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谈到“热河最近的趋势”,实际上是指“热河事变”。热河省,是1914年2月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划,1955年7月29日撤销。热河省位于目前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地区。由于伪满洲国成立时,《建国宣言》中即曾表达过热河为满洲一部分。于是,日本即单方面根据《日满议定书》,一直处心积虑,侵略热河。1933年1月,终于爆发“榆关大战”,张学良从保存实力考虑,暂时退居山海关之内。当时,日军驻守长城外,占领热河直取北平态势相当明显;这时,日军还只是想借攻击北平之势,来换取中国国民政府对满洲国的承认。因为中国国内舆论普遍不愿意承认满洲国,2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至北平,与包括张学良等27名将领一起发表“保卫热河”通电。2月21日,热河战役爆发;但装备不良、士气低落的东北军节节败退,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结束。热河最终还是遭日军占领,这就是所谓“热河事变”的全过程。
“热河事变”期间,胡适又在做什么呢?林语堂信中所提到的“去保定和蒋委员长谈话”,究竟又谈了些什么呢?翻阅《胡适日记》,这些“主人翁”们的谈话内容与行动计划,一目了然。其实,此时的胡适,也并没有赞颂国民党政府的意思,愤怒与失望也溢于言表。
《胡适日记》1933年3月2日:“晚上到张学良将军宅吃饭,他说,南凌已失了。他说,人民痛恨汤玉麟的虐政,不肯与军队合作,甚至危害军队。……我忍不住对他说:事实的宣传比什么都更有力。我们说的是空话,人民受的苦痛是事实,我们如何能发生效力?最后是你自己到热河去,把汤玉麟杀了或免职了,人民自然会信任你是要真心救民。……张将军只能叹气撒谎而已。国家大事在这种人手里,那得不亡国?十几年前,我曾说,‘中国不亡,世无天理’。今日之事,还有何说!”
《胡适日记》1933年3月13日:“五点见蒋先生,谈了两点钟。他自认实不料日本攻热河能如此神速。他估计日本须用六师团人,故国内与台湾均须动员。‘我每日有情报,知道日本没有动员,故料日本所传攻热河不过是虚声吓人而已。不料日本知道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比我们知道清楚的多多!’这真是可怜的供状!误国如此,真不可恕!”
从《胡适日记》来看,他此时对国民党政府及热河事变的态度,与林语堂相当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心有灵犀”。胡、林二人都痛恨军阀与中央政府的各自为政,都认为国家长期以来积弱积弊,将无法抵抗侵略;“中国不亡,世无天理”的慨叹,都分别出现在各自的日记与公开信中了。林认为中国在日本侵略之下,“如果不亡,那是列强的恩典”,这一观点在《胡适日记》中也有反映。1932年3月14日,胡适就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国家三十年来完全在国际局面之下苟活,而我们自以为是我们自己有幸存之道!”由此可见,对“热河事变”、对国家时局的看法,胡、林二人虽未有过密切交流,却如出一辙。
但林认为中国文人去与政客谈治国救国,根本上是无用的,“这些闲谈究竟有何益处?柏拉图的“哲学之王”除了自己上吊还干得什么?”应当说,这样的洞见本来不错,评判得也相当犀利。而胡适却是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跳出所谓“学者本分”“莫谈国事”的世俗信条,积极致力于评论政治与建言国策,一直在做着他认为“功不唐捐”的参政议政工作。“热河事变”发生后,他面见张学良、蒋介石等,通过“闲谈”,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建议。又与丁文江、翁文灏联名通电蒋介石,称“热河危急,决非汉卿(即指张学良)所能支持。不战再失一省,对内对外,中央必难逃责。非公即日飞来指挥挽救,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随后,甚至通信张学良,直接劝其引咎辞职;又在自已创办的《独立评论》上发表六千字长文《全国震惊以后》,呼吁国民对时局、对国事要时刻警醒。所有这些在文人圈子里看来并不高明,过于直露意愿、并不给自己留后路的行径,胡适都全力以赴,未计后果。
与上述这些“反政府”言行相对应,胡适却又站出来反对将民权问题政治化,公开为政府辩诬;他痛责政府及其领导人无能,但仍要向政府及其领导人献言献策,缓解危局;这看似自相矛盾的两种做派,却正反映了胡适这一时期的政治理念。胡适的这一政治理念,是要在现有政府框架内,寻求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上的全面进步与开明治理,是温和的、以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稳定为前提的。在这一政治理念之下,需要耐心解决积弱积弊的国内国际各种问题,而不是彻底推翻政府、分裂政府,胡适始终认为,要最终达到现代化的民主政治,是制度设计而不是上街运动。或许可以说,这是书生意气,这是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蓝图,但这也正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士传统使然。通俗地讲,这就正是“主人翁”精神所在。
当然,在胡适生前,林语堂并不能看到胡适的日记;在写公开信时,林语堂也未必知道或能预见到,胡适在此前后的种种“主人翁”作为。所有这些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所有这些因交流沟通不畅间接造成的隔阂,都在所难免。在文人圈子里,因为隔阂而产生的争论乃至论战都是可能的,但胡、林二人此刻的隔阂,却并未因公开信的发表,而产生想象中的波澜起伏。胡适终其一生,并未对林的这封公开信,有过任何回应与解释。
胡适的沉默颇令人费解,因为他对《中国评论周报》与《世界日报》,都相当熟悉。这封公开信中、英文两种,应当总有一种他曾经看到过。1930年时,胡适就因在《中国评论周报》上看到关于他的一次英文讲演的批评文章,而给报社寄去过一封措辞严厉的抗议信;后来他与潘光旦关于“全盘西化”的论争,也正肇始于此。而他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的《民权的保障》一文,更是要比他在《独立评论》上的发表时间还早一天;他的行踪、去向、言论、讲演、访谈也是屡屡见诸此报。依此看来,林语堂的公开信,胡适在这两种报刊上,总是会看到过一种的。但他没有选择付诸文字来回复,没有选择纸上论争来应答,而是选择按照实际行动的方式,将林的“连环信”一一带到前线,或许这才是最切实、最生动的回应吧。
1933-1937年,胡适一直高度关注中日外交局势,并多次面晤蒋介石等高层,屡次建言献策。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胡适飞赴美国,宣传中国抗战,并力促中美抗战联盟之形成。1938年9月,更正式出任中国驻美全权大使,以“书生大使”的形象,出现于国际外交的舞台之上。直到1946年归国,胡适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将林语堂的“连环信”带到抗战前线,交给长官与民众,甚至还传达到了大洋彼岸的欧美各国。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05-11 14:19: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丢掉东三省后,张学良错误的指挥又丢掉了热河,被迫下野!
下一篇:“瘾君子”荒唐指挥下的“热河抗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