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隘,古称榆关。它依山控海,外围山势陡峭,形势异常险要,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这个雄伟的关城,城墙高13米,宽可五马并行,全城占地8平方公里,像一座巨大的堡垒,成为河北、辽宁、热河三省的战略联结点,是东北进入华北的咽喉要塞,素有“两京锁钥无归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称。
日本侵略军早已觊觎山海关。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从关外步步进逼,天津的日本驻屯军不断从关内骚扰,这样就使山海关处于腹背受敌之境。
有人要问,这时的关内怎么会有日本军队呢?事情可以追溯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罪恶之役,《辛丑条约》的签订,北京经天津直到山海关,沿途战略要地如廊坊、天津、塘沽、秦皇岛和山海关等,都曾有英、法、意、日、俄等外国军队。日本军队最多。
日本军队在榆关设有日本宪兵队分遣所,又驻有日本守备队,榆关的南门和东门都在日本驻军的监视之下,整个榆关城又处于沿海日本海军大炮的射程之内,西南不远又有秦皇岛的日本驻军可以随时切断我军的退路。榆关东北又有日军五眼城至吴家岭之线,居高临下可以控制榆关。日本侵略者还凭着不平等条约的掩护,在榆关周围到处活动。日本政府和军队的密探,关东军司令部和“满洲国”所派的情报人员,以及浪人、走私者、贩毒者,皆云集榆关,这一切都是在日本驻军的操纵下进行的。
当时,中国军队在榆关的部署力量较为薄弱。东北军第9旅不足万人分布于此一带,在榆关者仅旅部及两个营的兵力。在山海关附近的林榆县城,还有何柱国旅长兼警备司令临榆警备司令部。可是在林榆县城的南门外车站还驻有日本的守备队,车站南不远则是日本兵营,东门外距前俄国兵营不远又是关东军。
山海关的我国军队,正处于日本侵略军的前后夹击,陆海空军的严密包围之中。停泊在海面上的日本海军兵舰增至10余艘,其大炮火力能与陆上兵力以有力支援;海军陆战队又随时可以登陆参战;驻榆日军继续增加步、炮、工兵,加紧运来军械弹药;航空母舰上,每日航空队编组飞行,对榆关城进行威胁。
面对日军的进逼,榆关前线的中国防御部队的主力,只有东北军独立第9旅。该旅辖三个团,第626团驻榆关城,第625师驻防唐山,第627团驻扎秦皇岛及海阳镇,由旅长何柱国统一指挥,旅部设于榆关。虽然中国军队人数不多,但各个精神抖擞,土气高昂,已是众志成城,构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1932年12月8日,关外日军步兵第5联队装甲车一列,开至输关车站东端的长城缺口,向城内射击,榆关之战由此开始。
1933年元旦下午2时,日军守备队通知日本在榆关的侨民,在5小时以内悉数退入南面的日军兵营。晚上9点半钟,日军兵车一列由绥中开到榆关,日军下车后即分布车站附近。日军便衣队从概关南门外向中国哨兵开枪射击,长城抗战的序幕由此揭开。
元旦午夜,日军步炮联合部队约3000余人占领榆关车站至二里店之线,日军守备队向南门发起猛攻。何柱国旅长除下令抵抗外,还令驻栾东第二线部队向前方推进。
2月上午9时,日军以吴家岭、馒头山、五眼城、二里店、火车站至南关一线为出发点,从东北、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向山海关攻击前进。紧接着,70余名日军在南关以机枪及平射炮向城上我军射击,掩护登城。30余名日军用木梯攀登城墙,并向城内投掷手榴弹。我守城官兵英勇还击,将企图登城的日军击退。
日军仍不甘心,10时左右,又组织了3000余日兵,还配备野炮40余门,向中国守军阵地进行猛攻。这时上空还有8架日机,沿城墙投弹轰炸,并用机枪向守军扫射。另外还在长城缺口外,石河桥及东站,配置铁甲车3辆、坦克车20余辆向中国军对实施攻击。
日军的炮兵以东车站东南及长城外操场附近为主阵地,向城内集中轰击,发炮400余发,城内一片火海。日军进攻的重点在南关,上午11时,日军炮火集中于南门,掩护步兵攻击前进,企图突入城内。守城部队沉着反击,击毙日军数十名,直到下午4时,将进攻南门的日军击退。
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日军,2日晚10时,由榆关移至秦皇岛附近西富店的临榆警备司令部,在何柱国的主持下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各部队以固守山海关为中心,实行分兵把守,节节抗击。
1月3日,日军投入了新的大规模的兵力,向山海关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凌晨,日军第四旅团由关外驻地开到山海关车站,也投入了战斗的行列。上午10时,日军开始疯狂炮击榆关南门一带及城东南隅,日机八架向我军守兵轰炸。海上的两艘日本兵舰也向山海关城发炮射击。日军步兵受炮火掩护,向南门及东南城角猛攻。我守军以步枪、机关枪、迫击炮迎头痛击,誓死抵抗。面对着强大、凶残且武器装备精良几倍于我军的日军,守卫山海关城的安德馨营,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誓与关城共存亡。但终因敌众我寡,为保卫山海关,全体壮烈殉国,写下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3日午后3时,我城内守军全部由西北门撤到城外,退守西关后,又向石河右岸撤退。山海关失陷。
榆关抗战,短短几天的激烈战斗,足以表现出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伟大精神。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3-10 14:20: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