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元帅的勋章、老红军的皮袄……它们有话说
2021-01-09 10:28:37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复制链接

 

  编者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找党找到德国去

授予朱德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任佳晖 摄)

  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勋章彪炳着朱德的赫赫功绩,然而,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入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18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此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朱德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苦苦思索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8年春,受了两年新式学堂教育的朱德,回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但旧势力的压迫让朱德意识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于是他下定决心投笔从戎。

  1909年,朱德远赴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他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并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

  然而,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黑暗。朱德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问题,不能救中国。

  真正使朱德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是五四运动。朱德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潮,其中介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1922年3月,朱德离开云南,寻找救国救民真理。

  5月,朱德应原川军总司令刘湘和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之邀,抵达重庆。杨森以师长之位留朱德共事,被朱德婉言谢绝。

  6月,朱德乘船抵达上海。他阅读了朋友送来的书报杂志,了解了“有关新的工人运动和领导运动的共产党的消息”,产生了要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并加入这一组织的愿望。在上海,朱德没有找到共产党,于是决定去北京继续寻找。

  7月,朱德抵达北京,但令人失望的是,他在北京也没有找到共产党的负责人。不久,他得知陈独秀在上海,便启程返回上海。在上海,朱德拜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只能按计划去往欧洲。

  10月,朱德抵达巴黎。他听说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其主要组织者周恩来住在德国柏林,便立即赶赴柏林,找到了周恩来的住所。

  朱德端端正正地站在比他年轻十岁的周恩来面前,向他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周恩来微笑着说,可以帮他找到住的地方,替他办理加入党在柏林的支部的手续,在入党申请书寄往中国而尚未批准之前,暂作候补党员。

  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伟大道路。

  “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朱德同志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2016年11月29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一件厚重的羊皮袄

老红军曾广华穿过的羊皮袄(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微信公众号)

  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军绿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一排整齐的扣子……羊皮袄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红军曾广华,正是这件不寻常的羊皮袄,陪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枪林弹雨。

  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1932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先是被分到游击队担任班长,后来分到红一方面军23师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奖励他一件羊皮袄。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曾广华也跟随中央红军离开了家乡。此时,曾广华是炊事班的一名战士,负责部队的饮食。1935年6月,部队到达四川省境内的夹金山下,曾广华在附近的乡镇采买粮食,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他们要翻越夹金山,便叮嘱:“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

  时值夏季,不少战士在行军途中将衣服送给了穷苦的老乡。曾广华也送出不少衣服,唯独这件羊皮袄,他一直舍不得送出去。

  “过雪山时,这件羊皮袄救了我父亲的命。”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夹金山山路崎岖狭窄,常年积雪,最浅地方的雪也能没过膝盖,刺骨的寒风吹得人浑身发抖,山上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夹杂着泥土滚落。一路上,不断有战友陷入积雪中,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有的战友想稍作休息,一坐下去就再也无法起来……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曾广华靠身上的羊皮袄,最终翻越了雪山。

  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从军18年的曾广华复员回到家乡于都。“以我父亲的经历,当时复员是可以要求安置工作的,但是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身上又有伤病,于是主动提出回老家务农。”曾昭梁拿出了曾广华当年填报的复员军人登记表——在“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写着“复员回家种田”。曾昭梁说:“回乡后的父亲就是个最普通的庄稼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连自己的故事也经常讲不好,但他明事理,常常教育我们不贪心、严律己。”

  1992年10月,老红军曾广华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2014年,曾广华的后人将羊皮袄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我要传承好父亲的革命精神,讲好父亲的革命故事,把父亲诚实做人、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曾昭梁说。(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微信公众号)

  夫妇行程5000里参加中共七大

段焕競七大代表证(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李珊七大代表证(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江苏省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珍藏有两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段焕競、李珊夫妇的中共七大代表证,它们是至今国内唯一发现的夫妇俩同时拥有并保存完好的中共七大代表证。

  两张代表证均是长8.4厘米,宽6厘米,呈对折的竖方形,紫红绫布镶面,封面没有任何文字或标志。打开后,内页白纸上为繁体字,左页上方横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下方竖印“代表证”和“第XXX号”。右页上方横印参加大会代表的座号和姓名,下方中间横印“注意”,内容为“1. 绝对不得转借,不得遗失;2. 出入会场须受门卫检查。七大秘书处制”。内页中间靠下,盖有椭圆形红色“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秘书处”骑缝印,李珊的代表证在印章的左侧盖有呈上下字序的红色“候补”两字。代表证的证书号码、姓名、座位号均为手写,段焕競的代表证号是“第六二二号”,座号是“22排14号”,李珊的代表证号是“第六六二号”,座号是“24排14号”。

  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4月,中共各地的750多名代表历经千难万险,突破重重封锁陆续到达延安,段焕競、李珊夫妇就是当时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之一。

  段焕競,湖南茶陵人,1938年夏,跟随陈毅率部挺进苏南茅山开展抗日斗争。李珊,江西安福人,14岁投身革命,抗战期间曾任中共皖南特委常委兼妇女部部长、新四军一支队二纵队卫生部政治指导员。1942年初,中共中央决定七大代表集中到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通知段焕競、李珊夫妇等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共七大。当时段焕競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妻子李珊在二旅卫生部当教导员。

  经过仓促准备,3月中旬段焕競夫妻带着一岁半的女儿苏淮开始了一段艰难险阻的“小长征”。从江苏省东台县大桥镇启程,段焕競夫妇凭着智慧和勇敢,通过了20多道封锁线,穿越了800里敌占区,途经了10多处革命根据地,行程5000里,历时半年多,才从苏中抗日根据地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段焕競是正式代表,李珊为候补代表。

  1945年10月,段焕競夫妇带着女儿回华中准备继续战斗,归途中4岁的苏淮突然生病发高烧,因为医治条件差,夫妻俩眼睁睁地看着长女在自己怀中死去。

  战争年代,李珊同志专门做了一个皮挎包收藏夫妇俩的中共七大的代表证,随身背着,20多年里这两张代表证一直没有离开过她的身边,直到1969年逝世。后来,段焕競将军又把这两张中共七大代表证与家里的照片一起放在铁盒子里保存了起来。2007年段将军子女将它们捐赠给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浙江省文物局网站)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1-01-09 10:32: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根粉条、血染的党证……聆听这些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下一篇: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 一罐结晶的食盐……它们这样说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