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手稿
几封尺牍、一句题词、一柄拐杖、数卷绘画……这些日用之物,何其平常。
但在“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珍贵文物展”里,这些日用之物,很不平常。
它们肩负着特殊的涵义。在这里200余件抗战历史文物,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军事将领、外交使节、学界名流、社会贤达的手稿墨迹,以及抗战时期若干重要机构和重大事件的文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以及中美两国共同抗日的历史原貌。
它们都承受过抗战的烽烟,经历过历史的波澜,辗转于岁月与山川河流之间,如今汇聚在一起并肩完成一个沉重而真切的历史诉说。
200余件珍贵的抗战文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像是历史与历史的再相逢。
“九·一八”事变时,91岁高龄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深感国难深重,为抗日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陈望道、周谷城、孙寒冰、曹禺、胡风等著名教授带领进步师生,在爱国思想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当年,复旦曾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如今,200余件珍贵抗战文物汇聚复旦,在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高校智库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办的“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珍贵文物展”上,并肩完成一个沉重而真切的历史诉说。
许多美国的珍贵文物,跨洋而来
“整个中国是一个抗日大学,希望出去学得更多的东西,日本法西斯是能够战胜的。”这幅毛泽东1938年写于延安的“抗战宣言”手迹,在“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珍贵文物展”上首度公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
“毛泽东关于抗战的墨迹极其珍贵。”本次展览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教授介绍说,该展品为毛泽东当时赠予延安部队下属的,由其家属珍藏至今,此次展出为首度向社会公开。同样珍贵的展品,还有周恩来1938年在延安时期手书的“纪念九一八题词”:“纪念九一八,坚持长期抗战,打回老家去!”
为了这样一个精彩的亮相,主办方自今年2月起,就投入了筹备。徐以骅教授告诉记者,来自民间收藏者和收藏机构的这200余件与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相关的珍贵历史文物,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
有意思的是,这个展览也反映了目前中国收藏界的一种新态势——长期以来一直令人感叹的国内文物流失现象,近年来正在发生变化,不仅中国文物开始回归故里,不少西方的文物也在流入中国。为了体现“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这一主题,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来自美国的珍贵文物。其中,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以及美国将领和军官尼米兹、布拉德利、魏德迈、史迪威、陈纳德等的信函和器物等藏品,都因为首次有了中国主人,而得以与中国观众见面。
战袍与“血符”,携带着那段历史的记忆,让目睹它们的观众,真切感受到当年的烽火连天
“虽然中国自身半壁江山为日军占领,但中国热爱和平而又不屈服于外敌侵略,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认可和尊重。”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看来,这是此次展览呈现出的一个重要历史讯号。
展品中,有一封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11月12日致蒋介石信札底稿。这是二战即将转折之时,罗斯福致信蒋介石,信件内容是关于即将召开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罗斯福在信中告诉蒋介石:他将于22号抵达开罗,希望蒋氏夫妇届时能够赴会。同时,他也告诉蒋介石,开罗之后他将参加德黑兰会议,会见“来自北方的朋友”斯大林。
今天的人们,阅读着70多年前的信札,感慨万千。吴景平教授进行了这样的历史解读:“信中提及的两大会议都是在二战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召开的,既商讨后续的战斗,也讨论战后世界的权利分配。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将中国事务提到第一议程,主张将中国视为战后的四大强国之一。因此在会议上相当尊重和礼遇蒋介石,并且之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总体上对中国非常有利。与罗斯福信件一起展出的,是他战时的自用手杖。这是一件从美国流向中国的藏品。这一柄罗斯福在战争期间使用的手杖,出现于罗斯福参加各种场合所摄的照片中。在战争中,本身身患残疾的罗斯福总是以手撑拐杖出现,这样的形象不仅不让人感到软弱,反而被视为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的展品中,一件保存完好的“飞虎队”将士作战皮夹克,尤其引人注意。与皮夹克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件“血符”(护身符),上书“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
“飞虎队”是二战期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的代称,由于“飞虎队”成员为美国人,多不懂汉语,故为每位“飞虎队”成员配备了此“血符”,通常缝于战袍之上,以便必要时为飞行员提供救护和帮助。
战袍与“血符”,携带着那段历史的记忆,让目睹它们的观众,在今天真切感受到当年的烽火连天。
战袍与“血符”是怎样来到了复旦校园?背后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展品提供者颜明介绍这件“飞虎队”战袍时说,他在美国游历时,和一位老华侨说起他正在参与筹划一个抗战文物展览。那位老华侨听了,毫不犹豫,就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这件战袍,请他带回中国、带到复旦校园,让今天的人们可以与那段历史重逢。让颜明感动不已的是:“原本有人想出高价购买,老华侨坚决不卖。”
《战马》 这幅画没有背景,雪白的宣纸上,一匹精神抖擞骏马,昂首挺立。
为了反映文教战线志士仁人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和文化修养,还展出了不少著名大学校长,如马相伯、蔡元培、胡适等的作品,以及著名学者文人,如马寅初、沈钧儒、顾颉刚、陈寅恪等的手迹墨宝。
这些手迹墨宝部分来自同一个人的收藏——国立复旦的周墨南。
周墨南抗战期间赴渝考入国立复旦大学,1944年响应蒋介石知识青年从军之号召,投笔从戎加入青年远征军。他在求学期间得到冯玉祥所赠“学张自忠上将”、也得到了顾颉刚的勉励。从军之后得到蒋经国面赠勉词。著名作家老舍褒奖其“墨南先生,是真汉子,投笔从戎”。他收集的签名还包含当时党、政、军、学各界知名人士,留存至今,其中一些实属珍贵。
在展厅中,徐悲鸿的《战马》也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这幅《战马》徐悲鸿创作于1939年9月1日。当时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消息传到新加坡,徐悲鸿震动不已,遂作《战马》表达对战争的激愤。为了筹资抗战,徐悲鸿在1939年至1941年间,陆续在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举办筹赈画展,售画所得全数供救济难民费用。他曾撰文说:“身居后方者,无论如何努力,总比不上前方将士兵器悬殊无间寒暑之苦战。”于是,尽文人之力,将爱国忧世之情,全然倾注在画笔中,志在“尽我所能,以期有所脾补于我们极度挣扎中之国”。
人们看到,《战马》这幅画没有背景,雪白的宣纸上,一匹精神抖擞的骏马,昂首挺立。这正象征着,一个文化人、一代中国人,在战争时期的不屈精神。
人们看到,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历史与岁月的磨砺下,历久弥坚,鼓舞着中华民族向着和平与美好,奋力前行。
这些“看到”,让本次展览的发起人徐以骅教授深受鼓舞。“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有多干少说、只干不说的特点。因此在西方世界,抗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被遗忘的战争’。那么,我们自己要把这一段历史讲清楚。中国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重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过去国际舞台上的弱国到今日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可以从本次文物展的展品中得到印证。”
“文物常常有其辗转流传的动人故事,这是文物的特点,如结集成书,这些故事便消逝了。但通过观看文物,还可以搭建一个公共和国际交流的平台,向世界各国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徐以骅教授当初寄寓在这个展览中的深意,正被陆续而来的参观者看到、记取。
责任编辑:朱憬 最后更新:2021-08-27 09:51: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半条被子的故事”犹如一束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