报
《抗敌报》是一份三日报,向全边区发行,邓拓是这张报纸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38年3月,华北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春季大扫荡,中共晋察冀省委决定将《抗敌报》升格为省委机关报,26岁的邓拓临危受命,担任了报社主任。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版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报纸的发行量从原来的1500份增加到了1万份,最多时达到5.5万份。
突出重围,创造奇迹
《晋察冀日报》版面编排合理,内容丰富。既有时事评论,也有国际国内新闻;既有小品诗歌,也有漫画顺口溜。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成为根据地军民了解党的政策和国际国内形势和战况的主要渠道。
△《晋察冀日报》
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这张《晋察冀日报》第一版的醒目位置刊载了“纪念一二·九反对敌寇掠夺青年”的重要社论。文章以一二·九运动七周年纪念日为契机,用犀利的文笔揭露了日军掠夺华北青年的阴谋,并用慷慨的言辞激励沦陷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年要继承一二·九运动的斗志,与日寇坚决斗争到底。在剩余的二分之一版面以时事短消息的形式刊登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情况。报纸的第二版转载了《解放军日报》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时事评论文章,以及盟国对日作战和国内抗击日寇的相关新闻报道。
△《子弟兵》版面
报纸的第三版和第四版是《子弟兵》副刊。该版面既融合了原副刊《老百姓》通俗娱乐性的风格,又体现了《子弟兵报》思想性和新闻性的特点。例如著名军旅作家席水林的一篇遇到了“神仙”的小品文,以诙谐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敌占区一名老农在回家路上偶遇八路军的故事。文章将八路军比喻为下凡救世的“活神仙”,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老农由怀疑到相信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第三版面还连载了“预备兵政治教材”的第七课内容和相关报道,保留了《子弟兵报》政治教育的功能。
蜕变与新生
面对日军的铁臂合围,邓拓任《晋察冀日报》总编之后,提出了“游击办报”的思想。为了便于设备的轻装转移,铸字和排字工人将铅字缩小,把笨重的字架改成可装可卸的字架。印刷工人将笨重的石印机改装成轻便的木质机。
△《晋察冀日报》报社使用的印刷机
经过大家的发明创造,日报社的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以拉走。《晋察冀日报》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和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躲过敌人的无数次扫荡和围剿,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稿编排出版,从1940年11月7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至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计出版报纸2754期,创造了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
△《晋察冀日报》终刊以及社长邓拓为报纸终刊写的诗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同年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使用毛泽东题写的报名。
△《人民日报》创刊号
彭真同志曾这样评价《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晋察冀边区的历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诞生于抗战烽火硝烟中的“红色媒体”,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以笔代戈,记录下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战绩,如号角般唤起民众的斗志,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世界对中国抗战的理解和支持,为赢得最后胜利发挥了枪炮武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成为抗战时期人们心中一面不倒的旗帜。而今,虽然战火纷飞的时期已经远去,但这面旗帜一直飘扬在我们心中,世世代代相传。
编辑:李晖 张欣宇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7-30 14:21: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