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十七期杨应彬之子:“两岸黄埔后人亲如兄弟”
2024-06-21 16:09:30  来源:中国新闻报 2024年02月04日  点击:  复制链接

  “黄埔精神仍在两岸传承,台湾的黄埔组织很多,他们经常来大陆,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就像兄弟一样,在黄埔精神这一点上我们几乎没有分歧。”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十七期毕业生杨应彬长子杨小斌近日在广州受访时说。

  杨应彬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穷苦家庭,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张发奎部潜伏十年,先后随军参加淞沪、武汉、桂柳三大会战,是最后撤离的中共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特别支部(简称“特支”)成员之一。

  “1937年,父亲受党组织的委派加入张发奎部战地服务队,从事战地宣传,直到1947年8月才撤离到香港。我是1946年8月在广州出生,那时候父亲还在国民党广州行营参谋处工作,我是四兄弟中唯一看到父亲还穿着国民党军装的。”杨小斌说。

  为了学习军事,1939年,经“特支”领导左洪涛推荐、中共南方局领导李克农批准,张发奎保送,杨应彬只身前往位于贵州独山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学习,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半的军校生活。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杨应彬主动教大家唱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等,排演抗战话剧《凤凰城》。“去军校之前,党组织让他好好学习军事。父亲主要是为抗战而学,他团结了周围不少青年,整个学校对他印象都很不错。他在军校非常努力,虽然身体不好,个子也不高,但在全总队术科测验中获得第一名。”杨应彬四儿子杨小杨说。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杨应彬回到张发奎部,先后担任警卫连连长、司令部作战参谋。由于他在军校专修步兵重武器,于是加紧对士兵使用重武器的训练。他还经常给士兵上政治课,分析国内外形势,讲团结抗战,坚持持久战的道理,大大提高了士兵抗战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杨应彬推动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并被选为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联系了许多广东籍、江浙籍的黄埔同学,他与海外的黄埔同学也保持了联系。

  受父亲影响,近年来,杨小斌、杨小村、杨小杨三兄弟一直从事黄埔系及其后人的联络工作,多次到访港澳台地区。

  杨小斌介绍,2008年广东广雅中学举行120周年校庆,从报纸上了解到台湾防务部门原负责人伍世文当时在主席台上发言,“他曾是我母亲的学生,我们把他接到家里跟父母团聚。自那以后,伍世文就把我跟三弟请到台湾访问,从此建立起跟台湾黄埔系及其后人的联系。”

  2015年,杨应彬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杨小斌子承父业,先后担任广东黄埔军校后代亲属联谊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理事长,开展粤港澳台地区的黄埔后人联络工作。

  通过接触两岸黄埔后人,杨小斌表示,两岸在黄埔精神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分歧,秉承了孙中山“亲爱精诚”的理念,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让中华民族崛起惠及所有中华儿女。

责任编辑:于雷雷 最后更新:2024-06-21 16:10: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埔后代:传承发扬黄埔精神 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大局

下一篇:桂林黄埔后代:赓续黄埔情缘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